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象;雖然心物不同,但其緣起性空的原則卻是一樣。因爲人的心理現象,亦沒有個別獨立的自性,必須憑借六根、六塵、六識衆緣和合,然後能夠發生作用,所以其性本空,皆不異空,皆即是空。
譬喻人的視覺神經,必須綜合對象、光線、空間、眼球、以及內心的分別作用等種種因緣,始可以引起視覺的功能;若然衆緣變異,或缺乏時,則此視覺即不可能存在。既然必須憑借因緣而有,本無獨立的自性,則視覺的本身就是空;即使是視覺存在時,就不異于空,就即是空。
總之:宇宙人生,有情、無情,一切常識認爲存在的東西,不外是物質現象,以及心理現象。物質現象,除五蘊色身的色相外,還包括宇宙間一切有形相的有表色,以及沒有形相的無表色(能量),甚至與時間對立的空間(無表色)。悉皆屬于色蘊所攝。心理現象,即是受、想、行、識等心理活動;綜合而言,即是色等五蘊。
五蘊,是構成宇宙人生的基本條件,今既然在般若真空智慧照見下,證明此作爲構成宇宙人生基本條件的五蘊,本身就是空;則所構成的宇宙人生,當然亦皆是空。例如:基于土、木、瓦、石、人工等因緣條件而建成的房屋,而今土木等緣既空,當然房屋亦不再存在,亦即是空。是故五蘊不異空,空不異五蘊;五蘊即是空,空即是五蘊。
這種般若真空的妙理,就是觀自在菩薩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依實相般若的理體,引發觀照般若的妙用,所照見宇宙人生“緣起性空,性空緣起”的原理。
七、般若本體
舍利子:是諸法空相,不生不滅,不垢不淨,不增不減。
“諸法”,指前面所說的五蘊,包括宇宙萬有一切現象。“空相”,是指宇宙萬有的本體,即是衆生的真心。前面說:諸法現象,不異空性的本體,亦不離空性的本體,但此空性的本體,究竟是怎樣的呢?觀音菩薩說:此“諸法空”性本體之“相”,是“不生不滅,不垢不淨,不增不減”的。因爲此經,是以般若真空的智慧立論,故不言真心,而言空相;其實,此諸法空相,就是諸法實相的理體,亦即是衆生的真心。一切諸法的現象,皆由此空相的真心而幻生;但空相的真心所幻生的諸法現象,反而蓋覆了此空相的真心;致使缺乏般若真空智慧的衆生,根本就不知道,自己本來具有此真心。
觀世音菩薩,既然以般若觀智,照見諸法緣起性空的原理,則如風掃浮雲,皓月當空,妄心粉碎,真心顯現。因此,發現真心的真相,就是不生不滅,不垢不淨,不增不減。因爲真心,真常不變,非可以作之使其生,壞之使其滅。非由般若的真理智慧照見然後有,謂之生,亦非真理智慧未照見前則無,謂之滅;因其本來不生,本來不滅,故說:“不生不滅”。
真心雖然常住不變;但無形無相,本自空寂。非可以染之使其垢,治之使其淨。衆生雖然作惡多端,真心不因被惡緣所染而汙垢;衆生雖然衆善奉行,此真心亦不因被善緣所熏而清淨。真心原本清淨,猶如蓮花生于汙泥而不染,出于清水而不沾,所以說:“不垢不淨”。
衆生的寶覺真心,原本各自圓滿,非可以加之使其增,損之使其減;更非修學般若,豁破無明,真心顯現時,謂之增;亦非未修般若時,真心被無明所障蔽,迷而不覺,謂之減。真心法爾天然,本來如此;非因諸佛證之而增;亦不因衆生迷之而減。所以說:“不增不減”。
可以說:真心不變故:色法現時,不隨衆生的色身而生;色法滅時,亦不隨衆生的色身而滅。真心空寂故:凡夫染于有漏惡法,不隨之而垢;聖人熏于無漏善法,不因之而淨。真心圓滿故:衆生迷之並不見其減,諸佛證之亦不見其增。故說:“不生不滅,不垢不淨,不增不減。”
缺乏般若智慧的衆生,于此真心不變隨緣之體,緣聚妄見其生,緣散妄見其死。因見有生有死,故貪生怕死;甚至爲了自己的生,而不顧他人之死。由是損人利己,薄人厚我;鬥爭沖突,導致苦惱叢生。
衆生不知真心隨緣不變,隨惡緣之習染時,虛妄名垢;隨善緣之熏習時,虛妄名淨。既見有垢有淨,則有相形之美惡優劣;因而愛美惡劣,取舍心生,貪嗔內蘊,謀奪外馳,遂釀成人欲橫流的世界,爲患無窮。
衆生不明此真心,在聖不增,在凡不減;故見諸佛菩薩覺悟時,妄以爲增;當自己迷惑不覺時,妄計爲減。既見有增有減,則斤斤計較于大小多寡,分疆劃界,自他分隔,人我對立;每遺憾自己之不足,常嫉妒他人的有余。由于貪求不已,欲壑難填,故作奸犯科,禍國殃民。
如果衆生能夠運用般若的真理智慧,觀照五蘊諸法,緣生性空;通達此諸法空相的理體,原本不生不滅,不垢不淨,不增不減;取消種種邪見,不生執著,既無緣起爲生,緣盡爲滅;亦無出障爲淨,隨流爲垢;更非悟時爲增,迷時爲減。生滅,垢淨,增減等相皆空,則因執相而分別取舍、所招致的煩惱與不幸,當然亦消滅于無形。
