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般若攝頌釋 第六課▪P3

  ..續本文上一頁怎麼樣,我們把大家看作真正有福分的空性根機,當然這個時候就要分清勝義和世俗的差別。而真正能通達,這裏所講勝義中一切都不存在的道理,就是所謂的開悟。由此可見,這樣的觀察非常有必要。否則宣講禅宗的境界時,以前沒有聞思過的人就很難産生信心。他們會覺得:不可能!怎麼會善惡都沒有?無垢光尊者在《實相寶藏論》中,也講了利根者的四大誓言,很有可能很多人在聽到這四大誓言後,都會産生恐懼心,甚至不敢再聞思下去。由此大家也會明白,爲什麼如來會針對利根者和鈍根者分別宣講不同的教法。所以在學習的時候,如果自己實在不懂,就要好好祈禱上師叁寶、觀清淨心;同時還應了知自己的智慧非常有限,不要說諸佛菩薩,就是小乘須陀洹果的智慧也比不上,從而生起慚愧心。因此,大家千萬不能對佛語産生邪見。

  當然,因爲世間智慧比較低劣的原因,真正能跟佛教進行辯論的人基本上都沒發現過;即使有,他所講的道理也非常簡單,一兩句就能駁斥無余。我跟很多不信佛教的人已經接觸二十多年了,也很想尋找在無神論等方面非常厲害的教授或學者來進行辯論,看他們是否能找到否認佛教因果、空性等義理的根據,但我從來也未遇見過。當然在當今濁世,衆生的見解越來越濁劣,人們只一味尋求錢財,對其他事情也不願過多關心;而對有邪見者來講,我還是希望他們能研究高深莫測的佛法。

  癸二(廣說彼之自性)分二:一、宣說行者與道無自性;二、彼之攝義。

  子一(宣說行者與道無自性)分二:一、宣說修道者補特伽羅不可得;二、宣說道般若不可得。

  醜一、宣說修道者補特伽羅不可得:

  

菩薩前際與後際,現在不得叁時淨,

  

彼是無爲無戲論,此即行持勝般若。

  前面已經講了不可得,其實它可分爲法不可得與人不可得兩種。首先講行者菩薩不可得。雖然在名言中很多人都說:這個菩薩以前如何修持、現在如何修持,以後還會通過不斷修持而獲得佛果;但在勝義中,行者菩薩根本就得不到。首先菩薩的前際——以前的整個過程不可得。爲什麼呢?因爲這些全都已經滅完了,所以也不可能存在。而現在的行者也不可得:若行者指的是心,那從顔色、形狀等方面一一觀察時就能了知,它的本體根本就不存在;若行者指的是身,也可將它抉擇爲微塵,最後也不可得。至于後際的菩薩,他也不可得。爲什麼呢?因爲未來是未生法,跟石女的兒子和空中的鮮花沒有任何差別,所以也不可得。而這就是所謂的叁時清淨。

  《金剛經》亦雲:“過去心不可得,現在心不可得,未來心不可得。”按照密法的教言來解釋:“過去心不可得”是心的來源抉擇爲清淨,“現在心不可得”是心的住處抉擇爲清淨,“未來心不可得”是心的去處抉擇爲清淨。六祖慧能禅師亦雲:“何期自性本自清淨,何期自性本不生滅。”意思是說,心的本性于叁時皆不可得,也沒有所謂的生和滅,即本來就是大空性、大清淨的法界。

  對叁時不可得或身心如虛空般無爲的菩薩來講,無論他在衆生面前顯現什麼樣的身相,其本體都與虛空沒有任何差別。對虛空來講,無論有烏雲遮蔽,還是沒有烏雲遮蔽,它的本體始終都是無爲法,不可能有任何改變。同樣的道理,任何一位發菩提心的行者,不管他是自己修行,還是度化衆生,在真實中都沒有修道者或得果者等名言戲論,因爲本體如虛空般無爲的緣故。

