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讲义▪P3

  ..续本文上一页的现实环境中,欲想成就道业,非勇猛精进,不屈不挠不可。

  可惜,好逸恶劳,人之常情,谁不喜欢舒适安闲地过著自我陶醉的生活?谁愿意整天奔波,苦心劳形地为他人服务?特别是都市里的人,早已失却昔日的勤俭纯朴,而趋向于奢侈放纵,淫逸苟安。根本不知道人生的意义,不是苟且偷安,而是勤劳与服务;人生生存之目的,不是消耗与享受,而是创造与贡献。是以大都抱著「独善其身”的主义,以及“今朝有酒今朝醉”、“得欢乐处且欢乐”的态度。每耽恋于纸醉金迷、灯红酒绿的场所,流连忘返,对于甚么公益、甚么慈善,都忘记了。结果:不但个人失去人生的意义和价值;而国家与社会,亦直接或间接受其影响。

  佛教为了推行利己利人的慈悲主义,鼓励我们实行四种精进,那就是:“未生不善,能令不生;巳起不善,速令除灭。未生之善,当令速生;已起之善,能令增长。”如是勇于改过,勤于修善,披精进甲,乘大愿船,朝向真理之邦急进,谋求增长善根,成就道业。

  佛又教导我们:“为诸众生,于无数劫,修诸苦行,不辞劳倦。常以四摄,布施、爱语、利行、同事,摄取有情,令得解脱,令一切众生,安稳快乐。”可知佛教对自利利他的工作,是何等的积极与热诚。学佛的人,自当激发精进的恒心,以克服懈怠的魔障,努力断恶修善,利人利己,以取消内心懈怠的积垢。

  五、禅那波罗蜜:禅那亦名三昧,译名静虑,亦名正定。是教人将自己散漫杂乱的心,集中于一境的最好方法。一般人的心,都是妄想纷飞,所谓:“心猿意马”,无法控制;致使在妄想识心操纵下的人生,有时成为仁慈的天使,有时又变为残暴不仁的魔鬼。故佛陀特别教我们,修习禅定,控制妄想,正念真如,澄清杂念,止息邪念,以恢复身心的宁静。但这不是静坐枯寂,万念俱灰的消极行为,而是储精蓄锐,作为积极承办一切福利事业的原动力。

  或有人说:在这尘嚣的都市,欲修禅定,谈何容易?不过,有修养的人,是不会为外境所动的。永嘉禅师的证道歌说:“行亦禅,坐亦禅,语默动静体安然。”这是多么到家的工夫?我们果能像古人那样,“运水搬柴,不离三昧”,那怕环境的嘈杂呢?

  禅,是佛教戒定慧三无漏学之一,属于学佛必修的课程。但禅的种类很多,有世间禅,也有出世间禅;有凡夫禅,也有外道禅;有二乘禅,也有菩萨禅;还有最上乘的如来禅,以及祖师禅等不同的名称,都是根据修习禅定境界的浅深而定。

  凡是厌弃人间苦恼,欲生天国享福的人,修习世间的四禅八定,而得生天国的,是凡夫禅。

  若畏生死苦,急求解脱乐,而修习九次第定,经历观、炼、熏、修等位次,最后引生无漏智,断除见思烦恼的束缚,悟证我空真如理,直取清净涅槃的,是二乘禅。

  以菩提心为因,慈悲心为本,依一乘教,修习一心三观,直至二障齐断(烦恼障,所知障),二空全彰(我空,法空),不住生死、不住涅槃,而倒驾慈航,随流九界,济度众生的,是菩萨禅。

  此外,还有诸佛所证的如来禅,以及不立文字、教外别传、直指人心、见性成佛的祖师禅。

  祖师禅是直接传授于释尊,据佛经所载:“世尊在灵山会上,拈花示众,法会大众,悉皆罔然。惟独迦叶尊者,破颜微笑”。世尊即说:“善哉!善哉!吾有正法眼藏,涅槃妙心,实相无相,微妙法门,付与摩诃迦叶。”故迦叶尊者成为禅宗初祖。后来,迦叶传阿难,阿难传商那和修,如是祖祖相传,直至二十八祖菩提达摩。

  达摩祖师,因观中国大乘根性成熟,特别航海东来,成为中国禅宗的始祖。传说达摩祖师,是在梁武帝时来中国,由广州至金陵,因与武帝问答不契机,遂渡江至嵩山少林寺,面壁九年。后遇志切求道,立雪断臂的慧可,始传衣钵。之后,慧可传僧灿,僧灿传道信,道信传弘忍,弘忍传慧能。传说弘忍传慧能禅师的心法,是付金刚经,并说:“衣为争端,止汝勿传。”故中国禅宗祖师,传至慧能为止。虽然,但禅宗对中国文学的影响甚巨,唐宋以下的学者,皆混合禅宗思想于其学说。

  六、般若波罗蜜:般若,就是真理的智慧,在般若之后,加上波罗蜜三个字,是表示此真理的智慧,已经到达真理的彼岸,是智慧的至极,当然不是指二乘圣人偏于真空的一切智,或是菩萨末圆满的道种智,而是佛道究竟圆满的一切种智。此究竟圆满的一切种智,就是法华经所说:“诸佛的智慧”,包括根本智与后得智。

  根本智,是诸佛的实智,能证知众生与万物缘起性空的真理,亦即是明了宇宙万有普遍共同不变的原理。后得智,是诸佛的权智,诸佛亲证宇宙原理之后,所得的智慧;能够辨别众生不同的个性,及其不同的思想与欲望,而投以适合的法药,拔除众生的苦恼,给与众生的快乐。

