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的現實環境中,欲想成就道業,非勇猛精進,不屈不撓不可。
可惜,好逸惡勞,人之常情,誰不喜歡舒適安閑地過著自我陶醉的生活?誰願意整天奔波,苦心勞形地爲他人服務?特別是都市裏的人,早已失卻昔日的勤儉純樸,而趨向于奢侈放縱,淫逸苟安。根本不知道人生的意義,不是苟且偷安,而是勤勞與服務;人生生存之目的,不是消耗與享受,而是創造與貢獻。是以大都抱著「獨善其身”的主義,以及“今朝有酒今朝醉”、“得歡樂處且歡樂”的態度。每耽戀于紙醉金迷、燈紅酒綠的場所,流連忘返,對于甚麼公益、甚麼慈善,都忘記了。結果:不但個人失去人生的意義和價值;而國家與社會,亦直接或間接受其影響。
佛教爲了推行利己利人的慈悲主義,鼓勵我們實行四種精進,那就是:“未生不善,能令不生;巳起不善,速令除滅。未生之善,當令速生;已起之善,能令增長。”如是勇于改過,勤于修善,披精進甲,乘大願船,朝向真理之邦急進,謀求增長善根,成就道業。
佛又教導我們:“爲諸衆生,于無數劫,修諸苦行,不辭勞倦。常以四攝,布施、愛語、利行、同事,攝取有情,令得解脫,令一切衆生,安穩快樂。”可知佛教對自利利他的工作,是何等的積極與熱誠。學佛的人,自當激發精進的恒心,以克服懈怠的魔障,努力斷惡修善,利人利己,以取消內心懈怠的積垢。
五、禅那波羅蜜:禅那亦名叁昧,譯名靜慮,亦名正定。是教人將自己散漫雜亂的心,集中于一境的最好方法。一般人的心,都是妄想紛飛,所謂:“心猿意馬”,無法控製;致使在妄想識心操縱下的人生,有時成爲仁慈的天使,有時又變爲殘暴不仁的魔鬼。故佛陀特別教我們,修習禅定,控製妄想,正念真如,澄清雜念,止息邪念,以恢複身心的甯靜。但這不是靜坐枯寂,萬念俱灰的消極行爲,而是儲精蓄銳,作爲積極承辦一切福利事業的原動力。
或有人說:在這塵囂的都市,欲修禅定,談何容易?不過,有修養的人,是不會爲外境所動的。永嘉禅師的證道歌說:“行亦禅,坐亦禅,語默動靜體安然。”這是多麼到家的工夫?我們果能像古人那樣,“運水搬柴,不離叁昧”,那怕環境的嘈雜呢?
禅,是佛教戒定慧叁無漏學之一,屬于學佛必修的課程。但禅的種類很多,有世間禅,也有出世間禅;有凡夫禅,也有外道禅;有二乘禅,也有菩薩禅;還有最上乘的如來禅,以及祖師禅等不同的名稱,都是根據修習禅定境界的淺深而定。
凡是厭棄人間苦惱,欲生天國享福的人,修習世間的四禅八定,而得生天國的,是凡夫禅。
若畏生死苦,急求解脫樂,而修習九次第定,經曆觀、煉、熏、修等位次,最後引生無漏智,斷除見思煩惱的束縛,悟證我空真如理,直取清淨涅槃的,是二乘禅。
以菩提心爲因,慈悲心爲本,依一乘教,修習一心叁觀,直至二障齊斷(煩惱障,所知障),二空全彰(我空,法空),不住生死、不住涅槃,而倒駕慈航,隨流九界,濟度衆生的,是菩薩禅。
此外,還有諸佛所證的如來禅,以及不立文字、教外別傳、直指人心、見性成佛的祖師禅。
