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實修課程教授第1天:好上師與好弟子,各有叁道試金石

  實修課程教授第1天:好上師與好弟子,各有叁道試金石

  時間/2008.12.31

  ......

  ■ 一位好上師,要有叁條件

  接著,法王切入主題開示,經典上說一位好上師要“具備殷重、殊勝的功德,並能引領弟子的心入道”,這樣的上師,“密乘不只是看待他如佛,而是他根本就是佛!”法王接著引岡波巴大師《解脫莊嚴寶鬘》教言「上師應具備的叁種德相」說:一位好上師,應該具有以下叁種特質──

  一、斷除對此生的貪著;

  二、能以大智慧導引他人入道;

  叁、能以大悲憫而不舍弟子。

  法王並引第一世法王杜松*巴對此的釋論,解說這叁種特質:

  第一點,上師應斷舍對此生的貪著:若未能如此,弟子有承事供養才教導,如此關系建立在現實利益上,則易墮惡趣,“猶如雙牛,易墮深淵”。但弟子對這一點的要求要斟酌,“不能太松,也不能太緊”,因爲世間實修的上師少,若是嚴格要求上師“完全斷除對此生的貪著”,恐怕不容易找到上師;但若要求太松,找到一位太著意在“世間八法”,太有“人我、親疏”分別心的上師,也是不行的。

  第二點,以大智慧導引他人入道。法王說,“應依弟子程度,次第教授”,符合弟子程度宣說法教,讓弟子的心意與法相結合,才是具有大智慧的上師。

  第叁點,以大悲憫不舍弟子。法王引第一世噶**杜song欽巴教言說:“一位好上師,要有即使犧牲自己的生命,也絕不讓弟子墮入惡道的大悲心。”這樣的上師,總是想著,如何幫助弟子從無明、煩惱中出離,直到弟子能自立、利他之前,都不舍離。

  ■ 上師會不會教,就看弟子修得好不好

  下午的課程,法王繼續就上午的“上師應具有的叁種德相”主題,進一步開示“如何分辨上師是否具備這些德相”。

  法王開示,總的來說,“一位上師的功德應比過患多”,但如何判斷一位上師他真的具有好上師的功德呢?這是很困難的,“一個凡夫無法了知另一個凡夫的境界”,何況是“等同于佛的上師”呢?“如果我們可以了解佛的遍知,那我們自己就變成遍知了,哪裏需要另一位遍知(指佛)來引導、救護我們呢?”

  我們只能憑借上師外在的作爲,和弟子受教後的表現來判斷。

  以第一點來說,可以觀察這位上師是否太著意世間八法,而不是爲長遠、究竟的解脫安樂而努力?是否貪圖名聞利養而說法?但要注意的是,有時弟子供養時,上師示現歡喜相,是要鼓勵弟子、讓弟子歡喜,不可誤會上師貪愛這些財物供養,這是要善加分辨的。

  第二點,判斷上師是否具有大智慧,可以觀察弟子學習之後,是否“心向于法,斷惡修善,煩惱漸少,與法相應”,由此可知上師是否具足引導弟子的智慧。

  第叁點,觀察一位上師是否具足“不舍弟子的大悲憫”,有些上師的確一見就知道他是一位「救護者」、「受皈依者」;但有些上師則可以觀察他是否「心口如一」,“一位真正慈悲的人,行住坐臥間都會自然流露慈悲,而不舍棄任何一個衆生。”

  ■ 雖有過患,能勸弟子心向善法,仍有功德

  除了真正具足以上叁點的具德上師,我們應該依止,法王說,其實還有很多種上師也有可貴之處,值得學習。一般而言,上師可分爲「依止」與「學習」兩種:真正有實修的上師,值得我們「依止」;而有些雖無實修、但有學問、娴熟叁藏的上師,也值得我們恭敬,並隨他「學習」。

  還有些上師,雖然自己仍有過患,但仍像鄉下老媽媽一樣,一心爲兒女好,絮絮叨叨念些自己也做不到的事,這都是希望弟子「心向善法」,仍是有功德的。法王舉例說,譬如有些藏地的上師,自己有愛吃肉的習氣「吃得很香」,但仍勸弟子「不要殺生,最好不要吃肉」,這雖有過患,仍是希望弟子「心向善法」。

