般若波羅蜜多心經講義
文珠法師講述
一、講經的因緣
二、經題的含義
叁、本經的翻譯
四、主講的菩薩
五、五蘊皆空義
六、緣起性空
七、般若本體
八、般若的妙用
九、般若之功德
一、講經的因緣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簡稱心經。是佛教大乘教典中,一部文字最短少,诠理最深奧微妙的經典。僅以二百六十個字,濃縮了六百卷大般若經的要義;攝盡了釋尊二十二年般若談的精華。既闡明宇宙人生緣起性空的原理;同時顯示般若真空妙理的體用與功能;實是般若的核心,佛法的心要。
本經不但文簡義豐,易于誦念;還破色顯空,令人開發智慧,揭開諸法虛僞的現象,照見諸法空性的本體。可以說:是建築人類精神堡壘的上好原料,是發掘人生真谛的利器;亦是度生死海,登涅槃岸的導航。經言:“叁世諸佛,依般若波羅蜜多故,得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我們欲想度一切苦厄,出叁界,了生死,固然要受持讀誦此經;欲想成就佛果菩提,證究竟涅槃,更要研究受持此經。
事實上,此經非常受人歡迎。各地佛教道場,無論是日常課誦,或是大小佛事,無不皆誦念此經;甚至佛化家庭中的孩子,小小年紀,已經懂得背誦此經。其弘傳之盛,流行之廣,遠勝于其他一切大小乘經典。可惜誦念者衆,而能夠深解義趣的人甚少。尤甚的是有人,竟然以爲這是一部“多心經”。記得本會(香港佛教青年總會),按月在香港政府大會堂布教時,曾經多次有人問我,何謂:“多心經”?甚麼?多心經?何來一部多心經?後來始知道是:“般若波羅蜜多心經”之誤,真教人啼笑皆非。無奈當時限于時間,未能爲之詳細解答,不無遺憾。
自從那時起,我就希望有機會和聽衆們,共同研究此經。現在,機會來了,因爲學校開始放暑假,本會董事局議決,來一次連續性的暑期布教,並要求我負責主講。因此,便欣然接受這項任務,同時選講此經,以償宿願。雖然,個人所知有限,但弘法利生,畢竟是自己的職責,義不容辭呀!
(備注:此講義于一九六四年初版。當時作者是于公余課後寫的。)
二、經題的含義
般若波羅密多心經,是本經的名題。經題,是經的總綱,統攝全經的要義。我們欲想知道經的內容,非首先理解經題的含義不可。本經題目,共有八個字;可分爲般若、波羅密多、心、經,四段來講。
(一)真理的智慧
般若,是翻字不翻音,與尊重故不翻。原來古的譯經專家,在翻譯佛經時,是有“四例五不翻”的共同守則的。四例是:
一、翻字不翻音:如“般若”二字,與諸佛菩薩所說的“咒語”,雖然已經將梵字譯成中國文字,但卻保留原來的梵音。
二、翻音不翻字:如佛胸前的萬字相,字體雖然仍然是梵文,卻譯成中國的語音。
叁、音字俱翻:如大藏經中的大小乘經典,全部譯成中國的語言文字。
四、音字俱不翻:如梵文版本的佛經,全部保存梵文與梵音。
五不翻是:
一、多含不翻:如薄伽梵,含有熾盛、端嚴、名稱、吉祥、尊貴、自在等六義;又如阿羅漢,比丘等,一個名詞含有多種意義,故不翻。
二、秘密不翻:如佛經中的一切陀羅尼神咒,是諸佛菩薩于禅定中所發出的秘密語,一詞含攝無量義,中文根本就沒有適當的詞句,可以表達其中所含的奧義,故不翻。
叁、尊重不翻:如般若,雖然可以譯名智慧,但這種能夠透視諸法實相,親證人生真理的智慧,並不是一般人的智慧可比,即使是叁乘聖衆的智慧,亦望塵莫及;爲了顯示般若的尊貴,避免人産生誤會,所以只譯其音,不譯其義。
四、順古不翻:如“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雖然可以譯爲“無上正等正覺”,但古的譯經大德,故意保留原音,目的是顯示佛道的殊勝,令讀者特別注意!所以後來譯經的人,亦隨順古人的意思,保留不翻。
五、此方無不翻:如庵摩羅果,是印度當地的一種藥果,形似槟榔,食之可驅風寒;其他地區沒有,所以不翻。其實,庵摩羅,是清淨無垢的意思,可譯名:清淨無垢果。
般若二字,在四例五不翻中,是譯字不譯音,與尊重故不翻。由于譯字不譯音的緣故,所以般若,應該讀作“波惹”。由于尊重故不翻,所以佛經中每保留原音。其實般若二字,可以譯爲智慧,不過這種般若的智慧,的確是不同世間普通一般人的智慧。因爲一般人的智慧,只是憑籍人類虛妄的意識,對外界事物的想像、猜測、與分析;或由人類世代相傳,積累的經驗所得的知識。這種知識,對外界事物的判斷,只是主觀的錯覺,完全缺乏真理的依據;是無法理解宇宙人生的原理,更不可能斷惑證真,覺悟成佛。
孫中山先生說:“普通人的知識,不過是膚淺的常識;唯有科學知識,才是真知特識。”不錯,“普通人的知識,不過是膚淺的常識,”我同意這種說法。但“唯有科學的知識,才是真知特識。”我是絕對不同意的。因爲科學知識,果然是真知灼見的話,前人的發明,又怎會被時代淘汰,或爲後人所推翻呢?
