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所以大家一定要認真修學這部經典。
另外,在學習《般若攝頌》的過程中,大家應注意兩點:第一,要盡力對般若有所了解;第二,始終要有一顆虔誠的信心。的確般若非常甚深,一般根機的人很難接受。記得佛陀在世時,有些外道、聲聞和具邪見者,就因接受不了般若法門當場吐血而亡。同樣,後來的高僧大德在弘揚般若的過程中,部分人也會出現各種各樣的違緣。因爲對般若懷疑、不精進、有邪見的人,魔王波旬就有機會幹擾他們的相續。如果對般若有特別強烈的信心、始終不退轉的精進和較高的領悟能力,那所有魔王都會深感羞恥、遠遠逃避。所以大家在學習的過程中,一定要觀察自己的相續。
確實,就像密法的內容極爲甚深,難以接受的人最好暫時不要學一樣;如果覺得般若法沒有什麼可聽的,或將一切萬法抉擇爲空性多可怕,那最好不要聽。因爲聽法是自由的,有信心、感覺好,我們也開許聽受;若覺得沒有多大意義,甚至還生邪見,那還是不聽爲妙。所以不管是住在學院內的道友,還是外面通過光盤等來接受此法的有緣者,大家皆應好好觀察自己的相續。如果真正是下文所講那樣:對般若充滿信心,那就說明前世聽聞過空性法門,自然也可接受此法。
乙二、譯禮:
頂禮聖者文殊師利!
此乃譯師在翻譯前所作的頂禮,其目的是爲了遣除翻譯過程中的違緣、增長順緣,從而順利完成本經的翻譯。可能大家也清楚,翻譯本經的譯師是噶瓦拜則,他是國王赤松德贊時期非常了不起的叁大譯師之一。他將很多非常難得的印度經論譯成了藏文,比如《親友書》,還有《般若攝頌》、《俱舍論》、《現觀莊嚴論》等經論的注釋。有些曆史中說,他爲蓮花生大士翻譯過有關事續和行續的密法,後受國王赤松德贊的委托,他跟焦若·魯堅贊等前往印度迎請布瑪莫劄大師來到藏地弘法。有些曆史還說,他的神變非常不可思議,有一次跟苯波教比神通,他將自己的頭割斷後又接上,如此多次。
另外,藏王赤熱巴巾製定了識別叁藏的譯禮方式,即在翻譯律藏時頂禮一切智智的釋迦牟尼佛,翻譯經藏時頂禮十方諸佛菩薩,翻譯論藏時頂禮文殊師利菩薩。而在這之前,很多譯師都根據自己的信心來作頂禮。由此可見,藏漢佛教在是否作譯禮方面,還是有很大的差別。但我在由藏譯漢的過程中並未再作譯禮,因爲害怕譯禮太多了,所以沒有加。
其實這部經宋朝的法賢譯師已由梵譯漢,名爲《佛說佛母寶德藏般若波羅蜜經》,我已將它附在《般若攝頌釋》之後,大家可以參閱。但這部經在漢地並未得到廣泛弘揚,所以有必要重新翻譯並進一步給大家傳講。如果不講,裏面的內容很多人都不一定懂,自然接受起來就很困難。在藏地,《般若攝頌》的教證處處都引用,很多高僧大德動辄就說“《般若攝頌》雲”;而漢傳佛教,大家經常引用的則是廣爲人知的《金剛經》等經典,本經卻很少引用。所以我們首先應將內容搞清楚,這非常重要。
當然加持方面,法賢譯師的譯本肯定有很大的加持,因爲他是奉國王诏譯的,各方面的緣起也很殊勝。而我,不要說國王,連村長的請求也沒有;像以前很多班智達那樣,供養許多金銀財寶來祈求翻譯,這也沒有。只是憑自己的分別念,小小的人在小小的山溝中作了翻譯。以後弘揚的範圍怎麼樣,誰也不清楚。不管怎麼樣,在這個過程中自己的心很清淨。因爲《般若攝頌》的內容極其殊勝,很多人都不明白,所以很想讓大家知道,以便對般若空性法門生起定解;同時,佛陀親口所說的這麼珍貴的經典,如果我們棄之一旁,則非常可惜。所以我才再次作了翻譯,並進一步爲大家傳講。
乙叁(論義)分二:一、承接緣起句;二、真正論義。
丙一、承接緣起句:
爾後世尊爲彼等四衆眷屬皆大歡喜,複說此般若波羅蜜多。爾時,世尊說此等偈曰……
這兩句經文闡明了佛陀宣說本經的緣起,由此也可了知本法具有五種圓滿:首先是本師圓滿,即具有相好等無盡功德的我等大師釋迦牟尼佛。其次是時間圓滿,即繼講完《般若十萬頌》等經典之後;因爲《般若攝頌》以歸納的方式宣說了這些經典的內容,所以是“爾後”。第叁是眷屬圓滿,即具備四衆眷屬,分別爲代表出家的比丘和比丘尼,及代表在家的優婆塞和優婆夷;一般來講,這四衆眷屬可以包括所有佛陀眷屬。第四是法圓滿,爲了讓四衆眷屬生大歡喜心,佛陀以偈頌的方式宣講了這部宣說甚深般若空性的法要。第五處圓滿是靈鹫山。
丙二(真正論義)分叁:一、勸勉聽法;二、所說法之自性;叁、以如是宣說之必要結尾。
