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課
思考題
1.正士勝铠甲指的是什麼?這對我們有什麼啓示?我們應怎樣隨學上師?
2.請從詞義、本體、作用叁方面解釋“大乘”,並結合《妙法蓮華經》與《經莊嚴論》的教證反觀自己是否是大乘行者,也談一談利他心的利益。
3.爲什麼誰、乘、去所皆不可得?既然他們都不可得,那爲什麼還要說依靠此乘而去往涅槃果位呢?這是否自相矛盾?爲什麼?
4.爲什麼修道者的菩薩叁時皆不可得?既然如此,那他是一種什麼樣的體相?菩薩在通曉世俗法相與證知勝義法相時,應如何行持殊勝的般若?
頂禮本師釋迦牟尼佛!
頂禮文殊智慧勇識!
頂禮傳承大恩上師!
無上甚深微妙法,百千萬劫難遭遇,
我今見聞得受持,願解如來真實義。
爲度化一切衆生,請大家發無上殊勝的菩提心!
下面我們繼續學習《般若攝頌》。
前面的比喻講,幻化師在十字街頭幻化出很多人,即使他們全都滅絕,幻化師也不會有畏懼。而在度化衆生的過程中,如果一下子就將萬法抉擇爲空性,很多人也接受不了,所以應向他們宣講這樣的比喻。通過這樣的幻化喻,也能了解一切萬法皆是空性或無有縛解的道理。這樣一來我們就能了知,在名言中可以如幻如夢地度化衆生,而勝義中根本沒有任何戲論。
卯二、意義:
色想受行以及識,未縛未解本非有,
行持菩提無怯心,此是正士勝铠甲。
在佛教裏面,世俗中五蘊的真相在《俱舍論》、《智者入門》等論典中講得很詳細,諸如它們的詞義、體相、分類以及作用等;而勝義中如何不存在的道理,也在相關經論中有詳說。對這樣的道理,獲得小乘聖者果位的人也能了知,而世間的科學再怎麼發達,連名言中五蘊的體相也沒辦法完全明白,那就更不要說勝義的真相了。所以,在對所知事物了解的深度與廣度上,科學與佛教的差別還是相當大的。即使你精通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也只能通達色蘊等的粗大部分,而它們的細微部分則根本無法了解。這樣一來,我們就能更加堅信佛法僧叁寶。
在這裏,大家要清楚的是:所謂的五蘊——色受想行識,在本質上從來都沒有束縛過;既然如此,那也沒有從中獲得的解脫。爲什麼呢?因爲五蘊全是假立的,並非實有,也即它們全都遠離一切戲論,或者說它們的本體根本就不存在。由此可見,在名言中五蘊皆以如夢如幻的方式存在,而勝義中確實無縛無解。關于無縛無解的道理,《中論》中專門有“觀縛解品”來說明,大家可以參閱。所以,所謂的束縛與解脫只能在分別念前安立,也即它們只是一種假名,而真實中根本就不存在。
當然,對此道理只有通過學習、研究才能産生定解。若只停留于聽聞的層面,而沒善加思維,那實際修持將差得更遠。爲什麼高僧大德都強調遵循次第聞思修行,其原因也在這裏。所以,一旦我們有機緣聽聞到大小乘佛法,就應反反複複在心裏思維。比如說五蘊皆空,那五蘊到底是不是空的呢?如果覺得不空,或者認爲這種觀點不合理,那就應跟有智慧的人辯論、探討,這樣就能得出新的結論。因此思維確實很重要,尤其對中觀法門慢慢思維,對空性就能有新的認識。當然,這只是暫時的認識並非開悟,只有到對這樣的道理完全通達時,才能稱得上是開悟。所以在聞思的過程中,當我們對一切萬法皆空的道理有所了解時,千萬不要馬上認爲:我今天已經開悟了!但有人卻這樣說:我今天早上一直觀察五蘊皆空,確實五蘊不存在,那這不是開悟是什麼?肯定開悟了。但這也需要觀察。
若我們通達了剛才所講的五蘊皆空的道理,就會明白五蘊跟虛空沒有任何差別,就像虛空沒有束縛和解脫一樣,識等五蘊的本體也沒有束縛和解脫。雖然勝義中一切都遠離執著和戲論,但世俗中我們也不應怯懦,而應精進行持菩提、努力修行,不要因爲小小的因緣,就把行持善法全部放下來。若能如此,這種正士就披上了行持菩薩道的殊勝铠甲。
所以,在平時聞思修行的過程中,我們先要對空性有所認識,之後還應了知在這個世界上有許許多多衆生都不懂得這樣的道理,從而盡心盡力地度化他們。當然在這個過程中,可能會遇到種種違緣、障礙、困難,但此時心始終不要怯懦;若心怯懦,則會對修行造成很大的障礙。在末法時代,所遇衆生肯定會有各種各樣不如法的現象,不可能像極樂世界的菩薩那樣斷盡一切煩惱,此時我們也不能生起厭離心而放棄;若放棄,對自己的弘法利生就有很大的影響。
