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大圓滿前行廣釋 第叁十二課▪P2

  ..續本文上一頁怨敵,隨便拿起一件什麼東西,都成了殺人利器,于是見人必殺、逢人必砍,如是互相殘殺,經過七日七夜。

  饑馑劫出現時,在七年七月七日中,大旱無雨,井河枯竭,五谷不生,五味隱沒或變味,物資、珍寶、屋舍等也漸漸毀壞。由于饑餓難忍,人們甚至將人壽百歲時的人骨挖出來熬湯喝,將之作爲最勝營養。去年我遇到一個阿壩州紅原縣的人,他告訴我:50年代藏地和漢地鬧饑荒時,也有人經常去屍陀林挖骨頭,如果找到了一些人骨,就回去在鍋裏熬成湯,喝了以後兩叁天都有力氣,全身熱乎乎的。(有時候看,我們如今有飲食、有衣服,這種生活真的很幸福。但有些世間人或修行不好的人,心裏還不滿足,一直抱怨沒有這個、沒有那個,欲望的溝壑始終無法填平。)

  到了最後,誠如《俱舍論》所雲:“劫以兵疾饑荒盡,次第七日月年止。”在經過七日的刀兵劫、七個月零七日的疾疫劫、七年七月七日的饑馑劫之後,99%的人類都已經滅絕,許多地方徒留財産而無主人,處處是一片荒無人煙、人迹罕至的景象。

  到那時,彌勒菩薩所示現的幻化身,將爲剩下的人們,傳揚斷除殺生之妙法。(不殺生確實很善妙,如果世間上大多數人都吃素、不殺生,就能化解各種戰爭等刀兵劫,人心逐漸得以淨化,給全世界帶來一種和諧。)此時人類身高到了一肘左右,人壽增長到二十歲。爾後逐漸遞增,到了人壽八萬歲時,怙主彌勒出世,在賢劫千佛成佛的地方——印度金剛座示現成佛,之後轉大*輪(1)。(對于人類的未來,佛教描述得清清楚楚,而世間學者只是一種預測,沒有明確的定論,其他宗教也無法做到這樣。所以,我們作爲佛教徒,理應知道佛教的偉大。)

  這樣往返增減滿十八次以後(2),人類的壽命長達無量歲,此時勝解佛(3)出世,在印度金剛座示現成佛。此佛的壽量、事業最爲廣大,住世壽量是前面賢劫千佛壽量的總數,饒益衆生的事業也等同于千佛事業的總和。

  以上這些道理,對凡夫人而言無法想象,有信心的人雖可對此深信不移,但要想如實了知,恐怕有一定困難。就像對天文地理一竅不通的人,給他講銀河系、太陽系或者地球,他可能很難理解。原來我上初中時,有個王老師給我們講地理,我們好多藏族學生連漢語都不懂,更不要說地理了,所以一直傻傻地看著。老師說地球地球,大家都不明白是什麼,最後他非常失望,只好在黑板上畫一個圓,說:“反正你們知道地球是圓的就行了。”同樣,現在我們一講這些時空概念,對佛法沒有信心、對未來沒推測過的人也很難相信。但不管怎樣,劫的增減變化就是如此,到了最後,這一賢劫也會杳無蹤影。所以,觀察劫之增減,也不離無常的本性。

  因而,萬法無有任何實質可言,器世界也好、有情世界也好,全部都離不開無常的本性。《方廣莊嚴經》雲:“叁界皆無常,如秋日浮雲。”其他經中也說:“叁界無常如秋雲,衆生生死如觀戲。”叁界無常遷變就如秋天的白雲——秋天的白雲,漢地不一定看得見,因爲有些城市裏連天都看不見,白雲就更不用說了,尤其是東北那一帶,在高速公路兩邊,盡是大工廠裏冒出的黑煙,除此之外基本看不到白雲。印度以前可能好一點,但現在幾乎也跟漢地一樣。不過在藏地,秋雲也好、春雲也好,都非常清楚,這些雲瞬間就出現了,瞬間又消失了,同樣,任何一個法也不例外,大家要懂得這個道理。

  無常的道理在文字上很簡單,但你們內心有沒有對此産生定解,這要靠個人努力。雖然大家同時聽受無常的法義,但由于每個人的緣分和接受能力不同,得到的利益也有千差萬別。以前我們讀書時亦是如此,一個老師上同一堂課,下面學生所學到的知識不盡相同,甚至有些人不但沒有學到什麼,反而對老師生嗔恨心,各種各樣的情況都會有。

