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德堂
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二四 堅固經

  (二四)堅固經{一六}

  大意:

  此經爲佛陀在那難陀城(位于摩竭陀國,菩提道場之大覺寺東的都市,有一大精舍)的婆婆利掩次林中時,有一位名叫堅固的長者之子,欲祈比丘顯現神足通,而再叁的懇求佛陀。然而佛陀不許其神異之法,而教其靜默于空閑處去思道覆德悔過等事。其次才提示叁神足之行相(叁神通:1.神足,2.觀察他心,3.教戒)。又說諸天所不知的地水火風等四大之消滅,說是依意識之消滅之事。聽佛說法後的堅固長者子,即歡喜奉行。

  大意:本經敘述佛陀在于那難陀城的波婆利掩次林中時,堅固長者曾向佛請願,請佛敕令弟子,爲求法者顯現神足,然而佛陀卻不教其法,而教其應在空閑處靜默思道,而積德,有過失時就應發露忏悔。當然也顯示叁神足之行相,最後更說諸天也不能了知的地水火風的消滅,乃由識之滅的道理。

  像如是的經教,乃結集者的我們,都同樣的聽過的:有一個時候,佛陀正在于那難陀城(摩竭陀國,位于菩提道場之東),住于波婆利掩次林中(好衣庵羅園),和大比丘衆,一千二百五十人俱在。

  那個時候,有一位長者子,名叫堅固,來詣佛所,到後,頭面禮足,然後退在于一邊而坐。這時,堅固長者子白佛說:

  「善哉!世尊!唯願現在敕諸比丘們,如果有婆羅門、長者子、居士等人之來求教時,當爲他們顯現神足(神變),顯示上人之法(超乎凡人之法)!」

  佛陀告訴堅固說:「我並不會教諸比丘們爲了婆羅門、長者、居士們,而顯現神足,顯示上人之法的。我唯教我的弟子,須在于空閑之處,去靜默思道。假若積有功德的話,就教他當自覆藏;假如有過失的話,當自發露忏海。」

  這時,堅固長者子又白佛說:「唯願世尊教敕諸比丘,叫他們如遇有婆羅門、長者、居士之來訪時,當爲他們顯現神足,顯示上人之法!」佛陀又告訴堅固說:「我終究不會教導諸比丘們去爲婆羅門、長者、居士們顯現神足、上人之法的。我唯有教導諸弟子,須在于空閑的地方,去靜默思道。假如因之而有功德的話,當自覆藏,假如有過失的話,當應自己發露忏悔。」這時,堅固長者子白佛說:「我對于上人法,並沒有疑惑,但是此那難陀城,乃國土豐樂,人民熾盛,假若在于這裏顯現神足的話,必定會爲多所饒益,佛陀及大衆,都能善弘道化的!」

  佛陀又告訴堅固說:「我並不教敕諸比丘去爲婆羅門、長者子、居士等人顯現神足上人之法。我但教導諸弟子,須在于空閑處,去靜默思道。假如因之而有功德的話,就應該自己覆藏,假若有過失的話,當應自己發露忏悔。所以的緣故爲何呢?所謂有叁種神足(叁種神通變化)。那叁種呢?第一就是神足(自在變化),第二爲觀察他心,第叁爲教誡。甚麼叫做神足呢?長者子!比丘學習而有無量的神足,能夠以一身而變成無數之身,以無數之身,而還合爲一身。不管是遠,或者是近的山河石壁,都能自在無礙,猶如行空那樣。在于虛空中結跏趺之坐,都有如飛鳥那樣的自在;出入于大地時,都猶如在水中那樣的自由;假若行在于水上的話,也猶如履地那樣的自在的。身上會冒出煙火,有如大火聚;能以手扪摩日月,而立至于梵天。如果有得信的長者、居士,曾經看見這位比丘顯現無量的神足,而立至于梵天的話,當又再詣其余未得信的長者、居士之處,告訴他而說:『我看見比丘顯現無量的神足,立至于梵天。』那些長者、居士之未得信的人,會對那位得信的人說:『我聽說有瞿羅咒(幹陀羅明咒),能顯現如是的無量神變,乃至立至于梵天。』」佛陀又告訴長者子堅固說:「那位不信的人,有如此之言,豈不是毀謗之言嗎?」堅固白佛說:「這實在是誹謗之言的。」

