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第十七課▪P3

  ..續本文上一頁即從破方面來講,比如我說:“在這裏沒有人。”別人也知道沒有人,實際上這個地方確實是沒有人,這樣的道理也叫做獲得自相(得到)。總之,我們所判斷的對境雖是事物的自相,而人們卻是依靠遣余總相的方式進行溝通的,分析這一點對我們判斷任何一個名言來講,都是非常重要的。

  

針對上述觀點,對方給我們發出了太過:如此一來,你們的推理、現量、比量、名言等都不能成立。我們可以這樣回答:從嚴格意義上來講,即使在名言中把自相和總相誤認爲一體的取舍方法也是一種錯誤,但是在衆生面前,這一點卻是不可破的。全知麥彭仁波切在《釋量論大疏》裏面也這樣講過,凡夫人自己的分別念抉擇爲存在,而結果也是真實存在;抉擇爲不存在時,結果也是不存在,這就叫做量。觀待凡夫境界而言,這種量用勝義量也是不可破的,因爲在衆生迷亂習氣前的顯現,包括晚上做夢時錯亂意識的顯相以及白天看見二月的顯現等,從意識自己顯相的角度來講,全知麥彭仁波切也認爲這些是量,只不過從外境不存在的角度來講是非量。因此應該這樣講,我們現在的衆生,從自己意識的角度做出的抉擇,與對境的情況完全相符,這就叫做量。

  

在學習因明的過程當中,大家一定要知道,世間中用有境取外境,或者用語言描述外境,或者通過語言了解對方所說的內容等,全部都是在錯亂的基礎上進行的。真正如世間人所說的那樣,完全正確無誤的判斷的確是沒有的。只不過是從于衆生面前不可否認、無欺顯現的這個角度,才叫做量的。

  

那麼這會不會導致量和非量的標准錯亂呢?就像我剛才所講的那樣,現在人們都公認的標准叫做量,如果再要進行嚴格的觀察,那就不成立了。比如在凡夫人面前,根本不需要以阿羅漢的所見爲標准,阿羅漢可以見到水的每一個微塵上有無數的微生物(細菌)等,這些對我們來講也沒有什麼必要;另外,像聖者入根本慧定一樣,一切都是法界光明的本體,這個對凡夫人來講也沒有要求。從從另一角度而言,凡夫人的眼根被染汙、損害後,將白色的海螺看成是黃色的海螺,這種情況對我們來講也是不合理的。實際上我們的共同習氣對外境是怎麼樣判斷的,這就安立爲正量,所以大家一定要掌握名言中量的標准。如果沒有這樣的標准,有時候好像什麼都變成量,有時候好像什麼都變成非量一樣,到底量和非量的界限在什麼地方呢?剛開始學因明的時候有這種感覺,但大家不一定象我這樣,不可能都有這種感覺吧!剛開始的時候好像這個標准非常難以把握,但是到了一定的時候,所謂量的標准大家都會知道的。

  

量最根本的基礎就是衆生的無明,已經被無明美酒陶醉的世間人,其所顯現的全部都是恍恍惚惚的虛幻狀態,但是在這種情況下也可以交流,就像兩個喝醉酒的人也可以溝通得特別好一樣。同樣的道理,在座的諸位由于自相續中存在無明的煩惱,不要說一切萬法的勝義實相,就連名言的真相都沒有見到。爲什麼呢?因爲名言的真相是無常、不淨、無我等,比如這根柱子在刹那刹那地生滅(無常),以凡夫人的智慧誰能現量見到呢?但換言之,由于我們修行人對這些法義串習特別堅固的緣故,跟世間人又是不相同的,如果在世間人當中說出這樣的概念時,大家都覺得你精神有問題:“你說我不存在,我怎麼會不存在?我從小到現在都存在;你說萬法在刹那刹那地無常生滅,哪裏有刹那刹那的無常?明明前天的你就是昨天的你,昨天的你就是今天的你。”所以在凡夫人當中,尤其是在沒有學過宗派的人面前,我們宣說諸法的真相,他們根本無法接受。同樣,如果是一位真正的聖者來到面前,我們雖然學過因明、中觀等法門,但在真正的聖者看來一切都是光明的顯現,那時我們也有可能會問:“柱子雖然是無常的,或者說是空性的,但其顯現不滅啊,哪裏是光明的顯現?”這樣一來,很多事情就沒辦法溝通了。所以大家一定要搞清楚,量是以衆生共同業力爲標准的,在這種情況下,量就是合理的,搞清楚這些道理後,我覺得大家學習因明會有很大興趣的。當然,大家一定要從根本上認識到,我們現在對真正的外境並沒有了解,這也是我們學習因明最重要的一個原因,也是最重要的一個問題。

