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般若攝頌釋 第五課▪P2

  ..續本文上一頁講,一個是從生起世俗菩提心來講,或者說,一個是從“見解證得空性”來講,一個是從“行爲行持利衆”來講,但都可以稱爲菩薩。

  而這裏所講的菩薩是這樣的:依靠隨入法界自性的聞慧等智慧,能完全斷除對色法等的貪執,進而希求完全斷除對所知萬法以實執貪著的分別念及種子,于無貪中獲得佛的大菩提,這樣的行者就稱之爲菩薩。

  但很多人都不是這樣,尤其是現在大城市裏面的人,他們每天都貪求著:別人有豪華的轎車我沒有,別人有很好的房屋我沒有,別人有很高的地位我沒有……這說明他們還不是這裏所講的菩薩。有些人雖然對這些不怎麼貪求,但他們認爲萬法全爲實有:高速公路是實有的,轎車也是實有的,甚至住處、床位等全是實有的,那也不是這裏所說的菩薩。

  《佛說華手經(3)·驗行品》雲:“佛告舍利弗:應以叁事驗菩薩心。何謂爲叁?一者,能舍一切所有而不望報,當知是爲真菩薩心;二者,求法無所貪惜,甯失身命而不舍法,是則名爲真菩薩心;叁者,不逆甚深之法,以信解力于佛菩提不生疑惑,是亦名爲真菩薩心。以是叁心驗諸菩薩。”所以我們也應以之對照,看自己到底具不具足這些法?的確,我們現在對外境非常貪執,實執也很嚴重,所以決定不是這裏所說的菩薩,而只是名相上的菩薩。

  關于名相菩薩,比如平時很多人將有些老居士或老出家人叫老菩薩,如果他們不具足菩薩的功德,那就是名相上的菩薩。有一位醫生一天到晚都叫別人爲菩薩,他經常說:某某菩薩,你過來一下。好像他是菩薩當中的佛一樣,周圍全是大大小小的菩薩,看起來特別可愛。那他們是不是菩薩呢?也不一定。可能只是名相上的菩薩。

  子二(大菩薩之詞義)分二:一、堪爲衆生之最;二、披大盔甲(4)。

  醜一、堪爲衆生之最:

  

何故彼名大菩薩?堪爲有情衆之最,

  

斷衆生界諸重見,是故得名大菩薩。

  有些人認爲:佛教中不但有菩薩的名稱,而且還有大菩薩——摩诃薩埵的說法,那大菩薩跟菩薩有什麼差別呢?其實,具足本頌所講兩個條件的菩薩就是所謂的大菩薩。第一個是“堪爲有情衆之最”:因爲他爲了救度一切衆生發了無上菩提心,還通達了一切萬法的甚深空性,所以在衆生中是最偉大的。大家也清楚,在不同種類、不同種姓、不同民族、不同族群的千千萬萬衆生當中,具足這兩種條件的人非常少,所以他們堪爲衆生之最,也成爲一切衆生的應供處。

  有時候我經常想:雖然人們說人類曆史上這個偉大、那個偉大,但這些偉大人物對自己的家庭、身體卻很執著,不要說像釋迦牟尼佛那樣,就是菩薩的布施和證悟空性的智慧他們也沒有。確實,世間上成千上萬人特別尊重的偉大人物,他們也不可能以自己的身體、兒女、家庭來作布施;在證悟空性方面,他們一點境界也沒有。正因如此,舍棄一切利益衆生和證悟空性的菩薩才最珍貴,他們的確堪爲一切衆生之最。

  第二個是“斷衆生界諸重見”:作爲大菩薩,他能以無我的智慧和善巧方便,斷除衆生相續中無始以來熏習得異常堅固的各種煩惱和習氣,而這也非常稀有。所以,誰具足這兩個條件誰就可以稱爲大菩薩。

  對一般世間人來講,絕對無法做到這樣,因爲他們並沒有攝受那麼多衆生的威力或能力。大家都清楚,很多衆生非常傲慢,若菩薩沒有一定的境界,他們也不可能向他敬禮。他們會說:你跟我平起平坐,毫無德行和智慧,憑什麼我天天跪在你面前對你非常尊重。即使今天尊重,明天也不一定會尊重;這個衆生尊重、那個衆生也不一定會尊重。但真正的大菩薩,因爲他有這樣的境界,所以各種各樣的衆生不可能對他不尊重。我經常這樣想:上師如意寶真正稱得上是大菩薩。爲什麼呢?因爲他老人家建立佛學院後,來自四面八方的不同民族、不同種族、不同習性的衆生,在其慈悲攝受下,全部都對他非常尊重。可見,法王是名副其實的有情衆之最。

