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淨宗八祖蓮池大師

  淨宗八祖蓮池大師

   師諱志宏,(1535-1615)字佛慧,別號蓮池,因久居雲棲寺,是以世稱蓮池大師或雲棲和尚,爲淨土宗第八代祖師,又與紫柏真可、憨山德清、犍益智旭並稱爲明代四大高僧。

   大師乃杭州仁和人氏,俗姓沈,明朝嘉靖十四年(1535)生于望族世家。父名德監,號明齋先生,母周氏。十七歲補諸生,以學識與孝行著稱于鄉裏。居俗家時,鄰家有一老妪,日課數千佛號,大師問其所以,老妪答言:“先夫持佛名,臨終時無疾而逝,自在往生,故知念佛功德不可思議”。宿根深厚的大師聞語深爲感動,信佛法之不可思議,遂寄心淨土。曾書“生死事大”四字于案頭以自警策。後來因爲父母相繼去世, 悲傷無比,由此而于佛教生死五常之理更有體會。決志出家修行,于是與妻子湯氏訣別,作言:“恩愛不常,生死莫代,吾往矣,汝自爲計!”乃作七筆勾詞(表示世間名聞利養、兒女私情等等,一一舍去勾消,以明出家志向,其詞分爲七節故名之)而後悄然棄家修道,于明朝嘉靖四十五年(公元1566)投西山無門寺性天和尚落發,接著在昭慶寺無塵玉律師處得受叁壇具足戒後,便即杖策遊方,遍參知識。北遊五臺,感文殊放光,入京師參訪奇本端的法孫笑岩德寶禅師,也有省悟,辭別向東昌的歸途上,忽聞樵樓之鼓聲乃大悟。作偈曰:“二十年前事可疑,叁千裏外遇何奇?焚香擲戟渾如夢,魔佛空爭是與非。”

   隆慶五年(公元1571),入杭州雲棲山,見山水幽絕,是安居修行的好地方,逐往山中結茅舍居之,常去山腳的梵村乞食以資養命。山中時有虎患,村民深受其苦,大師慈悲爲作施食佛事,不久虎患使絕。時歲又逢亢旱,村民懇請大師祈雨以解災情,大師手擊木魚,率衆沿循田埂繞行念佛,一時頃,所及之處,雨下如注。村中民衆歡喜踴躍,對佛法生大誠信之心,自發地組織力量爲大師建造禅院。自此之後,師于道場中大弘教法,普度群萌。四方佛子聞風而至,海衆雲集,共修淨業,逐漸成爲一大叢林。

   大師主持道場以來,注重真修實行,以戒律爲基本,以淨土爲皈依。禅與淨土並提不重,弘宗演教常年不斷,恒以清規律製爲叢林之柱石,此時南北戒壇久已被禁,爲使戒法不絕,便令受戒者自備衣缽于佛前爲作證明而受具戒。並著述有關律製軌範的文例,如《沙彌要略》、《具戒便蒙》、與《菩薩戒發隱》等,以便戒子研學戒法。提倡戒殺放生,于寺中開有專用的放生池和放生所,所著《戒殺放生文》風行于世。同時又將《瑜伽焰口》、《水陸儀規》、和《朝暮二時課誦》(諸經日誦)等佛門法事儀規的行文作了完善的修訂工作。這些儀規,一直相沿至今。

   在生活上大師是簡樸清淡的,始終是麻布素衣以蔽身,一麻布帏都用了幾十年,日常行持作業都盡可能要求親力親爲。著有叁十二條自警以律己。待人接物應之以慈悲,外顯威儀之相而又不失溫和,爲了道場與大衆不辭勞苦,平等地以大悲心行攝化一切。

   大師一生致力于弘揚淨教,主持雲棲道場四十多年來,言傳身教中接引無數佛子同歸淨土,臨終前半月預知時至,于明神宗萬曆四十叁年(1615)六月底,先往城中別諸弟子及故舊等言之:“行將他往”。後歸寺中具茶湯設供話別衆僧。七月初一,上堂對衆曰“明日吾行矣!”。晚上,大師示微疾,瞑目靜坐于丈室。次日夕,諸弟子等請留遺訓,大師睜眼開示:“大衆老實念佛,莫捏怪,莫壞我規矩。”言畢向西念佛而逝。師世壽八十有一,僧臘五十。其弟子奉全身入塔于五雲山麓。自七祖省常大師生西至蓮池大師行化于世,其中間隔了五百五十余年之久。此時間內教法式微,淨宗不振,雖有融通淨教弘傳淨土之高僧大德出現以救道法之沒落,然收效匪著。證諸史冊,最有功行且最爲出色者當屬蓮池大師。

