證悟的女性
第一部分
一般來說,器世界可以分爲叁種層次,即最高、中間和最下一層。屬于最高和最低層的衆生,非藉由父母,而是自然出生。我們的世界則介於中間層次,此層次的衆生依于一男一女,也就是父母而生,因此,在這層次裏,我們有男女相的分別。
衆生能居於最高層,乃因他們已淨除一切罪障,不複有任何煩惱沖突。由于他們這種清明純淨的心,臨終後便馬上往生更高層次的淨土。他們化生於蓮花中,身形完美,如同盛開的蓮花。這些衆生的心靈是如此清淨,因此,只要聽到一個字的佛法,智慧便都能自然完整的開啓,達到徹底圓融的了悟。由于居于高層衆生已無任何貪執、煩惱和業障,已具備了圓滿的智慧和了悟,因此,不具男女之相,完全沒有這方面的分別。
衆生之所以會生於最下一層,乃由于他們貪執增長,且耽于嗔恨、嫉妒等惱障的結果,因此,積聚了許多惡業。臨終時,由于業力的牽引,便馬上投生到惡趣,而其形體則依惡業的本質與力量,以及臨終時個人所受此種力量的影響而定。但不論其馬上受生的身形如何,就我們所知,也並非經由出生的過程而來的。
投生在中間這層的衆生,是依于男女的結合而生下來的,此層也是一切像我們這樣的衆生所處的世界。生于此的衆生,均有開悟的能力,不論是男是女,都具學習和拓展智慧的能力。由于兩者自身都擁有這樣的能力,因此認爲男性天生資質或智慧較高,就絕非真實。男女兩性一樣,具備等值等量的佛性;同樣地,兩者追求解脫的目標也相同。
假如我們以邏輯來觀視現況,便會了解每個人的出生都仰賴男女的結合,而每個生下來的人不爲男性,即爲女性。基於如此深重的依緣關系,要說孰優孰劣,是非常奇怪的事。會有男性的存在,是因爲有女性;而會有女性的存在,也是因爲有男性的緣故,缺一便無法成立。我們的身體之所以有右半邊,是因爲有左半邊,如果失去了右半,左半也不能獨存。男女兩性之間的關系也是一樣――缺少任何一方,另一方也就無法存在。
一個人會生於哪個層次,或在此層次中生爲男性或女性,都是依其過去世所累積的業力而定。每一次的投胎轉世都是以往所累積的業果的顯現,而宇宙的一切就是如此運作的。
不過,就我們的文化背景來看,不論我們是在何種文化中成長,都很清楚地看出男性比女性強,因此待遇也不平等。這倒不是由于男性天生資質或智慧較高,而是因爲他們較孔武有力。由于力氣大,便以高姿態來對待女性,這已成爲傳統的行爲模式。仿佛女性由于較弱小,便成爲劣者;而男性則因力氣大,便較優越一樣。要了解爲何有這種文化傳統存在,就要追溯到古代――充滿戰爭、爭鬥和暴力的時代。在這些早期時候,力量最強的戰士便統治了戰敗者。一個人再野蠻粗魯、知識淺陋,只要他在戰場上骁勇善戰,也能當上國王。
當時的世界,強者就是這樣統治支配弱者的。由于男性通常較女性強壯,他們便支配女性,就像國王統治他的人民一樣。
如此長久以來,女性不僅被視爲弱者,一般來說,也被認爲較差、較無智慧,品德也不如男性。在一個家庭裏,男孩被高捧在上,女孩便被視爲累贅。爲了使女孩能出嫁,還要陪上一筆嫁妝;反之,在很多國家,只要男孩負擔得起,娶幾個女孩都沒問題。女性從不接受教育,也很少有學習讀書和寫字的機會。宗教的修行和儀式也把女性排除在外,認爲真正的精神追求對她們是有害無益的。
但是,如我之前巳說過的,沒有實際的事實可以支持這種傳統;而女性被認定較爲卑下,也沒有合邏輯的原因可述。
由于對真理的無知,讓我們在世間經曆到如此多的分別;人依習氣,而非依思考生活,並且頑固的執於過時的信仰和傳統。
世界上再沒有比印度這個國家更明顯的了。此地早期衍生的種姓和社會階級分離的嚴格製度,至今仍存在。這始于統治全國各地的一些國王,他們的勢力擴展得很大,以致一家人都被尊爲活神,而統治國家的實際重任則落在宰相、大臣、學者、醫生、法師和祭司的身上。這些人與其家族形成印度的統治階級,連同宗教領袖,稱爲婆羅門。他們在最上,其下是一般的領導者。次下的階級是勞動者――戰士、商人、工匠、僧侶、農夫、酒商……等等。而最低的人被稱爲石頭種姓,意指毫無價值。此階級的人數最多,由國家中最貧窮和最無力量的人所組成。
婆羅門是國家中受教育最高的一個階級,他們爲了保護自己的健康,養成一種潔癖的習慣,並將它用到生活的各個層面上。他們不和其它階級的人來往,不吃最下階級的人所准備、甚或觸到的食物,不碰觸低階級人的手。其它階級的人也藐視、回避石頭種姓階級的人,這種種姓階級的分離,延續至今。
而釋迦牟尼佛出生於皇族階級,卻放棄他的特權。他放棄在宮中身爲王子的生活,去當乞丐,身邊只有一個乞食的缽。他打破了種姓製度,並教導大家,人之間並無差異,沒有高低的種姓階級這回事。他教導一切以心靈爲最重要,如果心是純淨善良的,便是一個高尚的人;如果心是邪惡不淨的,便是一位愚劣者。