  《華嚴經》雲:“善男子,菩薩摩诃薩……應調伏無量衆生,應斷無量煩惱……應破無量無明暗,應摧無量我慢山。”《普賢行願品》長行文中,也專門講了恒順衆生,意思是說:菩薩以不可思議的威力,可以攝受種種意樂、種種心態、種種習氣、種種性格的衆生,還能斷除衆生的煩惱,讓他們獲得真正的證悟。

  所以,我們對大菩薩的贊歎,並不是有些父母爲了孩子聽話而贊歎他們是智者那樣。實際上菩薩有不共威力,他能攝受芸芸衆生,也能對衆生的今生、來世,乃至生生世世帶來無窮的利益。對這樣的大菩薩,若能經常祈禱也有很大的功德。在世間,人們之所以願意在觀音、文殊等大菩薩面前供奉、頂禮,或者念誦他們的名號、心咒,就是因爲這樣做有無量功德。

  醜二(披大盔甲)分二:一、真實宣說;二、宣說披甲之理。

  寅一、真實宣說:

  

大施大慧及大力,趨入諸佛勝大乘,

  

披大铠甲降魔幻,是故得名大菩薩。

  具足兩個條件者可以叫大菩薩:一是“堪爲衆生之最”,這是上一科判所講的內容;第二個是“披大盔甲”,意思是:既然菩薩發大乘菩提心、行持六度萬行,他的相續自然就具有很多不可思議的功德,也即披上了凡夫人難以想象的諸多功德盔甲,此乃本科判所宣講的內容。

  首先解釋本頌。所謂“大施”,即只要遇到可憐的衆生,就根本不會管自己,他會全部將自己的身體、財富等布施給他人,此乃菩薩在因地披上的大布施盔甲。所謂“大慧”,就是具有斷除持戒違品——破戒的大智慧盔甲,這種智慧很了不起,也相當難得。一般世間人不要說終身受持相關大乘戒律,甚至讓他一輩子不吃肉、不喝酒,有些業力深重的人也根本做不到。不要說一輩子,可能在一天中守八關齋戒,對有些人來講也很困難。然後是安忍等大力盔甲:對大菩薩來講,當種種攻擊對他危害時,他的心也不會損惱,具有這樣的安忍盔甲;爲了利益衆生,在叁個阿僧祇劫當中也不會懈怠、懶惰,具有這樣精進的盔甲;他的心能一緣安住,不住于任何散亂當中,具有禅定的盔甲;通達一切萬法無有我和我所、斷除一切實執,具有智度的盔甲;以及具有摧毀心煩意亂等各自違品的廣大威力。還具有趨入甚或具足諸佛殊勝大乘從發心一直到佛智之間的種種功德。這些盔甲,不要說普通人,就是小乘聖者阿羅漢,他們也根本不可能得到。   

  因爲擁有通達一切萬法無有自性等大盔甲的緣故,大菩薩能斷除衆生各種各樣的迷亂,還能降伏種種邪見的魔幻。在世間中,這樣的菩薩極爲難得,所以稱爲大菩薩。《佛說華手經》雲:“是故我當堪任爲無量無數衆生一一代受地獄衆苦、心不退沒。”意思是說,大菩薩的心力不可思議,他能堪任一一代受無量無邊衆生的地獄之苦。對我們來講,不要說代受地獄的痛苦,就是監獄中的痛苦或病人的痛苦,我們能不能代受?這是可以扪心自問的。如果是大菩薩,只要是爲衆生,他沒有任何條件,一定會代受。

  當然,不是大菩薩而自認爲是大菩薩也不行。原來有一個喇嘛,我以前講《入行論》時也講過,他叫柯讓。因爲法王如意寶在一次傳菩薩戒中說:“我們現在都得了菩薩戒,已經成爲“大菩薩”了。”後來那個喇嘛就一直認爲自己是大菩薩,經常說:“我根本不會說妄語,因爲我是大菩薩,大菩薩哪有說妄語的。”一些小喇嘛也經常逗他:“大菩薩來了、大菩薩來了!”他自己也覺得大菩薩真的來了。所以,大家在別人稱我們爲大菩薩時,一定要好好觀察自己的相續。的確,在行持六度方面,我們跟大菩薩比較起來,只能算是小菩薩或小小菩薩,不過跟有些世間人比較起來,有時還是有一點自信。

  以前,我在一個慈善論壇上這樣說過:“相比起來,佛教的慈善很偉大。因爲在世間,即使政府撥的慈善款項,很多人都把它揣在自己的腰包裏。可是佛教中真正行持慈善的人,不管別人是否贊歎,只要自己有的東西,就會無條件地送給別人。”的確,跟世間人比較起來,學過大乘佛教的人還是很不相同,因爲他們自我的成分比較少,實有的執著也比較輕。但很多人都沒獲得聖者果位的緣故,與諸佛菩薩的事迹比較起來就很慚愧。但是,既然我們的方向已經確定,那就要不斷努力;相信到一定的時候,通過自己的發心力,也能救護很多可憐衆生,而且自己也不會有任何畏懼和怯懦。

