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怎么样,我们把大家看作真正有福分的空性根机,当然这个时候就要分清胜义和世俗的差别。而真正能通达,这里所讲胜义中一切都不存在的道理,就是所谓的开悟。由此可见,这样的观察非常有必要。否则宣讲禅宗的境界时,以前没有闻思过的人就很难产生信心。他们会觉得:不可能!怎么会善恶都没有?无垢光尊者在《实相宝藏论》中,也讲了利根者的四大誓言,很有可能很多人在听到这四大誓言后,都会产生恐惧心,甚至不敢再闻思下去。由此大家也会明白,为什么如来会针对利根者和钝根者分别宣讲不同的教法。所以在学习的时候,如果自己实在不懂,就要好好祈祷上师三宝、观清净心;同时还应了知自己的智慧非常有限,不要说诸佛菩萨,就是小乘须陀洹果的智慧也比不上,从而生起惭愧心。因此,大家千万不能对佛语产生邪见。
当然,因为世间智慧比较低劣的原因,真正能跟佛教进行辩论的人基本上都没发现过;即使有,他所讲的道理也非常简单,一两句就能驳斥无余。我跟很多不信佛教的人已经接触二十多年了,也很想寻找在无神论等方面非常厉害的教授或学者来进行辩论,看他们是否能找到否认佛教因果、空性等义理的根据,但我从来也未遇见过。当然在当今浊世,众生的见解越来越浊劣,人们只一味寻求钱财,对其他事情也不愿过多关心;而对有邪见者来讲,我还是希望他们能研究高深莫测的佛法。
癸二(广说彼之自性)分二:一、宣说行者与道无自性;二、彼之摄义。
子一(宣说行者与道无自性)分二:一、宣说修道者补特伽罗不可得;二、宣说道般若不可得。
丑一、宣说修道者补特伽罗不可得:
菩萨前际与后际,现在不得三时净,
彼是无为无戏论,此即行持胜般若。
前面已经讲了不可得,其实它可分为法不可得与人不可得两种。首先讲行者菩萨不可得。虽然在名言中很多人都说:这个菩萨以前如何修持、现在如何修持,以后还会通过不断修持而获得佛果;但在胜义中,行者菩萨根本就得不到。首先菩萨的前际——以前的整个过程不可得。为什么呢?因为这些全都已经灭完了,所以也不可能存在。而现在的行者也不可得:若行者指的是心,那从颜色、形状等方面一一观察时就能了知,它的本体根本就不存在;若行者指的是身,也可将它抉择为微尘,最后也不可得。至于后际的菩萨,他也不可得。为什么呢?因为未来是未生法,跟石女的儿子和空中的鲜花没有任何差别,所以也不可得。而这就是所谓的三时清净。
《金刚经》亦云:“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按照密法的教言来解释:“过去心不可得”是心的来源抉择为清净,“现在心不可得”是心的住处抉择为清净,“未来心不可得”是心的去处抉择为清净。六祖慧能禅师亦云:“何期自性本自清净,何期自性本不生灭。”意思是说,心的本性于三时皆不可得,也没有所谓的生和灭,即本来就是大空性、大清净的法界。
对三时不可得或身心如虚空般无为的菩萨来讲,无论他在众生面前显现什么样的身相,其本体都与虚空没有任何差别。对虚空来讲,无论有乌云遮蔽,还是没有乌云遮蔽,它的本体始终都是无为法,不可能有任何改变。同样的道理,任何一位发菩提心的行者,不管他是自己修行,还是度化众生,在真实中都没有修道者或得果者等名言戏论,因为本体如虚空般无为的缘故。
若菩萨通达了这样的道理,他就在行持最殊胜的般若波罗蜜多。所以若有人认为,修行般若波罗蜜多的行者存在,那他并非行持殊胜般若者。为什么呢?因为这在真正的理证面前根本就得不到。当然在名言中,我们可以说:过去心存在、过去身存在……但在胜义中,无论你以什么样的方式来建立也不可得。不仅如此,三时所摄的一切万法也不可能存在,因为根本找不到它们存在的比喻和理证。若谁通达了这样的道理,就可以说他在行持殊胜的般若波罗蜜多。那我们能不能说真正在行持呢?不能。为什么呢?因为我们还觉得一切万法都存在。但是,当我们用智慧来观察时,也觉得万法确实是大空性,这是稍微靠近般若,并不是完全能行持。
丑二(宣说道般若不可得)分二:一、所行;二、所止。
寅一、所行:
菩萨通晓证知时,思维无生如此行,
起大悲无众生想,此即行持胜般若。
前面讲了行持般若的补特伽罗不存在,下面讲般若不存在。任何一位菩萨,他在通晓缘起显现的万法如幻如梦存在的世俗法相,与证知一切体相不可得的胜义法相时,就会从因、果、本体三方面观察一切万法,并再再思维无生之理,最后也能安住在这种最殊胜的境界当中。为什么呢?因为,只要通过长期闻思修行,最后自己真正有所领悟时,就会行持这一点。比如,有些人中观学得很好,所以他终身也不会放下中观的境界;有些人觉得念咒语最殊胜,那他也不会放弃这一点。
那这是一种什么样的境界呢?因为很多众生都不懂世俗和胜义的法相,所以他会对他们生起无缘的大悲心,但并没有众生之想。其实,这就是真正的智悲双运或现空双运,谁能做到这样,那他就在真正行持般若波罗蜜多。所以,在名言中一定要度化无量无边的众生,而胜义中连众生的想也不能有。《金刚经》亦云:“如是灭度无量无数无边众生,实无众生得灭度者。”
有人会想:有时候说众生存在,且要度化众生;而有时候却说众生相不存在,所以无众生可度,我真有点接受不了。其实,这就像《定解宝灯论》所说那样(3):虽然在凡夫人面前看似相违,但实际并不相违。在现实生活中,有些老师为了摄受某位学生,一会儿说你可以好好地玩,并把玩具交给他;一会儿说不准玩,你应好好读书。对学生来讲,虽然他不一定能理解,但作为老师,他所作所为皆有密意。另外,作为老师,他根本不愿意玩这些玩具。就像无垢光尊者在《七宝藏》中所说那样:孩童手中的玩具到了老年人的手里,就会觉得毫无意义。同样的道理,虽然得到菩萨果位的圣者会在幻化中度化可怜的众生,但他们却远远超越所化众生的境界,即没有众生之想、度与不度之想,等等。但这样的境界对凡夫人来讲确实很难接受,而一旦获得圣果则能了如指掌。
所以,对不能接受现空双运等甚深境界的人来讲,大家一定要好好发愿,并虔诚祈祷上师三宝。若能生起这样的境界,就能于空性界中度化天下无边的众生。对末法时代的众生来讲,祈祷非常重要;因为依靠自力战胜一切魔障非常困难,而依靠般若波罗蜜多、无上咒语和上师所传不共窍诀等的威力,则能无余遣除一切违缘。同时大家也要发愿长期行持般若波罗蜜多法,当然这也是每一位大乘修行者的究竟愿望。
好,今天讲到这里!
回向偈:
所南德义檀嘉热巴涅此福已得一切智
托内尼波札南潘协将摧伏一切过患敌
杰嘎纳齐瓦隆彻巴耶生老病死犹波涛
哲波措利卓瓦卓瓦效愿度有海诸有情
(1)见《喇荣课诵集·发心仪轨》。
(2)指:“诸苦由求自乐生,圆满正觉利他成。”
(3)即:“空性显现凡夫前,虽似相违于现见,诸智者以奇语赞,说此双运真奇妙!”
《般若摄颂释 第六课》全文阅读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