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傳譯

  傳譯

  在四阿含經裏面,中阿含經乃收集那些不長,也不短的經典,故名爲『中阿含經』。裏面分爲十八品,計爲二百二十二經,爲六十卷本的。

  據說漢譯的中阿含經,曾經有前後二次,第一次的乃載在于『出叁藏記集』第十叁卷。說吐火羅國(兜佉勒國,月支國,位于蔥嶺的西南,爲烏浒水上遊的國名)的沙門,昙摩難提(法喜),在于前秦的符堅建元二十年(公元叁八四),至于姚苌的建初六年(叁九一)的中間,曾經在于長安翻譯增一阿含經,及中阿含經,計爲一百卷(曾一阿含四十一卷,中阿含五十九卷)。乃以難提口誦梵文,竺佛念(涼州人,甘肅武威)譯出中文的。

  又說符堅的臣中,有一位武威的太守,名叫趙政(東晉洛陽清水人),雖遇幕容沖的叛逆,而擾動關中,但是並不以爲懷。仍然在長安城中,聚集義學,請難提大師譯出中阿含經及增一阿含經等經論。後來及至姚苌之逼入關內,人情危阻時,難提

  乃辭還西域,不知其去向。這就是記在于『高僧傳』第一卷裏面的第一譯(此第一次的翻譯本已遺失。)

  第二譯爲罽賓國(北印度,迦濕彌羅,現在的克什米爾一帶之地)出身的瞿昙僧伽提婆(衆天)所譯出的。提婆傳在于『出叁藏記集』第十叁卷,及『開元釋教錄』第叁卷。和『高僧傳』第一卷,都大同小異。爲建元年間到長安來宣揚佛法的高僧。那個時候正是釋道安(河北人,常山扶柳)在于長安受秦王符堅的特別待遇之時,前記的難提曾受其協助,而達成其宏經與翻譯的大事。『出叁藏記集』第十叁卷曾記載說:『乃與安公(道安)共請出經』,則知兩人的關系。

  當時,曾值慕容沖的兵亂,並遇道安大師之忽然逝世(建元二十一年,叁八五),因此,雖然經典已譯出,但是也來不及訂正。到了後來,山東已漸平靜,提婆就和冀州的沙門法和,一同入于洛陽。在那裏經過四五年的時間,一方面宏揚教義,另方面則學習語言(晉語),而漸漸的發覺前人所譯的經典乃有些不正確的地方。後來于隆安元年(叁九七)遊化于京師時,巧遇王元琳。王氏爲東亭候,爲一優婆塞(虔誠的在家居士),曾經建立精舍,招集十方的學徒,以便研習經典與翻譯經典的工作。提婆就是在他所建立于楊州建康縣的精舍裏,翻譯吾人所看到的此一『中阿含經』的。此經雖然經過七個月即告完成(已有語言學的素養,故隆安一年十一月至二年六月,就能翻譯完畢),但是兵難擾亂的時代,實在還是來不及十分的校正書寫流傳,到了隆安五年(四○一)才達成此一大事的!

  :有關于譯主的問題,在于經末,有道慈大師的『中阿含序文』(後出中阿含經記),裏面所記述的,乃以僧伽羅叉(衆護)爲譯胡文(梵文)的人,提婆則轉譯梵文爲晉文,道慈爲筆受(筆錄),李寶與康化共爲書記。然而從來都以提婆大師爲譯主的方式傳流下來的。

  

✿ 继续阅读 ▪ 後出中阿含經記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