  寅二(宣說披甲之理)分二:一、比喻;二、意義。

  卯一、比喻:

  

幻師十字街幻變,多士衆首斬千萬,

  

所殺如是菩薩知,衆生如化無畏懼。

  爲什麼菩薩在行持六度萬行的過程中,不會有任何畏懼,也不會有任何怯懦,而會心甘情願、歡喜若狂地去做衆生的事情呢?其原因在這裏以淺顯易懂的比喻來說明:幻化師在十字街頭幻化出許多不同形象的衆生,諸如軍人等,他們在互相混戰。在這個過程中,有些人的手腳被砍斷了,有些人的頭被砍斷了……整個情景慘不忍睹。對于這樣的情景,幻化師會不會傷心害怕呢?不會。因爲他知道這些都不是實有的。其實這就像放電影,雖然一次世界大戰、二次世界大戰等戰爭情景全都一五一十地呈現出來了,但對放電影的人或觀衆來講,他們心裏有沒有戰爭正在進行的恐怖呢?沒有。因爲他們都知道,這些全是幻化。同樣的道理,作爲菩薩,因爲他對一切事物都沒任何實執,所以當衆生在輪回中感受各種各樣的痛苦,而他們前去救度的過程中,就不會有任何害怕或畏懼。

  表面上看來,菩薩的確很苦、很累:爲了度化無量無邊的衆生,他不但把所有財産全部布施給了衆生,而且自己的身心也始終在爲衆生操勞,時間也極爲漫長。不說做到這樣,僅僅聽了,很多人也會膽戰心驚、毛骨悚然,也不敢發這樣的大乘菩提心。其實,如果我們真正懂得菩薩的境界,就不會有這樣的錯誤認識。比如,對特別吝啬的人來講,他給別人布施一百塊錢,也會特別傷心;但是對有一定修證的人來講,即使給一萬塊錢,乃至更多,也不會有絲毫執著,因爲在他的境界中錢與牛糞沒有任何差別。雖然吝啬的人會認爲:我給一百塊錢都那麼疼,好像把自己的心髒掏出來了一樣,他給那麼多錢怎麼能受得了!但對菩薩來講,根本不會有絲毫痛苦。爲什麼呢?因爲他知道一切法都是夢幻,所以沒有任何實有的執著。

  《經莊嚴論》雲:“觀法如知幻,觀生如入苑。若成若不成,惑苦皆無怖。”意思是說,菩薩觀一切諸法如似知幻,若成就時于煩惱不生怖;菩薩觀自生處如入園苑,若不成就時于苦惱亦不生怖。既然如此,那在面對世間的成敗、得失等種種景象時,就不會像世間平凡衆生一樣:得成則喜,失敗則憂。所以大家皆應發願早日獲得大菩薩的果位,這非常有必要。而當修行境界越來越高時,普通人看起來很難做到的事情,也能輕而易舉地做到。就像《入行論》所講的那樣:到一定的時候,將自己的身肉一塊一塊地布施給他人,也根本不會有疼痛的感覺。但一般人卻會認爲:怎麼能把身上的肉給別人呢?你看,我身上的肉稍微切一點也疼得要命。其實,這就是執著所導致。如果我們真正證得一切萬法的空性,就不會有這方面的痛苦;既然沒有痛苦,那行持利益衆生的事就非常容易。

  以前有人在法王面前說:“上師!您度這麼多衆生,好苦、好累!”實際上他自己很累,天天擔心菩薩。不過這就是所謂的悲心顛倒:對該觀悲心的可憐衆生不觀悲心,對不該觀悲心的自由自在的菩薩卻觀悲心。所以我們應該了知,對有一定境界的聖者來講,他們的生活非常灑脫。雖然表面上看來,他們在時刻不停地利益衆生,但是因爲他們的心力非常強的緣故,做什麼事情都很容易。而我們凡夫,對自己的事情很多人都願意做,但爲衆生做一點點事情就開始發牢騷,或打退堂鼓:我今天幹了一兩個小時,累得不行了!我身體不好,該休息了!衆生的事情太難辦了,算了!

  好,講到這裏!

  回向偈:

  所南德義檀嘉熱巴涅此福已得一切智

  托內尼波劄南潘協將摧伏一切過患敵

  傑嘎納齊瓦隆徹巴耶生老病死猶波濤

  哲波措利卓瓦卓瓦效願度有海諸有情

  (1)指薩迦耶見、疑見和戒禁取見。

  (2)指第一地。

  (3)鸠摩羅什大師譯,亦名《攝諸善根經》,或《華首經》。

  (4)與铠甲意義相同。(參考:《瑜伽師地論》雲:“雲何菩薩擐(穿)甲(铠甲)精進……”)

  

《般若攝頌釋 第五課》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