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淨宗七祖省常大師

  淨宗七祖省常大師

   省常大師,是北宋時期著名的弘傳淨土教法的一位高僧。字造微,浙江錢塘人,俗姓顔,生于五代十國時期的後周世宗顯德六年(公元959年)。幼年時即顯天資聰慧之相,才七歲便由家親送往寺院中禮師剃度出家,這時是北宋太祖幹德叁年(965)。其後經曆了十年的沙彌的生活,到北宋開寶八年(975)省常十七歲時,發大菩提心,于諸大德戒師處求受叁壇具足大戒,其後精進修持,戒行謹嚴。用心研學大乘起信等諸論著,並精通天臺止觀法門,在佛學教理上頗有深入,此時對于淨土法門也有探研,非常仰慕東晉慧遠于廬山集衆結社念佛的風範。

   宋淳化年間(公元991-994年),師住浙江杭州西湖昭慶寺以來,開始專修淨業,並且集合有識有德之士,結社念佛。意在重振當年蓮社念佛行道的旗鼓,延續慧遠大師集衆共修淨業的遺風。以當朝相國王文正公(王旦)爲社中居士之首。朝中衆多士大夫皆來預會,競相作詩寫頌,齊贊集會因緣殊勝。比丘衆和居士等共有千人之衆。因以《華嚴經 .淨行品》爲結社念佛的行持依歸,是以集會衆等全都自稱淨行弟子。省常大師于此期間自刺指血和墨書寫《華嚴經.淨行品》,每書一字,必躬身叁拜叁圍繞,並叁稱佛名。寫成之後,時爲翰林學士的蘇易簡爲作序言,刊板印行成千冊,分施千人。又以旃檀香木,雕造毗盧遮那佛像(《佛祖統紀》中作阿彌陀佛像)。像成,省常大師率大衆跪地合掌,發誓願雲:“我與一千大衆,八十比丘,始從今日,發菩提心,窮未來際,行菩薩行。願盡此報身,以生安養。”並請名士撰文記錄此一勝舉。翰林承旨宋白撰碑,狀元孫何題社客于碑陰,立其石碑于社址以永爲志。以這一時期爲分水嶺,省常大師于淨土教,從最初的兼修到專修,進而轉爲自修與弘傳並行,數十年如一日地爲淨土事業奉獻畢生的光與熱,爲淨土宗在宋代的盛行,奠定了基礎。

   宋真宗天禧四年正月十二日(公元1020),師于寺中端坐念佛,有頃,衆人聞其厲聲唱言:“佛來也”!在場衆等皆見地上全變成金色,過了許久才消隱去,于此時際師已泊然而化。世壽六十二,僧臘五十五年,戒臘四十有五。其弟子等奉全身建塔于鳥窠禅師之側,號“圓淨法師”。省常大師一生自行化他,盡心盡力。刺血書經,弘傳淨業,恒以極樂淨土爲歸趨,其意志之堅定,非一般修行者所能比。臨終見佛來迎,地皆金色者,當爲金臺托體,必屬上品上生。在宋朝志盤的《佛祖統紀》卷二十六中言:四明石芝曉法師,取異代同修淨業,功德高盛者立爲七祖,省常是續延壽之後列爲第七祖。被推選爲淨土宗的祖師,此中的主要因素當然是省常大師自身在當時佛教淨土法門中所作的傑出貢獻和他在信衆中所起到的影響作用。考諸史料,有關省常大師生平事迹的記載,少之又少,但這並不影響後世淨業學者對他的景仰之情,也不會更改他在信衆心目中的崇高地位。毫無疑問,省常大師是繼永明延壽之後弘傳淨土教法最爲得力者之一,其于淨土教中所作的成績得到世人的肯定。而淨土宗七祖這個尊號,對于省常大師來說確實是名至實歸。

