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別請示釋尊允許,爲我們演說修學“般若波羅密多心”的法門,目的是欲令我們舍妄趣真,向內尋求,令內心世界真理智慧的種子,重新萌智慧芽,開智慧花,結智慧果,覺悟此迷失已久的真心,恢複人性的尊嚴,成爲宇宙的大覺。
如果我們,因聞觀世音菩薩宣說修學“般若波羅密多”的法門,能夠啓發般若正智,照見五蘊皆空,不生執著,而離四相,破我執;又能運用觀照般若,照見諸法空相,真空不空,以無所住著的心,修諸波羅密,即可以遠離一切顛倒夢想,究竟涅槃,證得此本來具足的清淨真心,成就佛果無上菩提,故本經名爲:“般若波羅蜜多心經”。
心字是獨立的,般若波羅蜜多是能照、能顯;心爲所照、所顯。其中多字,只是梵文的一種語尾詞,在金剛經只言:“波羅蜜”,本經則在“波羅蜜”之後,加上一個多字,只是屬于助語詞,並沒有特別的意義與作用。但若將之冠在心字之前,名“多心經”,那就差之毫厘,錯之千裏了,千萬不可!
(四)經字的解釋
經字梵語是:修多羅,或素怛纜,譯名契經,簡言爲經。契經的意思是說:佛所說的經典,既能上契諸佛所證的真理,又能下契衆生的根機。以其能契理故,可以傳誦萬世;作爲人生的正軌,而取消人世間,種種邪倒錯謬的知見。以其能契機故,可以垂範天下,能適應任何時代的需要;而令各行各業的人士,喜歡信解受持;作爲人類不可或缺的精神補品,靈性食糧。所以被稱爲“契經”。在雜阿毗昙心論第八卷中,解釋經字,含有五種不同意義:
一、出生義:佛經能夠出生一切義理,出生一切功德;若然依之修行,不止可以出生甚深智慧,令人轉迷爲悟,轉凡成聖,還可以出生佛果菩提。
二、泉湧義:泉是水的源流,取之不盡、用之不竭;譬喻佛經所诠的義理豐富,猶如泉水之滔滔不絕,無窮無盡。隨人智慧之深淺,理解力之強弱,吸收多少,無不稱心如意。
叁、顯示義:佛所說的經典,不但顯示世間法的意義;同時顯示出世間法的修證。既顯示俗谛理之有;又顯示真谛理之空。既顯示權教的種種方便;又顯示實教一佛乘的真理智慧。總之:佛經能夠對于十法界聖凡的依正因果,一切諸法所含的義理,逐一闡明無遺,窮幽顯秘,生人慧解,所以經是顯示義。
四、繩墨義:繩墨,是古之木匠所用的墨鬥,能定曲直,以助作業。譬喻佛經,可以辨別邪正、分析是非、能定真僞;令修行人明是非,知邪正,辨真僞,而知趣向佛果菩提,不致墮落邪魔外道。
五、鬘結義:鬘結,是用線穿起的花朵,使之連貫不亂,作爲裝飾品。譬喻佛經所诠的義理,能貫穿佛所說的五乘教法,令大小乘的義理,有序不亂,不致散失。
此外,經字還含有貫、攝、常、法等義。因爲經典,能夠將佛陀的一代時教,如線貫珠,令不散失。又能攝持所應教度的衆生,令不墮落。還有,佛經所說的道理,是真常不變的,放諸四海而皆准,不因時間的遷流而轉變,不因地理環境的不同而不適應,所以佛教的經典,二千多年來,無論中外古今,不分國籍與種族,不限地理與環境,一直都爲世界各國人士所崇拜、所景仰,的確是異于世間的一般書籍,因此不名爲佛書,而被稱爲佛經。經之一字是通題,通于佛所說的一切經;般若波羅蜜多心等七字是別題,別限于本經;通別合稱,故名:“般若波羅蜜多心經”。