  其實,學習這些法很有必要,你們有能力的話,應在自己懂得的基礎上,將這些道理隨時隨地傳給有緣人。有些人不想當法師,認爲這沒有地位,但我覺得法師的地位是很高的。上師如意寶一輩子都在講經說法,並沒有追求世間地位,從曆史上看,很多的高僧大德,像阿底峽尊者、宗喀巴大師、靜命論師,也是一生都在當法師、當論師,對世間的貢獻不可思議。因此,極個別的法師和輔導員,應當懷著利他菩提心,將自己所懂的甚深無常之理傳給別人。

  那天我去學校時,聽有些老師在講無常法,從很多學生的表情上看,他們已經懂得了。我當時想:“如果世間學校都宣講無常的道理,那多有意義啊!這樣孩子長大之後,就不會像現在社會上有些人一樣,睜眼閉眼都是想錢,除了錢以外,好像來到這個世界沒有其他目標。倘若懂得了一點佛法教理,他們就會知道生活的尺度,懂得把握分寸。否則,稍微有點能力便貪得無厭,沒有絲毫控製能力,得不到就憤世嫉俗、怨天尤人,這種人的一生,始終處于恐慌與痛苦之中,沒有任何快樂。”

  放眼當今時代,唯一能救護衆生的妙藥就是佛教,如果依靠佛教調伏自己身心,確實有百利而無一害。(當然,佛教也不一定所有人都接受,佛陀在世時尚且如此,現在這樣惡劣的時代更不用說了。)因此,大家平時要懂得佛法教理,尤其是有智慧、有能力的人,應該對佛教更細微、更深奧的理論進行研究。假如你沒有這麼廣大、深邃的智慧,至少也應掌握生存的基本原則,以及能獲得解脫、不墮惡趣的基本竅訣。

  下面分別觀察四季變遷也是無常的:

  夏天,所有草地一片青翠,雨水猶如甘露般普降,人們盡情享受舒心悅意的美景,五顔六色的鮮花爭奇鬥豔、絢麗多彩。尤其是藏地的夏天,真好似天境一般,坐在姹紫嫣紅的花叢中,看著森林美景、山河泉水、藍天白雲,再沒有比這更享受的了。我可能分別念比較重吧,一到春天和夏天,就喜歡去小河邊,坐在那裏一邊聽河水的聲音,一邊遙望整個自然界,內心的歡喜之情無法用語言描述。前段時間,我跟幾個道友到河邊休息時就說:“如果我要死,甯願在冬天死,不願在春天和夏天死,因爲這個環境太美了,真不想離開。”

  夏天的景色雖然美,但到了秋天,瑟瑟的冷風會將綠野變成黃色,所有的花草也漸漸枯萎凋零。秋天遍地都是落葉,給人帶來一種無盡的淒涼之感,此時會深深感到萬法無常。

  到了冬天,地凍如石,滴水成冰,寒風凜冽,就算是經過許多馬路(4)尋覓,也找不到夏天盛開的一朵鮮花——不過現在科學比較發達,你冬天時乘飛機去海南,那就感覺不一樣了,我們這邊全是冰,而那邊全是鮮花,就好像到了另一個世界。但在藏地,春夏秋冬四季分明,季節變化特別大,你對一切無常會有明顯感受。禅宗也有一首偈頌說:“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涼風冬有雪。”實際上也是在說明無常的道理。

  如此春去秋來、寒來暑往,秋天、冬天、春天等依次出現,前前季節的一切顯現都會變成另一番情形,這些是我們有目共睹的無常實例。所以,無常修得好的人,會將四季的更替作爲修行的順緣。而沒有修過無常的人,恐怕不一定能找到這種感覺。

  同樣,如果我們思量昨天和今天、今天早晨和今天晚上、今年和明年……也會發現萬法時刻都在遷變之中。比如,昨天我想好好修行,今天就沒有這個打算了;原本我計劃明年做這件事,但到時候分別念又全部變了;今年我想到什麼地方去,結果最後又不去了。所以說,無論何事何物,都沒有恒常、可信、穩固的。

  特別是我們所住的城市、村落、寺廟等中,也可以清楚地看到:從前財産豐厚、興旺發達之人,現今也有淪落衰敗、甚至家破人亡的現象;昔日窮困潦倒、勢單力薄之人,如今竟變得財運亨通、勢力雄厚……這些現象都離不開無常的本性。

  因此,上師如意寶在《無常道歌》中說:“若能觀想一切內外法,乃爲指示壽命無常書。”假如以智慧觀察內外諸法,就會發現無論是外境的春夏秋冬,還是身邊的親友住宅,都是指示壽命無常的善知識。包括外面菩提學會的道友,剛開始有哪些人,後來離開了多少,如今又新加入一些,這部分人還是會變的……所以從我們周圍的事物上,也很容易看到無常的影子。

