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叁集 第五品

  叁集 第五品

   九○ 1 (叁、五、一)

   我聞應供已說,世尊說此:「諸比丘!此等有叁勝信。叁之爲何?諸比丘!于無

   足、二足、四足、多足、有色、無色、有想、無想、及非想、非非想之諸有情中,

   88 應供、正自覺者、如來宣說爲勝者。諸比丘!信佛之人爲信最勝者,更有信最勝之

   勝果。諸比丘!于有爲、無爲之諸法中,離貪宣說爲最勝者。彼已離慢無渴、舍執

   著、斷流轉、盡愛、無貪滅盡之涅槃。諸比丘!信法之人爲信最勝者,更信最勝之

   勝果。諸比丘!于諸僧伽衆中,爲四雙者、八輩者如來之弟子僧伽,宣說爲勝者。

   此世尊之弟子僧伽被尊敬、被恭敬、被供養、應被合掌,爲世間無上之福田。諸比

   丘!信僧伽之人爲信最勝者,更信最勝之勝果。實此等叁之勝信。」世尊說此義,此

   處如是說:

   「信最勝者知勝法 無上應施信勝佛

   無貪安靜信勝法 無上福田信勝僧

   89 施與勝者增勝福 勝壽色譽增悅力

   賢人勝法與勝者 爲天或人悅勝果

   我聞世尊說此義。

   九一3 (叁、五、二)

   「諸比丘!此最後之生活即爲托缽。諸比丘!此托缽者,手持缽遊行世間之謂,

   諸比丘!此賢善男子爲〔勝〕義4 而成行。不曾被王捕者5,不曾被盜賊拉致者6,

   不爲負債〔而爲出家者〕,不爲怖畏〔而爲出家者〕,不爲生息〔增加氣力〕而爲者,

   不只如此,已使陷入生、老、死、愁、悲、苦、憂、惱之苦者爲滅苦者。是故,應

   知此無比類苦蘊之終。諸比丘!若出家之善男子而有切望,對欲而懷劇情,懷恚心,

   90 懷邪思,爲放逸而無知解,不堅固,懷惑心,有自性根者,譬如,諸比丘!如火葬

   場之炬火,兩端已燃,其中間塗糞,于聚落不爲薪之用,于林間〔不爲木材之用〕。

   同樣,諸比丘!我爲此說,此者〔一方〕爲舍在家之享樂,而亦〔另一方〕未成滿

   沙門之勝義。」

   「世間人之樂 恰舍沙門義

   續被失棄舍 如舍燒場火

   破戒無慚者 將食國之飯

   灼熱如火焰 不外食鐵丸」

   九二(叁、五、叁)

   91 「諸比丘!若比丘執和合衣之裳由後隨行,將亦踏我足迹,彼若有切望,對欲懷

   劇情、懷恚心、懷邪思惟,放逸而無知解,不堅固,懷惑心,如有自性根,則彼由

   我,或我由彼相遠。所以者何?諸比丘!彼比丘不見法,不見法者則不見我。諸比

   丘!若彼比丘雖住百由旬之處,彼若無切望,對欲不懷劇情,不懷恚心,不懷邪思

   惟,不放逸而爲知解,堅固而爲一境心,若有護根,則彼于我或我于彼相近。所以

   者何?諸比丘!彼之比丘見法,見法者則見我。」

   「若彼雖隨者 大欲心顛倒

   欲求由無欲 清涼不清涼

   貪婪由離欲 更應見遠離

   解法善學法 斯則爲智者

   92 如深池之底 無欲者鎮心

   無欲者無欲 清涼者清涼

   離欲者離貪 更應見接近」

   九叁(叁、五、四)

   「諸比丘!此等有叁火。叁之爲何?爲貪火、瞋火、癡火。實諸比丘!此等爲叁

   火。」

   「貪之焰染欲 燒人已麻痹

   瞋之焰殺生 〔燒〕懷惡心人

   癡之焰燒迷 不知聖法者

   悅我身之人 此等不知焰

   奈落與傍生 修羅惡鬼境

   93 彼等被魔縛 諸苦不得脫

   日夜依法者 正自覺之教

   常由不淨想 消滅貪之焰

   勝人以恩慈 消滅癡之焰

   以證所得慧 〔消〕滅癡之焰

   賢者消滅彼 日夜不厭倦

   無殘越諸苦 無殘爲圓寂

   有識聖見者 智者依正智

   善知生滅者 不行于後有」

   九四 (叁、五、五)

