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德堂
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空之探究 第四章 第叁節《中論》之中心思想

  第四章_龍樹──中道緣起與假名空性之統一

  第叁節 《中論》之中心思想(p.216~p.218)

  一、龍樹《中論》之根本大義──中道的緣起(p.216)

  【(一)《中論》的歸敬偈】

  《中論》所要闡明的,是中道的緣起。《中論》初的歸敬偈,就充分的表示了,如《中論》〈觀因緣品第一〉說:

  

  不生亦不滅,不常亦不斷,不一亦不異,不來亦不出:

  能說是因緣(緣起),善滅諸戲論,我稽首禮佛,諸說中第一。1(大正30,1b14~17)

  

  佛所開示的教法,在世間一切學說中,是最上第一的。佛說的所以最上第一不是別的,是佛說的因緣──緣起說。

  佛依緣起說法,能離一切戲論而寂滅,這是不共世間學的,所以說:「能說是因緣,善滅諸戲論」。

  【(二)八不的緣起(中道的緣起)】

  緣起爲佛法宗要,是各部派所公認的,但解說不一。龍樹所要闡揚的,是不生不滅等「八不」的緣起,也就是中道的緣起。

  

  《雜阿含經》所說:「處中說法」2,「宣說中道」,就是不落二邊──一見、異見、常見、斷見等的緣起。

  

  闡明不落二邊的緣起,所以名爲《中論》。

  

  二、龍樹是通過大乘「空」義,來闡明中道的緣起(p.217~p.218)

  中道的緣起說,爲佛法宗要。闡明這一要義,龍樹是通過空義而顯揚出來的,如說:

  

  【(一)《七十空性論》】

  《七十空性論》:「由一切諸法,自性皆是空,諸法是緣起,無等如來說」。3

  

  明一切法是空,一切法是緣起。

  

  【(二)《回诤論》】

  《回诤論》:「諸說空、緣起、中道爲一義:無等第一語,敬禮如是佛」。4

  

  列舉了空、緣起、中道叁名,而表示爲同一內容。

  

  ※ 這兩部龍樹論,都表示了空與緣起的關系。

  

  【(叁)《中論》】

  說得更完備的,如《中論》卷4〈觀四谛品第24〉說:

  

  「衆因緣生法,我說即是空,亦爲是假名,亦是中道義。

  未曾有一法,不從因緣生,是故一切法,無不是空者」。(大正30,33b11~14)

  

  緣起法爲什麼是離二邊的中道?因爲緣起法是空的。在《阿含經》5中,空是無我我所,也就是離我見、我所見的。

  假名6──施設,雖也是《阿含經》所說過的7,但顯然由于部派的論究而發展8;爲了《般若經》的一切但是假名9,所以《中論》將緣起、空、假名、中道統一起來。

  不過龍樹學的宗要,說空說假名,而重點還是中道的緣起說。空以離一切見爲主,與離二邊見的中道相同,所以在緣起即空、即假、即中道下,接著說:「未曾有一法,不從因緣生,是故一切法,無不是空者」。結歸于一切空,也就是歸于中道。10

  叁、結說:依「中道的緣起」斷邊見、邪見等一切見(p.217~p.218)

  龍樹依中道的緣起說,論破當時各部派(及外道)的異見;著重離見的空──中道,正是《阿含》與《般若經》義。如來說法,宗趣在此,所以《中論》結贊說:「瞿昙大聖主,憐愍說是法,悉斷一切見,我今稽首禮」。11

  

  ※ 以下,依緣起、假名、空、中道,一一的分別加以論究。

  

  注解

  ^1

  (1) 萬金川《中觀思想講錄》p.75:

  「圓滿的覺悟者宣說『緣起』,是不生、不滅、不常、不斷、不一、不異、不來、不去、戲論止息而寂靜安穩的,我向這位說法中的至尊行禮致敬。」

  (2)《順中論》卷1,龍勝菩薩造,無著菩薩釋,元魏婆羅門瞿昙般若流支譯:

  「不滅亦不生,不斷亦不常,不一不異義,不來亦不去,佛已說因緣,斷諸戲論法,故我稽首禮,說法師中勝。」(大正30,39c25~28)

  ^2 《雜阿含經》卷34(961經):「佛告阿難:我若答言有我、則增彼先來邪見。若答言無我,彼先癡惑,豈不更增癡惑!言先有我,從今斷滅。若先來有我,則是常見;于今斷滅,則是斷見。如來離于二邊,處中說法,所謂是事有故是事有,是事起故是事生,謂緣無明行,乃至生老病死、憂悲惱苦滅。」(大正2,245b18-24)

  ^3《菩提道次第廣論》卷17所引(漢藏教理院刊本,p.32上)。

  ^4 《菩提道次第廣論》卷17所引(漢藏教理院刊本,p.32上)。《回诤論》卷1,後魏叁藏毗目智仙共瞿昙流支譯:「空自體因緣,叁一中道說,我歸命禮彼,無上大智慧。」(大正32,15a26-27)