  佛陀說:「我乃由于如是之故(恐有這些多余的事之會發生之故),不敕令諸比丘們顯現神通變化,唯教弟子要在空閑處靜默思道。假如因之而有得功德的話,當應自覆藏;倘若有過失的話,就應當自己發露忏悔。像如是的,長者子!這就是我的諸比丘所現的神足。甚麼叫做觀察他心神足呢?于是(就是這樣的),比丘現無量的觀察神足:觀察諸衆生之心所念之法

  (有關于他人的心、心所、心的起滅等事),衆生心之隈屏所造之事,都能識知。如果有得信的長者、居士們,看見比丘現無量的觀察神足,觀察他衆生的心所念之法,他衆生在隈屏所爲的心念,都能知道,便詣其余未得信的長者、居士之處,而告訴他們說:『我看見比丘現無量的觀察神足,觀察他衆生的心所念之法,那些心之隈屏所作的一切,都能悉知。』那些不信的長者、居士,聽此語後,會生誹謗之言而說:有幹陀羅咒,能觀察他心,隈屏所造的都能悉知。你的意見如何呢?這豈不是毀謗之言嗎?」堅固白佛說:「這實在是毀謗之言的。」

  佛陀說:「我乃由于如是之故,不敕令諸比丘顯現神通變化,唯教弟子在于空閑之處,去靜默思道。假如有功德的話,當應自己覆藏,如果有過失的話,當自發露忏悔。像如是的,長者子!這就是我的比丘之顯現觀察神足。」

  「甚麼爲之教誡神足呢?長者子!如果如來、至真、等正覺出現于世間,十號都具足,在于諸天、世人、魔王,或魔天(梵天)、沙門、婆羅門當中,自身作證,而爲他人說法,所說的上中下言(始終所說之法),均爲是真正,義味都清淨,梵行都具足。如長者、居士聽後,在于其中能夠得信,得信之後,在于其中觀察而自念:我不應宜在于俗家,如果在俗家的話,都是鈎鎖相連,不得清淨而修梵行的,我現在甯可剃除須發,穿服叁種法衣,出家去修道,以便能夠具諸功德,乃至成就叁明,滅諸闇冥,生大智明。爲甚麼呢?這乃由于精勤,樂于獨住閑居,專念于道而不忘所得來的。長者子!這就是我的比丘的顯現教誡神足。」

  那時,堅固長者子白佛說:「是否有比丘成就如此的叁神足嗎?」佛陀告訴長者子說:「我不說有數多的比丘,有成就此叁種神足的人。長者子!我有比丘在此大衆當中,曾自思念:此地、水、火、風、四大所成的身,到底要怎樣才能永滅呢?

  那位比丘思念後,就倏忽(快速)而趣向于天道(天界),往至于四天王之處(第一層天),問四天王而說:『此身爲四大,也就是地水火風所成的,到底要怎樣才能得以消滅呢?』長者子!那些四天王回答那位比丘說:『我們也不知四大要如何才能得以消滅。我的上面有天,名叫忉利(叁十叁天,第二層天),爲微妙第一,有大的智慧,此天一定能知四大要怎樣才能滅掉的。』那位比丘聽後,即倏趣于天道(上一層的天界),往詣于忉利天上,去問諸天們說:『此地水火風所成的身,要怎樣才能永滅呢?』那些忉利天們回答比丘說:『我們也不知四大要怎樣才能永滅,我們的上面更有天,名叫焰摩(時分天,第叁層天),爲微妙第一,有大的智慧,此天能知道。』就這樣的即往而問,其天又說不知。

