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講義▪P2

  ..續本文上一頁世界,而忽視精神生命;在他們的心目中,物質的享受與占有,遠勝于精神的文明。于是乎物競天擇,適者生存,不適者被淘汰。

  人們爲了生存,更爲了不被淘汰,不得不竭智積慮,標奇立異,甚至爲達目的,不擇手段。竟然忘卻人類社會應有互助合作的德性,以及互愛互助,共存共榮的需要與責任。甚麼崇拜真理、舍己爲人的英雄豪傑,已經變成曆史性的人物;至于人間高貴的同情心,正義感,現實社會再也無法找尋。有的只是處處陷阱,人與人間,彼此充滿勾心鬥角、互相欺騙、互相陷害;再加上經濟利害的沖突,貧富貴賤的懸殊,資産家的驕奢淫逸,勞動者的饑渴辛勞;怎得不發生激烈的鬥爭,製造人間悲慘的厄運?

  尤甚的是那些自作聰明的人,思想各異,互相矛盾,互相沖擊,往往爲了個人思想之極端發展,而鼓勵仇恨、歌頌戰爭、打倒正義、推翻道德、毀棄人倫、封鎖自由、破壞和平。以強權爲公理,以武器爲力量,既不知天地有好生之德,更缺乏佛陀慈悲博愛的精神;于是乎戰禍彌漫,社會不安。最慘的是天下人的智慧,就這樣一代一代的被遺失、被抛棄;天下人的覺性,也就一代一代的被摧殘、被埋沒。

  我們欲想搶救天下蒼生,使之恢複人性、拾回覺性,必須憑借佛所親證的般若智光,來揭示人們生命最善美的另一面;樹立掃蕩妖氣的鮮明旗幟,建設克服愚癡迷妄的精神堡壘,以促進人類世界自性的覺悟,開拓全宇宙之荒蕪。謀求刺激起人的意志,提高人的理性,重新建立人的希望;使全世界全人類都向著真理智慧之宮邁進,共同到達人生至真、至善、至美的彼岸。這才是佛出世說法教化衆生的宗旨,亦是觀世音菩薩特別爲我們說此“般若波羅蜜多心經”之目的。

  (二)此岸與彼岸

  梵語“波羅蜜多”,譯名到彼岸。彼岸是對此岸說。佛將我們面對的現實世界,視爲此岸,理想而善美的真理世界名彼岸。此岸是充滿罪惡而苦惱的五濁惡世;彼岸則是極樂而甯靜的佛國淨土。因此,有志之士,誰不渴望由現實苦惱的此岸,到達理想而幸福的彼岸?但怎樣才能從此岸到達彼岸呢?手續很簡單:只要我們能夠依照佛教文字般若的啓示,運用觀照般若的智光,去觀照萬物之真相;然後,憑籍觀照般若的超能技巧,駕駛文字般若的超級慈航,沖破無明煩惱的驚濤駭浪,一定可以度生死苦海,安然到達實相般若的彼岸。正如我們運用高等的技術,駕駛超級的船只,自然可以沖波破浪,到達我們之目的地一樣,因此,本經的別題是:“般若波羅蜜多”。

  本經所說的:般若波羅蜜多,是六種波羅蜜多之一,亦是六種波羅蜜多的主腦。何謂六波羅蜜?六波羅蜜又名六度。度有自己獨度,亦有與大衆同度的不同;前者是小乘的行爲,後者是大乘的實踐。不管是甚麼時代,甚麼地方,甚麼人物,都是討厭自私自利漢,而喜歡接近與衆同樂者。特別是佛教的基本精神,就是教人自度度人,自利利他;故佛教的宗旨,是在于大乘的發展。

  大乘的菩薩們,無時無刻不是爲大衆的幸福而謀幸福,爲大衆的安全而謀安全。永遠本著自他共濟的初衷,人我共度的志願,共乘由六波羅蜜超級的慈航,共渡生死苦海,脫離六蔽的陷阱,到達真理的彼岸,因此,名六波羅密多。六波羅密多是:

  一、檀越波羅蜜:梵語擅越,亦名擅那,譯爲布施;運心普周名“布”,辍己惠人名“施”。是一種仁慈的救濟,亦是舍己爲人的精神。菩薩在強烈的慈悲心、正義感驅使下,一切皆以群衆的福利爲前提,凡是自己金錢、能力、精神與時間所許可的,無不竭力以赴。對苦惱群衆,視如父母、如兄弟、如姐妹,或施與金錢的救濟,或施與物質的援助。對于貧病交迫者,施以醫藥的治療;思想不正者,施以真理的指導:對于生命財産受到威脅者,施以無畏的保障。是以布施有財施、法施、無畏施等叁種。

  一個真正的佛教徒,大乘實踐家,不但要以財施解救人生活的困厄,以法施解除人們精神的苦悶,更要以無畏施的精神來保障人類的安全。叁者具足,還要叁輪體空,外不見有受施的人,內不見有能施的我,于其中間,亦不見有所施之物;如金剛經所言:“菩薩于法,應無所住,行于布施。”然後可以到達布施的彼岸,而度脫六蔽中悭貪煩惱的垢蔽。

  悭貪,是自私自利的根本,亦是世人的通病,芸芸衆生,誰能無貪?貪財、貪色、貪名、貪利、貪我國之富強,貪我家之幸福,貪我個人之享受。不但不顧及他人的幸福,反而將自己的幸福,建築在他人痛苦上;甚至得隴望蜀,不奪不餍。甲如是、乙如是、社會如是、國家如是,試問世界怎得不亂?人的生命財産又安能保?因此,人皆患得患失,惶恐終日。

  六波羅蜜經言:“諸悭貪者,常懷憂惱;現在世中,諸苦根本。”在佛眼觀之:貪求不已的人,簡直是自尋煩惱;因爲他們不知道:“黃金不是千年業”,“千年田換八百主”;更不知道人命無常呼吸間,當死神降臨時,“萬般帶不去,唯有業隨身。”那麼,多貪所爲何事?不如安貧守自己,樂善好施,以發揚人類互愛互助的精神,使自己“生有益于世,死有利于後。”豈不是更有意義?所以,佛特別以布施的美德,來改造人類悭貪的心理。

  梵網經說:“菩薩見一切貧窮人來乞者,隨前人所須,一切給與。”又六波羅蜜經說:“菩薩摩诃薩,應當更發二種勝心:一者,所有資財,庫藏諸物,知自性空,尤如陽焰,夢想幻化。二者,于諸有情,起大悲心,若見貧窮,起憐愍心,發是心已,應正了知;于是財寶,不應悭吝,平等行施。設蓄財物,終不爲己,皆爲饒益一切衆生。”

  我們果能這樣實行布施,自然可以激發“人溺己溺,人饑己饑”的同情心,培養互愛互助,“人人爲我,我爲人人”的精神,那麼,舉世都是善長仁翁啦,社會何來強奪巧取,偷扼拐騙種種怪現象呢!

  二、屍羅波羅蜜:屍羅譯爲戒,亦名防止。戒是戒條、或規律。國有國法,家有家規,社團有社團的紀律,社會有社會的秩序。這些都是用來控製人不軌的行爲,鍛煉人美好的人格,和培養人公共道德的觀念。我們無論是在行爲上或心理上,都有遵守紀律的必要。

  中國古代,以“非禮勿視,非禮勿言,非禮勿聽,非禮勿動”的道德紀律,來規範人情感盲目的沖動,的確是有助于人行爲的改善。可惜,近代人心不古,世風日下,人們在“打倒孔家店,推翻舊禮教”,妄談自由的呼聲中,放浪形骸,無惡不作;于是道德破産了,作奸犯科可以自由、爭權奪利可以自由、擾亂社會秩序也可以自由;甚至爲一己之利益,或私人仇恨,而殘殺無辜亦可以自由。國家法律除了懲罰于已然外,還有甚麼辦法阻止呢?