丁一(勸勉聽法)分二:一、真實勸聽;二、附注說明說法者佛陀之事業。
戊一、真實勸聽:
心懷喜敬最勝信,除蓋煩惱而離垢,
行衆生利寂靜者,請聽般若勇士行。
這個偈頌是佛陀勸請有緣衆生谛聽甚深的般若波羅蜜多法,同時也宣說了聽受般若法門者的法相。
首先是必須具備的叁個條件:第一個條件,心中要有對般若法門的歡喜心。如果對般若法一點都不歡喜,就像在餓狗面前放青草一樣,一點興趣都沒有,那對他宣講般若法門就沒有意義。第二個條件,對說法的上師或佛陀要有恭敬心。因爲,若沒有恭敬心,那在上師面前得到的法也不可能對他的相續有利益。第叁個條件,對《般若經》中所講的,諸多聽聞般若的功德要生起堅定不移的信心。比如聽聞般若法門能讓我們生起空性正見、斷除輪回的根本,有許許多多功德。如果你沒有信心,那就不是般若的所化根機了。
然後是需要遠離的兩個條件。首先是“除蓋煩惱”,即五蓋煩惱要斷除。其次是“離垢”,即遠離六波羅蜜多的違品:布施的違品——吝啬,持戒的違品——犯戒,安忍的違品——嗔恨,精進的違品——懶惰,禅定的違品——散亂,智慧的違品——邪見。
最後還需要以大慈大悲心行持一切衆生之利,以及具有以大悲潤濕的寂靜調柔的相續。具有以上條件的人方可聽受一切萬法之根本的空性法門,也即超越聲聞緣覺的勇士行境——般若波羅蜜多。所以大家首先要觀察,看自己是否具足應該具足的條件,以及是否遠離應該遠離的障礙。
按照麥彭仁波切《經論對照》的觀點,前面這幾個內容講的是緣佛果的智慧,後面部分講的是緣衆生的大悲。所以這個偈頌已經圓滿宣說了菩提心的兩個條件,或者說《現觀莊嚴論》中發心的內容已在這裏作了宣講,故大家首先要發菩提心。
可見,聽受《般若攝頌》者必須具備以下條件:對佛、上師和般若法門要有信心和正見,自己還要盡心盡力在對治煩惱方面下功夫,而且聽受這樣的法門並不是爲了自己享受某某果位,而是爲了無邊無際的衆生得到佛果;若具備這些條件,那就是佛陀親許的聽聞本法的法器。
實在說,聲聞緣覺等衆生也很難接受本法,因爲《現觀莊嚴論》雲:“大師于此說,一切相智道,非余所能領。”而本經亦雲“勇士行”。可見,般若波羅蜜多唯是對衆生具有大慈大悲心,且通達人法二無我的大乘菩薩的行境。所以能聽受這樣的法門也極爲難得。
戊二、附注說明說法者佛陀之事業:
此贍部洲諸河流,具花果藥林得生,
悉源住無熱惱海,龍王龍主威神力。
下面從比喻、意義和理由叁個方面,宣說說法者佛陀的事業。首先講比喻。可能有些人會提出這樣一個問題:剛才前面講,我們所聽聞的甚深般若波羅蜜多唯是大乘菩薩的行境,那佛經中尊者須菩提等又怎能宣說空性法門呢?既然他們具有這樣的能力,那就說明他們已經獲得了人法二無我的空性境界。既然如此,那爲什麼說唯一大乘菩薩的行境呢?
其實,雖然般若波羅蜜多唯是大乘菩薩的行境,但依靠佛陀的加持和威力,小乘的阿羅漢、緣覺乃至普通凡夫,也可證悟或相應了解。不然在座的各位都要變成一地菩薩以上的聖者,否則聽都不能聽,那就全部拒之門外了。其實這就像《現觀莊嚴論》中所講的道智,雖然它是菩薩的智慧,而聲聞緣覺也可部分了達,凡夫也可生起信心並進行相應的聞思修行。但這些都是佛陀的加持,故大家皆應感恩佛陀。
頌詞這樣講了一則比喻:此贍部洲(梵語爲閻浮提),以印度四大河流爲主的所有大河流,比如恒河、信度河等,以及所有高山、盆地、樹木花果、藥樹、森林等,它們之所以能夠流淌、生長,完全源于住在無熱惱海中的龍王的威力和加持。這一點,稍微懂一點佛法知識的人都會明白。所以,若龍王不高興,或龍王的福德不夠,所有河流都會幹涸,大地上也會出現各種各樣的天災人禍。
其實這則比喻是說:凡夫、聲聞和緣覺之所以能宣說佛法或證悟空性,這完全源于佛陀的威德與加持。同樣,我們通過聽受空性法門,對般若空性有所感悟,覺得般若經典所講的道理百分之百正確,或仰仗傳承上師的教言和加持,我也能相合佛經或空性的道理爲大家宣講,這些都是佛陀的威德力所致。當然喻義在下面還要宣講,所以這裏不廣說。
好,今天講到這裏!
回向偈:
所南德義檀嘉熱巴涅此福已得一切智
托內尼波劄南潘協將摧伏一切過患敵
傑嘎納齊瓦隆徹巴耶生老病死猶波濤
哲波措利卓瓦卓瓦效願度有海諸有情
(1)現觀八事:遍智、道智、基智、正等加行、頂加行、次第加行、刹那加行、法身。
《般若攝頌釋 第一課》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