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叁名證轉:“此是苦我已知,此是集我已斷,此是滅我已證,此是道我已修。”是名叁轉四谛十二行*輪。
爲什麼要連續說了叁遍呢?因爲衆生的根性利鈍不等,初轉是直接開示四谛的真相,利根的人一聞即悟,自然知苦斷集,慕滅修道。但佛又顧慮及那些根性稍純的人,初次聽法,未能直下省悟;因而重說一遍,警省勸修,使中等根機的人,信受奉行。最後又恐一般劣根性的衆生,不能信解;因而引己爲證,諄諄善誘,鼓勵勸勉,使聞法衆生,見賢思齊,因此不得不說叁遍。
小乘人依苦集滅道四谛法修行,即可獲證阿羅漢小乘極果,所謂“我生已盡,(證苦谛智),梵行已立,(證滅谛智),所作已辦,(證道谛智),不受後有,(證集谛智)。但這只是小乘聖人,未解法空的修證,是佛昔日曲就凡夫程度,所設立學佛的初級課程,屬于化城,未到寶所,非究竟的佛法。現在本經的宗旨,是破有顯空,所以在般若真空的理體言,既無生滅之苦集,亦無修證之道滅;即是說,真心的空相中,並沒有生死“苦”的感覺,沒有貪愛“集”因可斷,亦無寂“滅”的涅槃可證,更無解脫之“道”可修。所以說:“無苦、集、滅、道”。是空聲聞法,令小乘人破除法執,而能回小向大,廣學般苦,趣向佛道。
(四)空無菩薩法
無智亦無得。
菩薩修學六度法門,上求佛道,下化衆生,趣向佛道,是有智亦有得。但本經獨說般若:所以智,是指觀照般若能觀之智,得,是指觀照般若所證得的空理。菩薩以般若智,照見五蘊、十二處、十八界、十二因緣、四谛等法,皆緣生無性,當體即空;而從現象界,深入諸法的本體,證得諸法的空相。智是能觀、能證,諸法空相是所觀、所證。能證之觀智是般若(觀照般若);所證之空相,亦是般若(實相般若)。觀照般若,是依實相般若的本覺理所起的始覺智,故始覺智的觀照般若,不離所證得實相般若的本覺理。能證所證,原同一體,不可分割;只是始本合一,智理一如而己。既無能證之觀智,亦無所證得的空理。故說:無智亦無得。
佛在金剛經說:“我于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乃至無有少法可得,是名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大般若經亦說:“無智無證,即是證佛法身。”是以真正通達般若真空妙理的菩薩,是不會見有能觀之智,及所證空理之得,否則,便是能所未亡,法執未空,怎可以進趣佛道?
或說,五蘊、十二處、十八界等諸法、是衆緣所成,屬生死染汙之法,理應遣除。爲什麼連聲聞、緣覺、乃至菩薩所修聖人之法,也要抹煞呢?當知般若真空理體,凡聖情盡,智慮都亡,根本不立一法;非但沒有凡夫染緣而起的蘊處界,也沒有二乘淨緣而起的四谛、十二因緣法,就是菩薩能觀的般若“智”,以及由觀智所證“得”的真空理,通通都是沒有自性,其性就是諸法空相。故說:“無智亦無得”。
事實上,在俗谛理言,是有生死,也有涅槃;有凡夫法,也有聖人法。所謂:有事有理,有因有果,有修有證。而且是如來藏性的一部份,屬于不空如來藏;但不空如來藏,只是性之用,非性之體。藏性之體,是真空的真谛理;藏性之用,是妙有的俗谛理。本經宗旨,是顯般若真空的理體,所以是不空而空。凡情聖智,一切皆空,不獨空凡夫法,連叁乘聖人之法亦空;不止破凡夫的我執,亦破叁乘聖人的法執。二執破,妄情盡,真心顯,才是實相般若的畢竟空,亦是本經所說的“般若波羅蜜多心”。
