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空之探究 第四章 第八節 如幻——即空即假之緣起

  第四章_龍樹──中道緣起與假名空性之統一

  第八節 如幻——即空即假之緣起(p.261~p.265)

  一、《般若經》與《中論》以如幻等來譬喻一切法空(p.261)

  《中論》在論破異執後,每舉譬喻來說明,譬喻是佛法教化的一種方便。

  

  (一)《摩诃般若經》中,說幻等十喻。1

  (二)《中論》依《般若經》說幻、化等譬喻,是爲了表示一切法是空無自性的,如卷4說:

  色、聲、香、味、觸,及法體六種,皆空如炎、夢,如幹闼婆城。如是六種中,何有淨、不淨?猶如幻化人,亦如鏡中像。(大正30,31 b16~19)

  色等六塵,可總攝衆生所知的一切法。在衆生心境中,這一切似乎確實如此。

  其實是虛诳顛倒,而並非真是那樣的。這是被譬喻爲如陽焰,如夢等的意趣;

  這些譬喻,是譬喻一切法空的。

  

  二、幻化等譬喻之意義(p.262~p.263)

  【(一)「不空論者」對幻化喻的解說】

  在無始慣習的意識中,雖多少知道虛假不實,而總覺得「假必依實」,「依實立假」。

  

  對這些譬喻,也會這樣的解說,如幻化就分別爲二,「幻化者」與「幻化事」。

  以爲「幻化事」,當然是虛假不實的,而能幻化的「幻化者」,不能說是沒有的。

  所以對幻化喻,就解說爲幻化事──境相是空無有實的,能幻者──心識是不空的。2

  

  【(二)《中論》對幻化喻之解說】

  《般若經》與龍樹,卻不是這樣解說的,如《中論》卷3說:

  如世尊神通,所作變化人;如是變化人,複變作化人。

  如初變化人,是名爲作者;變化人所作,是則名爲業。

  諸煩惱及業,作者及果報,皆如幻與夢,如炎亦如響。3

  從變化人再起變化人的譬喻,只是爲了說明,能幻化者與所幻化事,一切都是幻化那樣。幻化等譬喻,是譬喻衆緣所生法的;一切法是緣起的,所以一切如幻化── 一切皆空。

  

  【(叁)《大智度論》對幻化等譬喻之解說】

  空是無自性的,也是假名有的,所以一切法如幻化等,不但是譬喻空的,也譬喻世俗有。《大智度論》說:

  是十喻,爲解空法故。……諸法相雖空,亦有分別可見、不可見。譬如幻化象、馬及種種諸物,雖知無實,然色可見、聲可聞,與六情相對,不相錯亂。諸法亦如是,雖空而可見、可聞,不相錯亂。(卷5,大正25,101 c10~22)

  諸法雖空而有分別,有難解空,有易解空。今以(幻化等)易解空,喻(根、境、識等)難解空。……有人知十喻(是)诳惑耳目法,不知諸法空故,以此(十喻)喻諸法。若有人于十譬喻中,心著不解,種種難論,以此爲有;是十譬喻不爲其用,應更爲說余法門。(卷6,大正25,105c1~10)

  幻化等譬喻,表示一切法是無自性空的,然在世俗谛中,可見、可聞,是不會錯亂的。世俗法中,因果、善惡、邪正,是曆然不亂的,不壞世間法相。4

  

  在世間所知中,知道有些是空無有實的,如幻化等;但有些卻不容易知道是空的,所以說易解空──十喻,比喻難解的虛僞不實。

  

  譬喻,應該理解說譬喻者的意趣所在!5 所以對那些以爲沒有幻事而有幻者,沒有夢境而有夢心;有的以爲夢境也是有的,不過錯亂而已。6不能理會說譬喻者的用心,專在語文上辨析問難,譬喻也就無用了!

  

  叁、一切法「如幻如化」與「不如幻如化」(p.263)

  【(一)爲新學菩薩說:涅槃「不如幻如化」】

  一切法如幻如化,也有不如幻如化的嗎?依經文,可以這麼說,不過是不了義的。《摩诃般若波羅蜜經》卷26〈如化品〉說:

  佛告須菩提:若有法生滅相者,皆是變化。……若法無生無滅,是非變化;……不诳相涅槃,是法非變化。(大正8,416a2~6)

  

  諸法平等,非聲聞作,非辟支佛作,非諸菩薩摩诃薩作,非諸佛作,有佛無佛,諸法性常空,性空即是涅槃。……若新發意菩薩7,聞是一切法畢竟性空,乃至涅槃亦皆如化,心則驚怖。爲是新發意菩薩故,分別(說)生滅者如化,不生不滅者不如化。」(大正8,416a6~14)

  

  生滅法是如化的;不生不滅是不如化的,就是涅槃。大乘法也有這樣說的,那是爲新學菩薩所說的不了義教。

  【(二)般若法門的究竟說:一切法如幻如化,涅槃亦如幻如化】

  如實的說,一切法平等性(法法如此的),自性常空,性空就是涅槃,涅槃當然也是如化的。《小品般若經》說一切法如幻如夢:「我說涅槃亦如幻如夢。……設複有法過于涅槃,我亦說如幻如夢。」8

  一切法性空,一切法如幻,是般若法門的究竟說。

  

  四、說「有爲自性異無爲自性」與「不離有爲而有無爲」之意趣(p.264~p.265)