  舉世聞名的印度泰姬陵,號稱世界七大奇迹之一,從它的故事中也可以發現萬法無常之理:

  泰姬陵是印度國王沙·賈汗爲愛妃芭奴所建。據說芭奴是一位絕世美女,她21歲時就嫁給了叁王子庫拉姆(即後來的沙·賈汗),婚後二人同甘共苦,形影相隨,足迹遍布疆場。後來,庫拉姆經過一場血戰,繼承了王位,他給自己取名爲沙·賈汗,意爲世界之王。

  但是好景不長,芭奴在跟隨沙·賈汗南征時,因難産而死,當時年僅39歲。在婚後的18年裏,她共爲沙·賈汗生下14個子女,存活的只有四男叁女。

  在她臨死前,沙·賈汗緊擁著奄奄一息的愛妃,問她還有什麼心願。芭奴告訴他,只希望能擁有一座舉世無雙的陵墓……

  芭奴之死,令沙·賈汗悲痛欲絕。爲了表達相思之情,他傾舉國之力,耗費無數錢財,下令2萬余名工匠參與建造,曆時22年才完成了這座潔白晶瑩的泰姬陵。此陵竣工之後,沙·賈汗殘忍地下令砍掉所有工匠的拇指,因爲他仍記得愛妃的遺願——擁有一座“舉世無雙”的陵墓,他不希望看到另一座可與泰姬陵媲美的建築出現在這個世界上。(也有說被砍掉的工匠拇指,跟他愛妃的遺體埋在一起。)

  沙·賈汗本想在河對面再爲自己造一座一模一樣的黑色陵墓,中間用半邊白色、半邊黑色的大理石橋連接,與愛妃相對而眠。誰知泰姬陵剛完工不久,他兒子就弑兄殺弟篡位,他也被囚禁在離泰姬陵不遠的阿格拉堡。此後整整8年時間裏,他每天只能透過小窗,淒然地遙望著遠處河中的泰姬陵倒影。最後他視力惡化,僅借著一顆寶石的折射,來觀看泰姬陵,直至最終憂郁而死。

  從他最初的不可一世到最後的郁郁而終,可見世上沒什麼是常有的。包括以前的薩達姆,他剛當選時,舉國上下歡騰一片,每家每戶都挂著他的像,許多人對他萬分崇拜,連國內的主要機場也命名爲薩達姆國際機場。但後來他關在監獄裏,被執行絞刑後,人們也同樣歡歌笑語,慶祝連連。

  因此,世間上的一切法,誠如上師如意寶所說,皆爲指示無常的善知識。器世界、有情世界的種種顯現,如果你能觀,則統統是無常的比喻;如果你不能觀,那書本裏講的竅訣再殊勝,有些人也會當成耳邊風,對自相續不一定有利。所以,希望各位道友從周圍的事物上,能深深體會到無常的甚深意義!

  

文殊師利勇猛智普賢慧行亦複然

  

我今回向諸善根隨彼一切常修學

  

叁世諸佛所稱歎如是最勝諸大願

  

我今回向諸善根爲得普賢殊勝行

  (1)《彌勒下生經》雲:“坐龍華菩提樹下,得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在華林園,其園縱廣一百由旬,大衆滿中。初會說法,九十六億人得阿羅漢。第二大會說法,九十四億人得阿羅漢。第叁大會說法,九十二億人得阿羅漢。彌勒佛既轉*輪,度天人已,將諸弟子入城乞食。”《增一阿含經》雲:“爾時去雉頭城不遠,有道樹名曰龍華。高一由旬,廣五百步。時彌勒菩薩坐彼樹下成無上道果……爾時彌勒初會八萬四千阿羅漢,第二會有九十四億人,第叁之會九十二億人民,皆是阿羅漢,亦複是我遺法弟子。”

  (2)《俱舍論講記》中說:“住劫總共需要經曆二十個中劫。其中第一個中劫與最後一個中劫比較慢,中間十八個中劫則十分快速。第一個中劫是人壽下降,即初劫人壽爲無量歲,這樣下降到八萬歲,再從八萬歲下降到十歲;最終一個中劫是人壽上增,即從人壽十歲增至無量歲;中間則是人壽上增到八萬歲,再下減到十歲之間爲一中劫,如此往返十八次,也即十八個中劫。住劫共有二十中劫。同樣,世間的形成、毀壞、滅空都是二十中劫。這樣的八十個中劫,即稱爲一大劫。”

  (3)勝解佛:賢劫千佛中的最後一佛。

  (4)馬路:一匹馬一天所走的路程。許多馬路即一匹馬許多天所經過的路程。

  

《大圓滿前行廣釋 第叁十二課》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