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該說此經是從大般若經摘錄出來的。
西方哲學家亞理士多德,每與他的老師柏拉圖,持相反的意見。有人問他,爲甚麼不尊師重道,要時常與老師辯論?他說:“吾愛吾師,吾愛真理。”同樣道理,筆者對于說此經,不是觀世音菩薩說的幾位知名度很高的大德,非常尊敬;因爲他們都是近代佛學界權威,他們著作之豐,說理之精,的確令人敬佩,唯獨這點,筆者不敢贊同。因爲有前面的理由,我仍然堅信,法月等五位叁藏法師的譯本所說:此經是觀世音菩薩,因舍利弗的請示而說的。不過,觀世音菩薩是在佛前說此經的,說完之後,佛又加以印證,所以此經,亦等于是佛說的了。
(二)主講者聖號
“觀自在”,梵語是:阿縛盧枳伊濕伐羅。阿縛盧枳,譯言觀;伊濕伐羅,譯言自在。意思是說:這位菩薩能夠自由自在的觀察人間的心意,解救人間之苦難,故名觀自在。
在華嚴經說,菩薩有十種自在:
一、命自在:命是生命、壽命,人的壽命長短,皆由各人的宿業而定。壽命已盡,則欲生不得;壽命未盡,又欲死不能。是以人的生死,絕對不可能由自己來決定。但地上菩薩,已經分證佛的法身慧命,可以隨意安排自己壽命的長短,爲度衆生,萬劫不長,機緣既盡,一日亦不短。生死自由,來去自在,是命自在。
二、心自在:衆生的心念,妄想雜亂,心猿意馬,最難控製。地上菩薩,已除諸煩惱縛結,分斷無明,故能善自調伏其心,收攝妄念,入定出定,如意自在。
叁、財自在:人的財富,是由宿世福業報得,不可強求。可惜迷途衆生,不明因果,不知修福,反而終日營營役役,汲汲于富貴,戚戚于貧賤,每貪多務得,甚至爲了增益個人的財富,不擇手段,損人利自己,作諸惡業,自食其果,而不自覺。地上菩薩,由于多劫修福,積聚功德,因行既深,果報亦勝,資生財物,無須營求,自然豐富滿足,不僅擁有無量珍寶嚴飾自己,如意享用,亦以無量珍寶,救濟窮苦群衆,如意自在。
四、業自在:一般衆生,日常身口意叁業的造作,非善則惡,由于或善或惡的的行爲,所造作的善惡業因,來決定自己受報好醜的命運,絕對沒有選擇的自由。地上菩薩,斷諸煩惱,具足善行,故一切利生事業,皆可以自由操作,或現神通,或演說妙法,一切暢通無阻,皆得自在。
五、受生自在:衆生輪回生死,被宿業所牽,或上生天界,或墮落地獄,六道升沈,不由自己。地上菩薩,斷諸業縛,故能隨心所欲,乘願受生,或往生十方佛國,上求佛道,下化衆生。或示現天上受生,教化天人,但天宮非樂;雖入地獄,救濟衆生,而地獄也不苦,故能受種種生,隨緣教化,自由自在。
六、解自在:一般衆生知見不正,對于事物的理解,彼此互異,而又我執堅固,自是非他,遂啓發爭端,導致思想沖突,無法和平共處。地上菩薩,惑將盡,智將圓,勝解現前,助佛教化,心得自在。
七、願自在:願是一種意志的力量,衆生意志薄弱,不能堅定自己的立埸,往往被境所轉。地上菩薩,願力弘深,既能以願導行,以行滿願,願行一致,又能隨願往生,隨願度生,隨願廣作佛事,利益衆生,無往而不利,自由自在。
八、神力自在:六道衆生,有時亦可以報得神通,但只是短暫而非永恒,二乘聖人的神通,雖是永恒但非無限。地上菩薩的神通妙力,無盡又無限。威力難思,隨意變化,遊戲人間,無所障礙。
九、法自在:法是佛法,佛爲法王,于法自在。但地上菩薩,分證佛的功德,通達佛法秘藏,得大辯才,善說法要,能觀機設教,爲諸衆生,演說無量法門,自在無礙。
十、智自在:地上菩薩,以始覺智,照本覺理,如楞嚴經所說:“于大菩提,善得通達,覺通如來,盡佛境界。”得一切種智,能與佛妙覺,融會貫通,于一念中,能現如來十力,四無所畏,無所障礙,自由自在。
此經所說的觀自在,除了具足以上所說:十種自在之外,還含有以下叁種意義:
一 、觀照自在:菩薩在修般若觀照時,能不假分別,不假思索,直接徹底的照見五蘊皆空,親證實相理,明明了了,沒有絲毫的間閡與障礙,故名自在。
二、觀境自在:當菩薩修習般若的觀智,到達至深至圓的境界時,便能運用般若的真理智慧,照徹真理的本體;而深達實相,究竟了知此實相理,充塞宇宙,無所不在。所謂:“無不從此法界流,無不還歸此法界。”萬物皆本乎此理,理外無物,物外無理,事理圓融,通達無礙,故名自在。
叁、作用自在:菩薩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照見五蘊皆空,究盡實相,洞悉真谛,而證得法身理體。繼之從體起用,隨緣赴感,觀機設教,恒常往返于生死涅槃之間,以叁十二應、十四無畏、四不思議等神妙作用,深入世間,尋聲救苦,無所障礙,故說曰自在。
由于菩薩能以般若真空的智慧,洞悉事物之真相,通達諸法實相理,親證法身;繼而從體起用,濟物利生,廣度有情。若自利,若利他,無不自由自在,不受環境所牽製,不爲人事所困擾,所向無敵,無往不利,俱得自在。新譯時代的譯經法師,根據菩薩的實際功德,故譯名觀自在。
在舊譯時代,則譯名觀世音。菩薩之所以號稱觀世音,在悲華經、楞嚴經、以及法華經的記載,其原因有叁:
一、宿世悲願:悲華經說:距離釋迦牟尼佛很久之前,有佛出世名寶藏如來。當時有位轉輪聖王的太子名不詢,信佛甚笃。有一次:懇請寶藏如來到宮中受供養,于叁個月中,殷勸侍奉,一粥一飯,一茶一水,太子必恭必敬,無不親自奉上,不曾假手于他人。最後,寶藏如來問不詢太子,欲何酬報?太子說:“世尊,世間無常,物質虛僞,不堪留戀。弟子唯一的希望,就是能盡未來際,救度衆生,令所有衆生離苦得樂。但願世間所有苦惱的衆生,當其在苦惱煎熬中,能夠稱念我的名號,我就立即尋聲救苦,協助衆生脫離災難,獲得快樂。慈悲的佛陀,這就是我的願望,你能鑒我愚誠,滿我所願嗎?”
