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九)露遮經{一七}
大意:
此經是佛陀在拘薩羅國的屍舍婆林中時,有位名叫露遮的婆羅門,曾詣佛所聽佛說法,而發心將供養佛陀。然而離開佛所後,在不遠之處時,即起惡見。以爲佛陀也是自私自利耳,焉肯傳正法給人?雖然如此,但到了隔日,婆羅門仍令其理發師去傳言,去迎接佛陀,及僧團。理發師遵命至佛所後,一方面請佛受供,另方面即私自將婆羅門生起邪見之事報知佛陀,祈佛陀予以開導。佛陀答應後,率千余名比丘去受供。佛陀食後對婆羅門敘述叁師之事(舉由叁種值得尊敬之師與否之師相比對),叫他以此爲自誡。說聞法能得四沙門果等事(須陀洹、斯陀含、阿那含、阿羅漢。依次爲初果、二果、叁果、四果)。並叫他須爲他人說法,如只自行,而不實行利他之行的話,有時也會墮于惡趣。聽佛說法後,露遮婆羅門即受持叁皈五戒,而爲優婆寒。
大意:本經敘述佛陀在于拘薩羅國的屍舍婆林中時,露遮婆羅門專程往訪聽法,法喜後邀請佛陀明天受供。回程途中,則起惡見。隔日佛陀依約受供後,講說叁種師,叫他自誡。並說聽法而修持後,能得四沙門果,同時教他須傳法給他人,如不行利他之行的話,恐會墮落惡趣。露遮聽後,受叁皈五戒,而爲優婆塞。
像如是的經教,乃結集者的我們,都同樣的聽過的:有一個時候,佛陀在于拘薩羅的人間遊行,和大比丘衆,一千二百五十人俱齊,往詣于婆羅婆提婆羅門村的北方的屍舍婆林,上宿在那裏。
這時,有一位婆羅門,名叫露遮,住在于婆羅林村中,此村很豐樂,人民很熾盛,波斯匿王將此村封給與露遮婆羅門,作爲梵分(世襲免稅之地)。這位婆羅門,其七世以來的父母爲真正(血統不混雜),不被他人所輕毀,異典的叁部經(叁吠陀),都諷誦得通利,種種的經典都能分別解說,又能善于大人的相法,能瞻候吉凶、祭祀儀禮。他聽說沙門瞿昙,爲釋迦種族的子弟,已出家成道,在于拘薩羅國的人間遊行,而至于屍舍婆林中。乃爲一位有大的名稱,流聞于天下,爲如來、至真、等正覺,佛陀的十號都具足,在于諸天、世人、惡魔,或魔天(梵天)、沙門、婆羅門衆當中,而自身作證。與他人說法時,上中下都善(始終都
爲善),義味都具足,梵行爲清淨。他想:「如此的真人,應該要去觐現(拜見)。我現在甯可去和他相見。」
這時,婆羅門,即出于村外,往詣于屍舍婆林中,到了世尊之處。到後,問訊,然後退坐在一邊。佛陀乃爲他說法,示教利喜。婆羅門聽法後,白佛而說:「唯願世尊,及諸大衆,明日受我的邀請!」那時,世尊默然,而接受其請。
那位婆羅門見佛默然,就知道佛已許可,即從座起,遶佛後回去。然而在于離開佛陀不遠之處,便起惡見而說:「諸位沙門、婆羅門,乃多知善法,多所證成,不應爲他人說,唯爲自知休止(安樂),爲甚麼須爲他人講說呢?(與他說爲?與他講說幹嗎?)譬如有人,已將故獄(喻煩惱)壞滅,然而卻更造新獄(舊煩惱系縛之獄屋維壞,更造新的獄屋系縛)那樣,這是貪,是惡不善之法耳。」
這時,婆羅門歸至于婆羅林村後,就在于其夜,具辦種種的肴膳飲食(雖起惡
見,未致于失信)。吃食之時到來時,就對剃頭師(理發師)說:「你傳我的語,往詣于屍舍婆林中,向沙門瞿昙說:『日時已到,宜知是時(供養的時間已到了,請適時光臨)。』」剃頭師受教後即出發,而往詣于佛所,到後,禮拜世尊的雙足,而說:「時間已到,宜知是時。」
那時,世尊就著衣持缽,率諸弟子一千二百五十人,俱詣于婆羅林。
