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般若攝頌釋 第六課▪P2

  ..續本文上一頁全都獻上,那更何況別人對自己的不滿、侮辱或欺負呢?可見最關鍵的問題,我們對佛法的重要性還沒有認識到。一旦認識,就會像做生意的人一樣,再有什麼樣的危險也願意去冒,只不過我們對佛法還沒有這麼大的信心。而對真正發菩提心的人來說,他們也不容易退心。所以希望大家不要找各種各樣的借口退下去,而應珍惜弘法利生或行持善法的機緣。

  我始終覺得,人生中最好的事就是學習佛法,因爲這對自己有非常大的利益。以前嘎多堪布也這樣講過,他說:“只要法王住世一天,我天天的課是不會斷的。”的確,嘎多堪布在圓寂前從來都沒有斷過課,法王什麼時候講經他都會上經堂,後來通過收音機轉播時,他仍經常到經堂聽課。對我來講,老一輩修行人的聽法精神,在我心中留下了很深的印象,就像在石頭上刻的文字那樣深刻。自己心裏也非常羨慕他們,心中常想:我能變成這樣該有多好!雖然實際行動做得很差,但自己還要不斷這樣發願。當然在一輩子當中,或在晚年時,自己應該能看得到各種各樣的精彩節目,但這些我都不羨慕,唯一羨慕的就是修行成功的人。如果自己不能做到這樣,也要堅持爲別人講經說法,或者在有緣的上師、道友面前聽法。的確,這就是人生最大的快樂!

  總之,大家千萬不要有怯懦心,也不能以其他各種原因而退失,否則非常可惜。

  壬二(所修之法)分二:一、略說大乘之本體;二、廣說彼之自性。

  癸一(略說大乘之本體)分二:一、名言中以詞義本體作用而解說;二、宣說勝義中彼等不可得。

  子一、名言中以詞義本體作用而解說:

  

何名菩提之大乘?乘之令衆趨涅槃,

  

此乘如空無量殿,得喜樂安最勝乘。

  本頌從詞義、本體、作用叁個方面對“大乘”進行解釋。若有人問:爲什麼要取名爲菩薩之大乘或菩提之大乘呢?這個時候,我們可以從叁個方面來回答。

  第一個是詞義——“乘之令衆趨涅槃”。其中“乘”是乘騎的意思,意即依靠這樣的大乘教法能讓無量衆生到達究竟涅槃的彼岸。平時很多衆生都依靠各種乘騎來到達自己的目的地,諸如車、船、飛機等;同樣,依靠大小乘的教法,衆生皆能到達解脫的彼岸,只不過它們有究不究竟的區別。

  第二個是本體——“此乘如空無量殿”。這以兩個比喻來說明:首先是虛空,這是從甚深的角度來講的,意即大乘教法宣說了二十空性等猶如虛空般甚深的法性,它可以讓無數衆生趨入解脫的“天堂”。大家都清楚,學大乘的人很容易接受小乘教法或其他教理,其原因就在于大乘教法相當廣闊。佛經也講:佛法如同虛空,它能涵蓋一切。正是因爲這個原因,一切衆生都有緣分學習佛法。其次是無量殿:大家都清楚,無量殿中有各種各樣衆生所需的寶藏;同樣,大乘教法中,也有很多非常珍貴的廣大法門,諸如等持、總持、六波羅蜜多等。所以,衆生依靠廣大與甚深兩者,就完全能得到滿足。

  第叁個是作用——“得喜樂安”。意思是說,依靠這樣的大乘能讓無量無邊的衆生暫時獲得心裏的歡喜和身體的快樂,究竟到達最大安樂的佛地。所以大乘也叫“最勝乘”。

  《妙法蓮華經》亦雲:“若有衆生,從佛世尊聞法信受,勤修精進,求一切智、佛智、自然智、無師智、如來知見、力、無所畏,愍念安樂無量衆生,利益天人,度脫一切,是名大乘。”所以大家皆應反觀,看自己到底是大乘行者還是小乘行者?如果我們的所作所爲,或平時的起心動念,皆爲了讓無量衆生暫時獲得種種人天的快樂,究竟獲得圓滿正等覺的果位,那我們就可以說是大乘修行人。如果心裏天天都想私人的事情,甚至私人事情裏面根本不想修行,只想錢財、名聲等,那也根本算不上大乘,可能小乘行者都不一定是。大家也清楚,真正的小乘行者,不但白天非常精進,而且初夜、末夜都不睡覺。所以自稱爲大乘行者的人,也應生起慚愧之心。

  《經莊嚴論》雲:“緣行智勤巧,果事皆具足,依此七大義,建立于大乘。”意思是說,具足七種大義則爲大乘:第一是緣大,即大乘的所緣非常廣大,它以無量修多羅等廣大法爲緣;第二是行大,大乘的行爲圓滿包括自利與他利,也即自己和他人都要度化;第叁是智大,即圓滿通達人無我和法無我;第四是勤大,即在叁大阿僧祇劫當中無間而修;第五是巧大,即既不墮于輪回的邊,也不墮于寂滅的邊;第六是果大,即讓無量衆生獲得十力、四無畏、十八不共法等佛陀的功德;第七是事大(事業大),即在輪回未空之間數數示現大菩提與大涅槃,以讓未入道者入道,下下道者趨入上上道,最終獲得佛陀的果位。所以大家皆應反觀,看自己到底具不具足這些大乘的修行原則?如果具足則應生起歡喜心,若不具足則應想盡一切辦法讓它們生起來,當然每天都發願無疑是最佳選擇。

