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講義▪P15

  ..續本文上一頁于生死不爲汙行,住于涅槃永不滅度。”正是佛菩薩不住生死,不住涅槃的寫照。因爲諸佛菩薩以大悲故,不住涅槃;以大智故,不住生死;以其悲智雙運故,亦不住于中道;而窮未來劫,永遠往來生死之間,教化群迷,利樂有情,故名無住涅槃。

  本經所說的“究竟涅槃”,是指無住涅槃。因爲菩薩以般若智,觀諸法空,心無挂礙,無有恐怖,遠離一切顛倒夢想,離相修善,結果,叁惑盡,叁空顯,叁障銷,德智俱圓,慧無不寂;以無所得的心,證得究竟涅槃。這就是般若真空不空的妙用。

  (二)得無上菩提

  叁世諸佛,依般若波羅蜜多故,得阿耨多羅叁藐叁菩堤。

  梵語佛陀耶,簡稱佛,譯名覺者;覺是覺悟、覺察義。佛以內在智慧的潛能,觀察外界宇宙萬有,緣起性空的真理,發現大地衆生,皆具有原始智慧的佛性,如夢初覺,如醉初醒,體悟其中原理,了解人的本性,故名覺者,亦即是人性的自覺。自此,佛便本著先知覺後知,先覺覺後覺的責任心、正義感,運用“無緣大慈,同體大悲”的精神,將自己所覺悟的真理,及在覺悟真理的過程中,所得的經驗與方法,公開介紹給衆生;使衆生在佛的智慧照耀下,明白真谛,認識人生,乃至和佛一樣,獲得真理的歸宿,是名覺他。自覺是智,覺他是悲;自覺是自利,覺他是利他。小乘人但能自覺,不能覺他,有智無悲;菩薩既自覺,又能覺他,悲智雙運,但不究竟。唯有佛自覺覺他都圓滿,自利利他都究竟,不止悲智雙運,而且悲智合一,福慧具足,是名覺行圓滿。故佛是一位大覺大悟而又能自覺覺他,覺行圓滿的聖者。

  者,是含有生命體的代號。爲甚麼佛字,不譯爲覺人,而譯名覺者呢?因爲人的範圍太小,僅限于人類,者的範圍大,不但包括人以外凡有知覺的生命,同時包括十法界中,最高級(佛)與最低級(畜生)的生命。故經言:“凡有心者,皆當作佛。”正因爲凡是有心識活動的衆生,不管是聖人、是凡夫、或人道以外的一切生命,無論其誕生在甚麼時代?(現在、過去、或未來。)甚麼地方?(十方世界)甚麼種族?(水族、陸族、人族或畜族,)只要能覺悟真谛,發現本具的真空理體,都有機會成佛(如法華經說:龍女即生成佛。)所以佛,不止有一位,現在有佛,過去、未來同樣有佛;這個世界有佛,他方世界也有佛。所以說:“叁世諸佛”。

  叁世諸佛,是顯其數量之多。這麼多的佛,是依據甚麼方法使自己成爲宇宙之大覺呢?觀世音菩薩說:如是衆多的叁世諸佛,都是依般若波羅蜜多的緣故,而獲得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

  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是諸佛所證的極果。梵語“阿”譯爲無,“耨多羅”譯爲上,“叁藐”譯爲正等,“叁菩提”譯爲正覺,合名“無上正等正覺”。

  無上,是顯示佛果菩提的高超,無以再上。阿羅漢、辟支佛、有菩薩在其上,菩薩亦有佛在其上;唯有佛高于一切,叁聖六凡,都在佛之下,無能過其上者,故名無上。

  正等,是說一切衆生,無有能與佛齊等者。因爲六道衆生的知覺,是妄知非真覺;二乘雖能覺悟諸法皆空,但味著于空,只期自度,無心度人,是心不平等。菩薩雖能本著自覺覺他的精神,自利兼他,但自覺覺他仍未圓滿,雖居二乘之上,仍在佛果之下,仍然不等。唯有佛陀,不但所證的真理平等,而且能等視衆生,猶如赤子,平等教化,故言正等。

  正覺,揀非一般衆生的不覺,揀非外道的邪覺,亦非二乘但求自利的正覺,也不是菩薩自覺覺他未能圓滿的正覺,而是佛以正智的心,覺悟平等的理;又能平等教化衆生,正而且等,覺行圓滿,無過其上者,因名,“無上正等正覺”。

  叁世諸佛,因中修行,皆依般若波羅蜜多(到彼岸的智慧)的功力,照見世出世間一切諸法的現象,雖然緣起性空,但諸法的真性,是空而不空,故能不著于空;雖然諸法的真性,能隨緣幻生諸法現象,但諸法的現象,是有而非有,故能不著于有。如是空有皆不著,而能離一切相,修一切善;直至叁覺圓,萬德備,即得“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故金剛經說:“一切諸佛,及諸佛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法,皆從此經出。”可知叁世諸佛,所以成爲宇宙之大覺,完全是依靠般若波羅蜜多;沒有般若真空的智慧,是絕對不可能成就佛果菩提的。我們欲想覺悟成佛,得佛果無上菩提,當然應該修學“般若波羅蜜多”。