  像如是的展轉,而至于兜率天(喜足天,第四層天)、化自在天(化樂天,第五層天)、他他自在天(第六層天),他們都說:『我不知四大要如何才能消滅,上面更有天,爲微妙第一,有大的智慧,名叫梵迦夷(梵衆天,色界初禅天),此天能知四大如何得以永滅。』那位比丘就倏趣于梵道(梵天界),而詣于梵天上而問說:『此身四大-地、水、火、風,要怎樣才能永滅呢?』那位梵天回答比丘說:『我實不知四大要怎樣才能永滅,現在有大梵天王(初禅天的最高天),爲無能勝者,能統大千世界,爲富貴尊豪,最爲得自在、能造化物,是衆生的父母,他能知四大要怎樣才能永滅的。』長者子!那位比丘遂問而說:『那位大梵天王現在住于甚麼地方呢?』那位天神回答說:『我不知大梵天王現在住于甚麼地方,以我的意識觀察,會出現不久(不久可以見到)。』未久之時,梵王在忽然間出現。長者子!那位比丘就詣梵王之處,問他而說:『此身四大-地、水、火、風,到底要怎樣才能消滅呢?』那位大梵天王告訴比丘說:『我是梵天王,爲無能勝者。我乃統領大千世界,爲富貴尊豪,最得自在,能造萬物,爲衆生的父母!』這時,那位比丘告訴梵王說:『我不是請問此事,我乃自問四大-地、水、火、風,到底要怎樣才能永滅之事。』

  長者子!那位梵天王猶然回答比丘說:『我是大梵天王,爲無能勝者,乃至造作萬物,爲衆生的父母的!』比丘又告訴他說:『我並不問此事,我乃自問四大要怎樣才能得以永滅?』長者子!那位梵天王仍然如是再叁的不能回答那位比丘所問的四大到底要怎樣才能永滅之事。這時,大梵天王就執比丘的右手,引他到屏處(沒有其它衆生之處),對他而說:『比丘!現在諸梵天都說我爲智慧第一,沒有不知見(甚麼事都能了知),因此之故,我不得回答你所問的問題,我也不知不見此四大得由甚麼方法才能永滅。』又對比丘說:『你爲甚麼這樣的大愚不過呢?爲甚麼舍棄如來,而在于諸天中推問此事呢?你應該在于世尊之處去問如是之事,要如佛陀所說,善于受持!』又告訴比丘說:『現在佛陀住在于舍衛國的給孤獨園,你可以去請問他。』

  長子者!這時,那位比丘在于梵天上忽然不現(隱沒),譬如壯士之屈伸其手臂之頃,就到了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來至我所,以頭面禮拜我的雙足,然後退坐在一邊,白我而說:『世尊!現在此四大-地、水、火、風,要怎樣才能得以消滅呢?』這時,我就告訴他說:『比丘!猶如商人之手臂,帶一只鷹入海那樣(在海洋的商人,常有人帶一只尋找陸地之鳥,然後乘船入海),在于海中放那一只鷹,飛向于空中的東西南北,假若覓得陸地之時,便就停止,假如找不到陸地的話,就會回到船上。比丘!你也是如是!乃至到了梵天去問如是之義,竟不完成其目的,而還來歸問于我,現在當會使你成就此義。』就說偈而說:

  何由無四大地水火風滅何由無麄細及長短好醜

  何由無名色永滅無有余應答識無形無量自有光

  此滅四大滅麄細好醜滅于此名色滅識滅余亦滅

  (由于如何才能沒有四大,地水火風才能滅掉呢?要由于怎樣才會沒有麄細,以及長短、好醜呢?由于怎樣,才能沒有名色〔名爲受想行識,也就是精神,色就是物體,指肉體〕,永滅此身心,而沒有余呢?)

  (應回答他而說:識爲無形的,爲無量,自爲有光亮,此識如果消滅的話,地水火風之四大,自會消滅,那些麄細好醜也都會消滅,于此時,名色(身心)自會消滅,所謂識滅,則其余的都會消滅。)

  這時,堅固長者子白佛說:「世尊!這位比丘名叫甚麼?要怎樣奉持呢?」佛陀告訴長者子說:「這位比丘名叫阿室已,應當奉持他!」

  那時,堅固長者子聽佛所說,乃歡喜奉行!

  

  

《二四 堅固經》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