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性感性與覺性 文珠法師講述
1994年3月于澳門綜藝館
一、叁性的原理
二、叁性的沈淪
叁、叁性的提升
今天的講題,是理性、感性、與覺性,可分叁點來說明:
一、叁性的原理
何謂理性、感性、與覺性?理性,指衆生追求事物真理的智慧,故又名理智。感性,是衆生受外界事物的感染與沖擊,發生內在情緒的變化,導致或苦或樂的感受,純是情感作用。覺性,指衆生本具的佛性,屬于天然的理體,亦是諸法的實性,原本靈明覺照,因名覺性。
在佛果言:理性,是諸佛覺悟真理的無上智慧;感性,是諸佛饒益衆生大慈大悲的精神;覺性,是諸佛所證的法身理體。理性是般若德,感性是解脫德,覺性是法身德。是以理性、感性與覺性,在諸佛果上言,即諸佛所證的叁德秘藏。
在菩薩修因言,理性是自覺,是上求佛道的智慧;感性是覺他,是下化衆生的愛心;覺性,是二利究竟,覺行圓滿所顯的佛性,所證的法身。可以說:理性,是菩薩的始覺智,感性,是菩薩入世救世的慈悲心,覺性,是菩薩用始覺智,契證本覺理的佛果菩提。
在小乘聖者言:理性,是理解諸法緣起性空的一切智;感性,是寡欲知足,修心聖道,隨緣教化的德行;覺性,是所證偏空理。因此,在小乘修證言,理性,是破除我執的理智,感性,是克製情欲的德行,覺性,是解脫涅槃的證得。
在人類社會言:理性,是人類理想的追求,哲學的思考,文學的發展,及科學的發明。感性,是藝術的創作,家庭的組織,情感的交流,及人際與國際關系的建立。覺性,是宗教的信仰,靈性的修養,精神的文明,以及人格的升華。
理性屬知,感性屬情,覺性屬意。如果,人類的知,能理解真理,而趨于至真;人類的情感,能互惠互利,而趨于至善;人的意志,能不斷提升,體驗覺性,而趨于至美,將是圓滿無缺的人生,亦即是叁覺圓明的佛陀。因爲至真,是佛無上智慧所證的真理;至善,是佛饒益衆生的功德;至美,是二利究竟,叁覺圓明的佛果菩提。是以人的理性,感性與覺性,能向真善美方面發展,結果,必臻至真,至善,至美的境界,證得佛果無上菩提。
根據以上的原理,佛說:凡有知情意的生命,皆有佛性,皆可成佛。雖然,但因衆生迷而不覺,未能發揮佛性妙用,如金在礦,混合沙石,未經鍛煉,雖含金質,而無金的作用。衆生本具佛性亦然,雖然生佛體同,聖凡無二,諸佛悟之不增,衆生迷之不減,如心經所言:“諸法空相,不生不滅,不垢不淨,不增不減。”可惜衆生一向不知,缺乏修證之功,未能覺悟成佛,但理性本具,因名理即佛。
若然衆生,親近善知識,聞知“是法平等,無有高下”,或閱讀華嚴經,知“一切衆生,皆具有如來智慧德相”。或閱讀法華經,知“一切衆生,皆當作佛”。如是無論從言語或文字,得知佛性本具,原可成佛,是名字即佛。
既聞大乘經典,信受奉行,深心隨喜,或自己讀誦,或爲他人演說,自行化他,福慧雙修,歡心行道,名觀行即佛。
由觀行位修證有功,深入法性,得六根清淨。所得智慧,雖屬有漏,但與能斷無明的無漏智相似,位居十信,名相似即佛。
憑借相似觀智,發真無漏智慧,開始斷一分無明,見一分佛性,顯發真心,名發心住;自此位位進升,節節深入,經曆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直至等覺,在四十一位中,分破無明,分見佛性,分證法身,名分證即佛。
在等覺位,破最後一品無明,發圓滿覺智,轉入妙覺果位,智斷皆圓滿,福慧皆具足,最極清淨,名究竟即佛。
衆生因聞法信解,如理修行,斷無明,證法身,直至究竟成佛,于其中間,迷悟各異,智慧淺深不等。但所聞、所修、所證之理,唯一無二,同是佛性。因此皆名即佛。但由理即佛,提升至究竟即佛,皆始于理性的自覺,以及感性的淨化,始可以趨向覺道,體驗覺性,直至妄盡真顯,惑盡智圓,然後覺悟成佛。由是可知,理性、感性與覺性,是衆生本具的知情意,亦是衆生成佛必備的條件。叁性連系,不可分割,若能提高理性,淨化感性,深入覺性,必然反妄歸真,覺悟成佛。
二、叁性的沈淪
衆生本具佛性,原可作佛,可惜迷而不覺、不知,未能提高理性,追求真理;更未能淨化感性,親證覺性;加以外界物質的誘惑,以致喪失理性,惡化感性,迷失覺性。沈迷財色,貪戀五欲塵勞,心爲境轉,身爲形役,或爲滿足個人的欲望,明搶暗偷,強奪巧取,破壞社會秩序,觸犯國家法律。生前既要受法律裁判,死後更要受因果報應。所以佛說:“財色名食睡,地獄五條根。”
財:指世間一切金銀財寶,人生于世,衣食住行,在在需財。雖然,金錢並非萬能,但金錢可解人困苦,可供給人日常生活所需,更可壯人膽識,推砌人的地位,提高人的聲譽。所以世人無不喜愛金錢,甚至刻意搏取金錢,願意被金錢俘擄,作金錢奴隸。或因財迷心竅,作奸犯法,危害他人。結果財富日多,事業日隆,而罪業亦隨之俱增。一旦無常到來,萬般帶不去,唯有業隨身,實在可惜。