   蓮池大師的佛學思想

   蓮池大師的佛學思想,主要在于融合各宗同歸淨土。在他的《普勸念佛往生淨土》一文中說的:“若人持律,律是佛製,正好念佛;若人看經,經是佛說,正好念佛;若人參禅,禅是佛心,正好念佛;若人悟道,道須佛證,正好念佛。”(見《雲棲遺稿》卷叁)可以體現這一理念。其思想的歸趣雖說在于淨土,但對于華嚴與禅宗也頗有造詣。華嚴宗的派系中以他爲華嚴圭峰下第二十二世祖師。另外他在《竹窗隨筆-經教》中又表明了對于經教的重視,文曰:“予一生崇尚念佛,然勤勤懇懇勸人看教。何以故?念佛之說何自來乎?非金口所宣明載簡冊,今日衆生何由而知十萬億刹之外有阿彌陀也?其參禅者借口教外別傳,不知離教而參是邪因也,離教而悟是邪解也。……是故學佛者必以叁藏十二部爲模楷”。而在《雲棲法彙━閱藏要語》中又再說明:“大藏經所诠者,不過戒定慧而已……戒定慧即是念佛法門,何也?戒乃防非爲義,若能一心念佛,諸惡不入,即戒也;定乃除散爲義,若能一心念佛,心不攀緣,即定也;慧乃明照之義,若觀佛聲,字字分明,亦觀能念所念,皆不可得,即慧也。如是念佛即戒定慧也。何必隨文逐字,閱此藏經。”這些論點體現了他所說的念佛法門統攝無量法門的觀念。

   正如蓮池大師自己所說的,念佛法門是他一生之所崇尚,必然的無論是自度或是度他都以叁根普被,利頓全收的淨土法門爲中樞。大師所闡揚的念佛法門有四類,分別爲:持名念佛、觀像念佛、觀想念佛與實相念佛。其中以“持名念佛” 爲大師所最推崇,認爲:“觀想理微,衆生心雜,雜心修觀,觀想難成,大聖悲憐,直勸專持名號。良由稱名易故,相續即生。如闡揚持名念佛之功,最爲往生淨土之要,若能持名深達實相,則以妙觀同功。”在他的《阿彌陀經疏鈔》中重申道:“單指持名,但得一心,便生彼國,可謂愈簡愈約,愈妙愈玄,徑中徑矣!”

   大師認爲學佛的根本是在于攝心,而持名念佛一法是爲攝心要道。是以其非常注重對于心的修證,並指出修學“一心不亂”爲:一心者,專注正境也;不亂者,不生妄念也。又將一心不亂分爲事理二種,並與定慧結合,說明此一心即實相,即同乎法界,即定中之定,即菩薩念佛叁昧,即達摩直指之禅,即是轉識成智。因此而得結論雲:故知念佛法門總攝一切佛法。

   蓮池大師除了以身作則率衆念佛修行之外,也很注重以文字般若作佛事,余時筆耕不辍,是以著述甚豐,主要代表作有:《戒疏發隱》五卷、《阿彌陀經疏鈔》四卷、《佛遺教經節要》一卷、《具戒便蒙》一卷、《水陸儀規》六卷、《竹窗隨筆》叁卷、《往生集》叁卷、《淨土疑辯》一卷、《禅關策進》一卷、《楞伽經摸象記》十卷、《缁門崇行錄》一卷、《山房雜錄》叁卷等。這些著作在大師往生後由受業弟子大賢及居士等編集成冊,分爲叁類。凡釋經十一冊、輯古十一冊、手著十二冊,全集稱爲《雲棲法彙》。明崇祯十年(1637)比丘智瑛募資刊爲方冊本行于世。清代悟開法師贊此書爲“真度世之寶筏,法門之柱石。”現今流通的版本則爲清朝光緒二十叁年(1897)由金陵刻經處重刻刊行的。

   據有關史籍記載,清康熙二十八年,聖祖親詣雲棲,雍正十叁年,世宗冊封蓮池大師爲:“淨妙真修禅師”,編入禦選語錄並禦製像贊,贊曰:“叁乘十地,頓漸偏圓。一句具足。法爾如然。作麼一句。阿彌陀佛。方廣等平,圓通明徹”。乾隆十六年、二十二年。二十七年、叁十年、高宗四詣雲棲寺,嘉慶十七年,雲棲寺不慎失于火災,仁宗特頒內帑並谕募緣重修,如是種種迹象表明,蓮池大師身後聲光顯著,盛爲曆代帝王所尊,德蔭後世,道感千古,誠附一代宗師之榮稱。其豐功偉績將永遠在淨宗弘傳史上大放光彩。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