   二、省常大師的行化事迹

   宋代叁百年間,淨土法門傳播十分普及,淨土信仰深入民間,當時在以吳越國爲中心的南方地區,興起仿效廬山慧遠結蓮社念佛風潮,朝野內外,上至公卿貴紳下至平民百姓都有參與。這一時期,最初啓建蓮社集衆念佛,倡導以深信、切願、淨行叁者合一,念佛求生淨土的正是省常大師。當時結社念佛之法流行南地,而江浙一帶最爲盛行,湧現出許多弘揚淨土法門的法師,其中著名的有:遵式法師于四明寶雲寺,結合僧俗修念佛法門;知禮和尚于四明延慶寺,發起組織念佛施戒會;本如法師于承天寺,與丞相章郇公等諸賢達結社專修淨業;此外還有靈照法師、道深法師、惟監和尚、淨嚴大師等,各皆率其僧俗同道,而結社精修念佛,使淨土教法廣爲流行,念佛求生淨土蔚然成風。淨土教法自宋之後,成爲佛教諸宗中重要的一個法門,各宗派行者學人共同信仰的中心,這與省常大師爲首的宋時諸多大德結社念佛、普遍地宣揚淨土教理是有著直接的關聯。

   在淨土宗的史料中,記載省常大師事迹的文字只有區區數百言。但從中觀其崇行嘉迹,實可爲後世淨業學者之高擡貴手,堪爲求生極樂淨土者之指南。孤山圓法師作省常大師行業記時,其中引用蘇公序雲:“予當布發以承其足,剜身以請其法。猶無嗔恨。況陋文淺學,而有吝惜哉。”又宋公碑記曰:“師慕遠公,啓廬山之淨社,易蓮花爲淨行之名。遠公當衰之世,所結者半隱淪之士。上人屬升平之世,所交者多有德之賢。方前則名士且多,垂裕則津粱曷已。”由二公的贊言裏,可以想見當時之盛況,而時人對于省常大師的崇敬之心,亦可概而見之。

   省常大師沒有著作留世,其度生之言教也少見史冊。雖說如此,但我們從省常的行業中可以看出他的佛學思想,特別是其淨土思想,有著非常獨到的見地。以《華嚴經.淨行品》爲結社念佛之理論依據,這是大師綜合觀察了當時教內教外的風氣,吸收淨土法門叁根普被,利鈍全收的優勢,而有如此的創舉。我們知道自古至今,無論教內教外的佛教研學者,無不對《華嚴經》這部佛門著名經典崇敬至極。而《華嚴經》末後是以普賢菩薩十大願王導歸極樂的,是以此中也可以看出省常大師在弘法利生時,所體現出既契理又契機的融通妙智。結社念佛以淨行社爲名,一者可廣納其它法門的學者共修淨業,使淨土法門普及更廣;再者可使淨土教理更爲充實,並能讓淨土思想成爲大乘佛教所共有。此外就淨土法門的教理上來說,信、願、行叁者,對于修淨土者是缺一不可的,但當時的淨土學人于此叁者中的行門卻並不注重,正如悟開法師在《蓮宗正傳》中所說的那樣:“無如年代愈晚,根器愈薄。雖有信願,而行門恒虧”。是以發起組織專修淨土的團體,注重實行。因此也應明白大師將集衆念佛的蓮社易名爲淨行社的良苦用心。

   今人觀本法師所著的香光閣隨筆中有“蓮花世界進行曲”,其中第一首的前兩句是:“君不見淨行結社十萬人,相國領衆多王臣。又不見蓮花勝會轉*輪,大士加名爲上賓。”旁有小注言:宋省常大師結淨行社念佛,王文正公旦爲社首。又淨嚴禅師結淨土會念佛,文潞公顔博爲會首,相距不過五十年,公卿伯牧知名人士,多預會,僧俗參加者十萬人。錄此詩及旁注于此處,目的是爲了進一步地證明省常大師,在當時結社念佛風行于世之際,所起到的旁人無法替代的作用,他的所作所爲對于淨土宗的發展起到了非常積極的作用,在佛教修證史上留下光輝的一頁。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