佛教並不排斥財富,但勸人勤苦積財,用于布施。所謂“勤苦”,顯非僥幸,非不勞而獲;更非投機取巧,或強奪巧取,而是辛勤從事正當職業,爭取應得的利潤,過著正常合理的生活,所謂:“君子愛財,取之以道”,“非義之財,不苟取”。稍有積蓄,應用于布施,與他人分享,切莫悭貪不舍。
因爲世間財富,五家所共有,實在不堅牢。唯有布施修福,才能久享,若能將自己勤苦所得的財富,散播于叁寶福田,或人間悲田,恩田,當感福報隨身,永絕貧窮困苦。
色:指有形象、有實質的東西,可分內色與外色。內色指人眼等五根,包括男女色情之愛欲。外色,指外在色、聲、香、味、觸等五欲塵境。人之初,大都努力積財,謀求致富。但一旦占有金錢財富,又想嬌妻美妾,以及一切高尚物質享受。古人言:“飽暖思淫欲”,又說:“萬惡淫爲首”。可見色欲之爲害甚大。
名:名是名聞,包括名譽、地位。人既占有財色,隨之而來的欲望,便是名譽、地位。但古人好名,則立德修身,積極行善,使自己名聲昭于時,利澤施于人;甚至生有益于世,死有利于後;做到流芳百世,名垂千古。但今人好名,卻不擇手段,沽名釣譽,甚至妒能害賢,想盡辦法擊倒對方,擡高自己,致使名枷利鎖,束縛身心,現在身心苦惱,死後報墮叁塗。
食:食能滋養身心,增長氣力,保持生命。是以一切衆生,皆依食住。雜阿含經言:“有四食資益衆生,令得住世,攝受長養,何等爲四?一粗搏食,二細觸食,叁意思食,四識食”。粗搏食即段食,是有分量,有色質的食物,可直接供給人體需要,間接令人精神飽滿。
細觸食:指人六根對六塵境象接觸時,眼以色爲食,耳以聲爲食,鼻以香爲食,舌以味爲食,身以觸爲食,意以法爲食,皆能滋補人的身心,使人心生喜樂,情意愉悅,助長健康,是名觸食。
意思食:指人的思想、意志與情欲,能令人精神興奮,心意歡暢,有益身心,謂之食。
識食,指第八阿賴耶識,能執持人的命根,令得生存,特別是無色界及地獄中衆生,皆無需飲食營養,但由識心執持業果,延續性命,謂之識食。
增一阿含經更于前四種食外,加禅悅等五種食。謂修行人深入禅定,擺脫煩惱,內心悅愉,能長養諸根,名禅悅食。修學佛法,身心充滿法喜,能資養身心,長養慧命,是法喜食。行菩薩道,發弘誓願,廣修六度四攝,忘飧廢枕,僅以願力支持生命,謂之願食。修心聖道,恒念出世善根,能資益身心,無需世間粗食,亦可延續生命,謂之念食。小乘聖人,精勤辦道,能斷煩惱,證真谛理,得涅槃解脫樂,以維持身心,名解脫食。
段食、觸食,純屬物質;思食、識食以及禅悅等食,皆是精神食糧。物質飲食,使人生理健康;精神食糧,令人身心正常,慧命增長。可惜世人,只識追求物質飲食營養的享樂,不知精神食糧的重要,致使人心失常,精神枯竭,一切心理毛病隨之而生,非常可惜。
更令人可惜的是,人類迷信肉食滋補,肉類營養,而殺害生物,供給口腹之欲。殊不知“我肉衆生肉,名殊體不殊,原同一體性,只是別形軀,苦惱縱他受,甘肥爲我須,莫教閻老斷,自揣應如何?(黃庭堅詩)何況有命盡貪生,無分人與畜……。更何況肉食帶菌,肉食有毒。因爲動物與人無異,常患各種疾病,人將患病動物血肉,送進體內,直接傳染病菌,自然引生疾病。即使健康動物,被殺害時,由于內心的恐懼、怨恨、悲憤種種情緒,使細胞産生毒素。人將含有毒素的肉類,吃入口中,藏在體內,日積月累,人體細胞,自然含有大量毒素,引生各種疾病,勢所難免。還有動物被殺,體內細菌立刻開始成長,細胞開始腐爛,再經屠場冷藏,儲存,運送,解凍,分割,銷售,購買,烹饪,然後進食。在一連串操作過程中,其細胞組織,不斷敗壞,細菌不斷增長,而産生大量危害人體的毒素,科學家名之爲“馬侬那他”細菌,將之濃縮塗在老鼠表皮,叁星期內,就引起癌腫。人類竟願意長期不斷吸取這種毒素,儲藏體中,難怪禍從口入,百病叢生了。
佛教根據因果定律,說殺生食肉之人,必招多病短命之報。因果報應經言:“今世多病,前身殺孽重”。殺孽重之人,不是多病,便是死于非命,所以雲願大師說:“千百年來碗裏羹,怨深如悔恨難平,欲知世上刀兵劫,但聽屠門夜半聲”。可知今日世界戰禍頻生,皆與人類食肉有關。是以爲了健康,爲了世界和平,最好提倡素食,停止殺業。只要在五谷瓜果蔬菜,以及各種果仁吸取均恒的蛋白質,其營養成分,較之肉類,尤爲豐富,而且安全可靠。
現代人講究衛生,不但提倡素食,還提倡生食或斷食。佛在二千多年前,已經提倡素食,製止佛弟子一切肉不得食。因爲“食肉斷大慈悲佛性種子,一切衆生,見而舍去,是故一切菩薩,不得…
《理性感性與覺性》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