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無的。幻化是絕無自性而宛然現的,如龍樹說:「幻相法爾,雖空而可聞可見。」所以一切是相待的假名有,即一切是絕待的畢竟空。
^5印順法師《中觀今論》p.215~p.216:
幻、化、水月、陽焰、谷響等等,人類所共見共聞,易于了解它的虛妄無自性,是「易解空」。經中常以此爲喻,以表示蘊、處、界的「難解空」。
^6說一切有部對「夢」的看法,參見《阿毗達磨大毗婆沙論》卷37(大正27,192a~194c)
^7印順法師《初大乘佛教之起源與開展》p.660 ~ p.661
經說學般若波羅蜜,應親近善知識,「漢譯本」與「吳譯本」,說到了「阿阇浮菩薩」。與此相當的,「唐譯初分本」、「唐譯二分本」作「初業」;「宋譯本」作「初學」;「放光本」、「大品本」,「唐譯叁分本」、「四分本」、「五分本」,都作新學;原語爲ādikarmika,而「秦譯本」卻譯作「新發意」。「中品般若」的「放光本」說:深般若波羅蜜,「不當于新學菩薩前說」。這裏的「新學」,「唐譯初分本」、「二分本」、「叁分本」,也譯爲「新學」,而「大品本」也譯作「新發意」。在說到隨喜回向時,「漢譯本」與「吳譯本」說到「新學」,「放光本」及「唐譯本」,也作「新學」,而「秦譯本」、「大品本」(及「宋譯本」),都譯爲「新發意」。依上來對勘,可見鸠摩羅什所譯的「秦譯本」與「大品本」,都把「新學」誤譯作「新發意」了。
^8
(1)《小品般若波羅蜜經》卷1(大正8,540c14~18):
須菩提言:我說佛法亦如幻如夢,我說涅槃亦如幻如夢。諸天子言:大德須菩提亦說涅槃如幻如夢耶?須菩提言:諸天子設複有法過于涅槃,我亦說如幻如夢。諸天子!幻夢、涅槃無二無別。
(2)《摩诃般若波羅蜜經》卷8〈幻聽品〉(大正8,276b1~9):
諸天子!四念處乃至十八不共法如幻、如夢,須陀洹果如幻、如夢,斯陀含果、阿那含果、阿羅漢果、辟支佛道、如幻如夢,諸天子,佛道如幻、如夢。爾時諸天子問須菩提,汝說佛道如幻、如夢,汝說涅槃亦複如幻如夢耶?須菩提語諸天子:我說佛道如幻如夢,我說涅槃亦如幻如夢。若當有法勝于涅槃者,我說亦複如幻如夢。何以故?諸天子!是幻夢、涅槃不二不別。
^9月稱造 法尊譯《入中論》卷5(漢藏教理院刊本p.22~p.23):
頌曰:『由本性爾故,眼由眼性空,如是耳鼻舌,身及意亦爾。
非常非壞故,眼等內六法,所有無自性,是名爲內空。』
《經》雲:「雲何內空?內爲內法,即是眼耳鼻舌身意,當知此中眼由眼空,非常非壞。何以故?本性爾故。」此中常者謂不舍本性,此複暫住即滅,非全壞故。此謂若法有自性,則應是常,或永失壞。
《中論》雲:「性從因緣出,是事則不然,性從因緣出,即名爲作法。性若有作者,雲何有此義,性名爲無作,不待異法成」。
論師論中所說差別行相,如是本性,論師許有耶?
曰:如薄伽梵說:「若佛出世、若不出世,諸法法性,恒常安住。」所說法性可許是有。
此法性爲何等?曰:即眼等之本性。
眼等本性爲何?曰:謂不造作,不觀待他,離無明翳慧所通達之本性。
此性有耶?曰:誰雲此無?此若無者,諸菩薩衆複爲何義,修學波羅蜜多道。然諸菩薩爲通達此法性故,如是勤修百千難行。如《經》雲:「善男子!當知勝義,不生、不滅、不住、不來、不去,非諸文字所能诠表,非諸文字所能解說,非諸戲論所能覺了。善男子!當知勝義,不可言說,唯是聖智各別內證。善男子!當知勝義,若佛出世,若不出世,爲何義故,諸菩薩衆剃除須發,披著法服,知家非家,正信出家?既出家已,複爲證得此法性故,勤發精進,如救頭然,安住不壞。善男子!若無勝義,則修梵行,徒勞無益,諸佛出世亦無有益。由有勝義,故諸菩薩名勝義善巧。」
^10《空之探究》p.180 ~ p.181:
《大智度論》』卷46說:「自性有二種:一者,如世間法(中)地堅性等;二者,聖人(所)知如、法性[界]、實際。」(大正25,396b)
自性的第一類,是世間法中所說的,地堅性,水濕性等。地以堅爲自性,水以濕爲自性等,世俗法中是可以這樣說的。如求堅等自性的實體,那是不可得的,也就是沒有自性──無自性了。
自性的第二類,是聖人所證的真如,或名法界、實際等。這是本來如此,可以名之爲自性的。
《大智度論》卷67所說:「色性者,……所謂地堅性等。複次、色實性,名法性」(大正25,528b),也就是這二類自性的分別。
這二類自性,一是世俗自性:世間衆生以爲自性有的,如地堅性等,不符緣起的深義,所以要破斥而論證爲沒有自性的。
二是勝義自性,聖人所證見的真如、法界等,是聖人如實通達的,可以說是有的。所以《智論》說:「如、法性[界]、實際,世界故無,第一義故有」(卷1,大正25,59c);第一義就是勝義。第一義中有的自性,「下本般若」是一再說到的。
《空之探究 第四章 第八節 如幻——即空即假之緣起》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