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理性感性与觉性

  理性感性与觉性 文珠法师讲述

  1994年3月于澳门综艺馆

  一、三性的原理

  二、三性的沉沦

  三、三性的提升

  今天的讲题,是理性、感性、与觉性,可分三点来说明:

  一、三性的原理

  何谓理性、感性、与觉性?理性,指众生追求事物真理的智慧,故又名理智。感性,是众生受外界事物的感染与冲击,发生内在情绪的变化,导致或苦或乐的感受,纯是情感作用。觉性,指众生本具的佛性,属于天然的理体,亦是诸法的实性,原本灵明觉照,因名觉性。

  在佛果言:理性,是诸佛觉悟真理的无上智慧;感性,是诸佛饶益众生大慈大悲的精神;觉性,是诸佛所证的法身理体。理性是般若德,感性是解脱德,觉性是法身德。是以理性、感性与觉性,在诸佛果上言,即诸佛所证的三德秘藏。

  在菩萨修因言,理性是自觉,是上求佛道的智慧;感性是觉他,是下化众生的爱心;觉性,是二利究竟,觉行圆满所显的佛性,所证的法身。可以说:理性,是菩萨的始觉智,感性,是菩萨入世救世的慈悲心,觉性,是菩萨用始觉智,契证本觉理的佛果菩提。

  在小乘圣者言:理性,是理解诸法缘起性空的一切智;感性,是寡欲知足,修心圣道,随缘教化的德行;觉性,是所证偏空理。因此,在小乘修证言,理性,是破除我执的理智,感性,是克制情欲的德行,觉性,是解脱涅槃的证得。

  在人类社会言:理性,是人类理想的追求,哲学的思考,文学的发展,及科学的发明。感性,是艺术的创作,家庭的组织,情感的交流,及人际与国际关系的建立。觉性,是宗教的信仰,灵性的修养,精神的文明,以及人格的升华。

  理性属知,感性属情,觉性属意。如果,人类的知,能理解真理,而趋于至真;人类的情感,能互惠互利,而趋于至善;人的意志,能不断提升,体验觉性,而趋于至美,将是圆满无缺的人生,亦即是三觉圆明的佛陀。因为至真,是佛无上智慧所证的真理;至善,是佛饶益众生的功德;至美,是二利究竟,三觉圆明的佛果菩提。是以人的理性,感性与觉性,能向真善美方面发展,结果,必臻至真,至善,至美的境界,证得佛果无上菩提。

  根据以上的原理,佛说:凡有知情意的生命,皆有佛性,皆可成佛。虽然,但因众生迷而不觉,未能发挥佛性妙用,如金在矿,混合沙石,未经锻炼,虽含金质,而无金的作用。众生本具佛性亦然,虽然生佛体同,圣凡无二,诸佛悟之不增,众生迷之不减,如心经所言:“诸法空相,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可惜众生一向不知,缺乏修证之功,未能觉悟成佛,但理性本具,因名理即佛。

  若然众生,亲近善知识,闻知“是法平等,无有高下”,或阅读华严经,知“一切众生,皆具有如来智慧德相”。或阅读法华经,知“一切众生,皆当作佛”。如是无论从言语或文字,得知佛性本具,原可成佛,是名字即佛。

  既闻大乘经典,信受奉行,深心随喜,或自己读诵,或为他人演说,自行化他,福慧双修,欢心行道,名观行即佛。

  由观行位修证有功,深入法性,得六根清净。所得智慧,虽属有漏,但与能断无明的无漏智相似,位居十信,名相似即佛。

  凭借相似观智,发真无漏智慧,开始断一分无明,见一分佛性,显发真心,名发心住;自此位位进升,节节深入,经历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直至等觉,在四十一位中,分破无明,分见佛性,分证法身,名分证即佛。

  在等觉位,破最后一品无明,发圆满觉智,转入妙觉果位,智断皆圆满,福慧皆具足,最极清净,名究竟即佛。

  众生因闻法信解,如理修行,断无明,证法身,直至究竟成佛,于其中间,迷悟各异,智慧浅深不等。但所闻、所修、所证之理,唯一无二,同是佛性。因此皆名即佛。但由理即佛,提升至究竟即佛,皆始于理性的自觉,以及感性的净化,始可以趋向觉道,体验觉性,直至妄尽真显,惑尽智圆,然后觉悟成佛。由是可知,理性、感性与觉性,是众生本具的知情意,亦是众生成佛必备的条件。三性连系,不可分割,若能提高理性,净化感性,深入觉性,必然反妄归真,觉悟成佛。

  二、三性的沉沦

  众生本具佛性,原可作佛,可惜迷而不觉、不知,未能提高理性,追求真理;更未能净化感性,亲证觉性;加以外界物质的诱惑,以致丧失理性,恶化感性,迷失觉性。沉迷财色,贪恋五欲尘劳,心为境转,身为形役,或为满足个人的欲望,明抢暗偷,强夺巧取,破坏社会秩序,触犯国家法律。生前既要受法律裁判,死后更要受因果报应。所以佛说:“财色名食睡,地狱五条根。”

  财:指世间一切金银财宝,人生于世,衣食住行,在在需财。虽然,金钱并非万能,但金钱可解人困苦,可供给人日常生活所需,更可壮人胆识,推砌人的地位,提高人的声誉。所以世人无不喜爱金钱,甚至刻意搏取金钱,愿意被金钱俘掳,作金钱奴隶。或因财迷心窍,作奸犯法,危害他人。结果财富日多,事业日隆,而罪业亦随之俱增。一旦无常到来,万般带不去,唯有业随身,实在可惜。

