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講義▪P13

  ..續本文上一頁,仍然是天真純樸,根塵接觸,亦只有單純的知覺而已。

  受:受是領受。是人的五官與外界事物接觸的反應情緒。當小孩年紀稍長,四至十歲時,知識漸開,開始感覺到環境的優劣,而嘗受到或苦或樂的滋味。這完是情感的作用,是五蘊中的受蘊。

  愛:愛是貪愛,當人由少年進入青年時期,欲望既開,對財色名食睡等五欲塵境,心生貪戀執著就是愛;愛,包括喜怒哀樂等各種不同感覺的情緒。例如:這是我所愛,即心生歡“喜”;若被他人奪我所愛,便生嗔“怒”;若然喪失我所愛,一定悲“哀”不已;或能盡情享受我所愛,便感覺快“樂”。若是順我所愛,便生“愛欲”之心;或違我所愛,便生厭“惡”之念。時刻都在喜怒哀樂愛惡欲的圈子中打滾,消耗了寶貴的生命而不自覺,故古人說:“愛河千尺浪,苦海萬重波”。這就是愛的煩惱。

  取:是一種占有欲。人生由青年轉入壯年時期,愛欲熾盛,對于名利財富,貪求不已,諸般百計,欲據, 爲己有;甚至不奪不餍,是名取。

  有:有是有因有果。由于前際愛的追求,取的占有,不覺造了很多或善或惡的業因;有了業因,非受生死輪回的果報不可。所以招致後際的生、老死之果報體。

  生:是生命,亦是接受果報體的開始。衆生現在所造作的善惡業力,必然招致未來受生的果報體。但受果報時再造業,業再感果。所以生字,通因通果。若對前的愛取有言,則屬未來受生之果;若對後的老死言,則屬于未來感果之因。

  老死:諸根衰頹是老,身壞命終是死。有生必有死,這是現象界必然的定律。衆生的生命亦然,自出母胎後,由幼而少、而壯、而老,匆匆數十寒暑,一期報盡,終歸于死。本來死並不可怕,可怕的是死了又生,生了又死,生生死死,永無了期。衆生的生命,就是這樣一期又一期的延續下去,演變成無窮盡、無止境的生死洪流,而衆生的苦惱,也就無量無邊。

  十二因緣,不外是惑、業、苦叁道。無明和愛、取叁支屬于煩惱惑道(無明爲過去惑,愛取爲現在惑)。行和有二支是屬于業道(行是過去業,有是現在業)。識、名色、六入、觸、受、生、老死七支屬于苦道。古人偈言:“無明愛取叁煩惱,行有二支屬業道;從識至受並生死,七事共成一苦道。”

  “惑、業、苦”叁道,爲一切有情輪回生死的總綱。依過去世“無明、行”的惑業;招感現在“識、名色、六入、觸、受”的苦道。複由現在世的苦道,引生現世“愛、取、有”之惑業。再依現世的惑業,受未來世的苦道“生、老死”。如是依惑造業,由業引生苦道,依苦道再起惑,再造業,再受苦。惑業苦叁,如連環鈎鎖,循環不息,故招致無盡的生死輪回,起信論名之爲:“流轉門。”我們欲想截斷生死洪流,登涅槃彼岸,擺脫惑業苦的束縛,必須修學十二因緣的還滅門。

  十二因緣的還滅門:是無明滅則行滅,行滅則識滅,……生滅則老死滅。因爲無明,是生死的根源。衆生自從無始以來,一直都在“惑業苦”的軌道上兜圈子,不能跳出生死輪回。辟支佛這一類聖人,卻能夠觀察到這點,心生畏懼,厭離生死,故揮智慧的寶劍,斬斷無明與行的惑業,于生死的洪流中,掌握生命之舵,駛向涅槃彼岸,終于抛棄生死,登陸真理之邦,獲得生命的自由與解脫。