  若菩薩通達了這樣的道理,他就在行持最殊勝的般若波羅蜜多。所以若有人認爲,修行般若波羅蜜多的行者存在,那他並非行持殊勝般若者。爲什麼呢?因爲這在真正的理證面前根本就得不到。當然在名言中,我們可以說:過去心存在、過去身存在……但在勝義中,無論你以什麼樣的方式來建立也不可得。不僅如此,叁時所攝的一切萬法也不可能存在,因爲根本找不到它們存在的比喻和理證。若誰通達了這樣的道理,就可以說他在行持殊勝的般若波羅蜜多。那我們能不能說真正在行持呢?不能。爲什麼呢?因爲我們還覺得一切萬法都存在。但是,當我們用智慧來觀察時,也覺得萬法確實是大空性,這是稍微靠近般若,並不是完全能行持。

  醜二(宣說道般若不可得)分二:一、所行;二、所止。

  寅一、所行:

  

菩薩通曉證知時,思維無生如此行,

  

起大悲無衆生想,此即行持勝般若。

  前面講了行持般若的補特伽羅不存在,下面講般若不存在。任何一位菩薩,他在通曉緣起顯現的萬法如幻如夢存在的世俗法相,與證知一切體相不可得的勝義法相時,就會從因、果、本體叁方面觀察一切萬法,並再再思維無生之理,最後也能安住在這種最殊勝的境界當中。爲什麼呢?因爲,只要通過長期聞思修行,最後自己真正有所領悟時,就會行持這一點。比如,有些人中觀學得很好,所以他終身也不會放下中觀的境界;有些人覺得念咒語最殊勝,那他也不會放棄這一點。

  那這是一種什麼樣的境界呢?因爲很多衆生都不懂世俗和勝義的法相,所以他會對他們生起無緣的大悲心,但並沒有衆生之想。其實,這就是真正的智悲雙運或現空雙運,誰能做到這樣,那他就在真正行持般若波羅蜜多。所以,在名言中一定要度化無量無邊的衆生,而勝義中連衆生的想也不能有。《金剛經》亦雲:“如是滅度無量無數無邊衆生,實無衆生得滅度者。”

  有人會想:有時候說衆生存在,且要度化衆生;而有時候卻說衆生相不存在,所以無衆生可度,我真有點接受不了。其實,這就像《定解寶燈論》所說那樣(3):雖然在凡夫人面前看似相違,但實際並不相違。在現實生活中,有些老師爲了攝受某位學生,一會兒說你可以好好地玩,並把玩具交給他;一會兒說不准玩,你應好好讀書。對學生來講,雖然他不一定能理解,但作爲老師,他所作所爲皆有密意。另外,作爲老師,他根本不願意玩這些玩具。就像無垢光尊者在《七寶藏》中所說那樣:孩童手中的玩具到了老年人的手裏,就會覺得毫無意義。同樣的道理,雖然得到菩薩果位的聖者會在幻化中度化可憐的衆生,但他們卻遠遠超越所化衆生的境界,即沒有衆生之想、度與不度之想,等等。但這樣的境界對凡夫人來講確實很難接受,而一旦獲得聖果則能了如指掌。

  所以,對不能接受現空雙運等甚深境界的人來講,大家一定要好好發願,並虔誠祈禱上師叁寶。若能生起這樣的境界,就能于空性界中度化天下無邊的衆生。對末法時代的衆生來講,祈禱非常重要;因爲依靠自力戰勝一切魔障非常困難,而依靠般若波羅蜜多、無上咒語和上師所傳不共竅訣等的威力,則能無余遣除一切違緣。同時大家也要發願長期行持般若波羅蜜多法,當然這也是每一位大乘修行者的究竟願望。

  好,今天講到這裏!

  回向偈:

  所南德義檀嘉熱巴涅此福已得一切智

  托內尼波劄南潘協將摧伏一切過患敵

  傑嘎納齊瓦隆徹巴耶生老病死猶波濤

  哲波措利卓瓦卓瓦效願度有海諸有情

  (1)見《喇榮課誦集·發心儀軌》。

  (2)指:“諸苦由求自樂生,圓滿正覺利他成。”

  (3)即:“空性顯現凡夫前,雖似相違于現見,諸智者以奇語贊,說此雙運真奇妙!”

  

《般若攝頌釋 第六課》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