  佛教并不排斥财富,但劝人勤苦积财,用于布施。所谓“勤苦”,显非侥幸,非不劳而获;更非投机取巧,或强夺巧取,而是辛勤从事正当职业,争取应得的利润,过著正常合理的生活,所谓:“君子爱财,取之以道”,“非义之财,不苟取”。稍有积蓄,应用于布施,与他人分享,切莫悭贪不舍。

  因为世间财富,五家所共有,实在不坚牢。唯有布施修福,才能久享,若能将自己勤苦所得的财富,散播于三宝福田,或人间悲田,恩田,当感福报随身,永绝贫穷困苦。

  色:指有形象、有实质的东西,可分内色与外色。内色指人眼等五根,包括男女色情之爱欲。外色,指外在色、声、香、味、触等五欲尘境。人之初,大都努力积财,谋求致富。但一旦占有金钱财富,又想娇妻美妾,以及一切高尚物质享受。古人言:“饱暖思淫欲”,又说:“万恶淫为首”。可见色欲之为害甚大。

  名:名是名闻,包括名誉、地位。人既占有财色,随之而来的欲望,便是名誉、地位。但古人好名,则立德修身,积极行善,使自己名声昭于时,利泽施于人;甚至生有益于世,死有利于后;做到流芳百世,名垂千古。但今人好名,却不择手段,沽名钓誉,甚至妒能害贤,想尽办法击倒对方,抬高自己,致使名枷利锁,束缚身心,现在身心苦恼,死后报堕三涂。

  食:食能滋养身心,增长气力,保持生命。是以一切众生,皆依食住。杂阿含经言:“有四食资益众生,令得住世,摄受长养,何等为四?一粗搏食,二细触食,三意思食,四识食”。粗搏食即段食,是有分量,有色质的食物,可直接供给人体需要,间接令人精神饱满。

  细触食:指人六根对六尘境象接触时,眼以色为食,耳以声为食,鼻以香为食,舌以味为食,身以触为食,意以法为食,皆能滋补人的身心,使人心生喜乐,情意愉悦,助长健康,是名触食。

  意思食:指人的思想、意志与情欲,能令人精神兴奋,心意欢畅,有益身心,谓之食。

  识食,指第八阿赖耶识,能执持人的命根,令得生存,特别是无色界及地狱中众生,皆无需饮食营养,但由识心执持业果,延续性命,谓之识食。

  增一阿含经更于前四种食外,加禅悦等五种食。谓修行人深入禅定,摆脱烦恼,内心悦愉,能长养诸根,名禅悦食。修学佛法,身心充满法喜,能资养身心,长养慧命,是法喜食。行菩萨道,发弘誓愿,广修六度四摄,忘飧废枕,仅以愿力支持生命,谓之愿食。修心圣道,恒念出世善根,能资益身心,无需世间粗食,亦可延续生命,谓之念食。小乘圣人,精勤办道,能断烦恼,证真谛理,得涅槃解脱乐,以维持身心,名解脱食。

  段食、触食,纯属物质;思食、识食以及禅悦等食,皆是精神食粮。物质饮食,使人生理健康;精神食粮,令人身心正常,慧命增长。可惜世人,只识追求物质饮食营养的享乐,不知精神食粮的重要,致使人心失常,精神枯竭,一切心理毛病随之而生,非常可惜。

  更令人可惜的是,人类迷信肉食滋补,肉类营养,而杀害生物,供给口腹之欲。殊不知“我肉众生肉,名殊体不殊,原同一体性,只是别形躯,苦恼纵他受,甘肥为我须,莫教阎老断,自揣应如何?(黄庭坚诗)何况有命尽贪生,无分人与畜……。更何况肉食带菌,肉食有毒。因为动物与人无异,常患各种疾病,人将患病动物血肉,送进体内,直接传染病菌,自然引生疾病。即使健康动物,被杀害时,由于内心的恐惧、怨恨、悲愤种种情绪,使细胞产生毒素。人将含有毒素的肉类,吃入口中,藏在体内,日积月累,人体细胞,自然含有大量毒素,引生各种疾病,势所难免。还有动物被杀,体内细菌立刻开始成长,细胞开始腐烂,再经屠场冷藏,储存,运送,解冻,分割,销售,购买,烹饪,然后进食。在一连串操作过程中,其细胞组织,不断败坏,细菌不断增长,而产生大量危害人体的毒素,科学家名之为“马侬那他”细菌,将之浓缩涂在老鼠表皮,三星期内,就引起癌肿。人类竟愿意长期不断吸取这种毒素,储藏体中,难怪祸从口入,百病丛生了。

  佛教根据因果定律,说杀生食肉之人,必招多病短命之报。因果报应经言:“今世多病,前身杀孽重”。杀孽重之人,不是多病,便是死于非命,所以云愿大师说:“千百年来碗里羹,怨深如悔恨难平,欲知世上刀兵劫,但听屠门夜半声”。可知今日世界战祸频生,皆与人类食肉有关。是以为了健康,为了世界和平,最好提倡素食,停止杀业。只要在五谷瓜果蔬菜,以及各种果仁吸取均恒的蛋白质,其营养成分,较之肉类,尤为丰富,而且安全可靠。

  现代人讲究卫生,不但提倡素食,还提倡生食或断食。佛在二千多年前,已经提倡素食,制止佛弟子一切肉不得食。因为“食肉断大慈悲佛性种子,一切众生,见而舍去,是故一切菩萨,不得…

《理性感性与觉性》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 继续阅读 ▪ 坚定自己的信仰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