  佛教,不但以因果定律來範疇人的心,使人防患于未然;更製定許多戒律來規範人的身,所謂比丘二百五十戒,比丘尼五百戒,菩薩十重四十八輕戒,與叁聚戒;在家信衆亦有五戒,八戒,及菩薩戒。在這些戒律嚴格規範下,既令人消極地禁止做惡,更令人積極地修善,凡有利益世道人心的事,無不竭力以赴。使佛弟子們在這種嚴格規範訓練下,不但身不犯罪、心亦不犯罪。行住坐臥,一舉一動,皆如音律的節奏,吻合正義的軌則;一進一退,都如軍隊的步伐,契乎公理的正道。若然人皆信受佛法,奉持佛所製的戒律,那麼,社會自然不治而安、不改而善;而人類也就可以跳出毀犯的陷阱,共同抵達真理至善的彼岸,故名屍羅波羅蜜。

  叁、羼堤波羅蜜:羼提譯忍辱,他人無故加惱爲辱,于辱安受名忍。一個真正實踐佛陀遺教的慈善長者,必能抱定宗旨,忍受一切橫逆之來。特別是際此末法,衆生剛強蠻橫,毫不講理,往往好心濟人成怨恨。我們欲想完成弘法利生的責任,非容忍不可。故古人說:“必有容,德乃大;必有忍,事乃濟。”或有人以爲忍辱,是最吃虧的事;實則,忍辱是最明智之舉呢!

  如古之布袋和尚,五代梁時人,傳說是彌勒菩薩的化身。肚皮大,矮而胖,笑口常開,個性幽默,常持布袋,寢臥隨處,出語無定。常受一般人的取笑辱罵,不以爲逆。反而說:“有人罵老拙,老拙只說好;有人打老拙,老拙自睡倒;痰唾在面上,讓它自幹了;我自省氣力,他亦無煩惱。”又說:“是非憎愛世偏多,仔細思量奈我何?寬卻肚皮須忍辱,豁開心地任從他。若逢知己宜守分,縱遇冤家也共和。倘能了此心頭事,自然證得六波羅。”

  可惜世人多顛倒,同是一人,同是一事,往往愛之欲其生,惡之欲其死。愛嗎?做錯了也是對的。憎嗎?做了好事,也要說他的壞話;這就是衆生的顛倒相。布袋和尚,大肚能容,他的眼睛是雪亮的,誰是誰非,看得清清楚楚,除了唱唱詩,幽默忍辱外,還暗自覺得好笑呢!

  忍辱能治嗔恚,六波羅蜜經言:“譬喻世間阿伽陀藥,能除自他一切疾病毒;菩薩亦爾,忍伽陀藥,能治自他,一切嗔恚,煩惱毒病。”嗔恚,是衆生的心理病態。古人說:“一念嗔心起,八萬障門開。”世間的一切鬥爭與罪惡;甚至夫妻反目,朋友成仇,六親眷屬的不和,人與人間彼此的殘害,無一不是導源于嗔心。我們爲了建立友誼與和平,爲了消弭人間的戰爭與災難,誠應運用忍辱波羅蜜來對治嗔心。

  佛說:“嗔是心中火,能燒功德林。欲免輪回苦,善自護嗔心。”我們不但要守護嗔心,不許妄動;同時也要控製喜悅的情緒。因爲喜與嗔,同是人類的心理病態,能令人內心無法平衡與甯靜。所以學佛的人,逆境要忍.順境亦要忍。不爲物喜,不爲己悲。其贊我者,奚以喜?其毀我者,奚以悲?敬慎在我,毀譽由人,這就是最好的忍辱方法。

  四、毗梨耶波羅蜜:譯名精進,精而無雜,進而不退。道德的實踐,佛法的進修,學業的成就,事業的成功,皆以精進爲本;否則,一曝十寒,實難收預期之效。特別是好事多磨,自古已然,于今尤甚;所謂:“道高一尺,魔高一丈。”魔的種類很多,所謂天魔、煩惱魔、生死魔、五陰魔;吾人處身于魔影幢幢…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講義》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 继续阅读 ▪ 理性感性與覺性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