八、般若的妙用
(一)得究竟涅槃
以無所得故,菩提薩埵,依般若波羅蜜多故,心無挂礙;無挂礙故,無有恐怖,遠離顛倒夢想,究竟涅槃。
般若真空的智慧,不但照見五蘊皆空,同時照見凡夫的六根、六塵、十二處、十八界;二乘修證的四谛、十二因緣,以及菩薩修證的智與得,皆空無自性,皆不可得。結果,“以無所得故”,得證究竟涅槃,得成無上菩提。可知無所得,才是真得;否則,有得必有失。
菩提薩埵,簡稱菩薩,譯爲覺有情;即是覺悟了的有情,當然不同于一般迷染的有情。迷染的有情,由于缺乏般若真空的智慧,不知諸法現象,根本就沒有實我實法可得,內執身心爲自我,外執世界爲我所有,根塵對立,心被境牽,身爲物轉,見不超色,聽不超聲,乃至嗅香、嘗味、覺觸,皆互相障礙,內之六根,被外之六塵所限製,不能互相爲用。加以人因有色身,在陸需屋,在水需舟,生活所須,又不能自供自給;不可能離群獨居,必須依賴社會群衆,往往被環境與人事牽製,怎得心無挂礙?
何況人是貪心而又自私的動物,每爲貪戀物質的享受,貪圖權勢的擴展,貪圖事業的成功,貪圖財富的增值,貪圖名利的占有,貪圖家庭的美滿,貪圖妻兒的幸福,…樣樣貪求,事事牽挂,又怎得心無挂無礙?何止挂礙,而且常懷恐怖,恐怖事業失敗,恐怖名譽被毀,恐怖金錢耗盡,恐怖妻兒失散,恐怖死神降臨,恐怖…。即使是學佛的人,也有恐怖,恐怖道場不興旺,恐怖常住入不敷支,恐怖道業不成就,恐怖後繼無人,…念佛的人,又恐怖不能往生西方,無論僧俗,皆有挂礙,皆有恐怖。由于人心恐怖太多,思想也就混亂起來,是非倒置,黑白不分,“以苦爲樂,無常計常,無我計我.不淨計淨。”夢想自我擴展,夢想家族延綿,夢想長命百歲,夢想永遠快樂,…。一連串美麗的夢想,所謂:人無百歲命,常懷千歲憂;終日生活在顛倒夢想中,患得患失,己經苦不堪言。若然不幸,當個人美夢粉碎,面對殘酷的現實時,更加苦惱。究其苦因,皆由不知真心的空相中,實無一法可得的緣故。
覺悟了的有情,因爲修學般若,故能“依般若波羅蜜多”真空的智慧,照見諸法皆空,知我們現前的身心世界,皆因無明錯覺幻現的妄想識心,構想與執著而有,猶如空中花,水中月,鏡中影,夢中事,幻妄不真;雖然,夢裏情景宛然,但從夢中醒來,境物全非,實無一法可得。所謂:“迷時明明有六趣,覺後空空無大千。”因而證無我,斷法執,能所皆空,無住無著,故得心無挂礙。
心無挂礙故,再不會爲世間利衰毀譽,稱譏苦樂所動,或因生老病死,憂悲苦惱而生恐怖。至此,心地光明,坦坦蕩蕩,不再執我執法,自然遠離顛倒夢想。進而以無所得之心,修無所得之善,“宴坐水月道埸,大作夢中佛事。”直至因圓果滿,自然證得究竟涅槃,當得佛果菩提。如金剛經所說:“以無我、無人、無衆生、無壽者,修一切善法,即得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
