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修福修慧修淨土

  修福修慧修淨土

  文珠法師講述

  1991年于香港佛教文化中心

  一、修福

  二、修慧

  叁、福慧雙修

  四、修淨土

  一、修福

  (一)福的意義與類別

  何謂福?福是指人間富貴壽考,子孫繁盛,身體健康而言。韓非子雲:“全壽富貴之謂福”。人生得意之極,該是五福臨門,所謂的五福,一曰壽,二曰富,叁曰康甯,四曰好德,五曰考終命。但此僅人間有限的、無常的俗福,還不及天上的洪福。而天人的洪福,又不及二乘聖人無我的清福。二乘聖人的清福,又不及菩薩無相之福。因爲菩薩,無相布施,內不見有能施之我,外不見有所施之物,于其中間,亦不見受施者,所謂“叁輪體空”。故其所得之福既大且勝。雖然,仍不及諸佛實相之福,因爲諸佛因中,福慧雙修,所謂叁祇修福慧,百劫種相好。直至福足慧足,圓滿菩提歸無所得時,其福報之大,簡直不可思議。

  無論是人間世俗之福,抑或天上洪福,二乘清福,菩薩無相之福,諸佛實相之福,皆靠自己耕耘,自作自受;既非人與,亦非天賜。如果人能敬心布施,必然大富大貴;人能慈心不殺,必然健康長壽;人若諸惡莫作,衆善奉行,必然如意吉祥,消災免難;人能無相布施,廣修福慧,必定成佛。所以說:禍福無門,唯人自招。無福之人,固然要修福,即使有福之人,更要惜福,積福,自求多福。

  (二)如何自求多福

  若想自求多福,必須修福。修福就是種福,譬如農夫播種于田,努力耕耘,必有收獲。修福之人,若將福德的種子,散播福田,自當獲得福報的果實。

  何謂福田?無量壽經淨影疏說:“生世福壽,如田生物,故名福田。”世間福田,又可分爲多種:

  一是敬田與悲田兩種。對父母師長及叁寶生恭敬心,供養侍奉,名敬田。對貧苦大衆,悲愍同情,平等救濟,解人困苦名悲田。

  二是報恩福田、功德福田、貧窮福田等叁種。對父母師長,及凡有恩于我者,皆孝敬侍奉,以種種物質供養,精神安慰,自可增長自己福報,名報恩福田。恭敬叁寶,功德殊勝,必得大福,名功德福田。對世間貧困之人,同情援助,施其所需,救急扶危,積福必多,名貧窮福田。

  叁是趣田,苦田,恩田,及德田等四種。對一切畜生,平等愛護,是趣田;對苦惱群衆,平等救濟是苦田;對父母師長孝順恭敬,供養侍奉是恩田;對叁寶恭敬供養,是德田。

  四是梵網經中所說,一佛,二聖人,叁和尚(受戒本師),四師長,五僧人,六父,七母,八病人。凡對以上八種人生恭敬心,布施供養,慈悲護念,能生無量福,故名福田。然八種田中,尤以看病福田,是爲第一。佛在世時,曾親爲有病比丘照顧湯藥。而唐朝悟達國師,亦因慈悲心侍候病僧,得免人面瘡之苦,以解多世之冤。所以,有意修福的人,應該注意看病福田。

  修福的人,除廣種福田,樂善好施外,還要慈悲一切。因爲一切衆生,無不于我有恩;我人的衣食住行,無不倚賴衆人的供給,假如農夫不耕,工人不織,交通不發達,商人不轉運,我們就無法解決日常生活所需。假如無師長的傳授與教導,如何增長知識?如無法律的製裁,醫藥的服務,秩序的維持,以及公共事業的推展,人又如何安居樂業?所以,人不但要報答父母師長之恩,也要報答一切人的恩。所以佛說:父母恩、師長恩、叁寶恩、國土恩、衆生恩都要報答。人與人之間相處,如果能抱看報恩之心,互相恭敬,互相尊重,互相愛護,互惠互助,何止是種福,而且大家都有福,簡直是造福人群,福利社會,其福報之大,之多,實不可限量。

  或有人說:貧窮布施難,我原本想修福,可惜經濟有限,教我如何種福?當知修福,並不限于金錢,金錢只是財布施之一。此外,家中所堆積的雜物,可以布施,堆積的衣服,可以布施,個人知識,可以布施,個人力量,也可以布施。

  在家中恭敬侍奉長輩,是修福;照顧愛護下輩,也是修福;到佛門頂禮叁寶,是修福;協助衆人,清潔道場,亦是修福;在社會奉公守法,是修福,保持公共衛生,也是修福;甚至勸人行善,或濟急扶危,都是修福。只要發心,只要肯做,隨時隨地,都是福田,隨時隨地皆可以種福、修福。

  修福之人,除了廣種福田,還要惜福,積福,切莫損福。俗語所謂:“有福不可享盡”。否則,樂極生悲,福盡還墮,比無福之人更苦。所以,佛教勸人種福,培福,積福外,還要惜福。最好是由修有漏之福,進修無漏之福;由修人天小果之福,進修佛道廣大無限之福。昔日梁武帝問達摩祖師:“吾即位以來,廣修佛寺,度人出家無數,功德如何?”師說:“毫無功德”。原因是武帝所修,皆是有漏之福。達摩祖師認爲,有漏之因,所得僅人天小果,福盡還墮,對于見性成佛,毫無補益,故有此言。可惜武帝著相布施,不悟聖人之旨,致使話不對機。達摩祖師,唯有面壁靜坐,等候良機矣!

