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譯者序

  巴利語佛經選譯

  Translations Selected from Pali Text with Pali Glossary

  譯者 廖文燦

  譯者序

   1998年秋季,我恢複大學時期熱心研究佛教的精神,開始投注許多精力,以了解佛教並修行。基于追根究底的精神,想要徹底了解有幸者(Bhagavant,他譯:世尊、薄伽梵)以印度語言說出的教誡,以避免因誤解而修行失敗,我設法學習梵語,後來又學習巴利語。在2000年5月,我發現北涼具壽昙無谶譯的大般涅槃經,其中有一部份的內容如下:「譬如有人有筆、紙、墨,和合成字,而是紙中,本無有字。」(大正新修大藏經12:531a)

   我在心中思量:「紙是東漢的蔡倫所發明。有幸者遍涅槃後數百年,蔡倫才出生。」

  因此,雖然在2000年6月,我完成梵語的Sukhāvatīvyūha (《極樂莊嚴》,古譯:《無量壽經》)的漢譯初稿,但經過一段時間的調查、研究,最後我決定:

   1. 我要信的是長老說(Theravāda,他譯:上座部)佛教。而長老說佛教目前已廣大流傳于斯裏蘭卡、泰國、緬甸、寮國、柬埔寨。

  2. 我要讀的佛經是巴利語佛經,及其第一手翻譯的漢譯本、英譯本、日譯本,因爲這個系統的佛經,自有幸者已全面完全覺後,已使許多比丘修行成功,變成阿羅漢。

  基于上述二決定,我只好自行漢譯巴利語佛經。在2001年7月,我開始翻譯巴利語佛經。到目前爲止,我已翻譯的巴利語佛經,主要來自:

  1. 長部 (Dīghanikāya)(參見本書目次)

  2. 中部 (Majjhimanikāya)(參見本書目次)

  3. 已被結合的部 (Samyuttanikāya)(參見本書目次)

  4. 增支部 (Avguttaranikāya)(參見本書目次)

  5. 微小部 (Khuddakanikāya)(1.全譯的經:法句(Dhamma- pada) 2.參見本書目次)

  6. 律藏 (只涵蓋極小部分)

   本書的佛經主要涵蓋:

   1. 念呼吸

   2. 有幸者的基本教義

   3. 臨終管理

   本書采用的巴利語佛經版本,以英國Pali Text Society(簡稱P.T.S.)出版的版本爲主體,並以1997年印度Vipassana Research Institute根據1956年在緬甸第6次結集所出版的CSCD(Chattha Savgāyana CD)版,作爲校勘。(我經常使用的CSCD版,是具壽Dhammagutta(護法)編輯,由法雨道場以書本方式出版。)

   爲盡量保存巴利語佛經的風味,我盡量根據語源學(etymology)的方法,翻譯巴利語單字爲漢語。有些巴利語是一義多字時,盡量以不同的漢字表達。只有極少情況下,是多種巴利語,共享同一個漢語。例如:carati(行), pajjati(行)。如果有任何人能夠消除「多種巴利語共享同一個漢語的現象」,我們應該感謝他。

   本書有許多譯名,與傳統的譯名不同。這不是我想要標新立異,而是要正本清源,展現巴利語佛經的原意。因此,讀者在閱讀本書的佛經之前,請先閱讀〈常用譯名對照表〉。若有疑問,請再翻閱本書附錄〈巴利字索引〉。如果疑問還是不能消除,請翻閱T. W. Rhys Davids & William Stede著作的Pali-English Dictionary。

   爲引導一般讀者的閱讀興趣,譯者打破傳統,把已被結合的部、增支部列爲本書的第一部、第二部,並且把長部、中部列爲本書的第叁部、第四部。

  讀者閱讀本書時,如果多次反複閱讀,比較能夠融會貫通。因爲透過本書各方面背景知識的吸收,您比較能夠體會書中的各項專有名詞。當然,透過修行,能被諸智者各自感受(paccattam veditabbo viññūhi)。

   感謝具壽明法擔任本書的總編輯,並將與本書各經相當的其它經索引,編在各經經名的同一頁下方。也感謝莊梅芳居士、朱淑娥居士、蘇切修居士、江妙姬居士對本書的編輯或校對。也感謝我在國小及初中的同學陳清義先生,最先贊助本書初版第一次印刷的大部分費用。也感謝家父廖心分居士、家母廖琴居士、彭慶漢居士,贊助本書初版第一次印刷的一部分費用。

  廖文燦 2005年3月14日

  譯者簡介廖文燦,生于1952年,1975年中原理工學院工業工程系畢業。1980年紐約聖約翰大學企業管理碩士。曾任成功大學兼任講師,講授:投資管理、企業診斷。目前經商。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