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所以大家一定要认真修学这部经典。
另外,在学习《般若摄颂》的过程中,大家应注意两点:第一,要尽力对般若有所了解;第二,始终要有一颗虔诚的信心。的确般若非常甚深,一般根机的人很难接受。记得佛陀在世时,有些外道、声闻和具邪见者,就因接受不了般若法门当场吐血而亡。同样,后来的高僧大德在弘扬般若的过程中,部分人也会出现各种各样的违缘。因为对般若怀疑、不精进、有邪见的人,魔王波旬就有机会干扰他们的相续。如果对般若有特别强烈的信心、始终不退转的精进和较高的领悟能力,那所有魔王都会深感羞耻、远远逃避。所以大家在学习的过程中,一定要观察自己的相续。
确实,就像密法的内容极为甚深,难以接受的人最好暂时不要学一样;如果觉得般若法没有什么可听的,或将一切万法抉择为空性多可怕,那最好不要听。因为听法是自由的,有信心、感觉好,我们也开许听受;若觉得没有多大意义,甚至还生邪见,那还是不听为妙。所以不管是住在学院内的道友,还是外面通过光盘等来接受此法的有缘者,大家皆应好好观察自己的相续。如果真正是下文所讲那样:对般若充满信心,那就说明前世听闻过空性法门,自然也可接受此法。
乙二、译礼:
顶礼圣者文殊师利!
此乃译师在翻译前所作的顶礼,其目的是为了遣除翻译过程中的违缘、增长顺缘,从而顺利完成本经的翻译。可能大家也清楚,翻译本经的译师是噶瓦拜则,他是国王赤松德赞时期非常了不起的三大译师之一。他将很多非常难得的印度经论译成了藏文,比如《亲友书》,还有《般若摄颂》、《俱舍论》、《现观庄严论》等经论的注释。有些历史中说,他为莲花生大士翻译过有关事续和行续的密法,后受国王赤松德赞的委托,他跟焦若·鲁坚赞等前往印度迎请布玛莫札大师来到藏地弘法。有些历史还说,他的神变非常不可思议,有一次跟苯波教比神通,他将自己的头割断后又接上,如此多次。
另外,藏王赤热巴巾制定了识别三藏的译礼方式,即在翻译律藏时顶礼一切智智的释迦牟尼佛,翻译经藏时顶礼十方诸佛菩萨,翻译论藏时顶礼文殊师利菩萨。而在这之前,很多译师都根据自己的信心来作顶礼。由此可见,藏汉佛教在是否作译礼方面,还是有很大的差别。但我在由藏译汉的过程中并未再作译礼,因为害怕译礼太多了,所以没有加。
其实这部经宋朝的法贤译师已由梵译汉,名为《佛说佛母宝德藏般若波罗蜜经》,我已将它附在《般若摄颂释》之后,大家可以参阅。但这部经在汉地并未得到广泛弘扬,所以有必要重新翻译并进一步给大家传讲。如果不讲,里面的内容很多人都不一定懂,自然接受起来就很困难。在藏地,《般若摄颂》的教证处处都引用,很多高僧大德动辄就说“《般若摄颂》云”;而汉传佛教,大家经常引用的则是广为人知的《金刚经》等经典,本经却很少引用。所以我们首先应将内容搞清楚,这非常重要。
当然加持方面,法贤译师的译本肯定有很大的加持,因为他是奉国王诏译的,各方面的缘起也很殊胜。而我,不要说国王,连村长的请求也没有;像以前很多班智达那样,供养许多金银财宝来祈求翻译,这也没有。只是凭自己的分别念,小小的人在小小的山沟中作了翻译。以后弘扬的范围怎么样,谁也不清楚。不管怎么样,在这个过程中自己的心很清净。因为《般若摄颂》的内容极其殊胜,很多人都不明白,所以很想让大家知道,以便对般若空性法门生起定解;同时,佛陀亲口所说的这么珍贵的经典,如果我们弃之一旁,则非常可惜。所以我才再次作了翻译,并进一步为大家传讲。
乙三(论义)分二:一、承接缘起句;二、真正论义。
丙一、承接缘起句:
尔后世尊为彼等四众眷属皆大欢喜,复说此般若波罗蜜多。尔时,世尊说此等偈曰……
这两句经文阐明了佛陀宣说本经的缘起,由此也可了知本法具有五种圆满:首先是本师圆满,即具有相好等无尽功德的我等大师释迦牟尼佛。其次是时间圆满,即继讲完《般若十万颂》等经典之后;因为《般若摄颂》以归纳的方式宣说了这些经典的内容,所以是“尔后”。第三是眷属圆满,即具备四众眷属,分别为代表出家的比丘和比丘尼,及代表在家的优婆塞和优婆夷;一般来讲,这四众眷属可以包括所有佛陀眷属。第四是法圆满,为了让四众眷属生大欢喜心,佛陀以偈颂的方式宣讲了这部宣说甚深般若空性的法要。第五处圆满是灵鹫山。
丙二(真正论义)分三:一、劝勉听法;二、所说法之自性;三、以如是宣说之必要结尾。
