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讲义▪P14

  ..续本文上一页三名证转:“此是苦我已知,此是集我已断,此是灭我已证,此是道我已修。”是名三转四谛十二行*轮。

  为什么要连续说了三遍呢?因为众生的根性利钝不等,初转是直接开示四谛的真相,利根的人一闻即悟,自然知苦断集,慕灭修道。但佛又顾虑及那些根性稍纯的人,初次听法,未能直下省悟;因而重说一遍,警省劝修,使中等根机的人,信受奉行。最后又恐一般劣根性的众生,不能信解;因而引己为证,谆谆善诱,鼓励劝勉,使闻法众生,见贤思齐,因此不得不说三遍。

  小乘人依苦集灭道四谛法修行,即可获证阿罗汉小乘极果,所谓“我生已尽,(证苦谛智),梵行已立,(证灭谛智),所作已办,(证道谛智),不受后有,(证集谛智)。但这只是小乘圣人,未解法空的修证,是佛昔日曲就凡夫程度,所设立学佛的初级课程,属于化城,未到宝所,非究竟的佛法。现在本经的宗旨,是破有显空,所以在般若真空的理体言,既无生灭之苦集,亦无修证之道灭;即是说,真心的空相中,并没有生死“苦”的感觉,没有贪爱“集”因可断,亦无寂“灭”的涅槃可证,更无解脱之“道”可修。所以说:“无苦、集、灭、道”。是空声闻法,令小乘人破除法执,而能回小向大,广学般苦,趣向佛道。

  (四)空无菩萨法

  无智亦无得。

  菩萨修学六度法门,上求佛道,下化众生,趣向佛道,是有智亦有得。但本经独说般若:所以智,是指观照般若能观之智,得,是指观照般若所证得的空理。菩萨以般若智,照见五蕴、十二处、十八界、十二因缘、四谛等法,皆缘生无性,当体即空;而从现象界,深入诸法的本体,证得诸法的空相。智是能观、能证,诸法空相是所观、所证。能证之观智是般若(观照般若);所证之空相,亦是般若(实相般若)。观照般若,是依实相般若的本觉理所起的始觉智,故始觉智的观照般若,不离所证得实相般若的本觉理。能证所证,原同一体,不可分割;只是始本合一,智理一如而己。既无能证之观智,亦无所证得的空理。故说:无智亦无得。

  佛在金刚经说:“我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乃至无有少法可得,是名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大般若经亦说:“无智无证,即是证佛法身。”是以真正通达般若真空妙理的菩萨,是不会见有能观之智,及所证空理之得,否则,便是能所未亡,法执未空,怎可以进趣佛道?

  或说,五蕴、十二处、十八界等诸法、是众缘所成,属生死染污之法,理应遣除。为什么连声闻、缘觉、乃至菩萨所修圣人之法,也要抹煞呢?当知般若真空理体,凡圣情尽,智虑都亡,根本不立一法;非但没有凡夫染缘而起的蕴处界,也没有二乘净缘而起的四谛、十二因缘法,就是菩萨能观的般若“智”,以及由观智所证“得”的真空理,通通都是没有自性,其性就是诸法空相。故说:“无智亦无得”。

  事实上,在俗谛理言,是有生死,也有涅槃;有凡夫法,也有圣人法。所谓:有事有理,有因有果,有修有证。而且是如来藏性的一部份,属于不空如来藏;但不空如来藏,只是性之用,非性之体。藏性之体,是真空的真谛理;藏性之用,是妙有的俗谛理。本经宗旨,是显般若真空的理体,所以是不空而空。凡情圣智,一切皆空,不独空凡夫法,连三乘圣人之法亦空;不止破凡夫的我执,亦破三乘圣人的法执。二执破,妄情尽,真心显,才是实相般若的毕竟空,亦是本经所说的“般若波罗蜜多心”。

  八、般若的妙用

  (一)得究竟涅槃

  以无所得故,菩提萨埵,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心无挂碍;无挂碍故,无有恐怖,远离颠倒梦想,究竟涅槃。

  般若真空的智慧,不但照见五蕴皆空,同时照见凡夫的六根、六尘、十二处、十八界;二乘修证的四谛、十二因缘,以及菩萨修证的智与得,皆空无自性,皆不可得。结果,“以无所得故”,得证究竟涅槃,得成无上菩提。可知无所得,才是真得;否则,有得必有失。

  菩提萨埵,简称菩萨,译为觉有情;即是觉悟了的有情,当然不同于一般迷染的有情。迷染的有情,由于缺乏般若真空的智慧,不知诸法现象,根本就没有实我实法可得,内执身心为自我,外执世界为我所有,根尘对立,心被境牵,身为物转,见不超色,听不超声,乃至嗅香、尝味、觉触,皆互相障碍,内之六根,被外之六尘所限制,不能互相为用。加以人因有色身,在陆需屋,在水需舟,生活所须,又不能自供自给;不可能离群独居,必须依赖社会群众,往往被环境与人事牵制,怎得心无挂碍?