釋迦牟尼佛還啓教了平等的觀念,並引進民主的原則來協助管理日漸擴大的僧團。他的想法是:「僧團爲僧衆所有,也由僧衆管理。」此即意味著:僧團的一切計劃和決定,都須經過僧衆們的討論和意見溝通。
在此我要提醒諸位,雖然衆生都具平等的佛性,但每個人在其他方面並不盡然相同。有些人需要特別的關懷,尤其是生病和殘障的人;而長者也應特別受到尊重,因爲他們年紀較大,人生的閱曆也較豐富。佛陀自己常親自照顧老人和弱者。
世界上每個人都與生俱有等質等量的佛性,在這方面,沒有任何人是較其他人優越的。所有的人,不論性別是男是女、階級是高是低,都要經曆疾病和痛苦,忍受艱困和失去,以致最後的死亡,然後再次轉生,重新開始。能夠超出這個輪回的人,才是真正優秀卓越的衆生。
聽完今天的開示回家後,大家要深思一下今天所聽到的,找出你自己所認爲的兩性之間的相異處。你一定要經由自己確切的了解,才能更肯定今天的法教,而非人雲亦雲。這樣明晚你再來時,我們才能更深入多談。
第二部分
在前面的開示裏,我們用理性做出結論,認爲男女兩性證悟佛性的能力是完全相同的。從佛法的觀點來看,其真實性也確實不變,因爲佛陀教導男女本具相同之佛性。所以,不論我們由哪個觀點來看,從邏輯上或佛法上的,都可認定男女具有了悟佛性的同等能力。
雖然從知性上和佛法上的觀點來看,我們也許能了解男女兩性的能力是相同的,但是從世俗及曆史的觀點來看,男性的統治者多過女性,原因在于根深柢固的傳統,已在我們心中形成習慣的模式,認爲男性較女人有力,也較能成就。這樣的觀點已被全世界視爲真理,結果造成女性很少有機會展現她自己的能力。一旦慣性的模式形成,女性也同樣能幹的事實就不被承認。由于這個文化上的否定,女性失去了自信,也不再嘗試表現自己的能力,這就是何以很少有女性統治者的原因。
如果我們仔細看,就會明白女性也有才能、力量和精神去達成過去男性曾做過的事。例如:我們都對印度前總理甘地夫人很熟悉,當她首次當上總理時,記者問她,以女性身分來統理印度人民有何感想?她回答說,當她治理國家時,並不存在自己是女性的想法,只是清楚自己有這分能力來照顧印度人民。她沒有想及性別問題,只考慮到自己能力是否勝任,對她而言,這才是能否真正去照顧人民的主要關鍵。
因此,如果我們沒有想到自己所具有的能力、意志和知識,即使再怎麽有男性氣概,也會因缺乏自信而被視爲無能的凡夫,無法去利益他人;如果我們明白自身有能力、意志和知識,就算非常女性化,也能常去利益衆生。所以我們能否了悟自身的潛能,進而去利益衆生,完全是一種心態的問題。如果我們具有很強的意志、精進和虔誠之心,不論生爲男性或女性,便都有達成目的的可能。基於此點,男性便沒有道理自認比女性優秀能幹而驕傲,女性也不必認爲男性較強而羨慕他們。由于我們已解釋過了,就能力來看,男女兩性是平等的,唯一真正要做的,不是互相驕傲或羨慕,而是不論性別如何都要全力以赴,達成目標。
到目前爲止,我們已簡短的說明了一般人對女性所熟悉的觀點,現在我們要以佛法的立場來討論女性的情況。在釋迦牟尼佛十五歲到八十二歲之間,共轉了叁次*輪,給予聲聞緣覺乘(小乘)、菩薩乘(大乘)和金剛乘(真言乘)叁種的法教。
在聲聞緣覺乘的教法裏,佛陀提到了外在身戒的重要性,並且給了各種不同戒律的教授:在家居士戒(gedyen)、沙彌戒(getsul)、出家具足戒(gelong)。佛陀的初轉*輪,包括了誓戒,是同時爲男女二性所共同宣說的。在藏文中,字尾加上「pLa」指的是「父親」,意即此字是屬陽性;而字尾加上「ma」,指的是「母親」,代表此字是陰性。因此,以這樣來看,優婆夷戒(genyen-ma)、沙彌尼戒(getsul-ma)、比丘尼戒(gelung-ma),指的就是女性的戒律;而優婆塞(genyen-pa)、沙彌戒(setsul-pa)、比丘戒(gelung-pa),指的便是男性的戒律。
在家居士不論男女,其戒條的數目都是五條(五戒),沙彌戒和沙彌尼戒是叁十六(注:沙彌尼戒的戒條數目,在顯教與密教中不一樣),但是比丘具足戒的二百五十叁,和比丘尼戒的叁百五十叁,在數目上便有所不同,這是由于顧慮到女性在體能上較男性爲弱,較有可能遭遇到不利的狀況,例如強暴和其他不利身體的情形――爲了保護,具足比丘尼又增多了一些戒條。
爲達開悟,佛陀所展現的證悟與方便法門,對男女而言都是相同的。首先,經由禅修始能達到阿…
《證悟的女性》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