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導我們由受苦而趨至脫苦境界的道路和方法。
在生死之輪的主體中,包含了苦谛及集谛教法,亦即苦及苦的來源。這二谛與我們有什麼關系呢?它們對衆生的關系可大了!首先,我們必須明白自己正在身受其苦,否則就不可能生起欲脫苦出離的心願。這是我們必須明了苦谛的原因。然而,單單知道自己身在苦中是沒有用的。要脫離痛苦,我們必須找到引致我們受苦的原因。只有在把苦的源頭切斷時,我們才可能避開痛苦。否則的話,不論我們飛到六道世間的頂上,又或遁入最深的地底,仍然不可避開痛苦,也不可躲開閻摩死主的掌握。這便是我們學習集谛的原因。由研究集谛,我們便會體悟到苦及生死輪回的根本原因,亦即我執無明等叁毒煩惱及因其驅使而引發的業。
月亮
在圖中,滅谛以一個像月亮的物體代表。其實,這個“月亮”在藏文中叫做Okyi kyilkor,即“光圈”的意思。它代表了諸苦息滅的涅槃自在境界,亦即滅谛。要達到這種境界,我們必須依賴正確無誤的方法修持,亦即依止道谛教法修持。
佛以手指月及偈文
生死之輪圖,源自佛陀的開示。所以在此圖的上方,有佛陀的形相。在當年畫師欲爲佛陀畫像時,由于佛陀身放光明、德相莊嚴及出于畫師的敬心,諸畫師都不敢直望佛陀聖身,也難以把佛身的叁十二相及八十種好這些佛身的特征描畫出來,于是佛陀便把光影投在布上讓畫師依著臨摹。
在圖中,佛陀站在生死之輪圖主體以上,表義佛陀早已脫出生死、六道輪回及閻摩死主的控製,得到了無苦的自在境界。他的手指著兩段偈文及一個月亮,是在引導我們依著偈文中的教法去做,便能像他一般,達到了以月亮表義的無苦自在境界。佛陀自己早已透過同樣的道路,達到了自在;所以,他在教導我們說:“如果你也想得到我所得到的,便依著我曾走過的路走吧!”,這便是他以手指月及偈文的意思。月亮代表了無苦的境界,這稱爲“滅谛”。趨向這種結果的道路或方法,稱爲“道谛”。這滅谛及道谛,與前面曾說過的苦谛及集谛,便是佛所開示的四聖谛。
在圖的左上方佛指著的方向,我們可以看到有兩段偈文。偈文是內容是:
汝當求出離 于此法律中
于佛教勤修 常爲不放逸
降伏生死軍 能竭煩惱海
如象摧草舍 當盡苦邊際
在某些版本的生死之輪圖中,偈文被畫在圖的下方,這是不正確的畫法。
偈文的首兩句,即“汝當求出離,于此法律中”,教導我們要看清六道是苦,生起欲求脫離的心。第叁及第四句,即“于佛教勤修,常爲不放逸”二句,便是脫離六道苦海的道路及方法。
如果要脫離六道生死的無始循環,我們必須把苦從它的根源切斷。苦及輪回的來源是煩惱及業,二者之間以煩惱爲最根本的原因。在諸種煩惱中,以貪、瞋、癡爲主。這叁者之中,又以癡爲根源。在各種愚癡無明狀態中,我執爲輪回及苦的最關鍵的主因。故此,只要能斷除我執,便能切斷煩惱、業力、生死及輪回的無止運作,從根本上斬斷這種可怕而無奈的流程。那到底如何能斬斷我執呢?首先我們必須入于佛陀所開示的教法。這不是因爲佛陀像某個極權的暴君一般,強製性地要我們臣服于他的命令之下的意思。佛陀在很久很久以前,也曾是一位凡夫,像我們一般在輪回中轉來轉去。這位凡夫,依著某種方法修持,最終脫出了苦的循環及六道輪回,同時還爲其它欲脫苦的衆生,教授了脫苦的方法。佛陀並不強逼我們要依循他的教法。他只是在說:“我也是過來人。我也曾經曆你現在身受的苦。後來我脫了苦。我脫苦的方法是這樣的…如果你也想脫苦,只需依著同一條路走便行了!”佛陀的教法有許多許多,所以我們在佛學術語中把這些法門形容爲“八萬四千”之多。在八萬四千法門中,脫出六道輪回的方法可被歸納爲叁學,即戒學、定學及慧學。
