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講義▪P12

  ..續本文上一頁的視覺、聽覺、嗅覺、味覺、觸覺以及感覺等作用,就是眼識、耳識、鼻識、舌識、身識、意識等六種識心。

  六種識心中,前五種識心,所依的是有形象的眼等五根;第六意識所依的,是沒有形象的第七識意根。前五識的功能是直覺的,全無分別作用,而且只能各緣一境,又只能緣現在境,不能緣過去或未來;相當于心理學家所說的“感覺”。第六識則專長于分別計度,同時能回憶過去,預想未來,作爲一切善惡行爲的主謀;相當于心理學所說的“知覺”。知覺是建立在感覺之上,還包括著很多的感覺。所以意識的功能是多方面的,有同時意識,獨頭意識,散位意識,夢位意識,以及定位意識的種種不同。

  例如:當我們看到天空白色的東西時,視覺的感覺,只是那白色的一片片浮動著的東西而已。一刹那間,我們就知道那是雲,或是一團叫做雲的水蒸氣;這便是知覺。這種知覺在唯識學上,名爲五俱意識,或名同時意識。因此意識,能與前五識同時發生作用;除非前五識不與外界接觸,否則,當前五識受到外界的刺激發生感覺時,此識便馬上自動幫助前五識運作。

  比如:當我們的眼睛剛與外界接觸,被外界之色刺激而引起反應時,意識便立刻幫助眼識,分別那是黃色、青色,好色、不好色。當我們耳識才聞聲時,此識亦敏捷地幫助耳識分別這是男聲、女聲、動物聲、植物聲、可意聲、不可意聲。乃至身識覺觸時,此識也同樣的勤奮而又熱心幫助身識作種種分別;此是痛覺、快覺、冷覺、暖覺等,所以名“同時意識”。

  獨行意識,是離開眼等五官的感覺而獨立運作的識心活動,相等于心理學家所謂想像。因爲此獨行意識,離開前面五種識心,仍然可以自行分別、推理、想像,如追憶過去,想像未來等。唯識學依此獨行意識,分爲夢位、散位、定位叁種。

  當人們休息時,或在睡眠中,前五識都已經停止活動,但此意識卻仍然在活動中;甚而憑著它的幻想,而構造種種不同的夢境,名夢位意識。

  又如我們眼等五識都離開色聲等外境了,但內心仍然是情緒紛紛,思潮起伏,這種現象,唯識家稱爲散位意識。至于科學家的分析,哲學家的推理,文學家的思考,藝術家的想像,革命家的計劃,宗教家的意志等,都是屬于散位意識的工作。

  至于定位意識,是一種心力集中而又統一的心境。這種心境的表現,是精神的集中,甯靜、和諧的境界,非一般人所常有的經驗;必須有相當修養工夫,或如法修習禅定的人,然後有這種經驗出現。

  夢位意識,是顛倒錯誤的;表面上似真,事實非真;表面上似能推理,其實非理。唯識家名之爲“非量”知識。散位意識中,固有貫通前所經驗,成爲推理不誤的“比量”知識;但亦有錯誤的非量知識。其中,尤以後者居多。定位意識,則很少生起主觀的作用,只是一種明朗的意境,多屬“現量”的直接知覺。

  綜上,可知意識是包括現實人生的一切心理活動,同時支配著整個人生的行爲和意志。因爲其中包括有現量、比量、與非量的意境,所以人世間一切是非曲直的分析,善惡美醜的觀念,人我自他的糾纏,社會團體的紛擾,無一不是這個精神界的傑作。它固然可以使人成爲慈悲的菩薩,亦可以使人變爲凶惡的羅刹。雖然此識能支配人生,但亦不過是因第七識私我因緣而産生的知覺而已;因緣生法,既無自性,當體即空,在真心的空相中,根本就沒有這些錯訛複雜的現象存在,因此說:“無眼耳鼻舌身意,無色聲香味觸法,無眼界,乃至無意識界。”

  眼等是內在的六根,色等是外界的六塵,眼界等是中間的六識。六根有六根的界限,六塵有六塵的界限,六識有六識的界限;如眼根以色塵爲界,色但爲眼界所緣,眼所見唯色,非聲香味等。耳以聲塵爲界,聲但爲耳所緣,耳唯聞于聲,非以色味觸等爲所聞。……乃至意識亦只是以法塵爲界,法塵但爲意所緣,意所緣不能超越此法塵。此外,眼識的引生,亦必限于眼根,非眼根不能引發眼識。故眼識亦唯以眼根爲界;其他五識亦然。總之:六根,六塵,六識,各有各的界限不同,故合之名十八界。

  經中的“無”字,含有兩種意義:

  一是由于因緣假合故說:“無”。因爲衆生的眼等六種識心,是由六根與六塵,互相對立,互相牽引的因緣而産生,若然離開眼等六根,與色等六塵,那麼,依之而有的六種識心,根本就不可能存在,故說:“無眼耳鼻舌身意,無色聲香味觸法,無眼界,乃至意識界”。即是說:因緣生法,都無自性,都是空的。所謂:“一切皆空”。有智慧的人聽說:“一切皆空”,立刻就會明白是甚麼一回事了;但對于還未能理解真空意義之人,就要首先爲他說明五蘊皆空。如果對五蘊皆空還不明白,就要再說:六根與六塵的十二處都是空的;假如仍然不明白,就要更進一步說明:六根、六塵、六識的關系,是彼此互相爲因,互相爲緣而生起,完全是在相對依賴的關系下存在,本無自性,當體即空,所以說;“無”。

