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會于病無補。《勸發勝心經》雲:“吾已說妙法,汝聞不修行,患者不用藥,吾亦無法救。”佛陀說,我已給你宣講了妙法,假如你不願修行,就像一個患者病得非常嚴重卻不想服藥,那再好的醫生也無計可施。醫生除了開藥治療,不可能用其他方法消除疾病,因爲他精通醫理,知道你身體的病是怎麼來的,也知道身體的病該怎麼祛除,所以我們要聽醫生的。
不過,對現在人來講,身體不健康的話,大多數會聽醫生的,但心理不健康的話,聽上師的並不是很多。許多人喜歡自作主張,其實,你在佛法大海中暢遊的時間並不長,雖然了解一點點道理,但與上師比起來,恐怕差得比較遠。因此,大家不應該對上師指手畫腳,也沒必要跟上師討價還價,上師只要具足法相,肯定會考慮你的修行大計,上師怎麼說你就怎麼行持,修行才有成功的把握。否則,你總憑自己的感覺、自己的分別念,認爲“上師說得不對,我適合修那個法”,自己把自己的根基定下來,那你不要依止上師了。就像一個病人,醫生給你開了藥方,但你覺得“這肯定不對,我要開那個藥”,那你不要依止這個醫生了,去依止別的醫生好一點。
其實,學習佛法的道場就像是一個醫院,我們學院也是個“大醫院”,這裏有大大小小的醫生、護士,還有專家門診。來自各地的心理疾病患者,應該遵照醫生的診斷和囑咐,這對自己比較有利。我們這裏的法師,我並不認爲都是大成就者,是幾地幾地的菩薩,但起碼具有法相、通達佛教基本道理,就像醫院裏有一百個醫生,這些醫生必須要有資格證書,否則,不可能幫助那麼多人。現在的佛教道場特別需要良醫般的法師,一個城市的心理疾病患者有千千萬萬,比身體疾病患者更多,但真正治療他們的醫生有多少?大家也可以看得出來。因此,一旦遇到良醫般的上師,我們應該長期地服藥。就像噶當派大德所說,叁界衆生是長期的患者,服一兩次藥猶如杯水車薪,絕對起不到作用。
有些人想得很簡單:“我已得了甚深灌頂,求法也有一個多月了,爲什麼還沒有證悟?爲什麼還會産生煩惱?”“我已經剃度叁年了,怎麼還有貪心啊?上師,我是不是修得有毛病?”並不是這樣。我們的煩惱根深蒂固,在輪回中串習了無數時日,修法的時間與串習煩惱的時間相比,簡直不可同日而語。就像臥床多年的患者,他去醫院打一個針、吃一個去痛片,能不能馬上治好呢?肯定不行。我有時候身體不好,醫生說:“不行不行,打一次針肯定不行。上午打一次,中午打一次,下午打一次,還要給您輸液,可不可以啊?”我也相信他們的說法,畢竟藥多多地進入身體,身體的病就會好。同樣,佛法的妙藥多多地進入心田,你的心理疾病才有康複的機會。否則,現在有些人把佛法當作萬靈藥,聽一兩堂課就想煩惱全部解決,或者在上師面前得個灌頂,用書函加持加持,就想馬上開悟,進上師屋子時是凡夫人,出門就是一地菩薩了,想得特別美,這是不可能的。若沒有長期飲用佛教甘露,不一定很快就能解脫,所以自己得到的法要經常修行,華智仁波切說過:“如果沒有修行,臨死時法本有什麼用?”