  根本智亦名如理智,即如真理如何,就证知其为如何。后得智亦名如量智,即如其所证真理而发挥,不违反其共通原理的差别作用。能明乎此,才是真实的智慧;能本乎这种智慧去利益众生,拔苦与乐,才是真实的慈悲。

  智慧可以度脱愚痴,一般人以为愚痴,是指那些没有学识的文盲。其实,即使是满腹经论的人,又何尝不是愚痴的众生?因为不管世间人的学问,如何渊博充实,亦很少有能够通达宇宙万物的真理,而获得真知灼见者;因为世人每于主观偏见支配下,产生似是而非的错觉。这种错觉,是无法通达事理的真相,不能辨别是非曲直与邪正,更不知宇宙人生有一定的因果法则,所以佛教名之为愚痴。

  在愚痴统治下的人生,不明真理,不识因果,不辨邪正胡作妄为,往往自误误人,自害害人,作诸恶业,沉沦生死,求出无由。故佛陀教人修习禅定,发掘内在的原始智慧,使本具的般若智光显现,佛性抬头,解脱烦恼生死的束缚,到达真理的彼岸,故名般若波罗蜜。

  以上六种波罗蜜多,可以度脱众生内心的悭贪,毁犯,嗔恨,懈怠,散乱,愚痴等六蔽,使人跳出六蔽的陷阱,驾驶六度的慈航,横度生死苦海,到达涅槃的彼岸,回归真理的故乡,享受人生至真、至善、至美的境界,以结束多生多世流浪六道生死的苦恼生活,故名六波罗蜜。

  波罗蜜多既然有六种,何以本经只说“般苦波罗蜜多”呢?理由是:般若是正行,布施等前五度是助行;般若如人的眼睛,前五度如人的双足;般若是修慧,前五度是修福。人必需要有眼睛,然后可以远行;目足相资,始可以到达目的地。同样,人必需要有智慧,然后懂得修福;福慧双修,直至福慧圆满,二利究竟,始可以完成佛道。

  如果缺乏般若,肓目进修,即使不致误入岐途,所得的果报,亦仅限于人天小果,无法进入菩提觉道,不得名为波罗蜜多。本经特别显示般若的本体,以及说明般若真空智慧的功能,使修学佛法的人,明白般若的重要性,然后运用般若真空的智慧,来驾驶前五度的船只,驶向真理的彼岸。所以本经虽然只言般若,其实已经概括布施,持戒,忍寻,精进,禅定等五度在内。

  (三)佛法的核心

  心经的心字,含有二种意义:

  一是譬喻,意思是说:此经是诠诸佛的心要,浓缩了六百卷大般若经的要义;不但展示了大般若经的中心思想,同时阐明般若真空的妙理,可以说是:“般若的核心”。譬喻人体的心脏,为人四肢百骸的核心,因此名:“般若波罗密多心经”。

  二是真心:此真心,是万法之始,众义之宗;亦是诸佛所证,众生所迷。法华经所诠的诸法实相理,楞严经所显的如来藏妙真如性,华严经所说的一真法界,维摩经所说的不二法门,以及涅槃经所说的佛性,无一不是显示此真心。就是大般若经所诠的毕竟空,以及本经所说的诸法空相,亦皆是显示此真心。然而,此真心究竟是怎样的呢?此真心究竟在那里?

  此真心之为物,是视之无色,听之无声。说是有吗?但无形无相;说是空吗?它却能随缘创造万有,支配一切;而且是那么的广大,体包太虚,量周沙界,弥满十方,充塞天地。所谓:“通人物,达四海,塞天地,经古今,无有乎弗具,无有乎弗同,无有乎或变者。”在纵的时间方面说:此真心之体,能够穷尽三际;在横的空间方面论:此真心之量,能含吐十虚,而无方所,不在内、不在外、也不在中间。但却像太阳之在空,普临大地,照耀万有;如水之在地,无所不周,滋养万物。故古人说:“内外中间一总无,境上施为浑大有。”又说:“要见本来人,直下须亲荐;日用寻常中,不隔一条线。”可知真心,无时不昭昭于吾人心目之间,无刻不晃晃于色尘之内。

  可惜众生,虽然与此真心,衣食与共,寝寤与俱,而不自觉;反而执著真心之影子(见相二分),以为是实我实法。遂由:“无明不觉生三细,境界为缘长六粗。”自此,恒被虚妄意识的牵制,整天攀缘于六尘境界,分别取舍,执我执法,胡作非为。

  今日世界之所以大乱,实是人们偏激而盲目的意识所闯下的大祸。因为妄想识心,既可以令人上天堂、亦以可使人入地狱。既可以令人雄心万丈,精神奋振;亦可以使人万念俱灰,兴趣索然。既可使人成为仁慈的天使;亦可使人变为凶恶的魔鬼。这么一来,众生本具的真心,就被蒙上重重的阴影,披上厚厚的黑幕。本来的智慧光明,便日趋于暗淡,甚至被埋没。

  人们所见到的,只是意识黑暗的世界,而遮蔽了真心的智慧光明;人们所接触的、所体会的,亦只是虚伪的妄心,而非尊严的人性。于是乎世界越来越凌乱,社会越来越复杂,人生越来越痛苦。生生死死、死死生生,永无了期。所以佛说:“一切众生,从无始来,生死相续,皆由不知,常住真心,性净明体,用诸妄想,此想不真,故有轮转。”又说:“则知汝心,本妙明净,汝自迷闷,丧本受轮,于生死中,常被漂流,是故如来,名可怜愍。”(见楞严经)

  观世音菩萨,因为怜愍众生的无知,迷失真心,反而被虚伪的妄想识心所操纵,作诸恶业,轮回生死,枉受一切苦厄。因此,特…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讲义》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 继续阅读 ▪ 理性感性与觉性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