大家也知道,在法王如意寶一生當中,弘法利生的主要手段就是講經說法,但這也非一般人所能做到。我只舉一個例子:1990年4月我們隨同上師去印度,當時上師的眼睛就開始生病,字都看不太清楚。但在印度期間,法王仍然通過錄音爲人傳法灌頂,這樣一直堅持到2004年1月7日圓寂。在14年中,很多老弟子心中都有數,只要法王在學院,他就從來沒有中斷過講經說法。我們可以扪心自問:如果自己的眼睛不能看字,還能不能堅持一兩年?最多在堅持一兩年後就會說:我的眼睛已經看不見字了,算了!包括在座的法師,看你們到了這樣的時候還會不會講經說法?但上師在圓寂前幾天還說:“我一輩子都是通過講經說法來弘揚佛法,所以非常希望,在死的時候也能邊講經說法邊離開人間;以前堪布曲恰也是邊講經說法邊圓寂的,基本上只停了一兩天的課,我也願意這樣。”
大家都清楚,法王如意寶爲我們傳的最後一個法是《寶性論釋》,當時他老人家在顯現上病得很嚴重。記得法王在課堂上說:“很多人都給我說,要我出去看病,但從我個人的角度來講,給一百萬也不願意出去,如果學院的負責人和法師覺得應該出去,那我也聽你們的,希望你們商量。”後來,學院的大法師和理事會、寺管會的人共同商量,有人說法王出去好一點,有人說根據各種說法來看不出去好一點,但後來大部分人怕不出去會有遺憾,所以大多數人認爲還是應該出去看病。之後法王停了課到成都看病時示現圓寂。在這段時間中,法王確實是停了課的,除此之外,在座的道友心中都清楚,法王身體再怎麼樣,有時候實在不能解釋也要念一遍。可是法王的弟子,作爲法師的我們會不會這樣?如果我們的眼睛看不見字,十多年來還要講經說法,這是否能做到?當然,有沒有能力是另外一回事。
而我們有些法師,在講經說法的過程中,經常給別人說我不講法了,有些幹脆就離開了。但不講法對自己還是有很大損失。的確,作爲法師不講經說法,而去做其他事情,這恐怕不太好,所以大家也應好好想一想。前一段時間,我在課堂上講了這個問題後,有幾位法師在我面前發願說:“在終生當中,我將盡自己的一切能力講經說法,哪怕只有一個人聽,也要講下去。”當時我心裏很高興,作爲法王的親傳弟子,大家確實應該這樣。
外面有些居士輔導員也經常對講經說法生厭離心,他們說:“那這樣,我就不願意帶你們了。”其實也不能把自己看得過高,作爲一個剛剛學佛的居士輔導員,也沒有帶不帶的問題。我是這樣想的,雖然我現在給別人講經說法,但實際上只配做學生,連做輔導員的資格也不一定有,不過這也是一種學習佛法的好機會。所以我希望,不管是出家的法師,還是居士輔導員,大家都不要高看自己。不要因爲給別人講了幾堂課,就自認爲非常了不起,甚至認爲沒有自己天都會垮下來。另一方面自己也不能特別怯懦,稍微遇到一點點事情就生厭煩心,而不願意講法。
法王如意寶以前也說:“凡是衆生,肯定有各種各樣的煩惱,也肯定有種種不合意的現象。尤其在末法時代,你不接觸就不說了,接觸就不可能全都十全十美。如果是極樂世界,那眷屬都會非常好,不可能像娑婆世界的濁世衆生一樣。”所以希望法師們一定要堅忍。當然爲了讓大家生起厭離心,或讓大家尊重佛法,有時候稍微提一下,這也沒有什麼不可以的,因爲很多傳承上師都經常這樣示現。但若真正不講課,就非常可惜。
以前學院當中,我們覺得希望很大的部分男衆和女衆的法師都沒有講法,這非常可惜。如果他們能講課,對自己來講也是一個學習的機會;對別人來講,哪怕是一個人,也會或多或少給聽者帶來一些佛法的利益。而這種利益,也是我終生希望的,當然我以前也發過這個願。雖然以後變成什麼樣並不知道,但是即生當中,最重要的就是向上師如意寶學習,所以哪怕是向一個人說一句法,我也覺得非常有必要。
雖然我講得很不好,有時聽到自己的聲音都非常害怕,但心應該是比較純潔的;因爲在傳法的過程中,我並沒有想要宣傳自己,也沒有想你們會不會對我供養,沒有這些世間雜念。目的就是,這麼好的法能讓別人知道該有多好!爲什麼我經常講完這個法,就要講那個法,其原因是:我每一次看一個法本時,就覺得這裏面的內容很好,而現在我們這裏有這麼多有信心的人,他們若懂得這樣的道理,自然就會傳到其他人的心裏面去,所以這很有必要。前段時間我在外面看《弟子規》,開始還以爲《弟子規》只是一般的知識,但看了以後就想:若很多出家人都懂得這樣的道理,就會將它逐漸傳到很多在家人手中,若在家居士懂了,自然也會對他們的孩子有一點利益;所以不管再怎麼累,我也要把這個法講完。當然,這並不是說自己非常清淨!
總而言之,不管是法師還是聽法的人,大家都不要因爲小小的事情就生厭煩心。但外面有些居士在學習的過程中,因爲人與人之間稍微有點沖突,就馬上拿著包跑了。的確,有些居士佛法方面的知識非常差,他們會爲了一個座位,或其他小小事情,在聽課的時候就馬上離開。其實爲了佛法,我們應將自己的財産、身體乃至生命…
《般若攝頌釋 第六課》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