   94 「諸比丘!比丘應以種種方法考察,彼考察彼知解不流于外,〔不使顛倒〕,不安

   立于內,不取愛等,不怖未來,無有生老死之苦因。」

   「斷除七之絆7 比丘切誘因

   破彼生流轉 于彼無後有」

   九五8 (叁、五、六)

   「諸比丘!此等有叁欲生。叁之爲何?爲現欲、化樂〔欲〕、他化自在〔欲〕。實

   諸比丘!此等有叁欲生。」

   「有現在欲者 向他受用欲

   他化自在天 與化樂諸天

   智者于欲樂 此處彼處有

   天與人舍離 斷除一切欲

   95 切愛喜執著 切斷難越流

   無殘爲圓寂 無殘越諸苦

   有識聖見者 智者依正智

   善知生滅法 不行于後有」

   九六 (叁、五、七)

   「諸比丘!與欲之系縛相應,與有之系縛相應爲再來者,彼歸來此世之生。諸比

   丘!不被欲系縛之束縛,不與有之系縛相應爲不還,彼不歸來此世。諸比丘!不被

   欲系縛之束縛,不被有系縛之束縛爲阿羅漢〔應供〕,有漏盡。」

   「欲絆與生世 兩者纏衆生

   96 生死于輪回 斷欲未盡漏

   纏綿于生世 言爲不還者

   如是斷輪回 無慢與後有

   能得漏盡者 此世達彼岸」

   第叁誦品

   九七 (叁、五、八)

   「諸比丘!戒善、法善、慧善比丘,完全住于此法、律而可謂上人。然則,諸比

   丘!戒善比丘爲如何?諸比丘!此處有有戒比丘住于波羅提木叉律儀之抑製,具足

   行與行處,對微細罪亦見畏,懷學學處。如是,實諸比丘!爲戒善比丘。此爲善于

   97 戒者。又法善者爲如何?諸比丘!于此,比丘住于相應七菩提分法之修習行。如是,

   實諸比丘!爲法善比丘。此爲善于法者。又慧善者爲如何?諸比丘!于此,比丘盡

   諸漏,于現法自以通知,住于實證,到達無漏心解脫、慧解脫。如是,實諸比丘!

   成爲慧善比丘。如是戒善、法善、慧善者完全住于此法、律而言爲上人。」

   「身語意無惡 言爲善戒者

   知慚之比丘 善法達正覺

   隨念之比丘 言爲善法者

   知苦舍此世 言爲善慧者

   無漏之比丘 無惱斷輪回

   一切世間暗 言爲皆舍者」

   98 九八9 (叁、五、九)

   「諸比丘!有此等二施,是財施及法施。諸比丘!此等二施中,法施爲最勝。諸

   比丘!此等有二均分,爲財均分及法均分。諸比丘!此等二均分中,法均分爲最勝。

   諸比丘!此有二攝益,爲財攝益與法攝益。諸比丘!此等二攝益中,法之攝益爲最

   勝。」

   「世尊宣均分 勝施言無上

   心靜得勝覺 智者常不祀

   談善逝之教 聞者心安靜

   善逝教厚者 可淨彼勝的」(阿羅漢果爲勝的)

   九九 (叁、五、一○)

   我聞應供已說,世尊說此:「諸比丘!我識婆羅門依法證叁明,非唯用口語。然

   99 諸比丘!我識婆羅門依法證叁明,非唯用口語爲何?10 諸比丘!于此,比丘隨念種

   種之宿住,譬如一生、二生、叁生、四生、五生、十生、二十生、叁十生、四十生、

   五十生、百生、千生、百千生、幾壞劫、幾成劫、幾壞成劫,我于彼處如是名、如

   是姓、爲如是族,如是〔吃〕食,受如是苦樂,爲如是壽限,彼由其處殁已,生于

   彼處,我于彼處如是名、如是姓、爲如是族,如是〔吃〕食,受如是苦樂,爲如是

   壽限,彼由彼處殁而生于此處,如是彼憶相狀而隨念種種宿住,此爲彼證第一之明。

   無明滅而明生,暗黑拂而光明生,彼不放逸、勇猛如舍己而住時。複次,諸比丘!

