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讲义▪P4

  ..续本文上一页别请示释尊允许,为我们演说修学“般若波罗密多心”的法门,目的是欲令我们舍妄趣真,向内寻求,令内心世界真理智慧的种子,重新萌智慧芽,开智慧花,结智慧果,觉悟此迷失已久的真心,恢复人性的尊严,成为宇宙的大觉。

  如果我们,因闻观世音菩萨宣说修学“般若波罗密多”的法门,能够启发般若正智,照见五蕴皆空,不生执著,而离四相,破我执;又能运用观照般若,照见诸法空相,真空不空,以无所住著的心,修诸波罗密,即可以远离一切颠倒梦想,究竟涅槃,证得此本来具足的清净真心,成就佛果无上菩提,故本经名为:“般若波罗蜜多心经”。

  心字是独立的,般若波罗蜜多是能照、能显;心为所照、所显。其中多字,只是梵文的一种语尾词,在金刚经只言:“波罗蜜”,本经则在“波罗蜜”之后,加上一个多字,只是属于助语词,并没有特别的意义与作用。但若将之冠在心字之前,名“多心经”,那就差之毫厘,错之千里了,千万不可!

  (四)经字的解释

  经字梵语是:修多罗,或素怛缆,译名契经,简言为经。契经的意思是说:佛所说的经典,既能上契诸佛所证的真理,又能下契众生的根机。以其能契理故,可以传诵万世;作为人生的正轨,而取消人世间,种种邪倒错谬的知见。以其能契机故,可以垂范天下,能适应任何时代的需要;而令各行各业的人士,喜欢信解受持;作为人类不可或缺的精神补品,灵性食粮。所以被称为“契经”。在杂阿毗昙心论第八卷中,解释经字,含有五种不同意义:

  一、出生义:佛经能够出生一切义理,出生一切功德;若然依之修行,不止可以出生甚深智慧,令人转迷为悟,转凡成圣,还可以出生佛果菩提。

  二、泉涌义:泉是水的源流,取之不尽、用之不竭;譬喻佛经所诠的义理丰富,犹如泉水之滔滔不绝,无穷无尽。随人智慧之深浅,理解力之强弱,吸收多少,无不称心如意。

  三、显示义:佛所说的经典,不但显示世间法的意义;同时显示出世间法的修证。既显示俗谛理之有;又显示真谛理之空。既显示权教的种种方便;又显示实教一佛乘的真理智慧。总之:佛经能够对于十法界圣凡的依正因果,一切诸法所含的义理,逐一阐明无遗,穷幽显秘,生人慧解,所以经是显示义。

  四、绳墨义:绳墨,是古之木匠所用的墨斗,能定曲直,以助作业。譬喻佛经,可以辨别邪正、分析是非、能定真伪;令修行人明是非,知邪正,辨真伪,而知趣向佛果菩提,不致堕落邪魔外道。

  五、鬘结义:鬘结,是用线穿起的花朵,使之连贯不乱,作为装饰品。譬喻佛经所诠的义理,能贯穿佛所说的五乘教法,令大小乘的义理,有序不乱,不致散失。

  此外,经字还含有贯、摄、常、法等义。因为经典,能够将佛陀的一代时教,如线贯珠,令不散失。又能摄持所应教度的众生,令不堕落。还有,佛经所说的道理,是真常不变的,放诸四海而皆准,不因时间的迁流而转变,不因地理环境的不同而不适应,所以佛教的经典,二千多年来,无论中外古今,不分国籍与种族,不限地理与环境,一直都为世界各国人士所崇拜、所景仰,的确是异于世间的一般书籍,因此不名为佛书,而被称为佛经。经之一字是通题,通于佛所说的一切经;般若波罗蜜多心等七字是别题,别限于本经;通别合称,故名:“般若波罗蜜多心经”。

  三、本经的翻译

  (一)不同的译本

  佛陀诞生于印度,作为中国人的我们,竟然有机会阅读佛陀丰富的遗产——佛经,全拜古代译经大师们之所赐。同时,我们要考核任何一部佛经的真伪,固然要从全经所诠的真理和宗旨去衡量;但另一方面,亦要从翻译时代和译者的学识与声誉各方面去考察。所以译题,是非常重要的。本经前后共有十多种译本,现在收藏于大藏经中,只有七种,译名固然有出入,内文繁略亦异。七种译本是:

  1.摩诃般若波罗蜜大明咒 姚秦天竺三藏鸠摩罗什译

  2.般若波罗蜜多心经, 唐三藏玄奘译

  3.普遍智藏般若波罗蜜多心经 唐摩竭陀国三藏法月译

  4.般若波罗蜜多心经 唐阙宾国三藏般若共利言译

  5.般若波罗蜜多心经 唐三藏智慧轮译

  6.般若波罗蜜多心经 唐三藏法成译

  7.佛说佛母般若波罗蜜多心经 宋西天三藏施护译

  以上七种译本,虽然经题不同,内文亦详略互异,但其要旨则一。中国民间流传诵念最广的,应推玄奘法师的译本。现在我们所讲解的,就是以玄奘法师之译本为依据,故本经的译题是:“唐三藏法师玄奘译”。

  (二)译经的时代

  唐朝,是此经翻译的时代,唐高祖李渊,自隋恭帝禅位后,即建都长安,国号曰唐,改元武德。武德九年,传位于世民。世民即位,号太宗,改元贞观,励精图治,政通人和,国泰民安,导致唐朝鼎盛。佛教自秦汉之间传入中国后,经两晋及南北朝的传授演绎,至隋唐之际,不仅思想成熟,教义精密;且派别竞起,宗门林立。而其宗派及教义,又为我国佛教之精华,是以隋唐两朝,实为中国佛教之全盛时期。

