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般若攝頌釋 第一課

  

第一課

  

思考題

  1.舉例說明佛經有哪七類。

  2.經首標注梵文名稱的必要是什麼?

  3.簡述經名所蘊含的意義及學習本經的必要。

  4.解釋“心懷喜敬最勝信……”一頌。

  釀吉欽布奏旦涅咪揚大悲攝受具诤濁世刹

  宗內門蘭欽波鄂嘉達爾後發下五百廣大願

  巴嘎達鄂燦吐謝莫到贊如白蓮聞名不退轉

  敦巴特吉堅拉夏擦漏恭敬頂禮本師大悲尊

  剛熱托嘎仁欽年布格托嘎雪山寶藏頸

  雲丹根作嘎威傑察德圓諸功德喜樂園

  多尼釀波威比納玖瓦二義精藏瑜伽士

  龍欽饒將桑波所瓦德祈禱龍欽繞降賢

  瑪威桑給欽繞釀拉夏心顯文殊師利智

  根德桑布門藍納巴央勤學普賢行願義

  這吉嘉威春蕾怎匝巴持佛佛子事業者

  將央拉彌雅拉所瓦得祈禱文殊上師足

  內欽熱俄再愛香堪色自大聖境五臺山

  堅華頭吉新拉耶拉們文殊加持入心間

  晉美彭措夏拉所瓦得祈禱晉美彭措足

  共傑稻巴破瓦新吉羅證悟意傳求加持

  永丹桑吉根登釀拉樣功德等同于諸佛

  嘎當桑吉根當拉必得恩德超勝于諸佛

  匝偉喇嘛拉給夏擦落頂禮諸根本上師

  爲度化一切衆生,請大家發無上殊勝的菩提心!

  下面我們共同學習《聖般若攝頌》。

  大家也清楚,本經是釋迦牟尼佛親口宣說的、具有不可思議加持的、闡述甚深空性的大乘經典,它總結了廣、中、略叁大般若的甚深意義,故極其殊勝。對在座的各位道友來講,在短暫的一生中想全部學完所有般若經典,這也有一定的難度。而我們相續中的種種實執又不得不根除,所以這樣的經典非常值得修學,或者說學修這部經典非常有必要。

  至于佛經,則有七類。一是佛陀身體加持的經典,如佛身加持金剛藏菩薩宣說的《十地經》;二是佛陀語言加持的經典,如佛語加持文殊菩薩宣說的《未生怨王忏悔經》;叁是佛陀意加持的經典,如佛意加持觀世音菩薩和舍利子尊者宣說的《般若波羅蜜多心經》;四、五是佛陀功德、事業加持樹木、虛空、凡夫、聲聞、緣覺等宣說的經典,如由樹林、虛空中所傳出來的四法印等法音。現在很多善知識之所以能爲有緣衆生傳講佛法,這也源于佛陀功德和事業的加持。以前有一位道友對我說:原來我對佛法一點都不懂,但通過上師和佛陀的加持,我現在講經說法一點困難都沒有,講什麼經典都沒問題;其實這也是佛陀功德和事業的加持。六是佛陀開許的經典。佛陀在接近圓寂時曾對阿難尊者這樣說:我圓寂後經藏可以結集,在結集時可根據不同情況加上“一時”、“如是我聞”、“須菩提言”、“佛告言”、“皆大歡喜”等詞句。所以它們也是真正的佛經。七是佛陀親口宣說的經典。至于此類佛經,自古以來無數高僧大德在舉例時都說“如《般若攝頌》”。可見我們有緣學習這部經典,確實非常有福報。

  對藏民族來講,大家有這樣一種傳統:在磕頭或修加行時,都喜歡將《般若攝頌》作爲殊勝的對境;所以很多人都想方設法找這部經典,希望能將之長期供奉在家中。在漢傳佛教中,很多人對《金剛經》非常重視,可能就像藏傳佛教對《般若攝頌》的重視程度一樣,這非常好;但對《般若攝頌》,很多寺院和居士團體都很陌生。所以我非常希望通過這次因緣,能讓這一代乃至未來世世代代的漢地有緣衆生皆能奉行《般若攝頌》,因爲《般若攝頌》的確是釋迦牟尼佛所有了義教法的精華。

  所以我這次也要求,凡是聽聞此次講法的,都要隨身攜帶《般若攝頌》。其實做到這樣的要求並不是很困難,若要求每天都念,或一個月當中念很多遍,這對部分人來講確實有一定的難度,所以我也不敢這樣要求。但是我也希望有緣的道友,方便的話每天念,實在不行一月當中念四遍,或者念一遍。一年念十遍的時間肯定有,只不過有沒有信心還不知道。總之,我非常希望大家能把這部非常甚深的空性經典融入自己的生活,這樣每個人都能得到或顯或冥的利益。

  對于本經,若能認真修學,其所闡述的空性義理一定能讓我們的相續有所轉變,這是可以感覺得到的有形加持;而將法本供在家中,或隨身攜帶,雖然其加持和力量凡夫人不一定能感覺得到,但它卻真實存在。其實這就像用藥,雖然有的效果很明顯,有的則不一定那麼明顯,但我們卻不能說它的作用不存在。另外,對于有多年臨床經驗的老中醫來講,大家都會相信他開的藥方沒問題;至于我,雖然不敢說對佛教非常精通,但自己畢竟依止過衆多殊勝的善知識。所以,在將上師的教言、佛經的教證和自己多年以來對佛教研習的體會結合起來的情況下,我就敢大膽在衆人面前宣說本經的加持和功德不可思議,而大家也應形影不離這部經典。

  下面正式講解《般若攝頌》。

  甲一(依照直敘空性之理而解釋)分四:一、經名句義;二、譯禮;叁、論義;四、末義。

  乙一、經名句義:

