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德堂
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宗教佛教與科學

  宗教佛教與科學

  文珠法師講述

  1991年于香港佛教文化中心

  一、宗教與人生

  二、宗教的演變

  叁、佛教與宗教

  四、佛教與科學

  一、宗教與人生

  宗教是甚麼?宗是宗旨,教是教化,確立一定的宗旨,教化社會人群,謂之宗教。可以說,宗,是一種親自體證的特殊經驗,教是將自己親證的經驗,用語言文字表達出來,使人了解信受奉行。所以,宗教該是聖人之言,被于下者,令人尊敬,崇拜而能長善救失,改住修來。

  例如,釋迦牟尼佛,在菩提樹下所體證的人生真理,謂之宗,釋尊本乎自己所證的人生真谛,介紹給衆生,令衆生和自己一樣,也能夠體證人生真谛,獲取特別經驗,謂之教。原則上,宗重于證,教重于解,證解合一,知行並進,謂之宗教。因此,宗教該是真實的,親切的,絕非謊言,更不可假設或捏造。

  不信仰宗教的人,是無法理解宗教的特殊經驗,誤以爲宗教是屬于迷信,或是人類愚昧的幻想。殊不知宗教是人類生命中不可或缺的一部份。因爲人是具有知情意精神活動的高等生命,知屬理性,情屬感性,意屬靈性。理性用于文學發展、哲學思考,與科學發明。感性用于藝術的創作、情感的發揮,和人與人間情感的交流與維系。至于靈性的開拓,便是宗教信仰,情神文明,和人格的提升。

  因此,自從有人類史以來,無論是那一時代,那一民族,都不曾離開宗教信仰。如果沒有宗教信仰的時代,該是黑暗的時代;沒有宗教信仰的民族,該是野蠻的民族;沒有宗教信仰的人生,該是缺憾的,愚昧無知的人生。准是可知,宗教之于人生,是何等的重要。而宗教與人生的關系,又是何等的密切。可以說:人類在正常生活中,是不可能沒有宗教信仰的。

  二、宗教的演變

  宗教的演變,是隨著人類知識的進步而漸次提高。古之人,每感外在自然界的壓力非常強大,既不可能克服,也不可能抗拒,唯有服從之,崇拜之。當五谷豐收時,拜社稷之神;風雨不調時,拜風神雨神;地震海嘯時,拜地神龍神;或出海捕漁時,拜祭天後;疫症流行時,拜祭瘟神;蝗蟲爲害時,拜祭蝗神;甚至花草樹木,豬犬牛羊,無論動物植物,都拜祭一番,以求神力庇祐,以保平安。是以形成多神的宗教,流傳于民間。

  由于人類知識不斷提高,想像力也愈來愈強,以爲宇宙的奇妙,人生的秘奧,必由一真神主宰或創造,于是一神教的信仰,便代替了多神教。一神教將多神教的迷信、濫信,以及神棍行騙種種毛病掃除,未嘗不是功德;可是一神教的狂妄自大,以造物主自居,信仰者必須屈己事主,作爲主的奴仆,一切成就都歸功于主,甚至個人的生命財産,都是屬于主的,使人性無法擡頭,人生意志,無法自由發展,人生意義與價值,也無從確立;人生如此,難免遺憾。特別是十七世紀的中葉,宗教思想,極端混亂,竟領導教徒,走向獨裁與專橫,爲宗教史寫下黑暗的一頁,實在是人類精神文明的汙點。

  佛教,雖是古老的宗教,雖然誕生在公元前六世紀,但佛教卻脫離神權的統治,而著重于表達人的意志,提高人的理想,促進人的覺悟。希望憑借宗教信仰來淨化人生,改善人生,使人生活得更有意義,更有價值。使神權的宗教,變爲人權的宗教,使民族的宗教,變爲世界的宗教。不但舍棄宗教領域的獨裁與專橫,同時進而由人性的提升,變爲人性的真善美化,甚至自由平等,覺悟成佛。使宗教成爲世人的福音,落實救世救人的職責。所以佛教與人生的關系更親密,更有助于人生。

  叁、佛教與宗教

  佛教,具有一般宗教的熱忱,但沒有一般宗教的迷信。佛教,雖有一般宗教的儀式,但沒有一般宗教的專權。佛教教主釋迦牟尼佛,謹以啓發人性,促進人性覺悟爲職責,絕不會左右人的意志,支配人的前途。所以十法界聖凡,十方佛國土,任由信仰者自由選擇,並不限于往生天國。

  佛教的教義,是基于理性平等,所以人人皆可以成佛,皆可以自創佛國,皆可以自任教主,絕對沒有主仆之分,階級之別。佛教慈悲博愛的精神,不問冤親,不分種族,不論人畜,平等救濟,不會只限于愛人類。所以佛教,可以說是宗教,但絕非一般的宗教,而是理性的,純善的,正覺的,文明而又平等的宗教。

  由于佛教是崇尚理性的宗教,所以信仰佛教的人,必然獲得真理的啓示,而轉移虛妄的知識,成爲至真的智慧。因而認識人生,了解自己。不再爲物欲的蒙蔽,擺脫煩惱的困擾,使自己從缺憾的生命,跨進圓滿的生命;從迷惘的世界,進入真理的世界;建立人生理想,成就理想人生。

  由于佛教是主張純善的宗教,所以信仰佛教的人,可以轉移盲目的感情,成爲至善的慈悲,因而放棄自私,舍離殘暴。不再爲追求私我的享受而損人利己,危害群衆。反而本著無緣大慈,同體大悲的同情心、正義感去入世,救世,樂與天下,憂與天下;純以拔苦與樂爲職責,以覺世牖民爲己任;使人的情感臻于至善,使人的社會和諧安甯,使人的世界共存共榮,共享太平。