祖師禅是直接傳授于釋尊,據佛經所載:“世尊在靈山會上,拈花示衆,法會大衆,悉皆罔然。惟獨迦葉尊者,破顔微笑”。世尊即說:“善哉!善哉!吾有正法眼藏,涅槃妙心,實相無相,微妙法門,付與摩诃迦葉。”故迦葉尊者成爲禅宗初祖。後來,迦葉傳阿難,阿難傳商那和修,如是祖祖相傳,直至二十八祖菩提達摩。
達摩祖師,因觀中國大乘根性成熟,特別航海東來,成爲中國禅宗的始祖。傳說達摩祖師,是在梁武帝時來中國,由廣州至金陵,因與武帝問答不契機,遂渡江至嵩山少林寺,面壁九年。後遇志切求道,立雪斷臂的慧可,始傳衣缽。之後,慧可傳僧燦,僧燦傳道信,道信傳弘忍,弘忍傳慧能。傳說弘忍傳慧能禅師的心法,是付金剛經,並說:“衣爲爭端,止汝勿傳。”故中國禅宗祖師,傳至慧能爲止。雖然,但禅宗對中國文學的影響甚巨,唐宋以下的學者,皆混合禅宗思想于其學說。
六、般若波羅蜜:般若,就是真理的智慧,在般若之後,加上波羅蜜叁個字,是表示此真理的智慧,已經到達真理的彼岸,是智慧的至極,當然不是指二乘聖人偏于真空的一切智,或是菩薩末圓滿的道種智,而是佛道究竟圓滿的一切種智。此究竟圓滿的一切種智,就是法華經所說:“諸佛的智慧”,包括根本智與後得智。
根本智,是諸佛的實智,能證知衆生與萬物緣起性空的真理,亦即是明了宇宙萬有普遍共同不變的原理。後得智,是諸佛的權智,諸佛親證宇宙原理之後,所得的智慧;能夠辨別衆生不同的個性,及其不同的思想與欲望,而投以適合的法藥,拔除衆生的苦惱,給與衆生的快樂。
根本智亦名如理智,即如真理如何,就證知其爲如何。後得智亦名如量智,即如其所證真理而發揮,不違反其共通原理的差別作用。能明乎此,才是真實的智慧;能本乎這種智慧去利益衆生,拔苦與樂,才是真實的慈悲。
智慧可以度脫愚癡,一般人以爲愚癡,是指那些沒有學識的文盲。其實,即使是滿腹經論的人,又何嘗不是愚癡的衆生?因爲不管世間人的學問,如何淵博充實,亦很少有能夠通達宇宙萬物的真理,而獲得真知灼見者;因爲世人每于主觀偏見支配下,産生似是而非的錯覺。這種錯覺,是無法通達事理的真相,不能辨別是非曲直與邪正,更不知宇宙人生有一定的因果法則,所以佛教名之爲愚癡。
在愚癡統治下的人生,不明真理,不識因果,不辨邪正胡作妄爲,往往自誤誤人,自害害人,作諸惡業,沈淪生死,求出無由。故佛陀教人修習禅定,發掘內在的原始智慧,使本具的般若智光顯現,佛性擡頭,解脫煩惱生死的束縛,到達真理的彼岸,故名般若波羅蜜。
以上六種波羅蜜多,可以度脫衆生內心的悭貪,毀犯,嗔恨,懈怠,散亂,愚癡等六蔽,使人跳出六蔽的陷阱,駕駛六度的慈航,橫度生死苦海,到達涅槃的彼岸,回歸真理的故鄉,享受人生至真、至善、至美的境界,以結束多生多世流浪六道生死的苦惱生活,故名六波羅蜜。
波羅蜜多既然有六種,何以本經只說“般苦波羅蜜多”呢?理由是:般若是正行,布施等前五度是助行;般若如人的眼睛,前五度如人的雙足;般若是修慧,前五度是修福。人必需要有眼睛,然後可以遠行;目足相資,始可以到達目的地。同樣,人必需要有智慧,然後懂得修福;福慧雙修,直至福慧圓滿,二利究竟,始可以完成佛道。
如果缺乏般若,肓目進修,即使不致誤入岐途,所得的果報,亦僅限于人天小果,無法進入菩提覺道,不得名爲波羅蜜多。本經特別顯示般若的本體,以及說明般若真空智慧的功能,使修學佛法的人,明白般若的重要性,然後運用般若真空的智慧,來駕駛前五度的船只,駛向真理的彼岸。所以本經雖然只言般若,其實已經概括布施,持戒,忍尋,精進,禅定等五度在內。