  高僧傳記載:在中國南北朝時代,有梵僧名佛圖澄,由天竺國來中國洛陽首都弘法,有神通,能知過去未來事。有一次,他在後晉石虎軍中,其城被數十萬敵兵所困,石虎請問佛圖澄,如何解圍?澄教王下令,全城人齊聲稱念“摩诃般若波羅密多”,日夜不要間斷。如是念了一夜又一日,次晚半夜,突然全城光明遍照,猶如火焰,引起城外圍兵注意。敵軍看見很多天兵天將,從空而降,嚇得急急退兵逃走。因爲摩诃般若波羅密多,是大乘究竟法,具大威德,諸天擁護。既然全城人都誠心稱念,故感動天王,遣令兵將,前來保護城池,故得解圍。

  九、般若之功德

  (一)咒語的類別

  故知般若波籮蜜多,是大神咒,是大明咒,是無上咒,是無等等咒。

  佛教有顯教、有密教,佛經用語言文字,說明真理,使人心開意解,依教奉行,是顯教;一切神咒,是諸佛菩薩依據甚深禅力所說的秘密語,靈驗異常,誦念有功,是密教。

  梵語陀羅尼,譯名咒,亦名真言,亦名總持。在咒本身的功德威力,神妙莫測方面說:名之爲咒。在說咒的佛菩薩,語皆真實方面說:名爲真言。在受持的人,能憶持義理,不失不忘方面說:名爲總持。

  陀羅尼可分爲法,義,咒,忍等四種。

  一、法陀羅尼:諸佛菩薩所說的咒語,是從真理的智慧所流露出來的金石良言,不但含有絕對的真理,同時具有特殊的功德;能令人改邪歸正,止惡向善,反迷爲悟,轉凡成聖。聞法的人,能將佛菩薩所說之法,憶持不忘,曆久不失,自然可以成就無量功德;故又名聞持陀羅尼。

  二、義陀羅尼:諸佛菩薩,對于世出世間一切諸法的總相、別相,及其所含的義理與功能,無不明了,洞悉實際。能令聞法的人,理解佛法所诠的義理,因而知善惡,分邪正,辨是非,明因果;而且是一曆耳根,永爲道種,憶持不忘,故又名“分別陀羅尼”。

  叁、咒陀羅尼:是佛菩薩依其叁昧力,所發出的秘密語,能攝盡無量功德;有不測之神驗,可驅使鬼神,可消災解難,甚至能發神通,滿足一切行願。由于佛菩薩的威德神力加被,能總持此等神咒之功能,曆久不失,故亦名“總持陀羅尼”。

  四、忍陀羅尼:忍是安忍。諸佛菩薩,由曆劫修行所成就堅固不拔的意志,及其堅決不動的定力,于所聞,所修,所證之法,得精進忍;聞贊不喜,怒罵不嗔,安住不動。故又名“入音陀羅尼”。

  法、義、咒、忍四種,是所持之法。若就能持之體說:法義二種陀羅尼,是以念和慧爲體;咒陀羅尼,則以定爲體;忍陀羅尼,以無分別智爲體。不管那一種陀羅尼,俱不離持,因名總持;又能持一切善法,令不散失,能遮一切惡法,令不生起,故亦名能持或遮持。

  現在觀世音菩薩說:“般若波籮蜜多,”是大神咒,是大明咒,是無上咒,是無等等咒。原因是此心經,是觀世音菩薩,行深般若波籮蜜多時,所照見的真理,能令持誦之人,有意想不到的功效,故名之爲“咒”。

  “是大神咒”,大是廣大,神是神妙莫測。因爲此經所诠的般若真空妙理,具有神妙不可思議的功力,不但令受持是經的人,可以消除叁業障,破除叁煩惱,解脫二種生死苦;徹底改造人的命運,令人從凡夫轉爲聖人,從小乘轉爲大乘,再從大乘的菩薩摩诃薩,轉爲大覺聖者的佛陀,終證究竟涅槃,得佛果菩提。故知般若波羅蜜多,是大神咒。

  “是大明咒”,此經所诠般若的真理智慧,能使人遠離顛倒夢想,破除無明黑幕,取消愚癡暗蔽,展現內心智慧的光明,照亮自己,也照亮他人,令自己與他人,都能覺悟成佛,故知般若波羅蜜多,是大明咒。

  “是無上咒”,此經宗旨是破色顯空,其所顯畢竟空之理,能使受持誦念的人,不迷于凡夫的執有,不落于二乘聖人所執的空,亦不像權乘菩薩一樣,舍二邊取中道,而是以觀照般若的功力,深入實相般若理體的畢竟空,得知實無一法可得。以無所得故,故得心無挂礙,無有恐怖,遠離顛倒夢想,究竟涅槃;再無他法在其之上。故知般若波羅蜜多,是無上咒。