  還有些上師的因緣十分特殊,法王舉了蔣貢康楚羅卓泰耶的故事說,第一世蔣貢仁波切有位上師竟然不識字,原來是這位上師曾得到一部特殊法的口傳,蔣貢仁波切在接受這位上師口傳時,還必須拼字給這位上師聽,非常辛苦才完成口傳。

  ■ 一位好弟子,也有叁要件

  下午課程後半部分,法王開玩笑說:“接著要來說上師怎麼折磨弟子了。”引起臺下弟子們一片大笑。

  法王引祖師岡波巴大師教言說: 一位具格弟子應備叁種德行

  一、沒有傲慢而虔誠恭敬;

  二、樂于接受教誨而依教奉行;

  叁、讓上師歡喜的事,舍命也要去做。

  接著,法王引第八世法王米覺多傑對此的釋論說:

  第一點,就是“要視上師爲不住輪回涅槃、得大菩提的成就者,而看待自己如陷身爛泥中的甲蟲”。

  第二點,對上師所交代「調伏心性」的事,都要如期完成。

  第叁點,爲了完成上師的交付,即使奉獻自己的身體、生命也在所不惜。

  ■ 叁種思維,幫你生起「上師如佛」的虔敬心

  對于第一點,如何“沒有傲慢而虔誠恭敬”,法王補充說,要生起“上師如佛”的虔敬心,可從叁點來思維:

  一、不輕侮凡夫相的上師:佛陀和金剛總持都說過,“末法時期,我將化身爲凡夫相的上師來利益衆生”,佛是“真語者,實語者,不妄語者”,我們要相信佛陀所說的話,某一位凡夫相的上師,即是佛陀的化身,這是可能的。

  二、信心是加持的關鍵:十方諸佛都是爲利益衆生而成佛,沒有不利益衆生的佛菩薩,所以與諸佛無別的上師一定會幫助你的,但關鍵是「信心」。要相信上師即是“行佛事業者”,“當我們有信心,諸佛菩薩就得到度化我們的機會”,“上師就像一個導體、轉運站,將諸佛菩薩的功德、力用,轉接到有信心的弟子身上”。

  叁、不要只憑外相判斷上師:譬如噶舉祖師那洛巴初見帝洛巴時,以爲他只是一個平凡的漁夫,密勒日巴初見馬爾巴時,以爲他只是一個鄉下老人,一個偉大上師,乍看可能像個凡夫,“甚至豬狗不如”,所以不要被外貌騙了,上師並不是坐在高高的法座上,面前擺滿了金剛杵、金剛鈴,所以他就叫“金剛上師”。“不要看外相,要看內在的功德”。

  ■ 不聽話、辦不到,就是犯了「叁昧耶戒」?

  對于第二點,“樂于接受教誨而依教奉行”,法王也補充說,首先要了解依止上師的目的,是要“調伏自己,明辨是非”,凡是與此相符的教法,都要盡力去做。

  法王說,金剛乘常說「叁昧耶戒」,有些上師也會拿「叁昧耶戒」來威脅弟子聽話,“其實心存輕蔑、故意違犯上師的言教,才算犯叁昧耶戒”,不小心的違犯不算,如果盡力去做,仍辦不到,只要好好向上師解釋即可,“如果一位上師不接受弟子如法的忏悔和解釋,他就犯了菩薩的根本戒”,佛法以慈悲爲主,沒有一位好上師會故意叫弟子做些做不到的事,害他犯「叁昧耶戒」的。

  ■ 什麼是具德上師「真正歡喜」的事?

  關于第叁點,“讓上師歡喜的事,舍命也要去做”,法王對此補充說,首先要了解“什麼才是真正讓上師歡喜的事”,不要只是一味的供養、贊歎;而且前提是,“這一定要是一位具德的上師”,因爲一位具德的上師,他歡喜的只有佛法,只會交付和「調伏心性」以及利他相關的事,這樣的事,當然要盡力去完成。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