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照見清淨心—禅修入門指導▪P15

  ..續本文上一頁):

  或指凡夫的肉身,或拽證悟具有特殊功德的存有形式。

  佛性 Buddha Nature:

  一切衆生都具有的開悟潛能。

  佛 Buddha:

  全然覺醒的證悟者,例如釋迦牟尼佛。佛在藏文裏稱爲“桑傑”(sanggye):“桑”的確良意思是所有的煩惱、二元對立觀念及無明都又淨除,“傑”的意思是無量的潛能及功德都已全然彰顯。

  佛果 Buddhahood:

  修行的究竟成果——成爲全然覺醒、圓滿開悟的佛,具足無上的智慧(了知現象的真實本性及其在叁時的化現)、對一切衆生慈悲及幫助一切衆生的能力。

  觀音菩薩 Chenrezig(梵文Avalokitesvara):

  依其在金剛乘最廣傳的形相又稱爲四臂觀音,代表諸佛的慈悲。是西藏人最尊崇的本尊之一,其心咒爲“唵嘛呢叭(左口右彌)”。

  慈悲心 Compassion:

  幫助一切衆生皆解脫痛苦及苦因的願心。

  煩惱 Conflicting Emotions:

  貪婪、嗔、愚癡、驕慢及疑忌等沖突性情緒。

  回向 Dedication:

  願自身行善所累積的功德,能用于幫助一切衆生都獲得正覺的願心。

  佛法  Dharma(梵文):

  佛陀的法教。

  法身 Dharmakaya(梵文):

  又稱爲究竟身,指超越任何空間及時間限製的狀態,即已了悟空性。

  金剛薩埵  Dorje Sempa(梵文Vajrasattva):

  金剛乘清淨業障法門的主尊。金剛薩埵清淨業障法門包括觀想及持誦百字明咒。

  五毒  Five Poisons:

  貪婪、嗔、愚癡、驕慢及疑忌等五種主要的沖突性情緒。

  上師瑜伽  Guru Yoga:

  又稱爲上師相應法。藉由觀想、祈請及禅修而使自心與上師的心相應或融合爲一的修持法。

  噶舉派 Kagyupa:

  藏傳傳教或金剛乘四大教派之一,其余叁派分別是甯瑪派、格魯派及薩迦派。

  業、業力 Karma:

  業報因果的法則闡明因果關系的叁個過程:

  ·一行爲在造作者的心中留下印痕(因);

  ·此行爲儲存在意識潛能中,緩緩地成熟;

  ·此行爲的潛能以痛苦或快樂的特別形式顯現出來(果)。

  上師 Lama(梵文Guru):

  修行的導師。

  觀 Lhatong(梵文Vipassna):

  佛經依梵音譯爲“毗缽舍那”,也稱爲慧觀或內觀。藉由禅修直接體認心性的修持法。

  慈心、愛心 Love:

  幫助一切衆生都得到快樂的願心。

  大手印 Mahamudra:

  字義爲“偉大的印玺”,指心的究竟本質,亦指證知心的究竟本質的禅修方法。

  曼達拉、壇城 Mandala :

  佛經依梵音譯爲“曼陀達”,意爲“中心及其周圍”,代表本尊及其周圍環境,也代表世界爲井然有序之宇宙的觀念。西藏佛教藝術畫“唐卡(tangka )”所繪製的壇城,可作爲禅修觀想的輔助物。

  獻曼達 Mandala Offering:

  觀想將宇宙供養給佛、法、僧叁寶的修持法。

  咒語  Mantra:

  佛經依梵音譯爲“曼陀尼”,是代表本尊之悟境的淨音,又稱爲心咒、真言。反覆持誦咒可幫助心的淨化及開展證悟的潛能。四臂觀音的心咒是“唵嘛呢叭(左口右彌)”。

  心 Mind:

  指心的一般作用,或其絕對、非二元的清淨本質。

  手印 Mudra(梵文):

  具有象征意義的手勢,修法時會使用到。

  化身 Nirmanakaya:

  證悟者化現于世間的形相,或爲人或爲動物以引導凡夫。

  涅槃 Nirvana:

  意爲“消滅、靜止”。其基本定義是已解脫輪回、無明及五毒煩惱。

  業障 Obscuration:

  使佛性無法彰顯的煩惱及二元對立觀念。

  障礙 Obstacles:

  對修持佛法不利的情況,可分爲外在、內在及秘密等叁類。

  淨土  Pure Land:

  佛心所化現的領域。衆生可依願力及清淨程度而往生有緣的淨土。淨土不屬于輪回,是沒有痛苦的清淨地。生于淨土並不表示已經達到完全開悟的境界,而是可在最有利的環境中修行,因此能迅速達到完全開悟的究竟成果。阿彌陀佛的淨土“極樂世界”(藏文Dewachen)即是一例。