  其次是:不起妄念分別故“無”。當我們六根對六塵時,若果不起妄念分別,自然“無”根與塵種種虛妄的境界。此非孔夫子所說:“心不在焉,視而不見,聽而不聞,食而不知其味。”而是當我們徹底明白般若真空妙理時,心正在焉,如皓日當空,明察秋毫之際,而能夠視而不貪色,聽而不戀聲,食而不愛其味。不貪則不取,不取則不爲物所轉,反能轉物,于是內而忘我,則無六根;外而忘境,則無六塵;于其中間,不起分別取舍之心,即無六識。根塵識叁俱皆空寂,自然靈光獨耀,內外中間,融歸真空之性。至此,還有甚麼六根、六塵、六識可言呢?所以,爲了破除凡夫因根取境,由境牽心,而産生妄想識心的執著。故說:“無眼耳鼻舌身意,…乃至無意識界。”

  傳說:洞山禅師自小出家,師傅教他念心經,每念至無眼耳鼻舌身意時,心生疑惑,不覺摸摸自己的眼睛,拉拉自己的耳朵,又捏捏自己的鼻子,心想,明明是有眼耳鼻舌…,爲甚說無呢?因此請教師傅。可惜他的師傅,是個老實修行的人,只知道誦經,但不求甚解,被小徒弟一問,真的不知如何作答。但覺得這個孩子,宿根深厚,將來必成大器,因此,特別用心栽培他,及長,鼓勵他遊方參學,終于成爲一代禅師。

  (二)空無緣覺法

  無無明,亦無無明盡,乃至無老死,亦無老死盡。

  般若真空,不但無凡夫迷執的境界,亦無二乘聖者覺悟的境界。此中所說無無明等十二因緣,是辟支佛所修的法門。梵語辟支佛,譯名緣覺,或名獨覺。生逢佛世,親聞佛說十二因緣法而悟道的人,名緣覺;或生不逢佛世,只憑自己宿植善根,獨宿孤峰,“春睹百花開,秋觀黃葉落,”觀察萬物,緣生緣滅,生滅無常之理而悟道的人,名獨覺。無論是緣覺或獨覺,都是從因緣而悟道的聖者。

  經文在無明與老死之間,簡略了行等十支,應該加上行,識,名色,六入,觸,受,愛,取,有,生等,共成十二支,名十二因緣。此十二因緣,有流轉門與還滅門的不同。

  流轉門,是說衆生輪回六道生死的因緣,其中包括過去,現在,未來叁世流轉的因果。由于衆生的生死無窮無盡,如水的川流不息,又如車輪的旋轉不停,故名流轉門;屬于汙染的緣起,是迷情衆生的苦因苦果,亦是順觀的十二因緣。

  還滅門,是教導人解脫生死輪回的方法,若能依之逆觀十二因緣,就可以滅除煩惱生死,還歸真理的故鄉,因此名爲還滅門。在叁乘教法中,是辟支佛乘的解脫道,屬于清淨的緣起。

  十二因緣的流轉門,是詳述衆生的生命,由細至粗,自高而下的過程。迷途衆生,最初因無明不覺,迷失真心,走向黑暗的苦惱世界。無明是甚麼呢?無明,可以說是一切煩惱的祖宗,是衆生流轉生死的根本。本來,衆生的真心,是純潔無瑕,清淨本然,妙明覺照的。無奈衆生一念妄動,産生欲有所明的妄覺,這妄覺,就是“無明業相”。

  由于無明妄覺欲有所明,于是幻覺內有能見的見分,外有所見的相分;能所對立,輾轉迷執,由叁細而六粗,遂有迷理無明,迷事無明;根本無明,枝末無明;塵沙無明,見思無明;執法無明,執我無明;生育出無窮無盡的煩惱子孫;于是,真心被重重無盡的無明黑幕包裹起來,失卻原來的靈明覺照。自此,衆生不再認識真心,反而認妄作真,以爲妄想識心就是自己的心,遂被妄想識心所支配,所驅使,胡作非爲,由業感果,輪回六道,流轉生死,求出無由。所以,無明是兩種生死的根本,亦是一切罪惡的源泉。

  行:行是行動,即是衆生心識的活動,亦可以說是妄想識心盲目的沖動;屬于思心所的主體,是五蘊中行蘊所攝。由此“行”的思心所,令衆生做作或善或惡,或不善不惡的行爲,由是引生下一期的生命,叫做行。

  識:是指第八阿賴耶識。此識是衆生的精神主體,生命開始,是被過去業力所牽,挾持著過去生命所造作的善惡業種子去投胎,隨業受報;當衆生壽盡命終時,此識最後離開生命體,所謂:“去後來先作主翁”。因爲投胎時,男的中陰身,憎父愛毋,女的中陰身,則憎母愛父;就憑此一念憎愛的分別心,被稱爲識。

  名色:是指由心物和合而成的胎相。衆生的心識,被業所牽,投入母胎時,由一念憎愛之心,攬父母的精血而成胎。胎相雖然具足心物兩種元素,可是受想行識等心法是無形無相,不可以示人,而且初投胎時,六根未成,識心不能發揮其功能,但有心之名,沒有心的實際作用,所以不稱爲心,只稱爲“名”。初投胎時,形體未全,五官未具,不便稱身,但稱爲“色”。故合稱“名色”。

  六入:即是眼等六根。名色在母胎中,漸漸長成,具足眼等六根,于出胎之後,對外面的六塵境界,有互相涉入的作用,故名六入。

  觸:觸是觸覺,是嬰兒初出母胎,與外界接觸時,産生冷暖澀滑的感覺。雖然,但六根與六塵,只有接觸的機會,還沒有能力分別美惡好醜,而産生起愛惡之念。即使是兩、叁歲的嬰孩…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講義》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 继续阅读 ▪ 理性感性與覺性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