  ^5

  《雜阿含經》卷11(273)(《撫掌喻經》):「比丘!諸行如幻、如炎,剎那時頃盡朽,不實來實去。是故,比丘!于空諸行,當知、當喜、當念;空諸行,常、恒住、不變易法空,無我、我所。」(大正2,72c12~15)

  

  參見《空之探究》第二章第五節〈常空、我我所空〉p.103。

  

  ^6詳見《空之探究》第四章第五節〈假名──受假〉p.233~p.242。

  ^7

  (1)《雜阿含經》卷22(582經)(大正2,154c19-155a4):

  時彼天子說偈白佛:「若羅漢比丘,漏盡持後身,頗說言有我,及說我所不」?爾時、世尊說偈答言:「若羅漢比丘,漏盡持後身,亦說言有我,及說有我所」。時彼天子複說偈言:「若羅漢比丘,自所作已作,已盡諸有漏,唯持最後身,何言說有我?說何是我所」?爾時、世尊說偈答言:「若羅漢比丘,自所作已作,一切諸漏盡,唯持最後身。說我漏已盡,亦不著我所,善解世名字,平等假名說。」

  (2)《雜阿含經》卷13(335經)(大正2,92c16~25):

  「雲何爲第一義空經?諸比丘!眼生時無有來處,滅時無有去處,如是眼不實而生,生已盡滅,有業報而無作者,此陰滅已,異陰相續,除俗數法,耳鼻舌.身意亦如是說,除俗數法。俗數法者,謂此有故彼有,此起故彼起,如無明緣行,行緣識,廣說乃至純大苦聚集起。又複此無故彼無,此滅故彼滅,無明滅故行滅,行滅故識滅,如是廣說乃至純大苦聚滅。比丘!是名第一義空法經。」

  (3)《空之探究》第二章第二節〈勝義空與大空〉p.83:

  「〔《第一義空經》之〕經義是:唯有法假施設,緣起的生死相續,有業有異熟,而沒有作業受報的我。緣起法是假有,我不可得是勝義空。《勝義空經》的俗數法(法假)有,第一義空,雖不是明確的二谛說,而意義與二谛說相合,所以《瑜伽論》就明白的說:「但唯于彼因果法中,依世俗谛假立作用」。法假施設是假(名),勝義空是空;假與空,都依緣起法說。依緣起說法,《雜阿含經》是稱之爲:「離此二邊,處于中道而說法」的。龍樹的《中論》說:「諸佛依二谛,爲衆生說法」;「衆緣所生法,我說即是空,亦爲是假名,亦是中道義」。二谛與空假中義,都隱約的從這《勝義空經》中啓發出來。」

  ^8

  (1)參見《大毗婆沙論》卷9(大正27,42a24~ b4) ;《空之探究》第四章第五節〈假名──受假〉p.236。

  (2)《異部宗輪論》卷1(大正49,16c14~15):

  「犢子部本宗同義,謂補特伽羅[數取趣],非即蘊、離蘊,依蘊、處、界假施設名。」

  另參見《空之探究》第四章第五節〈假名──受假〉p.238。

  (3)說一切有部七論中有《施設論》;南傳銅鍱部也有《人施設論》。

  ^9《摩诃般若波羅蜜經》卷2(大正8,230c6-231a21):

  「佛告須菩提:般若波羅蜜亦但有名字名爲般若波羅蜜,菩薩、菩薩字亦但有名字。是名字不在內、不在外、不在中間。須菩提!……須菩提!譬如外物草木枝葉莖節,如是一切但以名字故說,是法及名字亦不生不滅,非內、非外、非中間住。……須菩提!譬如夢響影幻焰,佛所化皆是和合故有,但以名字說,是法及名字不生不滅,非內、非外、非中間住;般若波羅蜜、菩薩、菩薩字亦如是。如是須菩提,菩薩摩诃薩行般若波羅蜜,名假施設、受假施設、法假施設,如是應當學。」

  ^10印順法師《中觀論頌講記》p.463 ~ p.464:

  因緣生法,指內外共知共見的因果事實。外人因爲緣生,所以執有;論主卻從緣生,成立他的性空。所以說:即是空的。空不是沒有緣起,此空是不礙緣起的,不過緣起是無自性的假名。這樣,緣生而無自性,所以離常邊、有邊、增益邊;性空而有假名的,所以離斷邊、無邊、損減邊;雙離二邊,合于佛法的中道。這是雙約二谛空有而說的。中道,形容意義的恰好,並非在性空假名外,別有什麼。這樣,假名與中道,都在空中建立的。一切諸法寂無自性,所以是空;緣起法的假名宛然存在,所以是有。這相即無礙法,從勝義看,是畢竟空性;從世俗看,雖也空無自性,卻又是假名的。這樣,所以是中道。

  ^11《中論》卷4,(青目釋)(大正30,39b25~29):

  「『瞿昙大聖主,憐愍說是法,悉斷一切見,我今稽首禮。』一切見者,略說則五見(身見、邊見、邪見、見取見、戒禁取見),廣說則六十二見,爲斷是諸見故說法。大聖主瞿昙,是無量無邊不可思議智慧者,是故我稽首禮。」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