  何况人是贪心而又自私的动物,每为贪恋物质的享受,贪图权势的扩展,贪图事业的成功,贪图财富的增值,贪图名利的占有,贪图家庭的美满,贪图妻儿的幸福,…样样贪求,事事牵挂,又怎得心无挂无碍?何止挂碍,而且常怀恐怖,恐怖事业失败,恐怖名誉被毁,恐怖金钱耗尽,恐怖妻儿失散,恐怖死神降临,恐怖…。即使是学佛的人,也有恐怖,恐怖道场不兴旺,恐怖常住入不敷支,恐怖道业不成就,恐怖后继无人,…念佛的人,又恐怖不能往生西方,无论僧俗,皆有挂碍,皆有恐怖。由于人心恐怖太多,思想也就混乱起来,是非倒置,黑白不分,“以苦为乐,无常计常,无我计我.不净计净。”梦想自我扩展,梦想家族延绵,梦想长命百岁,梦想永远快乐,…。一连串美丽的梦想,所谓:人无百岁命,常怀千岁忧;终日生活在颠倒梦想中,患得患失,己经苦不堪言。若然不幸,当个人美梦粉碎,面对残酷的现实时,更加苦恼。究其苦因,皆由不知真心的空相中,实无一法可得的缘故。

  觉悟了的有情,因为修学般若,故能“依般若波罗蜜多”真空的智慧,照见诸法皆空,知我们现前的身心世界,皆因无明错觉幻现的妄想识心,构想与执著而有,犹如空中花,水中月,镜中影,梦中事,幻妄不真;虽然,梦里情景宛然,但从梦中醒来,境物全非,实无一法可得。所谓:“迷时明明有六趣,觉后空空无大千。”因而证无我,断法执,能所皆空,无住无著,故得心无挂碍。

  心无挂碍故,再不会为世间利衰毁誉,称讥苦乐所动,或因生老病死,忧悲苦恼而生恐怖。至此,心地光明,坦坦荡荡,不再执我执法,自然远离颠倒梦想。进而以无所得之心,修无所得之善,“宴坐水月道埸,大作梦中佛事。”直至因圆果满,自然证得究竟涅槃,当得佛果菩提。如金刚经所说:“以无我、无人、无众生、无寿者,修一切善法,即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据说:过去有一位禅师,名金碧锋,虽然能够万缘放下,一心入定,而且定力很深,当其入空寂定时,连此障碍的五蕴色身,亦能销融于无形。有一天,阳寿该尽,鬼差要来捉他,但遍寻不获,往问土地公。土地公公,教鬼卒敲打他放在座位旁边的水晶杯,果然他立即出定。鬼卒马上将锁链套在他的颈上,要拉他走。他想,自己修行很用功,若能继续进修,一定可以解脱生死,现在因为心中牵挂一物,竟然被鬼卒捉去,多么不值!于是他对鬼卒说:鬼大哥!请你让我入内方便一下再走。谁知他转身入内,立刻打破那个心爱的水晶杯,即入禅定去。鬼卒不见他再出来,入内一看,那里还有禅师的踪迹?只见他留下字条说:“若人要捉金碧锋,除非锁链锁虚空;若然虚空锁得住,再来拿我金碧锋。”这故事给我们的启示,是修行人欲想解脱,一定要万缘放下,心无挂碍。

  “究竟涅槃”是指无住涅槃,亦即是佛所证的大般涅槃。梵语涅槃,又名泥洹,译名灭度、或解脱。意思是说:修行人到此境界,已经灭尽滋润生死根苗的烦恼,而得解脱生死的束缚,恢复身心的自由自在,故名灭度。

  又梵语:波利匿缚累,玄奘法师译名圆寂。圆,是指我们真空理体本具众德,所谓:“三觉圆,万德备。”寂,是指我们的真空妙性,明妙殊绝,湛然常住,所谓:“寂寂惺惺,惺惺寂寂”;本无烦恼,亦无悲哀。古德说得好,“真本圆,妄本寂”,是名圆寂。但此仅就理体本性言,若在修证方面解释,则福慧具足,众德俱备名圆,五住烦恼已脱,二种生死永亡,不再为主观或客观事物所缠缚,而能超然物外,自由自在名寂。可分为四类:

  一、自性涅槃;是指众生的自性。众生的自性,原本清净无染,不生不灭,圣凡同体,平等无二。即使是低级动物,如蚊虫蚂蚁之类,亦同具此性,故名自性涅槃。金刚经言:“是法平等,无有高下。”就是指众生法尔天然,不假外求的自性涅槃而言。

  二、有余涅槃:有余是指五蕴组成的色身。二乘圣人,以根本智,照彻缘生性空的真谛理,断除三界见思烦恼,得小乘极果,证我空真如理,回复自性的清净,获得生命的自由与解脱,不再受生死烦恼的缚束,故名涅槃。但由过去业力所招致的果报色身,尚存在人间。所谓;“子缚已断,果缚尚存”,故名有余涅槃。

  三、无余涅槃:断惑证真,与前相同;所不同的是此类圣人,己经离开人间。不仅精神获得自由自在,同时也抛弃了众苦积聚的五蕴色身,不再来三界受生,远离五阴炽盛的苦恼与逼迫。大智度论说:“圣人今世,所受之蕴尽,更不复受,是名无余涅槃。”

  四、无住涅槃:无住,是不住生死,也不住涅槃。这是大乘菩萨,断尽无明烦恼,而证得法空真如的境界;亦是大乘学者,向著菩提觉道迈进的最后收获。至此真穷惑尽,事理交融,四智具足,五眼圆明,不再为分段、变易生死的缚束,亦不再为尘沙、无明等烦恼的纠缠;有的只是真理自由自在的生命。

  诸佛菩萨,虽然已经证得涅槃,回复真理生命的自由自在,但慈悲为怀,不忍众生沉沦生死受苦,而自己独享真理生命的快乐,故不住涅槃,倒驾慈航,随流九界,出生入死,教化众生;但能本其深邃的智慧,照彻事理,了解缘起性空,心不执著,不再为生死烦恼所污染,如皎洁的明月,在漫长的黑夜里,不被黑暗的势力所遮蔽,反而冲破黑幕,给人类带来智慧光明的照耀。维摩经说:“在…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讲义》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 继续阅读 ▪ 理性感性与觉性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