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講義▪P5

  ..續本文上一頁永遠點亮生命的火把,執持真理的慧炬來照亮自己,也照亮別人;救濟自己,也救濟他人。玄奘法師的哥哥長捷法師,就是這麼一位博學多才,精通儒釋,而恒以真理的慧炬,照耀自己和他人的佛學專家。

  玄奘法師自從出家做了小沙彌之後,便與哥哥長捷法師住在一起,專心研究佛學,絕不肯把時光空過,蹉跎歲月。直至年滿二十,在成都受了具足戒後,才離開兄長,到處遊學;又隨法常、僧辯兩位法師,研究俱舍論。二師不但稱贊玄奘爲佛門千裏名駒,並鼓勵他遊學印度。而其本人,亦因當時宗派大多,傳授各異,深感困惑,于是便決心前往印度求學。

  武德九年,唐高祖傳位給第二太子世民,改元貞觀。玄奘和幾位同志,聯同上表,請奏皇上准予他們前往印度留學。但那時唐朝開國未幾,西突厥雄踞中亞,新疆以及阿富汗一帶小國,都仰突厥鼻息;唐朝政府爲了國防關系,嚴禁人民出國。因此,玄奘們上表被退回,雖再度上表,亦未獲准奏,始終拿不到出國護照。但他並不因此而灰心,反而更積極地籌謀出國留學的計劃。結果:于貞觀叁年,偷度玉門關,冒禁孤征。

  一路頗多艱險,曾渡沙漠八百裏,上無飛鳥,下無走獸;糧食既缺,水草亦無。且單騎獨行,常遇諸惡鬼怪,奇形異狀,法師心誦心經,身向前行,毫無畏懼。結果:千辛萬苦,終于貞觀五年進入印度,遍曆諸國,廣學聖教,通達各種言語文字,到處受人歡迎和優待。後到那爛陀寺,從當時負有盛譽的佛學泰鬥戒賢論師學習唯識,以及瑜伽師地論等大乘經典;又多次參加宗教辯論大會,均獲勝利。自此,聲望日隆,進升爲那欄陀寺的副主講,成爲全印度佛學界的名學者,受到當時知識份子的熱烈歡迎。

  不遭人妒是庸才,以玄奘法師這樣超卓的成就,也就難免讒妒者的麻煩了。特別是在公元六世紀的印度,佛學異常發達,可惜宗派也特別多,尤其小乘與大乘之爭更烈。那斓陀大學,是一向研究大乘的最高學府,自玄奘法師榮任副主講之後,大乘的趨向更加顯著了。因此,常有許多小乘學者,跑來那爛陀寺與玄奘法師拗辯。但沒有一個不被玄奘法師犀利的詞鋒,和正確的理論所擊退。于是那些小乘學者對大乘的毀謗與攻擊,更加激烈,而嫉妒與反對玄奘法師的人,也就越來越多。

  當時玄奘法師,最受戒日王的敬崇。戒日王爲了主持公理,和尋求和平解決大小乘間的糾紛,而于貞觀十六年,在曲女城召開特別的宗教大會,邀請五印度各國的國王,大小乘的名僧,以及婆羅門教徒來參加。

  大會開始那天,到會者有來自十八國的國王,和叁千多名的佛學專家,以及那欄陀大學本身的一千多名學生,數百位教授,此外,還有異教徒二千多人。戒日王也親自率領全部侍衛、妃嫔、宮女、以及文武百官,趕來主持大會,同時懇請玄奘法師,爲這次盛大宗教辯論會的主講。

  玄奘法師接受了這項重大的任務後,首先把稱揚大乘的講稿“真唯識頌”寫好,然後站在高高的講壇上,當衆高聲朗誦,並對在會大衆宣誓:如果有誰能夠駁倒講詞中的任何一字一句,他情願斬首謝衆。結果:一連講了十八天,始終沒有誰敢出來應戰,反而側耳傾聽,心誠悅服。于是,玄奘法師在一片熱烈的掌聲和歡呼中,結束了他的演講,接受了在會大衆賜給他“全印度第一位佛教權威學者”的榮譽。十八位國王,紛紛把名貴的禮物獻上,並向玄奘法師道賀,但都被奘師婉謝拒受。

  戒日王只好選一匹大象給法師坐騎,遊行全城,給全國學生與民衆瞻仰膜拜,並告谕他們:“這位中國和尚留學生,是全印度第一位的佛學專家。他在大會上講了十八天,也等了十八天,始終沒有一人敢發言與他駁辯。”

  玄奘法師在戒日王和文武百官陪伴下的壯烈隊伍中遊行,沿途接受觀衆們的歡呼和散花致敬,真是榮耀極了;但這光榮並不是偶然或僥幸所得,而是他自己在十幾年來辛勤的收獲,和在大會上拿性命賭博換取得來的。

