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无的。幻化是绝无自性而宛然现的,如龙树说:「幻相法尔,虽空而可闻可见。」所以一切是相待的假名有,即一切是绝待的毕竟空。
^5印顺法师《中观今论》p.215~p.216:
幻、化、水月、阳焰、谷响等等,人类所共见共闻,易于了解它的虚妄无自性,是「易解空」。经中常以此为喻,以表示蕴、处、界的「难解空」。
^6说一切有部对「梦」的看法,参见《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卷37(大正27,192a~194c)
^7印顺法师《初大乘佛教之起源与开展》p.660 ~ p.661
经说学般若波罗蜜,应亲近善知识,「汉译本」与「吴译本」,说到了「阿阇浮菩萨」。与此相当的,「唐译初分本」、「唐译二分本」作「初业」;「宋译本」作「初学」;「放光本」、「大品本」,「唐译三分本」、「四分本」、「五分本」,都作新学;原语为ādikarmika,而「秦译本」却译作「新发意」。「中品般若」的「放光本」说:深般若波罗蜜,「不当于新学菩萨前说」。这里的「新学」,「唐译初分本」、「二分本」、「三分本」,也译为「新学」,而「大品本」也译作「新发意」。在说到随喜回向时,「汉译本」与「吴译本」说到「新学」,「放光本」及「唐译本」,也作「新学」,而「秦译本」、「大品本」(及「宋译本」),都译为「新发意」。依上来对勘,可见鸠摩罗什所译的「秦译本」与「大品本」,都把「新学」误译作「新发意」了。
^8
(1)《小品般若波罗蜜经》卷1(大正8,540c14~18):
须菩提言:我说佛法亦如幻如梦,我说涅槃亦如幻如梦。诸天子言:大德须菩提亦说涅槃如幻如梦耶?须菩提言:诸天子设复有法过于涅槃,我亦说如幻如梦。诸天子!幻梦、涅槃无二无别。
(2)《摩诃般若波罗蜜经》卷8〈幻听品〉(大正8,276b1~9):
诸天子!四念处乃至十八不共法如幻、如梦,须陀洹果如幻、如梦,斯陀含果、阿那含果、阿罗汉果、辟支佛道、如幻如梦,诸天子,佛道如幻、如梦。尔时诸天子问须菩提,汝说佛道如幻、如梦,汝说涅槃亦复如幻如梦耶?须菩提语诸天子:我说佛道如幻如梦,我说涅槃亦如幻如梦。若当有法胜于涅槃者,我说亦复如幻如梦。何以故?诸天子!是幻梦、涅槃不二不别。
^9月称造 法尊译《入中论》卷5(汉藏教理院刊本p.22~p.23):
颂曰:『由本性尔故,眼由眼性空,如是耳鼻舌,身及意亦尔。
非常非坏故,眼等内六法,所有无自性,是名为内空。』
《经》云:「云何内空?内为内法,即是眼耳鼻舌身意,当知此中眼由眼空,非常非坏。何以故?本性尔故。」此中常者谓不舍本性,此复暂住即灭,非全坏故。此谓若法有自性,则应是常,或永失坏。
《中论》云:「性从因缘出,是事则不然,性从因缘出,即名为作法。性若有作者,云何有此义,性名为无作,不待异法成」。
论师论中所说差别行相,如是本性,论师许有耶?
曰:如薄伽梵说:「若佛出世、若不出世,诸法法性,恒常安住。」所说法性可许是有。
此法性为何等?曰:即眼等之本性。
眼等本性为何?曰:谓不造作,不观待他,离无明翳慧所通达之本性。
此性有耶?曰:谁云此无?此若无者,诸菩萨众复为何义,修学波罗蜜多道。然诸菩萨为通达此法性故,如是勤修百千难行。如《经》云:「善男子!当知胜义,不生、不灭、不住、不来、不去,非诸文字所能诠表,非诸文字所能解说,非诸戏论所能觉了。善男子!当知胜义,不可言说,唯是圣智各别内证。善男子!当知胜义,若佛出世,若不出世,为何义故,诸菩萨众剃除须发,披着法服,知家非家,正信出家?既出家已,复为证得此法性故,勤发精进,如救头然,安住不坏。善男子!若无胜义,则修梵行,徒劳无益,诸佛出世亦无有益。由有胜义,故诸菩萨名胜义善巧。」
^10《空之探究》p.180 ~ p.181:
《大智度论》』卷46说:「自性有二种:一者,如世间法(中)地坚性等;二者,圣人(所)知如、法性[界]、实际。」(大正25,396b)
自性的第一类,是世间法中所说的,地坚性,水湿性等。地以坚为自性,水以湿为自性等,世俗法中是可以这样说的。如求坚等自性的实体,那是不可得的,也就是没有自性──无自性了。
自性的第二类,是圣人所证的真如,或名法界、实际等。这是本来如此,可以名之为自性的。
《大智度论》卷67所说:「色性者,……所谓地坚性等。复次、色实性,名法性」(大正25,528b),也就是这二类自性的分别。
这二类自性,一是世俗自性:世间众生以为自性有的,如地坚性等,不符缘起的深义,所以要破斥而论证为没有自性的。
二是胜义自性,圣人所证见的真如、法界等,是圣人如实通达的,可以说是有的。所以《智论》说:「如、法性[界]、实际,世界故无,第一义故有」(卷1,大正25,59c);第一义就是胜义。第一义中有的自性,「下本般若」是一再说到的。
《空之探究 第四章 第八节 如幻——即空即假之缘起》全文阅读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