叁、本經的翻譯
(一)不同的譯本
佛陀誕生于印度,作爲中國人的我們,竟然有機會閱讀佛陀豐富的遺産——佛經,全拜古代譯經大師們之所賜。同時,我們要考核任何一部佛經的真僞,固然要從全經所诠的真理和宗旨去衡量;但另一方面,亦要從翻譯時代和譯者的學識與聲譽各方面去考察。所以譯題,是非常重要的。本經前後共有十多種譯本,現在收藏于大藏經中,只有七種,譯名固然有出入,內文繁略亦異。七種譯本是:
1.摩诃般若波羅蜜大明咒 姚秦天竺叁藏鸠摩羅什譯
2.般若波羅蜜多心經, 唐叁藏玄奘譯
3.普遍智藏般若波羅蜜多心經 唐摩竭陀國叁藏法月譯
4.般若波羅蜜多心經 唐阙賓國叁藏般若共利言譯
5.般若波羅蜜多心經 唐叁藏智慧輪譯
6.般若波羅蜜多心經 唐叁藏法成譯
7.佛說佛母般若波羅蜜多心經 宋西天叁藏施護譯
以上七種譯本,雖然經題不同,內文亦詳略互異,但其要旨則一。中國民間流傳誦念最廣的,應推玄奘法師的譯本。現在我們所講解的,就是以玄奘法師之譯本爲依據,故本經的譯題是:“唐叁藏法師玄奘譯”。
(二)譯經的時代
唐朝,是此經翻譯的時代,唐高祖李淵,自隋恭帝禅位後,即建都長安,國號曰唐,改元武德。武德九年,傳位于世民。世民即位,號太宗,改元貞觀,勵精圖治,政通人和,國泰民安,導致唐朝鼎盛。佛教自秦漢之間傳入中國後,經兩晉及南北朝的傳授演繹,至隋唐之際,不僅思想成熟,教義精密;且派別競起,宗門林立。而其宗派及教義,又爲我國佛教之精華,是以隋唐兩朝,實爲中國佛教之全盛時期。
尤其是最令人興奮而永志不忘的,乃于隋未唐初,我國古都洛陽猴氏縣之東郊陳堡谷,誕生了一位溝通中印文化的第一功臣,以及我國佛教新譯時代權威的玄奘法師。其所翻譯的佛經,內容豐富,詞藻純潔,體裁自然,而且文學色彩濃厚,文字組織精密,以及偈頌歌贊的謹嚴格調,文法字句的精警老煉,不但給予我國文學極大影響,和對唐代文藝複興有莫大貢獻;兼且成爲當時思潮的主流。可見唐代之佛學隆盛,已臻極點;但促進其如此隆盛的原因,該是玄奘法師的功勞。本經就是在中國文化鼎盛之唐朝,由負有盛名的玄奘法師所翻譯的。
(叁)譯者的德號
叁藏法師,是譯者的德號。叁藏:指經藏、律藏、和論藏。經藏明心诠性,爲定學所攝;律藏規範叁業,爲戒學所攝;論藏分別邪正,爲慧學所懾;戒定慧叁無漏學,是整個佛法的總綱。所以,舉叁藏二字,便包括整個佛法的要義。
法師二字,含有叁種不同的意義:
一從字義解釋:法是軌則義,師是訓匠義。事有軌則爲規範,必合于情理;物經訓匠提煉雕刻,必臻于美善。同樣,凡能以佛法的規則,來指導自他的行爲,使之合乎正軌;用佛法的慧劍,來雕刻自他的人格,使之同臻完善的人,皆可稱之爲法師。
二從佛法解釋:法是佛法,師是師範。能精通叁藏佛法,堪爲人天師範的出家人,均可稱之爲法師。
叁從自利利他解釋:若以叁藏教法自奉爲師,依之修持的人,名自利的法師;能夠對衆演說叁藏教法,化導衆生,爲人師範的出家者,是利他的法師。
現在,這位譯師,不但是精通叁藏,自奉佛法爲師的法師,亦是以叁藏佛法,規範自他行爲,雕刻自他人格,堪爲人天師表的自利兼他的法師,故名叁藏法師。這位叁藏法師是誰呢?那就是大名鼎鼎的玄奘法師。