  至于無漏之福,是從無漏心生。所謂無漏心,即是無我之心,以無我之心而行布施,便是無相布施。金剛經言:“菩薩不住相布施,其福德不可思量”。又佛問須菩提:“若人滿叁千大千世界七寶,以用布施,是人所得福德甯爲多否?須菩提言:甚多。佛言:若複有人于此經中,受持乃至四句偈等,爲他人說,其福勝彼。何以故,須菩提,一切諸佛,及諸佛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法,皆從此經出。”讀此,可知無相布施之福雖大,但仍不及修慧。因爲修福,加上修慧,福慧雙修,才是成佛的真因,才可以福足慧足,覺悟成佛。

  二、修慧

  (一)慧的意義與種類

  慧的意義,是能分別事理,了解事物的真相,斷除自他心中疑惑,對人對事,皆能夠正確理解,謂之慧。古人說:“能達有爲之事相名智,能達無爲之至理爲慧,合言之名智慧。”大乘義章言:“慧心安法,名之爲忍;于慧決斷,說之爲智。”又言:“據行方便,發達名慧;就實以論,真心體明,自性無闇,目之爲慧。”可知智慧,實是人性的光明,可名之爲覺性,亦即是人人本具的佛性。

  衆生迷真起妄,背覺合塵,致使人性的光明,罩上無明的帳幕,使人性本具智慧光明無法顯現。如果,人能舍妄歸真,趣向覺道,便可以隨其修證的淺深,而展現不同程度的智慧。天臺宗據此,分爲一切智、道種智、一切種智。

  二乘聖人,以一切智觀空,而證真谛理;大乘菩薩,以道種智觀假,而證俗谛理;佛以一切種智觀中,達空假不二,真俗圓融,而證中道實相理。大智度論言:“一切智,是聲聞、辟支佛事;道種智,是菩薩事;一切種智,是佛事。”

  止觀疏亦說:“佛智照空,如二乘所見,名一切智;佛智照假,如菩薩所見,名道種智;佛智照一切空假中,皆見實相,名一切種智。故言叁智一心中得。”佛于一心中,圓其叁智,圓斷叁惑,圓證叁德,所以佛是人天導師,四生慈父,屬于聖人中的聖人。

  智慧,又可分爲世間智,出世間智,以及出世間上上智叁種。凡夫之人,對世間事物,不能從其現象界,透視本體,因于事相分別取舍,妄生執著,心生憎愛,作業流轉,不能超越生死苦海,因于世間,用于世間,名世間智。聲聞緣覺,修叁無漏學,發無漏智,照偏真理,能出生死,證涅槃,遠離世間憎愛二苦,名出世間智。諸佛菩薩,觀察一切諸法的形相時,能深達諸法的體性,證實相理,得妙覺慧,超越世出世間,五住淨盡,二死水亡,名出世間上上智。

  唯識宗就人轉凡入聖的層次,分爲四智,即是轉眼、耳、鼻、舌、身等前五識,成爲成所作智;轉人的第六意識,爲妙觀察智;轉人的第七末那識,爲平等性智;轉人的第八阿賴耶識,爲大圓鏡智。此外,俱舍論說小乘人有十智,華嚴經亦說如來十智。現限于時間不談。

  (二)如何修慧

  智慧是佛學的根本,成佛的基石。佛教之所以成爲理智的宗教,原因是佛教整個教義,都建築在智慧的盤石上;佛學之所以超越一切宗教、哲學與科學,原因亦是憑借智慧的力量。沒有智慧,根本無法理解佛所證的真理,更不可能明白是非,分析邪正,甚至斷煩惱,了生死,得解脫。所以,我們要學佛,固然要修智慧,要成佛更要修智慧,甚至二乘聖人,或登地菩薩,都要修習智慧。不過,因其所修智慧大小不一,故其位次亦有高下不等。

  凡夫之人,因恭敬叁寶,親近善知識,聽聞學習佛的正法,接受真理的啓示,謂之聞慧;對聞慧所得理解,加深思考,以增進內心的慧解,謂之思慧;依其所解之理,如法進修,增長智慧,破除煩惱,揭示人生光明的另一面,謂之修慧。

  二乘聖人,由聞思修叁慧,解行並進,定慧均等,而能引生無漏智慧,破見思惑,斷分段生死,徹底取消人生的迷惑與苦惱,進入清淨明亮的智慧境界,證真空理,居涅槃城,得一切智,是名修習空慧。

  菩薩從空出假,從真入俗,一面觀空無我,與諸法性相應;一面以種種法門,通達種種事相,廣度衆生,破塵沙惑,證俗谛理,得道種智,是名修習不空慧。

  諸佛因中,本其超越的智慧,了解諸法現象,洞悉諸法本體,深達一切諸法,皆是如來藏性,隨緣幻現,所謂不變隨緣。雖然如來藏隨緣能生萬物,但如來藏性,並不因生萬物而變爲萬物,是即所謂隨緣不變。楞嚴經言:“而如來藏,本妙圓心,非心,非空,非地,非水,非火,非風……如是乃至非但闼阿竭,非诃羅诃叁耶叁菩,非大涅槃,非常非樂,非我,非淨。”諸佛菩薩因中,深知道如來藏性,不變而能隨緣,幻生萬物,雖然,但如來藏性,並非凡夫之七大及十八界,亦非二乘的四谛及十二因緣,更非菩薩的六度四攝,及佛果的常樂我淨,如是修習空觀,所謂:一空一切空,無假、無中、無不空,因而修成奢摩他空觀,證如來藏圓真谛理,得一切智。

  如來藏性,本身雖非十法界聖凡諸法,但其性具一切諸法。諸法無不包含于如來藏性中,依其性具而言,“如來藏,元明心妙,即心,即空,即地,即水,即火,即風……如是乃至怛…

《修福修慧修淨土》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直接转到: 第2页 第3页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