剃頭師侍從于世尊,偏露其右臂,長跪叉手,而白佛說:「那位露遮婆羅門,離開佛陀不遠之處時,曾經生起惡見(邪見)而說:『諸所有的沙門、婆羅門,乃多知善法,多所證者,不應爲他人講說,唯爲自知休止(安樂),與他說爲?(與他人講說幹甚麼?)譬如有人,已壤故舊的獄屋,然而又更造新的獄屋那樣,這是貪欲,爲惡不善之法耳。』唯願世尊您,能除去他的惡見!」佛陀告訴剃頭師說:「這是小事一件,容易開化耳。」
那時,世尊到了該婆羅門的屋舍,就座
而坐。這時,婆羅門乃以種種的甘膳(美食),手自斟酌(親自料理),供佛及僧。食睪而放缽,行澡水後,取一小床,在于佛前,而坐在那裏。佛陀告訴露遮說:「你在于昨天,離開我不遠之時,曾經生起惡見而說:『諸位沙門、婆羅門當中,如多知善法,多所證悟的話,就不應爲他人說,乃至此爲貪,爲惡不善之法。』實在有發這些言嗎?」露遮說:「爾!(是的)確實有此事。」
佛陀告訴露遮說:「你不可以再生有如此的惡見。爲甚麼呢?因爲世間有叁種師可以自誡。那叁種呢?第一就是剃除須發,服叁法衣,而出家修道後,在于現法當中,可以除去煩惱,又可以增益而得上人之法。然而在于現法當中,並不除滅煩惱,不得上人之法,自己的道業並未成就,而爲弟子說法。他的諸弟子們,並不恭敬承事其師,然而又再依止,和他同住。露遮!那些諸弟子們曾向其師說:『師父現在剃除須發,服叁法衣,出家修
道,在于現法當中可得除滅諸煩惱,可得上人的勝法。然而到了今天,在于現法當中,卻不能除諸煩惱,不得上人的勝法,自己的道業未成就,而爲弟子說法,使諸弟子們不再恭敬承事供養于您,唯有共同依止,而同住于一處而已。』」
佛陀舉喻而說:「露遮!猶如有人,壞滅其故舊的獄屋後,更造新的獄屋,這就名叫貪濁的惡法,就是第一種師,可以自誡。這叫做賢聖之戒、律戒、儀戒、時戒。」
佛陀又告訴露遮說:「第二種師就是:剃除須發,服叁法衣,而去出家修道。在于現法當中可以得除種種的煩惱,又可以增益而得上人之法。然而在于現法當中,不能除滅種種的煩惱,雖然已得少些的上人的勝法,但是自己的道業並未成就,而爲弟子說法,其弟子們並不恭敬承事,唯有一再的依止,而共同住在一起而已。露遮!他的諸弟子們,曾向其師說:『師父現在已剃除須發,服叁法衣,出家修道,
在于現法當中,應可以得除諸煩惱,而得上人之法的,然而于今,在于現法當中,卻不能除滅衆煩惱,雖然已得少許的上人之法,但是自己的法利並未成就,而爲弟子說法,使諸弟子們不再恭敬承事供養,唯有共同依止,而同住而已。』」
佛陀以喻而說:「露遮!猶如有人,在他的後面而行,而將其手摩他之背那樣。這就名叫貪濁的惡法,叫做第二種類之師,可以自誡。這就是賢聖的戒、律戒、儀戒、時戒。」
又告訴露遮說:「第叁種師就是:剃除須發,服叁法衣,出家學道,在于現法當中,可以得除煩惱,又可以增益而得上人之法。而在于現法當中,卻不能除去種種的煩惱,雖然一再的多少已得上人之法,然而自己的法利還未成就,而爲弟子說法,可是其諸弟子卻恭敬承事,依止其師而同住。露遮!他的諸弟子曾向其師說:『師父現今剃除須發,服叁法衣,出家修道,在于現法當中,可得除棄種種的煩
惱,少多(多多少少)得上人之法。而現今在于現法當中,不能除棄種種的煩惱,雖然一再的多多少少得到上人之法,但是自己的法利並未成就,而爲弟子說法,諸弟子們也只有恭敬承事于您,共同依止而同住了。』」