當今時代許多人認爲:“只要祈求上師以大悲觀照,我不修行也大有希望。上師,我一切都拜托您了,您往生極樂世界時,千萬不要忘了我,如果不帶我一起去,說明您沒有良心!”好像跟上師“簽合同”一樣,上師什麼時候到阿彌陀佛那裏,自己也要跟著去,對往生似乎很有把握:“我上師是個大成就者,上師已經答應了,我肯定會往生極樂世界。即使我隨便殺盜淫妄,也不會有什麼果報,因爲我上師非常了不起!”認爲上師是萬能的,就算自己累積了許許多多惡業也不需要感受果報,而僅以上師的悲心力,就能像抛石頭一樣將自己投到清淨刹土。
這種想法並不合理。具有法相的上師雖然有慈悲心,但僅以上師的慈悲心讓你解脫,也有一定的困難。在叁千大千世界中,佛陀的智慧、慈悲、能力最大,對衆生猶如獨子般慈愛,可是佛陀在世的時候,不信佛教的衆生那麼多,佛陀即使悲憫他們,也不可能將他們全部扔到清淨刹土,所以很多事情並不是像你想得那麼簡單。以前有一個教證說,衆生的罪業不是用水洗掉的,衆生的痛苦不是用佛陀的手遣除的,佛陀的智慧也不可能轉移到衆生相續中,那麼佛陀唯一的辦法,就是給衆生宣說清淨、寂滅之法,以令其通達因果取舍的道理,如此才有解脫的希望(6)。
《現觀莊嚴論》剛開頭頂禮般若是四聖之因時,宣說了佛陀成就的目的,就是通過轉*輪來利益衆生(7),除此之外,不可能把他們一個個拽到極樂世界。《現觀莊嚴論》最後一品所講的佛陀事業,也是通過傳法,令一部分人獲得道的所依,一部分人獲得道,一部分通過道而成就果,佛的叁種事業都與講經說法有關。因此,佛陀度化衆生的唯一方法就是轉*輪。
上師也是同樣如此。雖然你對上師有依賴心、信心是很好,畢竟病人若對醫生一點都不恭敬,醫生開的藥不會對你有利,但自己不吃藥、不打針,完全依靠醫生也不行。如果醫生脾氣不好,會把你趕出去:“不吃藥的話,我有什麼辦法?我唯一的辦法就是給你藥,你吃了才能好,否則,呆在我身邊也沒有用。”然而,有些人對上師的信心可能太大了,認爲:“上師隨時在加持我,我錢包不用好好保管,肯定不會丟,上師會加持的!”那也不一定,上師自己的錢包都經常丟、經常被偷(衆笑)——所以,不能把上師看作這方面的加持來源。
上師的慈悲雖然是有,但哪些方面才叫上師的慈悲,一定要觀察好。我經常想,法王如意寶等大德真的很慈悲,引導什麼都不懂的我們趨入佛教真理,把我們從輪回深淵中救出來,一想起這些,覺得上師的悲心遠遠超過父母。父母對我們雖好,但除了教走路、吃飯、穿衣等基本常識外,怎樣讓我們擺脫輪回的漫長痛苦,他們從來沒有想過。可是上師以慈悲攝受我們,宣講甚深教言及取舍教理,所開示的解脫聖道完全符合如來教言——噶當派的教言說,符合佛的語言是正法,不符合佛的教言就是非法。觀察上師是否具有慈悲,要看他所講的法是否與經論吻合,如果不相一致,則可能懷有私人目的,但若依照佛陀的意趣傳授佛法,這就是上師的慈悲,除此之外再沒有更殊勝的大悲心了。現在很多人認爲,上師傳授殊勝佛法不算是慈悲,如果經常給自己打打電話,帶自己一起朝神山,跟自己吃一頓飯,才是慈悲。這些人對慈悲的定義值得觀察。
弟子依止上師的過程中,假如上師從不宣講佛法的真理,整天讓弟子給他做事,除非他是馬爾巴那樣的大成就者,否則,弟子很難有開悟的機會。一般來講,弟子依止上師時,作爲上師,要通過傳法來饒益他,並不是給他打電話、給他一點錢、他心情不好時安慰安慰就夠了。而作爲弟子,要將上師所講的法記在心裏,記住之後永遠去行持。上師不可能講一個法,就像盯小孩子做作業一樣,在你身邊看你記住了沒有,天天督促你、跟著你,這是不現實的。任何一個善知識,在年輕時、中年時,給有緣弟子傳授相關的教言之後,也許就會前往其他刹土,或者以不同的緣分去往他方。在我人生的經曆中,很多善知識的確是這樣,有些已前往清淨刹土,有些雖沒有前往清淨刹土,但不可能永遠和我們在一起。就像一個人讀書時,小學讀完以後,小學老師不會一直跟著你,中學讀完了以後,中學老師也不會一直跟著你,除了福報大的個別弟子以外,一般人不可能有機會永遠依止上師。因此,現在上師宣講佛法時,大家務必要銘記于心,並且始終行持這些法要。
當然,依靠上師的大悲心,到底能否趨入解脫道,關鍵還是靠自己。俗話說:“師傅領進門,修行在個人。”佛陀也對弟子講過:“吾爲汝說解脫之方便,當知解脫依賴于自己。”佛陀也只有這個辦法——爲如海般的眷屬宣講四谛法,根基好的弟子依照佛陀教言去做,最後就能獲得成就;有些並沒有如理地行持,反而對佛陀生邪見,最終會墮入叁惡趣。如今我們有幸獲得如意寶般的暇滿人身,並依靠上師諸佛加持,不敢說完全精通浩如煙海的大經大論,但已知曉取舍的要點,明白善有善報惡有惡報、依止善知識、輪回痛苦、皈依和菩提心的重要性等基本法要,所以自由自在的此時此刻,是計劃永遠快樂或永遠痛苦的警戒線,也是下墮深淵或上升天堂的交界點。
大家有因緣聽受佛教的道理,前途是光明還是黑暗,完全取決于自己。有些人在這方面比較明智,昨天有一個道友,她放棄海外留學的一切,到學院要馬上出家。本來,想在學院出家的人,必須經過四個月觀察,但她的心特別切,說永遠的解脫或永遠的痛苦由現在決定,現在不出家的話,其他事情沒有意義,所以一定要出家。後來我觀察了半天,她說的話也有道理,既然她把親人、工作、國外深造都放下了,有時候也不得不特殊開許。
每個人的想法各不相同,有些人想得開、放得下,有些人也不一定,但不管怎麼樣,大家要知道現在是最關鍵的時候。就像大學畢業填表時,去什麼樣的單位完全由自己選擇,同樣,我們獲得了人身,聽到了佛法,有這麼難得的因緣,以後的命運也是由自己決定:若行持善法,會趨入善趣、往生極樂;爲非作歹、不斷作惡則會下墮惡趣,飽嘗無量痛苦。所以依止具相上師之後,要不折不扣地遵照上師教言踏踏實實修行,從而徹底分清輪回和涅槃的界限,這一點非常重要!
