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理性感性與覺性▪P2

  ..續本文上一頁食一切衆生肉,食肉得無量罪。”(見梵綱戒經)佛不但主張素食,還要人節食,但不同意絕食。如蘇悉經雲:“一日一食,不得再食,不得斷食”。實則,飲食之道,當因應時代環境,及根據個人體質所需而定。既不可大飲大食,導致腦滿腸肥,血管閉塞;亦不可不食,使血氣衰退,營養不良,影響健康及作業。此外,還要注意精神上的飲食營養,以促進身心健康,增長慧命。

  睡:不食不動而無知覺,謂之睡。寢息于床,止息分別曰眠。睡眠原是調息身心方法之一,屬生理需要,但應作息定時,不可貪睡。若然貪睡,多睡,勢必形成懈怠放逸,荒廢正業,浪費生命,便成過患。佛教視睡眠爲煩惱,屬十纏之一。貪睡之人,心識昏沈,闇昧無知,有礙精進辦道,纏縛衆生,于生死苦海,不得解脫。

  以上財、色、名、食、睡等五種情欲,皆是衆生染愛塵境的煩惱執著,能蓋覆覺性,麻醉理性,醜化感性,使叁性沈淪,因而作諸惡業,枉受生死輪回之苦,故增一阿含經言:“欲生諸煩惱,欲爲諸苦本”。法華經亦言:“諸苦所因,貪欲爲本”。衆生不知貪是苦本,對財色名食睡等五欲,貪戀不舍,終日營營役役,策動機謀,貪多慕得,苦苦追求,固然身心苦惱,不得自在。即使追求成功,名成利就,富甲天下,但又爲保管財富,擴展營業,維系感情而操心、而搏鬥,身心更不得自由自在。

  何況世間事物,總是無常,半生奮鬥,一生積蓄,所得的財富,若一旦投資失敗,或一旦毀于風災、水災、火災、地震、或政變,一夜之間,盡失所有,固然悲哀;或子孫不長進,沈迷賭博,傾家蕩産,更加苦惱……若然奮鬥失

  敗,難免憤世嫉俗,陷于悲觀懊惱。所以佛說:“多欲爲苦,生死疲勞,從貪欲起,”而勸世人,寡欲知足,修心聖道,以提高理性,淨化感性,開發覺性,使叁性不斷提升而趨于統一。

  叁、叁性的提升

  諸佛菩薩,因中修行,由于叁性的不斷提升,覺知:“五欲過患,愚癡生死。”故消極于五欲的占有與享受,積極于真理的追求。由于追求真理的熱誠,(感性淨化),啓發本具智慧(理性的提高),再由本具的智慧,激發無我大悲,積極救世的熱情,使理性與感性平衡發展,智慧與慈悲,同時並運。在情理平衡,悲智雙運的心態中,廣修六度四攝,發心利己利人,結果,斷惑證真,使覺性出纏,叁性提升而趨于統一,終于覺悟成佛。

  至于覺性出纏,覺悟成佛的過程,必須經曆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等階位,轉凡入聖,然後證等覺,登妙覺,圓證佛果菩提。

  最初,由凡夫開始,提高理性,啓發正信,深信叁寶,受持佛戒,外離五欲塵境,內除妄想執著;進而修習禅定,發真智慧,定力愈深,智慧愈明,見理愈真。如是念念向前,有進無退,從空出假,觀真履俗,上求下化,直至十信位滿,定慧均等,本具覺性,仿佛現前。

  繼續進修,空觀成,發一切智光,破見思惑,了因慧心顯,住般若德;假觀成,發道種智光,破塵沙惑,緣因善心顯,住解脫德;中觀成,發一切種智光,破無明惑,正因理心顯,住法身德,如是圓修叁觀,圓破叁惑,圓發叁智,圓證叁德。雖未究竟,但隨分斷惑證真,入如來種,生如來家,法身道體,日益增長,成真佛子,依佛秘密藏,無住而住,名十住位。

  既親爲佛子,分證佛果功德,自此,行佛所行,作佛之事,荷擔如來弘法家務,繼承如來利生事業,于十方世界,上求佛道,下化衆生,自利兼他,叁世平等,豎窮橫遍,利樂有情;能深達實相,事理無礙,不住生死此岸,不住涅槃彼岸,善于往返生死涅槃之間,說法利生、助佛教化、代佛輪轉,一一行中,具足無邊勝行,成就十方諸佛利生軌則,舉手投足,皆爲衆生模範,且行行斷無明,證法身,如是經過十番智斷,名十行位。

  十行位中,稱性起修,全修契性,廣作佛事,廣度衆生。不滯空,不著有,滿足神通,具諸功德,皆能回向衆生,回向佛道,回事相修證、向中道妙理,解脫自在,位位進升,無明漸斷,覺性日顯,名十回向位。

  菩薩深入覺性,自幹慧初心起,經曆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等四十一位,分斷無明,分證法身,將入十地,還要加功策進,修習暖、頂、忍、世第一等四善根,突破障礙初地的一分無明,于佛所證的大菩提,善得通達,然後轉凡入聖,證入初地。

  登地菩薩,駕駛十波羅密的慈航,沖破無明煩惱的暗流,超越二種生死的苦海,節節深入覺性,地地斷惑證真,直至十地位滿,修因究竟,智圓惑盡,覺性全顯,順法性流,入菩提海之際,適逢諸佛,逆法性流,入生死海,同時到達妙覺之門,雖未升堂入奧,但智慧功德,皆與佛等,因名等覺位。

  等覺菩薩,雖然到達妙覺之家門,但仍需要入金剛喻定,以堅固利銳的智慧,盡最後一品障中道無明,一念沖破無始無明,清除煩惱習氣,等覺一轉,使成妙覺。入如來室,登如來座,掌法王印,至此惑淨、理盡、智圓、位極,因圓果滿,方證本具覺性,究竟成佛。

  綜上可知,成佛雖屬衆生本分,但覺性全顯,誠非易事。學佛的人,一定要努力提高理性、寡欲知足、修心聖道,以自覺自利;積極淨化感性,擴展德行,運用慈悲以覺他利他,直至覺行圓滿,二利究竟,覺性畢竟顯現,始成佛道。否則,說甚麼立即開悟,一生解脫,或是即生佛,都是騙人技倆,切莫盲從,自誤誤人,自毀前程。

  最後,我的結論是,其一,基于叁性的原理,是佛性平等,人皆可以成佛。可惜世人皆醉心于名利,貪戀五欲享受,而忽視精神發展,智慧開拓,致使理性喪失,感性惡化,覺性隱而不顯,被貪嗔癡煩惱所蒙蔽,作殺盜淫種種惡業,招引六道生死無限苦惱。如果我們都能夠提高理性,信仰叁寶,研究佛學,諸惡莫作,衆善奉行,自淨其意,使理性與感性平衡而統一,悲與智同時運行,利己利人,則何止造福人群,奉獻社會,且積功聚德,終必成佛。

  其次是信佛學佛以至成佛,皆基于理性的提升,覺性的深入,以及感性的淨化,善化。絕非迷信,或悲觀的行爲。可以說:信佛學佛,是積極而非消極,是向上,是進步,而非退化,落後;是自利兼他,而非獨善其身。人能信佛學佛,無論對自己,對他人,或對社會,都有一定的利益與貢獻。特別是對青年人,更有鼓勵與輔導的作用,這留待明晚,再與各位作深入的討論。

  

  

《理性感性與覺性》全文閱讀結束。

✿ 继续阅读 ▪ 堅定自己的信仰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