據說:過去有一位禅師,名金碧鋒,雖然能夠萬緣放下,一心入定,而且定力很深,當其入空寂定時,連此障礙的五蘊色身,亦能銷融于無形。有一天,陽壽該盡,鬼差要來捉他,但遍尋不獲,往問土地公。土地公公,教鬼卒敲打他放在座位旁邊的水晶杯,果然他立即出定。鬼卒馬上將鎖鏈套在他的頸上,要拉他走。他想,自己修行很用功,若能繼續進修,一定可以解脫生死,現在因爲心中牽挂一物,竟然被鬼卒捉去,多麼不值!于是他對鬼卒說:鬼大哥!請你讓我入內方便一下再走。誰知他轉身入內,立刻打破那個心愛的水晶杯,即入禅定去。鬼卒不見他再出來,入內一看,那裏還有禅師的蹤迹?只見他留下字條說:“若人要捉金碧鋒,除非鎖鏈鎖虛空;若然虛空鎖得住,再來拿我金碧鋒。”這故事給我們的啓示,是修行人欲想解脫,一定要萬緣放下,心無挂礙。
“究竟涅槃”是指無住涅槃,亦即是佛所證的大般涅槃。梵語涅槃,又名泥洹,譯名滅度、或解脫。意思是說:修行人到此境界,已經滅盡滋潤生死根苗的煩惱,而得解脫生死的束縛,恢複身心的自由自在,故名滅度。
又梵語:波利匿縛累,玄奘法師譯名圓寂。圓,是指我們真空理體本具衆德,所謂:“叁覺圓,萬德備。”寂,是指我們的真空妙性,明妙殊絕,湛然常住,所謂:“寂寂惺惺,惺惺寂寂”;本無煩惱,亦無悲哀。古德說得好,“真本圓,妄本寂”,是名圓寂。但此僅就理體本性言,若在修證方面解釋,則福慧具足,衆德俱備名圓,五住煩惱已脫,二種生死永亡,不再爲主觀或客觀事物所纏縛,而能超然物外,自由自在名寂。可分爲四類:
一、自性涅槃;是指衆生的自性。衆生的自性,原本清淨無染,不生不滅,聖凡同體,平等無二。即使是低級動物,如蚊蟲螞蟻之類,亦同具此性,故名自性涅槃。金剛經言:“是法平等,無有高下。”就是指衆生法爾天然,不假外求的自性涅槃而言。
二、有余涅槃:有余是指五蘊組成的色身。二乘聖人,以根本智,照徹緣生性空的真谛理,斷除叁界見思煩惱,得小乘極果,證我空真如理,回複自性的清淨,獲得生命的自由與解脫,不再受生死煩惱的縛束,故名涅槃。但由過去業力所招致的果報色身,尚存在人間。所謂;“子縛已斷,果縛尚存”,故名有余涅槃。
叁、無余涅槃:斷惑證真,與前相同;所不同的是此類聖人,己經離開人間。不僅精神獲得自由自在,同時也抛棄了衆苦積聚的五蘊色身,不再來叁界受生,遠離五陰熾盛的苦惱與逼迫。大智度論說:“聖人今世,所受之蘊盡,更不複受,是名無余涅槃。”
四、無住涅槃:無住,是不住生死,也不住涅槃。這是大乘菩薩,斷盡無明煩惱,而證得法空真如的境界;亦是大乘學者,向著菩提覺道邁進的最後收獲。至此真窮惑盡,事理交融,四智具足,五眼圓明,不再爲分段、變易生死的縛束,亦不再爲塵沙、無明等煩惱的糾纏;有的只是真理自由自在的生命。
諸佛菩薩,雖然已經證得涅槃,回複真理生命的自由自在,但慈悲爲懷,不忍衆生沈淪生死受苦,而自己獨享真理生命的快樂,故不住涅槃,倒駕慈航,隨流九界,出生入死,教化衆生;但能本其深邃的智慧,照徹事理,了解緣起性空,心不執著,不再爲生死煩惱所汙染,如皎潔的明月,在漫長的黑夜裏,不被黑暗的勢力所遮蔽,反而沖破黑幕,給人類帶來智慧光明的照耀。維摩經說:“在…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講義》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