  由于佛教是正覺的宗教,所以信仰佛教的人,可轉移人性的愚癡,成爲覺悟的靈性,去妄存真,背塵合覺。不再爲錯覺、幻覺的驅使,將人聖潔的靈魂,推落罪惡的陷阱;反而能在迷惘的苦海中,提升靈性,趣向覺道,拾回迷失已久的真心,恢複靈性的光明,最後成爲大雄,大力的救世主,拯救天下蒼生,造福社會群衆。

  正因爲佛教是理性的,能轉移人虛妄的識心,成爲大智大慧的真理生命;佛教是純善的,能轉移人殘暴的個性,成爲大慈大悲的救世者;佛教是正覺的,能促進人性的覺悟,成爲大雄大力的正覺佛陀。使人的知情意同臻至真、至善、至美的境界,所以佛教絕對不同于其他一般的宗教,可以說:佛教是超越的,圓滿的,正覺的,平等又文明的宗教。

  四、佛教與科學

  1、佛教與科學的比較

  佛教與科學,都想揭開宇宙人生的秘奧,都想了解人生構造的原理,都想解救人生的困苦,和造福社會人群。二者研究都是用演繹與歸納方法,二者研究範圍也離不開因果定律。可惜科學的觀點,僅基于數理、物理,所以科學研究的對象,只限于物質現象,無法透視物質的本體。其研究結果,也只限于物理,似理而非真理。

  佛教的重點,在于人靈性的尋求與證得,所以佛教能從物質現象,透視物質本體;不但從因果定律關系,發現宇宙人生構造的原理,同時認識人生的意義與目的。結果是真理的證得。科學家們所發現的物理,似理,在不斷的求證中,同時也不斷被推翻,人們美其名曰科學進步,實則是科學知識的不究竟。

  至于佛陀所證的真理,數千年來仍然迄立不動;無論時代巨輪進入任何世紀,絕不可能抛棄佛所發掘的人類智慧。無論科學如何進步,也無法推翻佛所體證的人生真谛。因爲,科學知識僅限于人類意識範圍;雖然,近代科學家,已作有限度的放棄主觀,用較客觀的態度來研究自然,但所謂客觀,仍然未能超越人的意志,始終在六根對六塵的境界內兜圈子,無法突破人的幻想與錯覺,更無法沖出物質的黑幕,而發揮人靈性光輝的一面。

  佛教,主張無我,不但放棄自我的主觀,連放棄自我主觀的客觀亦不存在,甚至連客觀不存在的概念亦不可得,徹底掃除人性中的妄想、幻覺、錯覺與不覺,以人性本具的如如智,證如如理,所謂理智一如。這種理智一如的內發智慧,及親自體證的真理,並非科學家們坐在科學館中,可以用儀器解剖出來;正如解剖一具屍體,無法捉摸其靈魂一樣。但這真理卻是全人類所追求之鹄的,也是科學家們朝夕思索的對象。

  還有佛教所推動的慈悲,絕非科學家在實驗室中可以實驗;正如父子之親,夫婦之愛,道德之美,正義之善,科學家們無法拿在顯微鏡下觀察一樣。但這慈悲的精神,正是人類今日急切需要的精神文明。今日人類心靈的空虛,精神的苦悶,生活的彷徨,生命的威脅,現實的恐怖與困擾,已經打破曆史紀錄,請各位想想,這些不幸,何以不發生在遙遠的原始時代,而出現在科學極端發達的今天。我認爲主要的原因,是科學缺乏宗教修養,忽視精神文明,過于傾向物質享受所致。特別是缺乏佛教慈悲的思想,博愛的精神,所以在功利主義策劃下,在利欲薰心的環境中,科學的發明,竟然變爲殘殺人類的武器,人類發明科學,科學反而毀滅人類,這何止是廿一世紀的危機,抑亦是現代人的恥辱。

  2、佛教可助長科學的發明

  我們要解救現實世界的危機,洗刷現代人的恥辱,非運用佛教的真理,駕馭科學的野馬,進入道德的正軌不可。因爲佛教的真理體證,及道德的發揚,實在有助于科學的進步與發明。例如,釋尊在二千五百多年前,無需借助科學儀器,但憑佛眼觀察,已經知道一缽水中,有八萬四千蟲。又如佛的宇宙觀,認爲宇宙是廣大無涯,不可限量;其間充塞無量無數無邊的叁千大千世界,我們所見的太陽,周圍都有地球,水星,金星,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冥王星等九個大行星,及廿七個衛星,一千一百多個小行星。由如是衆多星球所構成的太陽系,在佛教名爲一個小世界。積一千個小世界,爲一個小千世界,以一千個小千世界,爲一個中千世界,再以一千個中千世界爲一個大千世界,每一個大千世界,名爲一個佛國土;而宇宙間佛國土之多,實不可限量。

  彌陀經說:“從是西方過十萬億佛士,有世界名曰極樂”。藥師經佛告曼殊室利:“東方去此過十殑伽沙等佛土,有世界名淨琉璃,佛號藥師如來…。”如是東南西北,四維上下,十方都有無量佛國土;然每一佛國土中,皆有無量衆生居住,爲諸佛教化的對象。

  現代科學,始知我們所居住的地球,不過是太陽系中一個小行星,而太空中竟然有數不盡的太陽系,但仍未敢肯定千千萬萬無數個太陽系中是否有生物存在。如果科學家們,肯研讀佛經,不難再次證明佛經所說,十方世界中,有無量無數衆生存在的正確性…

《宗教佛教與科學》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 继续阅读 ▪ 修福修慧修淨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