  因爲辟支佛的智慧,知道人生的憂悲苦惱,是由于無常轉變的“老死”而來;老死則因“生”命而有;導致生命的延續,皆因“有”業力的牽引;而業又因妄“取”生。爲什麼要妄取呢?原因是衆生被貪“愛”的心所驅使;愛又從何而來?是從感“受”的妄情而來;受因何而有?是因六根與六塵接“觸”。觸又因“六入”而生。六入又因“名色”;名色的生長,則由“識”心投胎;識心投胎的主因,是由過去“行”爲造作的業力所驅使,業力牽引識心投胎,等如憑罪狀而入獄一樣。若無業力,識心就不會被逼去投胎受報。業又從何來而來呢?業是由“無明”而生。由于無明緣行,行緣識,識緣名色,名色緣六入,六入緣觸,觸緣受,受緣愛,愛緣取,取緣有,有緣生,生緣老死。如是追究生死根源,罪魁禍首,實是無明。

  我們想取消人生的“老死”,就要不去受生;要不受生,首先就要消滅無明。欲想消滅無明,必須反妄歸真,舍識用根;遠離一切顛倒妄想,破除我法二執。如是妄盡情空,真心顯現,無明自然消滅。無明滅則行滅,行滅則識滅,識滅則名色滅,名色滅則六入滅,…直至生滅,則老死皆滅。前因既滅,後果不生,即可永斷生死,回複真心的清淨,就是十二因緣的還滅門。

  流轉門是觀察世間生死的緣起,還滅門是進修出世解脫的法門。雖然以“此有故彼有,此生故彼生”爲原則的十二因緣流轉門,能令有情流轉生死;但依據“此無故彼無,此滅故彼滅”爲原則的十二因緣還滅門,亦可使人超越生死。這是辟支佛所覺悟而又證得的境界。

  但在菩薩的般若正智,照見諸法皆空時,不管是流轉門,或是還滅門,一律都不存在。何止無明空無自性,無明以下的行、識、名色、六入,…乃至生、老死,無一不是空無自性;除了妄想執著,根本就沒有實質存在。所以說:“無明實性即佛性,幻化空身即法身。”然則,在真心的空相說:不但沒有凡夫流轉門的十二因緣法,同時也沒有聖人還滅門的十二因緣法。這樣,當然是沒有無明,乃至沒有老死,亦沒有無明盡,乃至老死盡,故說:“無無明,亦無無明盡,乃至無老死,亦無老死盡。”

  (叁)空無聲聞法

  無苦、集、滅、道。

  苦、集、滅、道四谛理,是聲聞人依之修行而悟道的法寶,屬于原始佛教的基本教義。梵語舍罪婆迦,義譯聲聞。是指一類因聞佛說法的音聲而悟道的聖人。

  谛是審實義、觀察義。意思是說:聲聞人得聞佛說四谛法,而知道衆生輪回六道生死,的確是苦(苦谛),同時又了解生死苦惱的根源,皆因衆生內心積集貪、嗔、癡等煩惱,策動身口意叁業,造作殺、盜、淫、妄等罪惡行爲而形成的(集谛);若然能夠取消內心貪嗔癡等煩惱的積集,就可以解脫生死的苦惱,證得涅槃究竟的快樂(滅谛);但欲想離苦斷集,一定要切實修道(道谛)。所謂“知苦斷集,慕滅修道”。由修道的功力,斷除見思煩惱,就可以轉凡成聖,證得我空真如之理,所以亦名四聖谛。

  苦谛:苦是逼迫性。衆生自從迷真逐妄以來,就與苦結下不解之緣。不管壽命長短,都一直在苦難中度過。不是八苦交煎,就是叁苦光臨。我們的身心,除了常常受到內在心理上、與生理上的八苦逼迫外,還要接受來自人事界或自然界的種種侵襲與惱害。例如,人事界的刀兵盜賊,侮辱侵害,威脅壓迫,譏诮怒罵,妒害讒謗,怨毀仇殺,拘禁刑罰等種種侵犯的困擾;以及自然界的水火雷電、寒暑風雨、旱潦瘟疫、蛇蠍虎狼等禍患的傷害,此外,隨時隨地都可能發生種種意外,令人苦上加苦,這就是叁苦中的“苦苦”。

  即使有人能夠幸免“苦苦”的襲擊,但世事無常,好境不永,賞心樂事,轉眼成空。或因事業失敗,宣布破産;或因家境衰落,不堪回首話當年,所謂樂極生悲,面對“壞苦”,能不黯然神傷,感慨奚之?