丁一(劝勉听法)分二:一、真实劝听;二、附注说明说法者佛陀之事业。
戊一、真实劝听:
心怀喜敬最胜信,除盖烦恼而离垢,
行众生利寂静者,请听般若勇士行。
这个偈颂是佛陀劝请有缘众生谛听甚深的般若波罗蜜多法,同时也宣说了听受般若法门者的法相。
首先是必须具备的三个条件:第一个条件,心中要有对般若法门的欢喜心。如果对般若法一点都不欢喜,就像在饿狗面前放青草一样,一点兴趣都没有,那对他宣讲般若法门就没有意义。第二个条件,对说法的上师或佛陀要有恭敬心。因为,若没有恭敬心,那在上师面前得到的法也不可能对他的相续有利益。第三个条件,对《般若经》中所讲的,诸多听闻般若的功德要生起坚定不移的信心。比如听闻般若法门能让我们生起空性正见、断除轮回的根本,有许许多多功德。如果你没有信心,那就不是般若的所化根机了。
然后是需要远离的两个条件。首先是“除盖烦恼”,即五盖烦恼要断除。其次是“离垢”,即远离六波罗蜜多的违品:布施的违品——吝啬,持戒的违品——犯戒,安忍的违品——嗔恨,精进的违品——懒惰,禅定的违品——散乱,智慧的违品——邪见。
最后还需要以大慈大悲心行持一切众生之利,以及具有以大悲润湿的寂静调柔的相续。具有以上条件的人方可听受一切万法之根本的空性法门,也即超越声闻缘觉的勇士行境——般若波罗蜜多。所以大家首先要观察,看自己是否具足应该具足的条件,以及是否远离应该远离的障碍。
按照麦彭仁波切《经论对照》的观点,前面这几个内容讲的是缘佛果的智慧,后面部分讲的是缘众生的大悲。所以这个偈颂已经圆满宣说了菩提心的两个条件,或者说《现观庄严论》中发心的内容已在这里作了宣讲,故大家首先要发菩提心。
可见,听受《般若摄颂》者必须具备以下条件:对佛、上师和般若法门要有信心和正见,自己还要尽心尽力在对治烦恼方面下功夫,而且听受这样的法门并不是为了自己享受某某果位,而是为了无边无际的众生得到佛果;若具备这些条件,那就是佛陀亲许的听闻本法的法器。
实在说,声闻缘觉等众生也很难接受本法,因为《现观庄严论》云:“大师于此说,一切相智道,非余所能领。”而本经亦云“勇士行”。可见,般若波罗蜜多唯是对众生具有大慈大悲心,且通达人法二无我的大乘菩萨的行境。所以能听受这样的法门也极为难得。
戊二、附注说明说法者佛陀之事业:
此赡部洲诸河流,具花果药林得生,
悉源住无热恼海,龙王龙主威神力。
下面从比喻、意义和理由三个方面,宣说说法者佛陀的事业。首先讲比喻。可能有些人会提出这样一个问题:刚才前面讲,我们所听闻的甚深般若波罗蜜多唯是大乘菩萨的行境,那佛经中尊者须菩提等又怎能宣说空性法门呢?既然他们具有这样的能力,那就说明他们已经获得了人法二无我的空性境界。既然如此,那为什么说唯一大乘菩萨的行境呢?
其实,虽然般若波罗蜜多唯是大乘菩萨的行境,但依靠佛陀的加持和威力,小乘的阿罗汉、缘觉乃至普通凡夫,也可证悟或相应了解。不然在座的各位都要变成一地菩萨以上的圣者,否则听都不能听,那就全部拒之门外了。其实这就像《现观庄严论》中所讲的道智,虽然它是菩萨的智慧,而声闻缘觉也可部分了达,凡夫也可生起信心并进行相应的闻思修行。但这些都是佛陀的加持,故大家皆应感恩佛陀。
颂词这样讲了一则比喻:此赡部洲(梵语为阎浮提),以印度四大河流为主的所有大河流,比如恒河、信度河等,以及所有高山、盆地、树木花果、药树、森林等,它们之所以能够流淌、生长,完全源于住在无热恼海中的龙王的威力和加持。这一点,稍微懂一点佛法知识的人都会明白。所以,若龙王不高兴,或龙王的福德不够,所有河流都会干涸,大地上也会出现各种各样的天灾人祸。
其实这则比喻是说:凡夫、声闻和缘觉之所以能宣说佛法或证悟空性,这完全源于佛陀的威德与加持。同样,我们通过听受空性法门,对般若空性有所感悟,觉得般若经典所讲的道理百分之百正确,或仰仗传承上师的教言和加持,我也能相合佛经或空性的道理为大家宣讲,这些都是佛陀的威德力所致。当然喻义在下面还要宣讲,所以这里不广说。
好,今天讲到这里!
回向偈:
所南德义檀嘉热巴涅此福已得一切智
托内尼波札南潘协将摧伏一切过患敌
杰嘎纳齐瓦隆彻巴耶生老病死犹波涛
哲波措利卓瓦卓瓦效愿度有海诸有情
(1)现观八事:遍智、道智、基智、正等加行、顶加行、次第加行、刹那加行、法身。
《般若摄颂释 第一课》全文阅读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