(叁)佛法的核心
心經的心字,含有二種意義:
一是譬喻,意思是說:此經是诠諸佛的心要,濃縮了六百卷大般若經的要義;不但展示了大般若經的中心思想,同時闡明般若真空的妙理,可以說是:“般若的核心”。譬喻人體的心髒,爲人四肢百骸的核心,因此名:“般若波羅密多心經”。
二是真心:此真心,是萬法之始,衆義之宗;亦是諸佛所證,衆生所迷。法華經所诠的諸法實相理,楞嚴經所顯的如來藏妙真如性,華嚴經所說的一真法界,維摩經所說的不二法門,以及涅槃經所說的佛性,無一不是顯示此真心。就是大般若經所诠的畢竟空,以及本經所說的諸法空相,亦皆是顯示此真心。然而,此真心究竟是怎樣的呢?此真心究竟在那裏?
此真心之爲物,是視之無色,聽之無聲。說是有嗎?但無形無相;說是空嗎?它卻能隨緣創造萬有,支配一切;而且是那麼的廣大,體包太虛,量周沙界,彌滿十方,充塞天地。所謂:“通人物,達四海,塞天地,經古今,無有乎弗具,無有乎弗同,無有乎或變者。”在縱的時間方面說:此真心之體,能夠窮盡叁際;在橫的空間方面論:此真心之量,能含吐十虛,而無方所,不在內、不在外、也不在中間。但卻像太陽之在空,普臨大地,照耀萬有;如水之在地,無所不周,滋養萬物。故古人說:“內外中間一總無,境上施爲渾大有。”又說:“要見本來人,直下須親薦;日用尋常中,不隔一條線。”可知真心,無時不昭昭于吾人心目之間,無刻不晃晃于色塵之內。
可惜衆生,雖然與此真心,衣食與共,寢寤與俱,而不自覺;反而執著真心之影子(見相二分),以爲是實我實法。遂由:“無明不覺生叁細,境界爲緣長六粗。”自此,恒被虛妄意識的牽製,整天攀緣于六塵境界,分別取舍,執我執法,胡作非爲。
今日世界之所以大亂,實是人們偏激而盲目的意識所闖下的大禍。因爲妄想識心,既可以令人上天堂、亦以可使人入地獄。既可以令人雄心萬丈,精神奮振;亦可以使人萬念俱灰,興趣索然。既可使人成爲仁慈的天使;亦可使人變爲凶惡的魔鬼。這麼一來,衆生本具的真心,就被蒙上重重的陰影,披上厚厚的黑幕。本來的智慧光明,便日趨于暗淡,甚至被埋沒。
人們所見到的,只是意識黑暗的世界,而遮蔽了真心的智慧光明;人們所接觸的、所體會的,亦只是虛僞的妄心,而非尊嚴的人性。于是乎世界越來越淩亂,社會越來越複雜,人生越來越痛苦。生生死死、死死生生,永無了期。所以佛說:“一切衆生,從無始來,生死相續,皆由不知,常住真心,性淨明體,用諸妄想,此想不真,故有輪轉。”又說:“則知汝心,本妙明淨,汝自迷悶,喪本受輪,于生死中,常被漂流,是故如來,名可憐愍。”(見楞嚴經)
觀世音菩薩,因爲憐愍衆生的無知,迷失真心,反而被虛僞的妄想識心所操縱,作諸惡業,輪回生死,枉受一切苦厄。因此,特…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講義》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