  梵語:阿雅占嘉巴繞莫達薩匝雅嘎塔

  藏語:帕巴西繞戒啪如德辛巴都巴策色嘉巴

  漢語:聖般若攝頌

  由此可見,梵語與藏語都沒漢語簡潔。梵語與漢語對照則爲:“阿雅”是“聖”的意思,“占嘉”是“智慧”,“巴繞莫達”是“到彼岸”之意,“薩匝雅”是“攝”,“嘎塔”爲“頌”。故漢語是“聖智慧到彼岸攝頌”,或“聖智慧波羅蜜攝頌”;再簡略則爲“聖般若攝頌”,或“般若攝頌”。

  爲什麼在經首要標注梵文的名稱呢?其實這有以下幾種必要:在座的各位都清楚,印度是佛教的發源地,在佛陀叁轉*輪後,經過二勝六莊嚴等高僧大德的努力,佛法才逐漸傳到我們手中,故他們的恩德不能忘懷;爲了讓後人感念他們的恩德,所以在經首標注梵文名稱。第二個必要:因釋迦牟尼佛是通過梵語(桑智達)來宣說法要,故梵語有不共加持;正是爲了讓後人獲得梵語的加持,才在經首標注梵語。第叁個必要就是種下梵語的種子:因爲賢劫千佛都在印度金剛座成佛,且以梵語來轉*輪,而我們將來也要成佛,也會以梵語來轉*輪,所以應種下梵語的種子。其實這就像爲了將來能通達英語或進入大學深造,而在讀小學時就開始學英語一樣。所以即使我們今生不能通達梵語,也應學一學“巴繞莫達”等簡單的詞句,以種下梵語的種子。

  而講聞此經更有殊勝的必要,麥彭仁波切曾這樣說:“傳講、聽聞諸如此類衆多功德而超勝的這部經,就相當于傳講、聽聞了所有的般若。”正是因爲這個原因,我才決定此次一定要傳講《般若攝頌》。因爲在短暫的一生中要講所有的般若,這也不太現實。拿藏文來講,《般若經》有十二大函,不要說講,即使讀一遍,即生中有沒有這種因緣也不好說。前幾天我剛講完“爲什麼要學《般若攝頌》”,聽說好多道友都想讀《大般若經》,法本都搶著看。可能你們因爲事情比較少,即生中有緣分讀《大般若經》,但對我來講就不知道有沒有這個時間了;所以很想通過這次因緣,讓自己種下般若的善根。我有講所有般若功德的原因,我也願意講;你們有聽聞所有般若功德的緣故,你們也願意聽。可見對自他來講,這確實是一個非常難得的機會。因此我們雙方皆應像佛經所講那樣,一方以恭敬心來聽聞,一方以清淨心來宣講。若大家能共同完成這樣有意義的事情,那在一切功德中就是最殊勝的。

  下面解釋經名:所謂“聖”,則指本法是出世間的甚深法;所謂“般若”,則指到達彼岸的智慧。記得在《現觀莊嚴論略義》中講了四種般若,即自性般若、文字般若(經典般若)、道般若和果般若。其中也引用了陳那論師所說的“智慧度無二,彼慧即善逝。修彼具義故,論道立彼名”來說明它們之間的主從關系。其實這四種般若以本經即可無余含攝,因爲本經的內含即是自性般若、道般若和果般若的內容,而這樣的內容通過文字來宣說就是經典般若。所謂經典般若,它包括經論兩個部分。經則指《廣般若》、《中般若》、《略般若》等般若經典,論則指《中觀根本慧論》、《入中論》、《中觀莊嚴論》等中觀論典。而依靠它們便能無誤趣入其余叁種般若。所謂“攝”,《般若攝頌》雲:“攝功德寶菩提道”,意思是說依靠本經能攝集世出世間猶如珍寶般的道果功德。所謂“頌”,則指非常甚深的般若以語言文字來描述的時候,它不是以長行的方式而是以偈頌的方式來宣講。以上簡略介紹了本經取名爲“聖般若攝頌”的原因,大家務必清楚。

  至于藏傳佛教的般若經典,有些論師認爲可包括在十七部母子般若當中。其中,六部母般若是《般若十萬頌》、《般若二萬五千頌》、《般若一萬八千頌》、《般若一萬頌》、《般若八千頌》和《般若攝頌》,它們圓滿宣說了現觀八事(1);十一部子般若是《般若七百頌》、《般若五百頌》、《般若叁百頌》(即《金剛經》)、《般若一百五十頌》、《般若五十頌》、《二十五門般若》、《帝釋般若》、《善勇猛般若》、《少字般若》(即《小字般若》)、《一字般若》和《般若心經》,它們宣說了現觀八事的部分內容。

  當然,對于十七部母子般若包括所有藏傳佛教般若經典的觀點,有些論師也有不同看法。惹波繞哲(智慧寶劍)等論師認爲:這十七部母子般若只不過是藏地首次翻譯佛經之際所譯《般若經》的數量,它們並不能包括所有藏傳佛教的般若,因爲《日藏般若經》、《月藏般若經》等般若經典並沒有包括在十七部母子般若中,所以有缺少的過失;而《般若攝頌》又是《般若八千頌》的一部分,所以又有重複的過失。當然,根據蓮花生大士的教言來看,這十七部母子般若確實是前譯時期所譯般若經的數量,因爲《蓮師遺教》雲:“主宣般若空性衆經典,母子十七般若已譯出。”

  但大家普遍認爲,十七部母子般若或所有般若的精華就是《般若攝頌》,其竅訣攝要則爲《現觀莊嚴論》。而《般若攝頌》與《現觀莊嚴論》完全可以對應…

《般若攝頌釋 第一課》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