大家都知道,公元二世紀時,天文地理學家托勒索的地球不動說,曾經被當時的人,奉爲金科玉律;可是後來卻被哥白尼的天體運動論所推翻。至于牛頓所發明的萬有吸引力,又何嘗不被愛因斯坦的相對論所推翻呢!可見科學家的發明,只是依據物理不斷的研究,不斷的假設,不斷的求證,又不斷的推翻而已,其所得的知識,只是物理,似理、而非真理。
至于宇宙原理,人生真相,以及其他關于人類社會的種種問題,就不是科學家們在實驗室中所能解答了。所以,現代科學雖然極其昌明,仍然無法排除人們精神上的苦惱,更無法充實人們心靈的空虛;反而給人類帶來生命財産的威脅,以及精神上的困擾。可知科學知識,只是一種利害參半,或利少害多的世智辯聰而已,並非本經所诠般若真空的智慧。因此,古之譯者,都保留其原音,不將般若譯爲智慧,以顯示般若的尊貴,並非世間人的膚淺的智慧,可以同日而語。
尊貴的般若,究竟是甚麼呢?般若,是能夠透視真理,明白真理,進而能夠親證真理,使人的智與理合一的智慧。這種理智合一的智慧,是依據本覺理體,所發出的一種特殊的智光,名始覺智;此始覺智所照見的真理,就是衆生本具的本覺理。佛教的術語是:以如如智,照如如理,理智一如。這種理智一如的智慧,如果給它一個代名詞,可以說是:“般若真空的智慧”
這種始本合一,理智一如的般若真空智慧,是視之無色,聽之無聲,超情離見,至精至微,至剛至大;萬物同體,生佛無二的平等理性,亦即是衆生人人本具的佛性。
衆生對于自己本具的佛性,無法理解,更無法提升;反而幻生一種不明不白的幻覺,那就是“無明不覺”。衆生由于無明不覺,令內在本具的真理智慧,失去靈明覺照的功能,發生愚癡的毛病;不止無法了解宇宙人生,反而不自覺地對外界幻妄不真的事物,發生貪戀與執著,進而欲據爲己有;遂被物所轉,爲物所困,而遊于物之內,不能超然物之外。因此,智慧隱沒,心靈閉塞,胡作非爲,隨業流轉,自取輪回;永遠沈淪生死苦海,無法自拔。
如果我們接受佛的教導,或是善知識的啓示,修學般若,啓發觀照般若的正智,外則明辨事物的真相,內則深究本具的佛性,就可以令內心本覺智光顯現,促使佛性擡頭,終于覺悟成佛。所以佛經所說的般若,絕非世間一般人的智慧,亦不是普通科學家研究物理所得的知識,而是一種真空的智慧。這種真空的智慧,依據其理體言,名實相般若;若論其功用,名觀照般若;若就其相言,則是文字般若。
實相般若,是宇宙的原理,萬物的本體,亦是人的真性。人與物的現象,雖然有千差萬別,幻變莫測;但人與物的本體,卻是同一理性,不變不異。此不變不異的理性,是“經古今而不變,曆萬劫而常新”的諸法原理,亦是衆生內在最高層次的原始智慧。用此最高層次的原始智慧,親證宇宙最高的原理,就是實相般若。
觀照般若,是根據實相般若的理體,所引發的始覺功能。這種功能,可以排除衆生因主觀虛妄意識的幻覺,可以洞悉宇宙萬物的原理。對于萬物能夠觀其所以,察其所由,明辨是非,分析邪正。不但令人去惡從善,舍邪歸正,棄暗投明;還可以令人通達諸法空性。知道有爲法空,無爲法亦空;我空,法亦空;相空,性亦空;生死空,涅槃亦空;煩惱空,菩提亦空;空亦複空。總之:迷悟染淨一切諸法都空。如是用般若真空的智慧,掃蕩衆生的我執與法執,照見諸法空性,而深入諸法的實相理體,終于令人斷惑證真,這就是觀照般若。
文字般若,是指佛陀的言教與身教,包括佛所說的叁藏十二部教典。語言文字的本身,雖然不是般若,但般若真空的哲理,卻可以憑借語言文字得以顯示;因爲佛的語言,以及結集成經典的文字,都能夠令人解惑,除疑,生信,啓發智慧,明白真理,所以名爲文字般若。學佛的人,由于文字般若的啓示,而引發觀照般若的功能;再由觀照般若的功能,深達諸法的實相理體,而證得實相般若真空的哲理。
文字般若,等如一般交通的工具;觀照般若,如精明能幹的技術駕駛員;實相般若,則是學佛者共同到達之目的地,屬于人生至真、至善、至美的最高層次的境界。所以般若真空的智慧:是發掘宇宙原理的探射燈,是斬除物欲束縛,開發人類智慧的利器,是彌補人類心靈空虛的無上聖藥,亦是促進人性覺悟,令人反邪歸正,轉凡成聖,通往佛道的主要橋梁,以及渡過生死苦海,到達涅槃彼岸的唯一慈航。可惜世人愚癡,不懂得尋求此般若真空的智慧,反而被妄想意識所迷惑,自作聰明,從迷積迷,追逐物欲,流連忘返,使自己沈淪苦海,實在可惜。
今日世界之所以烏煙瘴氣,混亂不堪,人生苦惱,人性沈淪;主要原因,就是我們的世界,缺乏般若真空的智慧。加以自作聰明的人太多,由于這些自作聰明的人,過于重視物質…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講義》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