  其實,我們每天念的這個受菩薩戒的儀軌(1),按要求來講每天都要念六遍或叁遍;若實在念不了,一天一遍也不能間斷。因爲發了大乘菩提心的人,每天都應在上師叁寶前堅固自己的誓願:諸佛菩薩如何發心、我也如何發心,所以大家應盡量念誦這個發心儀軌。

  大家還應明白,本頌之所以講讓無量衆生獲得安樂,其原因也在于:大乘菩薩是以利他爲宗旨,而小乘行人或一般的世間人皆以自我爲中心。那利他到底有什麼好處呢?它能讓我們消除執著自我的緊張、恐慌與痛苦,而讓所作的事情順利圓滿。記得一位教授在演講時說:在接到演講的通知時,我心裏特別緊張、也特別著急,因爲害怕自己講不好。後來我就換一個角度想,感覺不應執著自我講得好不好,而應想方設法讓聽者在身心方面得到利益。這樣之後,在整個准備的過程中,我再沒有想到別人會對自己如何評價,一心一意就想幫助他人。後來他的演講非常成功。雖然他不懂大乘佛法,也未發過菩提心,但他通過利他心也遣除了對自我的執著,而讓他人獲得了利益。看了他的演講後,我在心中想:要想將大乘佛教的精神融入到社會當中,就應該像他這樣。大家也清楚,在日常生活中,人與人之間發生的各種沖突,歸根結底就是以自我爲中心而導致的,比如:這個人對我不恭敬,我自己的事情沒有成功,等等。所以大家皆應秉傳利他的火炬,這樣既能照亮自己又能照亮別人。

  本頌也講,依靠大乘佛法能讓無量衆生獲得暫時的心喜身樂與究竟果位的涅槃之樂。確實,依靠大乘佛法這些完全能做到。前兩年,我爲大家傳講了《入菩薩行論》,很多人將之運用在生活、工作中時,許多感受全是快樂的,其原因也來自于利他。可見,只要有利他的心,很多痛苦自然而然就會消失。大家也經常看到一些高僧大德,表面上看起來他們很累,因爲他們做了很多事情;但實際上,因爲他們的利他心非常強烈,世間凡夫人那樣的痛苦就不會有。所以,很多人都應將大乘中最重要的利他心樹立起來,這樣許多痛苦和壓力自然而然就沒有了。對于這一點,雖然我不敢說自己有這樣的體悟,但確實有一定的經驗。在平時做事的過程中,我想大家都能感覺得到,很多痛苦都來自于自己,而快樂全來自于利他,就像《佛子行》中所講的那樣(2)。雖然表面上看來這裏的文字很簡單,但實際上依靠它,在未解脫前我們就能獲得身心的快樂,而解脫後則能獲得佛的無漏大樂,這一點願每一個衆生都能分享。

  子二、宣說勝義中彼等不可得:

  

誰乘去所不可得,謂趨涅槃實不得,

  

譬如火滅無去處,因是稱說彼涅槃。

  這裏是說,在勝義中能行持的乘者、所乘騎的乘以及去往果位的方所皆不可得。大家也清楚,所謂的乘者,不管是菩薩,還是凡夫,或者是佛,在勝義中皆得不到;而菩薩所行持的法,或凡夫所追求的法,以及佛陀所得到的無漏智慧,在勝義中也一無所得;既然這些都沒有,那去往果位的方所也不可得。因此,我們可以肯定地說,在勝義中一切萬法皆不可得。《大智度論》亦雲:“如是一切諸法性不可得故,名爲性空。”

  有人提出這樣一個問題:既然這些都不存在,那你們爲什麼還要說依靠這樣的乘來趨入涅槃呢?我們可以這樣回答:雖然他們在名言中都存在,比如:我是大乘修行人、他是小乘修行人,或者大乘依靠什麼竅訣來獲得佛果、小乘依靠什麼竅訣來獲得阿羅漢果位;但在勝義中,所謂的“趨入涅槃”確實一無所得。譬如,當木柴用盡而火滅盡之時,雖然世間人們會認爲火已趨入滅盡地了,但它並沒有一個真實的去處。同樣的道理,作爲修行人,什麼時候滅盡迷亂的分別念,那時就獲得了真正的涅槃。而除此之外的所謂如來並不存在。

  龍猛菩薩雲:“邪見深厚者,耽執有如來,如來寂滅相,分別有亦非。”意思是說,如來的本體是寂滅之相,若我們將他分別爲有,這也不合理;但邪見深厚的人往往認爲,有相好莊嚴的如來真實存在。雖然在迷亂的衆生面前,所謂的如來真實成立,但實際上他也不可得。因此,什麼時候我們的迷亂分別念全部消于法界,那時就可以說已經獲得了佛陀的果位,當然這也是站在名言的角度而言的。平時我們都講往生極樂世界,當然從名言顯現來講,極樂世界確實在西方,無比莊嚴的阿彌陀佛也真實存在,往生者也可從此處往生到彼處;但在勝義中這些會不會有呢?也是沒有的。如果有,就不符合實相。

  不過要接受般若法門,也要有清淨的智慧,否則便會糊裏糊塗,而對那些世間執著異常深重、又不承認因果的人來講,可能般若法門會“更適合”。所以,不要說講大的密法,就是講般若的根機也很難找。的確,很多人不但不能了知人身難得和壽命無常的道理,就是前世後世也是一種未知數:可能不存在吧!可能存在吧!既然連名言中這樣的道理都不懂,那理解勝義中的大空性就更困難了。

  但不管…

《般若攝頌釋 第六課》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