  

下面是總結偈。

  

許異體總鸱枭派,謂一實體數論派,

  

諸雪域派追隨彼,智者之宗許遣余。

  

“許異體總鸱枭派”薩迦班智達說,承認總法和別法他體的是鸱枭派或勝論派,《中觀莊嚴論》中也介紹過這兩個宗派。我們在前面也講了,他們認爲總法和別法完全是他體的。對此我們怎麼樣遮破呢?前面用“可現不可得”的推理已經破完了,在這裏沒有必要再次宣說。

  

在上述外道的觀點中,總法和別法是完全分開的他體;很多人也是這樣認爲的:“所謂的“瓶子”和金瓶怎麼會是一體呢?不可能是一體的。總的瓶子遍于所有別法的瓶子,而金瓶只是其中的一個;人與男人之間關系也應該是他體,如果不是他體,那男人和女人應該是一體。”但這種過失根本不會有,我們應該對薩迦班智達、法稱論師等智者生起信心,了知道他們的觀點中不可能出現這些過失。雖然在我們的意識上,物質的本體和心裏的總相這兩個應該是他體的,但實際上並沒有什麼他體。原因是我們在說的時候,是將物質的本體與心裏的總相分開,而取的時候,卻是誤認爲一體而取的。這就是名言中取舍的最主要方式,也是因明中一個最殊勝的竅訣。

  

“謂一實體數論派”認爲總法和別法是一體,即二十叁種所知與主物是一味一體的,這是數論外道的觀點。

  

“諸雪域派追隨彼”雪域因明前派夏瓦秋桑等人,也在追隨數論派的觀點。全知果仁巴在《量理寶藏論注疏》中說:因明前派雖然沒有明確承認總法是有實法,但是他們承認總法與有實法是同體的關系;既然承認二者是同體關系,那跟數論外道的觀點基本上是相同的,所以你們因明前派也成爲數論外道的追隨者了。在這裏,薩迦班智達對因明前派批評得比較嚴厲,而且本論很多地方都有這種情況,這也是非常有必要的。我們前面也講了,因爲因明前派的有些觀點並不符合佛教正理,所以薩迦班智達就以比較尖銳的方式進行了破斥。

  

有些人在網上說:“薩迦班智達的觀點,在藏傳佛教裏面是非常獨特的。”不管這是哪一位法師所說,這種說法肯定是錯誤的,因爲薩迦班智達的觀點完全能诠釋印度陳那和法稱論師因明論典的意趣,故非自己獨創的觀點。又有些人說:“藏傳佛教當中唯一的一部因明論典是《量理寶藏論》。”這種說法也錯了,藏傳佛教當中有衆多解釋因明的論典,包括因明七論的諸多注疏,這些是在其他的民族、宗教中沒有的。有如此之多的因明論典尚不了知,就主觀地認爲,藏傳佛教當中唯一的一部因明論典是《量理寶藏論》,那這明顯是屬于孤陋寡聞之舉。所以要想做出正確的抉擇,只有在了知真相以後才可以。因此薩迦班智達在這裏也講了,因明前派的觀點不符合印度論師的觀點,也不符合于藏傳佛教以及其他傳承中因明的觀點,這就是爲什麼要遮破因明前派的原因。

  