在我國佛經翻譯史上,譯師雖多,但被榮稱叁藏法師的卻甚少,其中,最負盛名的不外是羅什、覺賢、玄奘、不空等,史家稱爲四大翻譯家。在四大譯師中,尤以玄奘、羅什爲首屈一指的尖銳人物。凡羅什、玄奘譯的佛經,其譯題俱冠以叁藏法師四字。因爲這兩位譯師,是中國佛經翻譯界的兩钜子;羅什爲舊譯時代的泰鬥,玄奘則爲新譯時代的權威者。奘譯之卷陝雖富于羅什,而什譯之範圍,卻廣于玄奘。印度大乘佛教,不外中觀與瑜伽。羅什所弘爲中觀法門,開我國天臺、賢首二宗之先河;而玄奘所傳,則爲瑜伽法門,爲我國法相唯識宗的始祖。所以二師勢均力敵,智等譽齊,實爲瓜分中國佛教史天下的傑出人物。現此譯題,在譯者姓名之前,冠以叁藏法師四字,正顯示此譯者,並非平平凡凡的人,而是一位劃時代性的翻譯家。
(四)譯者的故事
玄奘,是譯者的法號,俗姓陳,名緯,河南洛陽人,母早逝,父陳惠,本是清康的地方官;後因厭倦官宦之角逐生涯,便棄官隱居,專心學問。師剛年滿十歲,即蒙慈父見背之痛,成爲人間的孤兒;因此,前往洛陽淨士寺,投靠其兄長捷法師。
長捷法師,不特學豐德長,且爲當時負有盛名的人物;每設法會,弘經布教。奘師因得聞佛理,並對佛教發生濃厚興趣,遂立志出家。但當時的人欲想出家,並不容易,必須經過國家考試,在思想、學問、品德、年齡各方面都合格了,還要獲得皇帝賜給度牒,始可出家。所以,當時出家不只是一件非常困難的事,也是最有意義,最榮耀的事。
隋湯帝大業四年,皇上劾令度僧廿七名出家。這道聖旨一經頒布,那些有意出家的秀才、學士們,都從遠途趕來參加選度考試。可是住在洛陽的玄奘,反而不敢報名參加,因爲他那時年僅十叁,還未足夠二十歲出家的年齡。
考試那天,來自四方的秀才、學士們都齊集試場,緊張而肅靜地恭候主考官的降臨。可憐,年紀小小而又極端渴望出家的玄奘,只抱著幽怨而羨慕的心情,在試場門外踱來踱去,徘徊不已。主考官來了,他驚奇地瞧了玄奘一眼,便差使下屬把玄奘帶到他的跟前。原來,這位主考官姓鄭名善果,不但是一位佛教徒,同時對于相術也有深刻的研究。他看見玄奘相貌端莊,舉止不凡,知道他的前途一定很遠大。于是查問他:是誰家的孩子,跑到試場來做什麼?玄奘經他一問,就壯著膽子把自己的身世、年齡、志願、以及到試場來的希望,通通告訴他。這位主考官真想不到他小小的年紀,竟有這麼偉大的志願,不但非常欽佩,並且特別替他寫了一本奏章,向皇上請願。結果:獲得皇上的例外核准。因此,他便在淨士寺出家,改名爲玄奘。
在一般人的想像中,認爲出家人大都是消極、悲觀;他們的生活,是那麼消沈、枯燥、無聊,但事實上並不是。尤其是隋唐出家人的生活,都是那麼積極、向上,他們不但了解人生是甚麼,還懂得人生應該做些甚麼!不獨希望自己解脫人生的痛苦,獲得生命永恒的快樂;同時,也希望一切人都能夠離苦得樂。他們永遠…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講義》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