  清淨的輔助持 Pure Supports:

  幫助禅修者保持專注的對象物,例如,佛或本尊的形相。

  清淨業障 Purificaiton:

  我們今生及過去生所做的行爲,在意識潛能留下印痕。這些印痕將會成熟,造成痛苦及修行的障礙。清淨業障表示中和這些印痕,以抵消或減低它們的效果。具格的上師可指導弟子應修持何種清淨業障的法門。

  釋迦牟尼佛 Sakyamuni:

  意爲“釋迦族的智者”,是賢劫千佛中的第四佛,由于他是這個時代的佛,因此也稱爲現在佛,生于第六世紀。

  報身 Sambhogakaya(梵文):

  又稱爲圓滿覺受身,爲引導淨土的修行者而化現的形式。

  輪回 Samsara(梵文):

  依因緣而存在的循環性存在。輪回中的衆生不斷地受生及死亡。輪回的特質是痛苦、無明、無常及幻惑。

  僧、僧迦 Sangha(梵文):

  持守出家戒的佛教修行衆,可分爲凡夫僧及聖僧——已達到菩薩地的僧伽。

  止 Shinay(藏文):

  梵文爲“奢摩地”(samatha),意爲心的定靜,是使心不受念頭牽製而達到平靜及穩定狀態的禅修方法。修持者可利用輔助物,也可不利用輔助物。

  根本上師 Source or Root Lanma:

  泛指個人的主要上師,給予重要灌頂、實修指導及深入解脫教本。或特指讓我們直接體認自心本性的上師。

  舍利塔、佛塔 Stupa:

  象征佛心的建築物,通常供有佛舍利及其他聖物,散播著佛的加持力。

  氣、精微的風 Subtle Winds(梵文prana):

  循環于精微管道或氣脈之內的精微或能量。

  氣脈、精微管道 Subtle Channels(梵文nadis):

  肉眼看不見的管道脈絡,有氣或精微風循環于其中。

  痛苦 suffering:

  一般可分爲叁種:

  ·苦苦:生理性及心理性痛苦;

  ·變易之苦:快樂結束時所經驗到的痛苦;

  ·依因緣存在之苦:因爲輪回幻惑不實之本質而有的痛苦,唯有證悟時才會終止。

  人道之苦 Suffering of the Human Realm:

  生、老、病、死、求不得、失所愛、嗔恨……等痛苦。

  輔助物 Support:

  幫住禅修者保持專注的物體或觀想形相。

  經典、佛經  Sutra(梵文):

  記載佛陀言說的典籍,代表廣傳的法教。

  自性身 Svabhavikakaya(梵文):

  法、報、化叁身合一的證悟身。

  唐卡 Tangka(藏文):

  傳統西藏佛教藝術畫,闡述本尊、本尊壇城及傳承曆史。通常畫在布上,並以織錦緞裝裱爲飾。

  密續 Tantra(梵文):

  佛陀的密傳法教,常與本尊法有關。

  十方 Ten Directions:

  東、南、西、北、東南、西南、西北、東北、上、下等十個方位。

  叁時 Three Times:

  過去、現在及未來。

  明點 Tigle(梵文Bindu):

  禅修時所觀想的小光球。

  毗盧遮那七支坐:

  包括七大要點的禅坐姿勢,簡稱七支坐,也稱爲金剛跏趺坐。七大要點:1、雙腿交盤,2、雙手交疊結禅定印,3、脊椎挺直,4、雙肩平展,5、下巴內收,6、雙眼下望鼻尖前的虛空,7、舌抵上颚且雙唇放松。

  金剛杵 Vajra:

  法器名稱,通常和金剛鈴一起使用。

  金剛跏趺坐 Vajra Posture:

  又稱爲毗盧遮那七支坐或七支坐。和菩薩坐姿的不同在于雙腿必須交盤。

  金剛乘 Vajrayana:

  一般所稱的佛教叁乘之一,因其修持方法涉及密續法教,不同于小乘及大乘,故俗稱密乘。金剛乘的修持包括持咒、觀想本尊及氣、脈、明點等方式。

  觀想 Visualizaiton:

  心所想像的形相,用于禅定或本尊法的修持。觀想的形相可能是靜態的,也可能是動態的;可能是本尊的外相或幾何形狀的物體。觀想的重點不在于視覺影像,而是內在的能力。

  本尊 Yidam:

  在個人修持中,表達心中之本性的形相。

  

  唵 阿密睹娃誰!

  

《照見清淨心—禅修入門指導》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