  “是無等等咒”,菩薩乘般若真空的智慧,直趨涅槃城,圓證無上菩提;世出世間,再沒有那一種法門,能與其相等者,故說:“無等”。雖然,但此般若真空的智慧,卻是人皆具足,人皆可以證得的平等理性,是無等而等,故知般若波羅蜜多,是無等等咒。

  因爲般若波羅蜜多,是大神咒,是大明咒,是無上咒,是無等等咒,威德神力,不可思議,故其功力能除一切苦,真實不虛。

  (二)咒語的功用

  能除一切苦,真實不虛。故說般若波羅蜜多咒。

  能除一切苦,真實不虛二句。不止是贊歎般若功德的殊勝,還含有勸人受持的意思。金剛經說:“如來是真語者、實語者、如語者、不诳語音、不異語者。”觀音菩薩,是古佛再來;本經所诠的般若真空妙理,既然是觀世音菩薩所親證,亦是觀世音菩薩親口所說,再經釋尊所印證,當然是真實不虛。由于般若功德殊勝,無論是受持顯教般若波羅蜜多的經典,或是受持以下所說的咒語,皆可以啓發衆生的般若智慧,破除顛倒夢想,消滅無始業障,斷除生死苦因;令人真真實實的脫離一切痛苦,而獲得究竟涅槃輕安、寂靜的快樂。所以說:“能滅一切苦,真實不虛。”

  這是觀世音菩薩慈悲,深恐衆生無知,若聞“照見五蘊皆空,度一切苦厄”的般若法門,懷疑不信,就會失去修學般若的利益,爲了增加聞者的信心,故于最後堅決的說:此般若波羅蜜多法門,“能除一切苦”,是“真實不虛”的。因此,“故說般若波羅蜜多”是“咒”,因爲般若波羅蜜多,的確是具有咒的威德神力,能除一切苦故。

  (叁)咒語的含義

  即說咒曰:揭谛、揭谛,波羅揭谛,波羅僧揭谛,菩提娑婆诃。

  既然般若波羅蜜多,能令修學的人,由照見五蘊皆空,進而深入諸法空性,不但空凡夫的蘊處界,亦空二乘聖人的十二因緣與四谛法,乃至連菩薩修證的智與得亦不可得,不特我空、法亦空,連能空我法二執的空相,亦不可得。最後,以無所得故,而得證究竟涅槃,得成無上菩提;所謂:“轉生死成涅槃,轉煩惱成菩提”。故知道般若波羅蜜多,是大神咒,是大明咒,是無上咒,是無等等咒,威德神力不可思議,微妙難測。那麼,就應該說出來,令衆生共同受持,共同離苦得樂,共同獲得修學般若法門的真實利益。因此,觀世音菩薩即說咒曰:“揭谛,揭谛,波羅揭谛,波羅僧揭谛,菩提娑婆诃。”

  神咒,是屬于佛菩薩的秘密語,一詞含有多義,其境界誠非凡夫或下位叁乘聖人的心可思,口可議;故古之譯者,大都不翻譯咒的意義,但翻其音,以利于誦持而已。現在僅就其字義,亦可作以下簡單的解釋。

  “揭谛”是度義,重言揭谛,是自度度他。即是說:般若波羅蜜多咒,不止能夠自度,同時能夠度人;不但使自己“度一切苦厄”,得解脫生死苦,更能令廣大群衆共同“度一切苦厄”,共同了生脫死。

  “波羅揭谛”,是度到彼岸義。僧者衆也,故“波羅僧揭谛”的意思,是不但自己要度生死海,到達涅槃彼岸;還要與衆人共度生死苦海,共同到達真理涅槃的彼岸。

  菩提,是正覺義,指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娑婆诃,是迅速成就義,亦即是說:般若波羅蜜多,是般若的核心,是傳佛心要的法門,功德殊勝,神妙莫測;既然能令受持者自度度人,共同出離生死,同證涅槃,自然可以迅速成就佛果“無上正等正覺。”

  又揭者去也,谛者真實也,意思是說:修學般若波羅蜜多法門,能“去”除一切顛倒夢想,證得“真”空“實”相理,故名揭谛。

  如果有人欲想度脫生死苦海,到達涅槃彼岸(波羅),就必需要去(揭)除一切顛倒夢想,證得真空實相理(谛),然後可以到達彼岸之目的地。故說:“波羅揭谛”。

  那涅槃彼岸自由自在、寂靜、輕安、快樂的境界,不應該讓個人獨享,必須與衆同樂,故說:“波羅僧揭谛”。

  依此殊勝的般若真空妙理修行,自然令自己和他人,都可以迅速成就佛果無上菩提,那麼,請大衆共同迅速起程吧,故說:“菩提娑婆诃”。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講義》全文閱讀結束。

✿ 继续阅读 ▪ 理性感性與覺性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