  尤其是最令人兴奋而永志不忘的,乃于隋未唐初,我国古都洛阳猴氏县之东郊陈堡谷,诞生了一位沟通中印文化的第一功臣,以及我国佛教新译时代权威的玄奘法师。其所翻译的佛经,内容丰富,词藻纯洁,体裁自然,而且文学色彩浓厚,文字组织精密,以及偈颂歌赞的谨严格调,文法字句的精警老炼,不但给予我国文学极大影响,和对唐代文艺复兴有莫大贡献;兼且成为当时思潮的主流。可见唐代之佛学隆盛,已臻极点;但促进其如此隆盛的原因,该是玄奘法师的功劳。本经就是在中国文化鼎盛之唐朝,由负有盛名的玄奘法师所翻译的。

  (三)译者的德号

  三藏法师,是译者的德号。三藏:指经藏、律藏、和论藏。经藏明心诠性,为定学所摄;律藏规范三业,为戒学所摄;论藏分别邪正,为慧学所慑;戒定慧三无漏学,是整个佛法的总纲。所以,举三藏二字,便包括整个佛法的要义。

  法师二字,含有三种不同的意义:

  一从字义解释:法是轨则义,师是训匠义。事有轨则为规范,必合于情理;物经训匠提炼雕刻,必臻于美善。同样,凡能以佛法的规则,来指导自他的行为,使之合乎正轨;用佛法的慧剑,来雕刻自他的人格,使之同臻完善的人,皆可称之为法师。

  二从佛法解释:法是佛法,师是师范。能精通三藏佛法,堪为人天师范的出家人,均可称之为法师。

  三从自利利他解释:若以三藏教法自奉为师,依之修持的人,名自利的法师;能够对众演说三藏教法,化导众生,为人师范的出家者,是利他的法师。

  现在,这位译师,不但是精通三藏,自奉佛法为师的法师,亦是以三藏佛法,规范自他行为,雕刻自他人格,堪为人天师表的自利兼他的法师,故名三藏法师。这位三藏法师是谁呢?那就是大名鼎鼎的玄奘法师。

  在我国佛经翻译史上,译师虽多,但被荣称三藏法师的却甚少,其中,最负盛名的不外是罗什、觉贤、玄奘、不空等,史家称为四大翻译家。在四大译师中,尤以玄奘、罗什为首屈一指的尖锐人物。凡罗什、玄奘译的佛经,其译题俱冠以三藏法师四字。因为这两位译师,是中国佛经翻译界的两钜子;罗什为旧译时代的泰斗,玄奘则为新译时代的权威者。奘译之卷陕虽富于罗什,而什译之范围,却广于玄奘。印度大乘佛教,不外中观与瑜伽。罗什所弘为中观法门,开我国天台、贤首二宗之先河;而玄奘所传,则为瑜伽法门,为我国法相唯识宗的始祖。所以二师势均力敌,智等誉齐,实为瓜分中国佛教史天下的杰出人物。现此译题,在译者姓名之前,冠以三藏法师四字,正显示此译者,并非平平凡凡的人,而是一位划时代性的翻译家。

  (四)译者的故事

  玄奘,是译者的法号,俗姓陈,名纬,河南洛阳人,母早逝,父陈惠,本是清康的地方官;后因厌倦官宦之角逐生涯,便弃官隐居,专心学问。师刚年满十岁,即蒙慈父见背之痛,成为人间的孤儿;因此,前往洛阳净士寺,投靠其兄长捷法师。

  长捷法师,不特学丰德长,且为当时负有盛名的人物;每设法会,弘经布教。奘师因得闻佛理,并对佛教发生浓厚兴趣,遂立志出家。但当时的人欲想出家,并不容易,必须经过国家考试,在思想、学问、品德、年龄各方面都合格了,还要获得皇帝赐给度牒,始可出家。所以,当时出家不只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也是最有意义,最荣耀的事。

  隋汤帝大业四年,皇上劾令度僧廿七名出家。这道圣旨一经颁布,那些有意出家的秀才、学士们,都从远途赶来参加选度考试。可是住在洛阳的玄奘,反而不敢报名参加,因为他那时年仅十三,还未足够二十岁出家的年龄。

  考试那天,来自四方的秀才、学士们都齐集试场,紧张而肃静地恭候主考官的降临。可怜,年纪小小而又极端渴望出家的玄奘,只抱著幽怨而羡慕的心情,在试场门外踱来踱去,徘徊不已。主考官来了,他惊奇地瞧了玄奘一眼,便差使下属把玄奘带到他的跟前。原来,这位主考官姓郑名善果,不但是一位佛教徒,同时对于相术也有深刻的研究。他看见玄奘相貌端庄,举止不凡,知道他的前途一定很远大。于是查问他:是谁家的孩子,跑到试场来做什么?玄奘经他一问,就壮著胆子把自己的身世、年龄、志愿、以及到试场来的希望,通通告诉他。这位主考官真想不到他小小的年纪,竟有这么伟大的志愿,不但非常钦佩,并且特别替他写了一本奏章,向皇上请愿。结果:获得皇上的例外核准。因此,他便在净士寺出家,改名为玄奘。

  在一般人的想像中,认为出家人大都是消极、悲观;他们的生活,是那么消沉、枯燥、无聊,但事实上并不是。尤其是隋唐出家人的生活,都是那么积极、向上,他们不但了解人生是甚么,还懂得人生应该做些甚么!不独希望自己解脱人生的痛苦,获得生命永恒的快乐;同时,也希望一切人都能够离苦得乐。他们永远…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讲义》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 继续阅读 ▪ 理性感性与觉性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