在清淨地依止以佛所開示的法爲首的叁寶後,我們便要好好地持戒。戒是佛法及一切善德的“地基”。戒亦指身、語及意的規範。對受了具足戒的僧尼來說,他們必須奉持二百多條乃至叁百多條戒律;受過密法傳承的人,要奉持密部的戒;大乘佛子,又要奉持菩薩戒等。對一般人來說,要修戒學,至少要以出離心爲動機而奉行十善業,戒除殺生、偷盜、邪淫、妄語、绮語、惡口、兩舌、貪欲、瞋恚及邪見,以這些准則來規範自己身體、語言及思想上的運作。有關十善業,大家可以參考別的佛學書籍,衲在此就不詳述了。在奉行十善及奉持任何其它戒律時,最重要的是我們必須以欲出離六道輪回爲動機,這才能算是積集脫苦的因。否則的話,奉持十善只能成爲生于叁善道之善因,不足以令我們脫出六道,反而只令我們再次投生于六道之中。
在修持定學方面,如果我們不以欲脫六道苦海的心爲修持的動機,修禅定只會成爲令我們再次受生于六道中的天道之因,不足以令我們脫出生死輪回。修習禅定是爲了讓我們能專注于修持慧學而體悟空性,但禅定的成功建基于戒學的基礎上。在今天這個場合,衲沒有足夠時間教授禅定修習法,但大家可以在菩提道次第教法中學習這些方法(注:讀者可參考《掌中解脫論》、《菩提道次第廣論》及《菩提道次第略論釋》等佛學著作)。
在戒學及定學基礎上,我們便可致力于參想空性,最終證悟無我境界而斷除對自我的執著,從而脫出煩惱、業力及輪回的循環。
圖中偈文的後四句的意思,是說透過戒、定、慧叁學,便能像一頭巨象一般,一腳便把煩惱、業及苦的“草舍”踩毀,從而把閻摩死主也降伏,脫離六道苦海。
生死之輪圖的法義總說
佛陀在二千五百多年前,在印度中部的菩提伽耶(Bodhgaya)菩提樹下示現成道後,到了鹿野苑(Benares)向最初五比丘說法。這是本師釋迦牟尼的第一次說法,在佛教史上稱爲“初轉*輪”。在這一次說法中,佛陀便重複叁次教授了四聖谛教義。由此可見,四聖谛是佛法中極爲重要的一部份。
四聖谛可以依因果而判劃爲兩對關系——苦谛與集谛是一對因果關系;滅谛與道谛是另一對因果關系。苦谛教授世間是苦的現象,集谛則說明苦的來源。所以,集谛是苦谛的因,苦谛是集谛的果。與這一對因果相反的,便是滅谛與道谛。滅谛是指諸苦息滅的自由境界,所以它是苦谛的相反情況。道谛是令衆生達至滅谛境界的方法,所以它是滅谛的因及集谛的相反,而滅谛則是道谛的果。
生死之輪圖的下方,由閻摩死主掌持的整個大輪,包含了苦谛及集谛這對因果關系。圖的上方月亮、偈文及佛陀身相,則表義滅谛及道谛。所以,這幅小小的圖包含了四聖谛教法在內。要想斷除圖下方所表義的這一對因果——苦及苦因,便要依循圖上方所表義的另一對因果——滅谛及道谛。所以,彌勒祖師在論中教示:“先診病,再尋因,要達致健康,便應依賴藥物的救治。同樣地,衆生應先見苦,後尋其因,再依靠道谛來達致滅苦的境界!”
這幅生死之輪圖,雖然並不是用來作觀想的,但我們應常常禅參其內所表達的教義,參想四谛及十二因緣,勤修叁學,以達到脫出生死的境界。
《生死之輪--六道輪回圖釋義開示》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