“智者之宗許遣余”智者指的是薩迦班智達自己和印度的陳那、法稱論師等。這些論師們認爲,所謂的總法是指遣余,在遣余當中具足兩個反體的就是別法。有時候把別法安立爲自相,有時候也安立其爲總相。前面安立法相時,是把別法安立在總相的範疇內,即總法和別法兩者都是遣余的對境,比如說瓶子,從具足一個反體的角度來講叫總法或總相,從具足兩個反體的角度而言叫別法,這兩者都是分別念的對境;但有時候瓶子指的是某個具體的瓶子,比如我現在看見的這個金瓶,此時它已經成爲自相的法了。所以在不同的範圍當中,不同的環境裏面,應該從不同的角度進行解釋。有時候別法是真正的自相,有時候是分別念的對境,這只是由認定的對境不同而造成的。因此我們一定要了解,薩迦班智達和印度論師們遣余的觀點(當然在下面第四品當中主要講的就是遣余)。一般來講,遣余在因明當中就如同自己的心髒和眼目一樣,是非常關鍵的要點,如果你懂了遣余,那麼前面講的識與對境,總相和別相等道理就會懂的,而後面的相屬與相違、現量和比量(自利比量和他利比量)等道理也會很容易通達。可以這樣講,如果不懂遣余的道理,則整個因明就非常難學;如果懂得了遣余的要訣,那麼就能了達所有因明的要義。

  

剛才我們也講了一些遣余的道理,在說的時候,總相和自相是完全分開的(有時候是把幾個事物認爲一體遣余的,有時候是把本來一體的事物分開認識而遣余的);但是我們在取舍時,是把自相與總相兩者誤認爲一體而進行取境的,這一點非常關鍵。如果學習因明懂得了這樣的道理以後,我們就會明白說話的時候,說的是什麼;想的時候,想的是什麼;看的時候,到底所看的東西是什麼。反之,如果在學習因明的過程中沒有了知這些,雖然天天都在說瓶子,但是到底說的是總相,還是自相?可能不會知道;雖然我們互相用語言來溝通,但到底是以什麼樣的方式來溝通呢?在這些問題上,一般世間人從來也沒有分析過。或者,想在名言中尋找非常可靠的真相,那也是不太現實的,正如我們剛才所講的那樣,在名言當中一切世俗法都是虛假不實的,所以根本就找不到可靠的真相;而在名言中基本的一種標准,這就是世間名言的一種答案,即名言中的量。

  

對我們每一個人來講,在世間當中怎麼樣進行取舍,在勝義當中怎麼樣取舍,這些問題應該說是非常重要的。所以說我們學習因明,其一是時間要久,如果時間長一點,因明的諸多名詞在自己心裏會逐漸習慣的,習慣以後就會知道所判斷的內容是什麼;其二是自己也要經常作意,如果你沒有仔細分析,僅僅是聽一遍,這樣在以後的實際情況中,不一定能做到正確認知。

  

我是這樣想的,如果是修行比較好一點的人,他不管是在聽到聲音、看見東西,還是心裏想概念的時候,都會用因明的智慧進行分析,如是就可了知衆生到底在幹什麼,到底我們處在什麼樣的世界上,我們是真正在這裏做事情,還是在做夢……很多比較深的竅訣,即使在名言中也是可以得到的。通常而言,像中觀所講的遠離一切戲論的空性等甚深觀點,在因明當中一般不會提到,而名言正理才是因明的主要內容,如我們平時的所作所爲一定要以正量來衡量,正量要用非常可靠的理證來建立等。所以對我們每一個人來講,學習因明是非常重要的。尤其要想通達法稱論師的究竟觀點,我想若是依靠大智者薩迦班智達所造的且具有諸多殊勝竅訣的《量理寶藏論》,那是最好不過的。

  

好,今天學習到這裏!

  回向偈:

  所南德義檀嘉熱巴涅此福已得一切智

  托內尼波劄南潘協將摧伏一切過患敵

  傑嘎納齊瓦隆徹巴耶生老病死猶波濤

  

哲波措利卓瓦卓瓦效願度有海諸有情

  

《第十七課》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