  就算你是個擁有名利財富,健康快樂,享用如意的幸運兒,既無天災人禍之憂,亦無慘敗之苦;但寒暑遷流,歲月不再來;世界有成住壞空,物有生住異滅,人有生老病死,一旦死神降臨,即成永訣。最慘的是:“萬般帶不去,唯有業隨身”。這種“行苦”逼人,能不悲哀?

  所以,凡是有生命的動物,尤其是人,無論是男女老少,或是富貴貧賤,身邊永遠散布著苦惱的影子;何止叁苦、八苦,簡直是無量之苦。法華經說:“叁界無安,猶如火宅,衆苦充滿,甚可怖畏。”衆生困居叁界,恒受衆苦逼迫惱害,令人恐怖畏懼,故佛說:此是苦,真實是苦,不可令樂。

  集谛:集是積聚義、招感義。人生之苦,究竟是從何而來?佛說:“集是苦因,苦因集有。”何謂集?集就是積集。積集甚麼?積集根本無明煩惱,積集枝末無明煩惱,積集無量無邊的煩惱。因爲衆生心中積集煩惱,策動身心,造諸惡業,作爲感果之因;是以人生之苦,皆因煩惱集谛而來。既非天降地生,亦非神賜人與;完全是自作自受,自食其果。

  滅谛:滅是消滅煩惱的苦因,就可以取消生死的苦果,而證得涅槃寂“滅”的快樂,因名滅谛。雜阿含經說:“貪欲永盡,嗔恚永盡,愚癡永盡,一切諸煩惱永盡,名爲涅槃。”故知涅槃,是斷盡見思煩惱,解脫生死束縛後,所證得我空真如的生命。聲聞人證此,精神上獲得寂靜與輕安,清涼與自在,內心再不爲煩惱的束縛,所以滅,又名解脫。

  道谛:道是通往涅槃解脫的管道。我們既然已經知道人生是苦,而且找尋出集是苦因,同時又知道真理生命之所在,那麼,我們就應該放棄五欲,實行修道。佛陀指示給我們通往涅槃的道路很多,在小乘言,廣則有叁十七道品,略則是八正道,再略,就是“戒定慧”叁無漏學。依戒修定,因定發慧,自然可以斷除煩惱,解脫生死,到達涅槃快樂的彼岸;由苦惱的凡夫世界,通往聖人自由自在的涅槃城,因名道谛。

  概括而言:現實人生畢竟是痛“苦”的,致苦之因,是從貪等煩惱惑積“集”而來:如果我們想到達寂“滅”解脫、安樂自在的世界,就應該一心修行辦“道”。

  苦是集的果,集是苦之因,滅爲修道之目的,道爲證滅和斷苦的工具。苦集二谛是現實世界的苦因苦果;滅道二谛屬于真理世界的樂因樂果。世出世間一切諸法,都逃不出因果的定律,然而果不離因,無因不受果。若畏苦果,當斷苦因;好愛真理生命,自當修學叁無漏道。這是佛陀最初教化凡夫與小乘的善巧方便。

  昔日釋尊成道後,即往鹿野苑爲五比丘說這四谛法。一共說了叁遍:一名示轉:“此是苦逼迫性,此是集招感性,此是滅可證性,此是道可修性。”二名勸轉:“此是苦汝應知,此是集汝應斷,此是滅汝應證,此是道汝應修。”…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講義》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 继续阅读 ▪ 理性感性與覺性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