佛陀又舉喻而說:「露遮!猶如有人,舍棄自己的禾稼。而去鋤他人的田苗那樣,這就名叫貪濁的惡法,就是第叁種類的師父,可以自誡。這叫做賢聖之戒、律戒、儀戒、時戒。露遮!有一世尊,不在于世間(超出世間),不可以傾動。那一種呢?若如來、至真、等正覺,出現于世間,乃至得證叁明(宿命明,天眼明、漏盡明),而除滅無明,生智慧明(叁明爲叁智證明,故爲智慧明),去諸闇冥,出大法光(正法的光明),所謂漏盡智證(漏盡智證明)是。爲甚麼呢?因爲這乃由于精勤,專念不忘,樂于獨住于閑居之所得之故。露遮!這就是第一世尊,不在世間(超出世間),不可傾動。露遮!有
四種沙門果(四種阿羅漢果)。那四種呢?所謂須陀洹果(預流,初果)、斯陀含果(一來,二果)、阿那含果(不還,叁果)、阿羅漢果(應供,無生)。你的意見如何呢?露遮!有人聽法,應該可以得此四種沙門果的。然而如果有人遮阻而說:『不可爲之說法。』假如用此言的話,那個人能得聞法得果與否呢?」回答說:「不能得。」
佛陀又問而說:「如果不得證果,然而得生天上嗎?」回答說:「不能得。」又問而說:「如果遮阻他人說法,使人不能得果證,使人不得生天,這是善心呢?是不善心呢?」回答說:「不善心。」又問而說:「不善心的人,會生善趣呢?會墮惡趣呢?」回答說:「會生惡趣的。」
佛陀說:「露遮!猶如有人,向波斯匿王說:『大王所有的國土,在裏面的所有財物,都由王自用,不可以給與其余之人。」你的意見如何呢?露遮!如果取用此人之言的話,當會斷除余人之供嗎?」
回答說:「當會斷除他人應被國王賞與之物的來源的。」佛陀又問而說:「斷他之供的人,是爲善心呢?是爲不善心呢?」回答說:「不善心。」又問而說:「不善心的人,會生于善趣呢?或者會墮入于惡道呢?」回答說:「會墮惡道的。」
佛陀說:「露遮!他也是如是的。有人聞法,應得四種沙門果,如果有人說:『不可爲之說法。』假如取用其言的話,他人能聞法得果嗎?」回答說:「不得。」又問而說:「如不得果,能得生天嗎?」回答說:「不得。」又問說:「遮阻他人之說法,使人不得道果,不得生天,此人爲是善心呢?爲不善心呢?」回答說:「不善。」又問說:「不善心的心,當生于善趣呢?或者當會墮于惡道呢?」回答說:「會墮惡道。」
佛陀說:「露遮!如果有人對你說:『那些波羅婆提村裏,被封賜你的所有的財物,露遮!你都要自用,不可以施與他人,財物應當爲自用的,給與他人幹
嗎?』你的意見如啊呢?露遮!假若取用那個人的建議的話,當會斷除供給他人嗎?」回答說:「當斷。」又問:「教人斷除給與他人的話,爲是善心呢?爲不善心呢?」回答說:「不善心。」又問:「不善心的話,會生于善趣呢?或者會墮入惡趣呢?」回答說:「會墮入惡處的。」
佛陀說:「露遮!他也是如是。有人聞法,應得四種沙門果,如果有人說:『不可爲之說法』。假若取用其言的話,那個人能聞法得果嗎?」回答說:「不得。」又問說:「如果不得果,而能得生天嗎?」回答說:「不得。」又問說:「遮阻他人的說法,使人不得果,不得生天的話,是爲善心呢?是爲不善心呢?」回答說:「不善。」又問:「不善心的話,會生于善趣呢?會墮入于惡道呢?」回答說:「會墮惡道。」
那時,露遮婆羅門白佛說:「我要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願聽允我在于正法當中爲優婆塞!自今以後,盡形壽不殺生、不偷盜、不淫逸,不欺诳,不飲酒。」
佛說此法後,那時的露遮婆羅門,聽佛所說,乃歡喜奉行!
佛說長阿含經卷第十七完
《二九 露遮經》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