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食一切众生肉,食肉得无量罪。”(见梵纲戒经)佛不但主张素食,还要人节食,但不同意绝食。如苏悉经云:“一日一食,不得再食,不得断食”。实则,饮食之道,当因应时代环境,及根据个人体质所需而定。既不可大饮大食,导致脑满肠肥,血管闭塞;亦不可不食,使血气衰退,营养不良,影响健康及作业。此外,还要注意精神上的饮食营养,以促进身心健康,增长慧命。
睡:不食不动而无知觉,谓之睡。寝息于床,止息分别曰眠。睡眠原是调息身心方法之一,属生理需要,但应作息定时,不可贪睡。若然贪睡,多睡,势必形成懈怠放逸,荒废正业,浪费生命,便成过患。佛教视睡眠为烦恼,属十缠之一。贪睡之人,心识昏沉,闇昧无知,有碍精进办道,缠缚众生,于生死苦海,不得解脱。
以上财、色、名、食、睡等五种情欲,皆是众生染爱尘境的烦恼执著,能盖覆觉性,麻醉理性,丑化感性,使三性沉沦,因而作诸恶业,枉受生死轮回之苦,故增一阿含经言:“欲生诸烦恼,欲为诸苦本”。法华经亦言:“诸苦所因,贪欲为本”。众生不知贪是苦本,对财色名食睡等五欲,贪恋不舍,终日营营役役,策动机谋,贪多慕得,苦苦追求,固然身心苦恼,不得自在。即使追求成功,名成利就,富甲天下,但又为保管财富,扩展营业,维系感情而操心、而搏斗,身心更不得自由自在。
何况世间事物,总是无常,半生奋斗,一生积蓄,所得的财富,若一旦投资失败,或一旦毁于风灾、水灾、火灾、地震、或政变,一夜之间,尽失所有,固然悲哀;或子孙不长进,沉迷赌博,倾家荡产,更加苦恼……若然奋斗失
败,难免愤世嫉俗,陷于悲观懊恼。所以佛说:“多欲为苦,生死疲劳,从贪欲起,”而劝世人,寡欲知足,修心圣道,以提高理性,净化感性,开发觉性,使三性不断提升而趋于统一。
三、三性的提升
诸佛菩萨,因中修行,由于三性的不断提升,觉知:“五欲过患,愚痴生死。”故消极于五欲的占有与享受,积极于真理的追求。由于追求真理的热诚,(感性净化),启发本具智慧(理性的提高),再由本具的智慧,激发无我大悲,积极救世的热情,使理性与感性平衡发展,智慧与慈悲,同时并运。在情理平衡,悲智双运的心态中,广修六度四摄,发心利己利人,结果,断惑证真,使觉性出缠,三性提升而趋于统一,终于觉悟成佛。
至于觉性出缠,觉悟成佛的过程,必须经历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等阶位,转凡入圣,然后证等觉,登妙觉,圆证佛果菩提。
最初,由凡夫开始,提高理性,启发正信,深信三宝,受持佛戒,外离五欲尘境,内除妄想执著;进而修习禅定,发真智慧,定力愈深,智慧愈明,见理愈真。如是念念向前,有进无退,从空出假,观真履俗,上求下化,直至十信位满,定慧均等,本具觉性,仿佛现前。
继续进修,空观成,发一切智光,破见思惑,了因慧心显,住般若德;假观成,发道种智光,破尘沙惑,缘因善心显,住解脱德;中观成,发一切种智光,破无明惑,正因理心显,住法身德,如是圆修三观,圆破三惑,圆发三智,圆证三德。虽未究竟,但随分断惑证真,入如来种,生如来家,法身道体,日益增长,成真佛子,依佛秘密藏,无住而住,名十住位。
既亲为佛子,分证佛果功德,自此,行佛所行,作佛之事,荷担如来弘法家务,继承如来利生事业,于十方世界,上求佛道,下化众生,自利兼他,三世平等,竖穷横遍,利乐有情;能深达实相,事理无碍,不住生死此岸,不住涅槃彼岸,善于往返生死涅槃之间,说法利生、助佛教化、代佛轮转,一一行中,具足无边胜行,成就十方诸佛利生轨则,举手投足,皆为众生模范,且行行断无明,证法身,如是经过十番智断,名十行位。
十行位中,称性起修,全修契性,广作佛事,广度众生。不滞空,不著有,满足神通,具诸功德,皆能回向众生,回向佛道,回事相修证、向中道妙理,解脱自在,位位进升,无明渐断,觉性日显,名十回向位。
菩萨深入觉性,自干慧初心起,经历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等四十一位,分断无明,分证法身,将入十地,还要加功策进,修习暖、顶、忍、世第一等四善根,突破障碍初地的一分无明,于佛所证的大菩提,善得通达,然后转凡入圣,证入初地。
登地菩萨,驾驶十波罗密的慈航,冲破无明烦恼的暗流,超越二种生死的苦海,节节深入觉性,地地断惑证真,直至十地位满,修因究竟,智圆惑尽,觉性全显,顺法性流,入菩提海之际,适逢诸佛,逆法性流,入生死海,同时到达妙觉之门,虽未升堂入奥,但智慧功德,皆与佛等,因名等觉位。
等觉菩萨,虽然到达妙觉之家门,但仍需要入金刚喻定,以坚固利锐的智慧,尽最后一品障中道无明,一念冲破无始无明,清除烦恼习气,等觉一转,使成妙觉。入如来室,登如来座,掌法王印,至此惑净、理尽、智圆、位极,因圆果满,方证本具觉性,究竟成佛。
综上可知,成佛虽属众生本分,但觉性全显,诚非易事。学佛的人,一定要努力提高理性、寡欲知足、修心圣道,以自觉自利;积极净化感性,扩展德行,运用慈悲以觉他利他,直至觉行圆满,二利究竟,觉性毕竟显现,始成佛道。否则,说甚么立即开悟,一生解脱,或是即生佛,都是骗人技俩,切莫盲从,自误误人,自毁前程。
最后,我的结论是,其一,基于三性的原理,是佛性平等,人皆可以成佛。可惜世人皆醉心于名利,贪恋五欲享受,而忽视精神发展,智慧开拓,致使理性丧失,感性恶化,觉性隐而不显,被贪嗔痴烦恼所蒙蔽,作杀盗淫种种恶业,招引六道生死无限苦恼。如果我们都能够提高理性,信仰三宝,研究佛学,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自净其意,使理性与感性平衡而统一,悲与智同时运行,利己利人,则何止造福人群,奉献社会,且积功聚德,终必成佛。
其次是信佛学佛以至成佛,皆基于理性的提升,觉性的深入,以及感性的净化,善化。绝非迷信,或悲观的行为。可以说:信佛学佛,是积极而非消极,是向上,是进步,而非退化,落后;是自利兼他,而非独善其身。人能信佛学佛,无论对自己,对他人,或对社会,都有一定的利益与贡献。特别是对青年人,更有鼓励与辅导的作用,这留待明晚,再与各位作深入的讨论。
《理性感性与觉性》全文阅读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