遺憾的是,現在有些人依止上師時,就像偵探一樣,今天到這個道場聽聽課,明天到那個道場聽聽課,東一個、西一個,依止的上師太多了,最後自己也找不到方向。我個人而言,多年的修學經驗歸納起來,就是先要尋找具有利他大悲心的上師,然後應該長期依止,不要叁心二意。有些人今天依止一個上師,上師說《地藏經》非常好,他就念幾天《地藏經》;再過一段時間,到東邊去找一個上師,上師說《金剛經》很殊勝,他又開始念《金剛經》;沒有什麼感應後,去依止藏地的一個上師,上師要求修大威德,他又修了兩叁天。這種人一生中修了很多很多法,抛棄一個上師又依止一個上師,抛棄一個上師又依止一個上師……最終自己一事無成。所以,佛經和論典中都強調,依止善知識之前要觀察,觀察好了以後,依止的時間越長越好。我依止法王如意寶的過程中,這附近也有很多了不起的善知識,我對他們沒有任何邪見,但覺得自己修的法已經足夠了,關鍵是看能不能修,就沒有再去依止其他大德。
若長期遵照上師教言修行,根本不會墮入惡趣。《雜阿含經》雲:“長夜修善,若墮惡趣,受惡報者,無有是處。”如果我們長期修持善法,墮入叁惡趣或感受惡報是絕不可能的。當然,作爲凡夫人,做善事的力量比較弱,但只要盡心盡力,也能起到一些作用。比如,你從早到晚偶爾生起惡念、分別念、煩惱,但大多數時間若用來聞思修,一生是這樣度過的,那解脫就會有一定把握。我們這裏有些出家人,覺得自己每天産生惡分別念,擔心以後會不會墮落?其實你又沒有天天殺生、偷東西、做壞事,而是在守居士戒或出家戒,竭盡所能地念咒語,這個果報是無欺的,肯定會獲得解脫。
依靠上師叁寶的加持,大家現在擁有修法的機會,應當經常默默發願:在短暫的人生中,千萬不要改變,不能做誹謗佛法、違背佛法的事。發願的力量非常強大,我們遇到這麼好的佛法和上師,雖不敢說證得極高的境界,但若這樣度過自己的一生,也會很心安快樂!
文殊師利勇猛智普賢慧行亦複然
我今回向諸善根隨彼一切常修學
叁世諸佛所稱歎如是最勝諸大願
我今回向諸善根爲得普賢殊勝行
(1)《竅訣寶藏論》雲:“理當依止上師之六法:平常疾病尚需依醫生,除輪回疾理當依上師;恐懼險地尚需依送者,救脫中陰理當依上師;商議大事尚需依長輩,永久計劃理當依上師;爭論訴訟尚需依長官,爲滅惡緣理當依上師;船客赴岸尚需依船夫,渡過苦海理當依上師;商人赴海尚需依商主,成就菩提理當依上師。”
(2)六種想:1)于己作病者想;2)于師作良醫想;3)于教誡作良藥想;4)于殷重修起療病想;5)于如來所住善士想;6)于正法理起久住想。
(3)因叁毒:貪心、嗔心、癡心。
(4)果叁苦:苦苦、變苦、行苦。
(5)華智仁波切在《前行》後面說:“上等承侍爲修行供養,也就是以堅韌不拔的精神,曆經苦行孜孜不倦地實地修持上師所傳的一切正法;中等者以身語意承侍,也就是自己的身語意侍奉上師,爲上師服務;下等者以財物供養,也就是慷慨供養飲食受用等等。我們要通過以上叁種方式令上師歡喜。”
(6)佛陀雲:“諸佛無法水沖罪,衆苦親手亦不除,自之證悟非移他,說寂法性令解脫。”
(7)《現觀莊嚴論》雲:“諸佛由具種相智,宣此種種衆相法,具爲聲緣菩薩佛,四聖衆母我敬禮。”
《大圓滿前行廣釋 第十一課》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