道元大師說:“了悟于生,了悟于死,乃佛家一大事因緣。”真的,能夠了悟生死的人,就不致爲生死所囚;也唯有不囚于生死的人,始能夠真正體悟此不生不滅的空相。亦唯有親自悟證此不生不滅之空相的人,才不怕死,才肯爲世界人類而死。
太史公說:“死有重于泰山,有輕于鴻毛。”中國古代嶽飛的盡忠報國,文天祥的以身許國,這些民族英雄之所以不怕死,只是愛國、愛民的強烈責任感所驅使,而能舍生就義而已;並不等于他們已經懂得生死。真正懂得生死的人,心中唯一的願望,就是但求衆生得離苦,不爲自己求安樂;可以爲衆生而生,亦可以爲衆生而死。所以能夠留惑潤生,不住涅槃,而入生死,恒乘般若的慈航,于六道生死苦海中,運載衆生,由生死此岸,抵達涅槃真理的彼岸;既隨順生死,又能超越生死。這就是大乘菩薩,明白諸法空相之後的悲願與實踐。
(一)空無蘊處界
是故空中無色,無受想行識;無眼耳鼻舌身意;無色聲香味觸法;無眼界,乃至無意識界。
“是故”,是承上起下之詞。承上諸法空相,起下文無色,無受想行識。意思是說:由于衆生的真心,原是不生不滅,不垢不淨,不增不減,法爾天然,空無一物的緣故,所以在真心的空相中,根本就沒有五蘊、六入、十二處、十八界等法可得。
前說照見五蘊皆空,是約五蘊本身言;因爲五蘊諸法,從因緣生,原無實性,其性即是空性,所以說:“五蘊皆空”。現在,是約真心的實相理體言。衆生具足的真心,本來空寂,實無五蘊等諸法現象可得。前是從現象推論至空相的本體; 今是撥開現象的假相,但顯空相的真性。現象雖有,但其性本空,有等于無。所以真心的空相中,根本就沒有五蘊可得,故說:“是故空中無色、無受想行識。”
“無眼耳鼻舌身意,無色聲香味觸法”,是說明衆生的真心,不但沒有組織衆生身心的五蘊諸法,亦沒有內在的六根,與六根所對外界的六塵。六根又名六入,入是涉入;衆生內的六根,能涉入外界的六塵;而外界的六塵,亦能涉入衆生的六根;如是根塵互相涉入而生識。六根爲識所依,六塵爲識所緣,是以六根六塵,是識所生之處,亦是識所依之處;故六根、六塵,合之名爲十二處。
眼等六根是人體的器官,用生理學的名詞說:眼是視官,耳是聽官,鼻是嗅官,舌爲嘗官,身爲觸官,意爲感官,這些都是父母所生的肉體現狀;粗而濁,但有形質,全無知覺。楞嚴經形容六根的相狀是:眼如葡萄朵,耳如新卷葉,鼻如雙垂爪,舌如初偃月,身如腰鼓桑,心如幽室見,被稱爲六種浮塵根。
衆生的生命,除了浮塵根外,還有淨色根,作爲浮塵根的所依。可以說:淨色根,是浮塵根的實體,浮塵根是淨色根的相狀;作爲六根實體的淨色根,細而淨,猶如琉璃,非肉眼所能見;等如生理學家所說的神經細胞。生理學名爲:視覺神經、聽覺神經、嗅覺神經、味覺神經、觸覺神經、以及感覺神經。
衆生的色身,只有視覺神經的淨色根,而無浮塵根的眼球,則像盲人;反之,但有浮塵根的眼球,而無視覺神經,則猶如死人,是不能發生眼的作用。當知衆生眼之所以能緣色、耳緣聲、鼻緣香、舌緣味、身緣觸、意緣法,主要原因是在浮塵根之外,還加上淨色根,才能發揮六根的功能。
色聲香味觸法,是衆生六根所對的六塵境界。塵是染汙的,變動的;所以色等六塵,既能染汙人的真心,又常在生滅變動中。六塵又名六境,因爲六塵,是六根所對之境,作爲引生六識的條件。例如:色有青黃赤白,長短方圓,乃至男女等形貌,是眼根所對境。聲有琴瑟管弦、鼓樂笙歌,甚至男女苦樂等聲音,是耳根聽覺所聞的對象。香有龍麝、旃檀、沈香、脂粉等香,包括一切香臭或非香非臭等氣味,是鼻根所嗅的對象。味有甘甜、鹹淡、酸辛、苦辣,乃至一切美味或香或臭的飲食,都是舌根所嘗的東西。其余冷暖、澀滑、輕重、柔軟、粗糙、乃至肌肉、衣服都是身根之所覺觸。至于前五塵所落射的影子(法塵),則屬于意根所緣。
例如:昨天或很久以前,我們曾經看見一些自己喜歡的東西,或聽過一些悅耳的音樂,現在雖然事過境遷,但在我們心目中,仍然留下很深刻的印象;每當清閑之際,腦海中便會影現出曾經見過的美麗影子,或悠揚的音樂。有如電影機一樣,把前塵往事,一幕一幕的放映出來,這些就是法塵。
色聲等六境又名六賊,因爲這些外界的境象,透過人眼等六根的媒介,使人不由自主的追逐物欲,迷戀不舍,作諸惡業;令人本身的功德法財,爲之而虛耗、而消失。故楞嚴經說:“六爲賊媒,自劫家寶。”
“無眼界,乃至無意識界”,是說明清淨真心的空性中,本無眼識,乃至無意識。因爲眼等六識,是由于上面所說眼等六根,對色等六塵境界而引生。衆生因眼緣于色境,再由色境的刺激,而産生視覺的眼識;是以眼識的生起,必有其所緣的色境。其他耳識、鼻識、舌識、身識、意識等亦然。因爲衆生身體中眼耳鼻舌身意等器官,受外界色等六塵的刺激,而引生…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講義》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