   比丘以清淨超人之天眼見衆生之死、生、劣、勝、妙色、惡色、善趣、惡趣之業而

   知衆生之生。實此等之衆生成就身惡行,成就語惡行,成就意惡行,謗聖者,懷邪

   見,受邪見之業,彼等身壞死後,生于無幸處、惡趣、墮處、奈落。或實此等衆生

   成就身妙行,成就語妙行,成就意妙行,不謗聖者,懷正見,受正見之業,彼等身

  100 壞死後,生于善趣、天界。如是以清淨超人天眼……乃至知應衆生……業而生,此

   爲彼證第二明。無明滅而明生,暗黑拂而光明生,彼不放逸、勇猛,如舍己而住時。

   複次,諸比丘!比丘住于到達實證,于現法以自通知盡諸漏,無漏之心解脫、慧解

   脫,此爲彼證第叁明。無明滅而明生,暗黑拂而光明生,彼不放逸、勇猛,如舍己

   而住時。如是,我非唯用口語,依法識〔證〕叁明婆羅門。」世尊說此義,此處如是

   說:

   「非只唯口〔語〕 隨念爲宿住

   我知婆羅門 天界惡趣知

   種種宿住知 天界惡趣見

   或者得盡生 神通爲牟尼

  101 叁明婆羅門 依此叁之明

   我非只唯口 言彼爲叁明11」

   我聞世尊說此義。

   第五品

   攝頌曰:

   勝信(九○)與生活(九一),和合(九二)火(九叁)考察(九四),生(九

   五)欲(九六)善(九七)施(九八)法(九九),此等共爲十。

   叁集終了

   注1 本事經一叁五(大正藏、一七卷六九七頁),A.N.vol,II,P,34-5;vol,III,P.35-6(漢譯南傳

   藏、二○ 卷六二~六叁頁、同二一卷四○~四一頁)參照。

   2 勝果(aggappatta)言于各衆生類所生者證各爲勝生爲秀生,或證爲勝生之出世間之道

   果而悅、歡喜、快樂(注釋叁七八頁)。

   3 本事經九二(同六八二頁),中阿含一四○至邊經(大正藏、一卷六四七頁),雜阿含卷第

   十(同二卷七一~二頁),S.N.vol.III,P.93(南傳藏、一四卷)參照。

   4 Milindapanha,P.31說出家之目的同于說「般涅槃爲我等之勝義(paramattha)」。

   5 食王之所有謂系于牢而逃走者怖王之捕縛而出家(注釋叁九一頁)。

   6 謂爲被賊拉致于森林將被殺時向賊約定出家,約定供養佛,約定與財之事而被許可而後出

   家(同上)。

   7 指愛、見、慢、忿、無明、煩惱、惡行之七系縛(somga)(注釋叁九一頁)。

   8 本事經一一四(同六九○頁)參照。

   9 本事經九七(同六八叁頁)惟說施。增一阿含卷第七、有無品叁~五(大正藏、二卷五七

   七頁),A.N.volI.PP.91,92(南傳藏、一七卷一四八、一四九頁)參照。

   10 A.N.vol.I.P.164(漢譯南傳藏、一九卷二叁七頁),D.N.vol.I.P.825(漢譯南傳藏、六卷

   九一~九二頁)參照。

   11 「宿住……爲牟尼」S.N.vol.I.P.175(漢譯南傳藏、一叁卷二九四頁)Dhammapada V.423

   出自(本卷五五頁)。「宿住……言爲叁明」A.N.vol.I.P.165;PP.167-8出自(同一九卷二

   叁九頁)。

  

  

《叁集 第五品》全文閱讀結束。

✿ 继续阅读 ▪ 四集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