寶藏如來,非常嘉獎太子的偉願;即賜給他“觀世音”的名號,並鼓勵他,盡未來際,深入人間,“觀”察“世”人求救之“音”聲,而施予救濟;令諸衆生,離苦得樂。當時的不詢太子,就是現在的觀世音菩薩。因爲菩薩曾在寶藏如來的面前,立下尋聲救苦救的悲願,所以寶藏如來賜給他“觀世音”的名號。
二、因中自利:在楞嚴會上,觀世音菩薩,親對佛說:世尊,在過去很久以前,我曾供養一位觀世音如來;承觀音如來,教授給我一種“如幻聞薰聞修金剛叁昧”的修行方法,因而啓發了我內在的智慧光明。同時在強烈的智光照耀中,超越世出世間,再不爲一切時間和空間所限製,我認識了宇宙,也認識了自己,而獲得上合十方諸佛本妙覺心,與諸如來同一慈力;下合六道一切衆生之心,與諸衆生,同一悲仰的殊勝功德。于是啓發了我內在的仁慈本性,對于一切苦惱的衆生,不期然而然地産生無限的悲憫與同情。
自從那時候開始,我便步著十方如來的後塵,常以叁十二應、十四無畏、四不思議等種種方法,來深入世間,尋聲救苦,利樂有情。當時的觀世音如來,非常贊許我善得圓通法門,即于大會中,賜給我觀世音的名號。由于我能觀照耳根,聽覺之性圓照法界,十方衆生,凡稱念我的名號,無不圓明了知,不因心念,不假作意,平等拔苦與樂,因此,我“觀世音”的名號,便遍十方世界,遐迩俱聞了。
根據觀世音菩薩在楞嚴會上的自述,其所以號稱觀世音的原因,完全是由于他在因中修行的時候,以一心叁觀之觀智,觀于一境叁谛的真理。觀空不著空,觀有不住有,根塵俱消,空有圓融,獲得聽覺圓通,六根互用的特殊功能,所以古之觀音如來,賜給“觀世音”的名號。
叁、果上利他:觀世音菩薩,不但是一位由消極跨進積極,由超世而入世的大乘實踐家; 亦是冷暖人間的褓母,茫茫苦海的慈航。他“觀世音”聖號的建立,不但是基于宿世的本願,和因中克己修證的自利工夫; 亦是基于果上積極利他的功德。在法華經觀世音菩薩普門品中,無盡意菩薩請問佛:“世尊,觀世音菩薩,以何因緣,名觀世音?”佛說:“善男子,若有無量百千萬億衆生,受諸苦惱,聞是觀世音菩薩,一心稱名,觀世音菩薩,即時觀其音聲,皆得解脫。”由是證知,觀世音的聖號,也是基于果上利他的功德妙用而建立。
綜上可知,菩薩聖號的建立,不外是由于自利利他的功德。菩薩在自利時,不忘利他;而利他時,亦不失自利。因爲菩薩之所以克己修證,原因是要達到利他的願望;而在積極利他的行動中,又能莊嚴佛道功德。不過,據自利方面解釋:觀世音叁個字,則“觀”是能觀之智,“世音”是所觀之境。這能觀之智,包括一心叁觀;所觀之境,包括一切善音、惡音,有漏音、無漏音,二邊音、中道音,甚至一境叁谛。菩薩以一心叁觀的智慧,觀于一境叁谛的真理,圓叁觀于一心;叁觀同時,無前後,無差別,無次第,圓觀圓證,故名觀世音。
若據利他方面解釋:則“觀”是教,“世音”是機。教是指菩薩尋聲救苦的無緣大慈,與同體大悲;機是指九法界衆生,稱念聖號哀懇求救之聲音。菩薩秉其無緣大慈,同體大悲,觀九法界衆生稱念的音聲,而來援助,無苦不拔,無難不救,無樂不與,故名觀世音。自利是智,利他是悲。所以觀世音的含義,是含有自利利他,悲智雙運的意思。
(叁)菩薩的意義
菩薩,梵語具足雲“菩提薩埵”;菩提譯覺,薩埵譯有情,合言爲:“覺有情”。
若據自利方面解釋:覺,是指菩薩覺悟之心,有情,是指菩薩自己;因爲凡是具足知情意之精神活動的生命,都名有情。所以,菩薩不是指泥塑、木雕,玉琢的偶像,而是綜合知情意于一體的生命。雖然,但菩薩並不是一般迷情的衆生,而是已經覺悟了的有情。因爲菩薩是人間出乎其類,拔乎其萃的聖者;他不僅具有超情的意志、崇高的理想、和偉大的抱負;同時對于佛…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講義》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