叁集 第一品
五○ (叁、一、一)
我聞應供已說,世尊說此:「諸比丘!此等爲叁不善根。叁之爲何?爲貪不善
根、瞋不善根、癡不善根。諸比丘!此等實爲叁不善根。」世尊說此義,此處如是說:
「1貪瞋癡害惡心者 如竹自果自身生2」
我聞世尊說此義。
五一(叁、一、二)
我聞應供已說,世尊說此:「諸比丘!3此等爲叁界。叁之爲何?爲色界、無色
界、滅界。諸比丘!此等實爲叁界。」世尊說此義,此處如是說:
「能識色界者4 不停無色界
46 解脫滅界人 已爲舍死者
無漏正自覺 身觸不死界
舍死離依著 現依著之舍
善說此叁界 無憂離染道」
我聞世尊說此義。
五二 (叁、一、叁)
我聞應供已說,世尊說此:「諸比丘!5此等爲叁受。叁之爲何?爲樂受、苦受、
不苦不樂受。諸比丘!此等實爲叁受。」世尊說此義,此處如是說:
「專念熟慮佛弟子 思念受與受之生
知導滅道止心時 滅受無欲入涅槃」
我聞世尊說此義。
47 五叁(叁、一、四)
我聞應供已說,世尊說此:「諸比丘! 此等爲叁受。叁之爲何?樂受、苦受、不
苦不樂受。諸比丘!此等爲叁受。諸比丘!樂受由苦可見,苦受由投槍可見,不苦
不樂受由無常可見。諸比丘!比丘之樂受雖由苦見,苦受由投槍見,不苦不樂受由
無常見者。諸比丘!正見斷渴愛,退轉結縛,洞察正慢6,滅苦處之比丘爲聖者。」
世尊說此義,此處如是說:
「由苦能見樂 由投槍見苦
賢者由無常 見不苦不樂
此正見比丘 此處解脫受
悟神通賢者 離世成牟尼」
我聞世尊說此義。
48 五四(叁、一、五)
我聞應供已說,世尊說此:「諸比丘!7此等爲叁求。叁之爲何?爲欲求、有求、
梵行求。諸比丘!此等實爲叁求。」世尊說此義,此處如是說:
「專念熟慮佛弟子 思念求與求之生
知導盡道止心時 盡求無欲入涅槃」
我聞世尊說此義。
五五(叁、一、六)
我聞應供已說,世尊說此:「諸比丘!此等爲叁求。叁之爲何?爲欲求、有求、
梵行求。諸比丘!此等實爲叁求。」 世尊說此義,此處如是說:
「欲求有求梵行求 貪等見處之堆積
由此執之以爲真 解脫盡愛離諸貪
49 離欲舍求滅見處 盡求比丘無疑欲」
我聞世尊說此義。
五六(叁、一、七)
我聞應供已說,世尊說此:「諸比丘!8此等爲叁漏。叁之爲何?爲欲漏、有漏、
無明漏。諸比丘!此等實爲叁漏。」世尊說此義,此處如是說:
「專念熟慮佛弟子 思貪漏與漏之生
知導滅道止心時 盡漏無欲入涅槃」
我聞世尊說此義。
五七(叁、一、八)
我聞應供已說,世尊說此:「諸比丘!此等爲叁漏。叁之爲何?爲欲漏、有漏、
無明漏。諸比丘!此等實爲叁漏。」世尊說此義,此處如是說:
50 「盡欲漏舍無明 破有漏無依著
解脫者服魔象9 得成爲最後身」
我聞世尊說此義。
五八(叁、一、九)
我聞應供已說,世尊說此:「諸比丘!此等爲叁愛。叁之爲何?爲欲愛、有愛,
非有愛。諸比丘!此等實爲叁愛。」世尊說此義,此處如是說:
「與欲之世相應 心染有與非有
已結于魔之世 人人不得安靜
迷于生死衆生 死後將赴輪回
是故應須斷離 有與非有之愛
能使達于漏盡 此世渡彼岸者」
我聞世尊說此義。
五九10 (叁、一、一○)
51 我聞應供已說,世尊說此:「諸比丘!成就叁法之比丘,超越魔域,如太陽之光
輝。叁之爲何?諸比丘!于此,比丘成就無學之戒蘊,成就無學之定蘊,成就無學
之慧蘊。諸比丘!成就此等叁法之比丘,超越魔域,如太陽之光輝。」世尊說此義,
此處如是說:
「持戒定慧者 超魔域如日」
我聞世尊說此義。
品第一
攝頌曰:
根界(五○、五一)及受二(五二、五叁),且求二(五四、五五)漏二(五六、
五七),愛(五八)更魔之域(五九),始終最上品。
注1 雜阿含卷第叁八(大正藏、二卷二七七頁),S.N.vol.I.P.70;98(漢譯南傳藏、一叁卷一二
頁、一六六頁)參照。
2 在雜阿含卷第二八有譬如芭蕉竹蘆生果即死,來年已壞,在法句經一六四偈有「竹蘆之果
唯有自滅之實」。
3 中阿含第四八多界經(大正藏、一卷七二叁頁),雜阿含卷第一七(大正藏、二卷一一八
頁)參照。
4 雜阿含卷第一七(同上)參照。
5 雜阿含卷第二八(同一九九頁),S.N.vol.V.P.21等參照。
6 所謂「正」爲由于原因。所謂「洞察慢」,爲洞察慢之見解又洞察舍離(注釋二九八頁)。
7 D.N.vol.III.P.216(漢譯南傳藏、八卷二叁叁頁),A.N.vol.II.P.42(漢譯南傳藏、一八卷
七六頁)等參照。
8 S.N.vol.V.P.56,中阿含卷第七(大正藏、一卷四六二頁)參照。
9 魔乘于象。Dhammapada V.175 (本卷叁○頁)參照。
10 本事經一二一(大正藏、一七卷六九叁頁)參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