  【(一)爲新學者說:「有爲自性異無爲自性」】

  大乘法中,如對一切有爲(生滅)法,說無爲自性,無爲自性與有爲法異,那也是爲新學者所作的不了義說。如《摩诃般若波羅蜜經》卷10〈法稱品〉(大正8,292 b24~27)說:

  

  雲何有爲諸法相?……

  雲何名爲無爲諸法相?若法無生無滅,無住無異,無垢無淨,無增無減,諸法自性。雲何名諸法自性?諸法無所有性,是諸法自性,是名無爲諸法相。

  這段經文,分別有爲法相(性) 與無爲法相(性),無爲法性就是諸法自性。

  有爲法外別立的諸法自性,不生不滅,不垢不淨,不增不減,與《入中論》9所立的勝義自性10相當。

  

  【(二)般若、中觀的究竟說:「不離有爲而有無爲」】

  《大智度論》卷59解說(大正25,480c10~15)爲:

  有爲善法是行處,無爲法是依止處,余無記、不善法,以舍離故不說;此是新發意菩薩所學。

  

  若得般若波羅蜜方便力,應無生忍,則不愛行法,不憎舍法;不離有爲法而有無爲法,是故不依止涅槃(無爲、諸法自性)。

  

  [Fig]

  佛爲引導衆生,依二谛說法,說此說彼──生死與涅槃,有爲與無爲,緣起與空性。

  其實,即有爲爲無爲,即生死爲涅槃,即緣起爲空性。

  

  《中論》所說,只此無自性的如幻緣起,即是空性,即是假名,爲般若法門的究竟說。

  

  

  注解

  ^1

  (1)《摩诃般若波羅蜜經》卷1:

  解了諸法如幻、如焰、如水中月、如虛空、如響、如揵闼婆城、如夢、如影、如鏡中像、如化。(大正8,217a21~23)

  (2)參見《空之探究》第叁章•第九節〈法空如幻〉,p.196~p.197。

  (3)印順法師《初期大乘佛教之起源與開展》p.734:

  「中品般若」集合爲十喻:「如幻、如焰、如水中月、如虛空、如響、如揵闼婆城、如夢、如影、如鏡中像、如化」。在「唐譯本」中,「虛空」被改爲「空華」。因爲瑜伽學者,以空華比喻依他起性,虛空譬喻圓成實性,十喻是幻、化等爲一類,所以不能說如虛空,而修正爲空華了。然《般若經》古義,沒有這樣的嚴格區別。以虛空比喻說法的無礙;比喻無衆生可度而度衆生;比喻般若的「隨事能作而無分別」;虛空是與幻所化人、影等爲同類的。

  ^2參見印順法師《中觀論頌講記》p.171~p.172。

  ^3

  (1)《中論》卷3〈觀業品第17〉(大正30,23 b27~c3)

  (2)參見印順法師《中觀論頌講記》p.305~p.307:

  作者,作業,受者,果報,這都是世俗谛中現有的。論主已一一破斥有自性見的作者、作業、受者、受果,而正見的業果,需要成立。既可以答複外人,也可以免他人落于斷見,所以結顯正義。先說明緣起業的真相,後結歸到業力等是如幻如化。

  

  神通,不唯佛有,佛弟子中的羅漢聖者也有的,不過從化起化,是聲聞弟子所不能作到的。經中說有六種神通,這裏說的「世尊神通」,指神境通而說。由世尊神境通的力量,「作」出種種的「變化人」;由這所「變化」的「人,複」又「變作」各式各樣的變「化人」。此從化起化的比喻,即說明作者、作業的都如幻化。「如」最「初」以世尊爲根本所「變化」出來的「人」,是變化的,還能起化,所以譬喻本「作者」。那又由「變化人所」幻「作」出來的種種化人化事,是從幻起幻,如以無明愛而起作的「業」。

  

  此中有一問題,如幻如化,經中所常說的。但執有自性的學者,以爲所幻化的,可以是假,但幻化到底要有能幻化者才能成立;此能幻化者,不能說是假有的。所以他們歸結到實有、自相有。這不但聲聞學者,即以大乘學者自居的唯識家,也還是如此。這本來自性見未盡,難以使他悟解一切皆空皆假名的。所以論主特出方便,以從化起化的事象,譬喻作者作業的一切空而一切假。讀者應了解論主深意,勿執著世尊是實有,否則如狗逐塊,終無了期!

  

  這「煩惱及業,作者及果報」,沒有一法是有實自性的,一切都是「如幻、如夢、如焰、如響」的。幻是魔術所幻現的牛馬等相;夢是夢境;焰是陽焰,就是日光照到潮濕的地方,蒸發熱氣上升時,現出一種水波的假相;響是谷響,是人在深山中發聲,這邊高聲大叫,那邊就有同樣的回響,並沒有真的人在那裏發聲。這些,都是不實在的,(但)都是可聞可見而現有的。

  

  這比喻無自性空,但空不是完全沒有,而是有種種假相的;假使什麼都沒有,也就不會舉這些做比喻,而應該以石女兒等來做喻了。所以,如幻等喻,譬喻自性空,又譬喻假名有。也就因此,一切法即有即空的無礙,開示佛陀的中道。

  

  ^4印順法師《無诤之辯》p.26~p.27:

  一切的一切,如幻如化。幻化,也不是都無所有,龜毛兔角才是…

《空之探究 第四章 第八節 如幻——即空即假之緣起》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