  玄奘法師的成就,不僅是他個人的光榮,簡直是中國民族的光榮,中國留學生的光榮,以及中國佛教界的光榮。因爲在我們中國,竟然誕生這麼一位了不起的偉大人物。他的偉大,不僅是他的思想、人格、天才、和意志;而且是他具有進取的雄心,堅毅的魄力,果敢的精神,以及學業的成就,和對佛教文化的貢獻。

  有人曾經這樣歌頌玄奘法師:“在宗教界,玄奘是一個偉大的宗教家;在哲學界,他是一個偉大的思想家;在史地界,他是一個偉大的旅行家;在留學史上,他是我國最偉大的留學生。用今天翻譯的眼光來看,他是我國甚至可以說是世界上最偉大的翻譯家。”真的,玄奘法師不但是一位崇高的宗教家、思想家、哲學家、翻譯家、和最有成就的留學生;而且是一位不可多得的民族英雄。

  因爲他的一生爲了真理而奮鬥的過程,足以代表我國民族的個性。他僅僅爲了追求一個目標,便奮不顧身地冒險出關,單騎匹馬向著四顧茫茫的沙漠邁進。翻峻嶺、越雪山、渡險津、拒爵祿……無一不表現他那種不屈不撓,不畏難,不退縮的英雄氣概;甚至在宗教辯論大會上,爲了真理的建立,不惜把寶貴的性命,來作孤注一擲。像這樣“頭可斷,身可亡,而志不可奪”的學者,還有誰能夠否認他的偉大呢?

  還有更偉大的,是他對中國文化,以及中國佛教的貢獻;假如沒有他的出現,唐朝的史實也許要改觀。因爲我國唐代學風之盛,而且佛教思想榮登中國文化思想的主流,實拜玄奘法師所賜。

  玄奘法師留學印度十余載,先後遊曆叁十多國,巡禮佛迹,遍訪名師,所獲梵本共六百五十七部。于貞觀十九年飲譽歸來,谒太宗于洛陽宮,備受朝廷之禮待。因爲太宗皇帝敕令住于弘福寺,專事翻譯,于是奘師便奉诏召集,全國富有學問修養的高僧,共同展開史無前例的譯經偉業,成爲我國佛經新譯時代最權威者。

  玄奘法師先後所譯出的佛經,共七十五部,一千叁百叁十五卷。本經是七十五部經中,文字最簡短,義理最精警的一部。而六百卷大般若經,卻是他翻譯事業中最巨大的傑作,也是用盡他畢生精力的最後一部譯本。當他把大般若波羅蜜多經最後一首頌文寫完,放下筆杆時,便合掌莊重地對助譯的法師們說:“這部經是鎮國大寶。我遷居玉華寺,也是爲了要完成這項工作。現在我感謝佛陀,這部鎮國之寶,已翻譯完成,我的責任也完成了。萬一無常到來,我的葬禮千萬不要鋪張,簡約從事就行了。”說完,便派他的高足窺基法師,去都城奏禀皇上,報告大般若經之翻譯完成,而請求皇上賜寫序文。同時,在院中設宴慶祝大功告成。

  玄奘法師的話真靈驗,在高宗麟德元年正月,助譯的法師正盼望他開始著手翻譯大寶積經。可是他已經精疲力竭,不堪勝任;而他的譯經事業,也自此結束,一代聖僧,也就與世長辭了!難怪高宗皇帝獲知其圓寂消息,亦認爲是痛失國寶,哀恸不已!真的,能夠像他這樣畢生獻身于翻譯工作,爲佛教文化事業鞠躬盡瘁的人,能有幾人?他豈獨是國家之寶,抑亦是佛教之寶,也是中國文化界之寶。

  他的著作,他的學術思想與言論,不但在唐代放射出無比的光芒,照耀當時整個文壇;而且一直照耀到現在,甚至未來。梁啓超曾贊譽他爲:“中國佛教第一功臣,千古學者的模範。”中國張其昀教育部長亦贊歎他:“誠爲我國留學生的聖人”。但本人認爲:“玄奘法師,不但是一個富貴不淫,貧賤不移,威武不屈,名聲昭于時,利澤施于人”的偉大留學生,亦是一位“生有益于世,死有利于後”的偉大聖哲。他不但立了功,而且德足以光日月,功足以壯山河,言足以爲天下法。所以,玄奘法師雖然圓寂了,但他那爲真理而奮鬥的精神,爲佛教爲國家而努力的功勳,仍然存在人間,永垂不朽。

  我們面對著這本由一代聖哲親譯出來的經典,能不懷念古人,悠然神往?倘若我們不好好的研究,好好的傳誦,以及發揚光大其真義,對得起玄奘法師昔日之努力嗎?

  四、主講的菩薩

  (一)主講的菩薩

  觀自在菩薩,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照見五蘊皆空,度一切苦厄。

  現在,講解經文,不過本經的經文,不像其他經典一樣,先有“如是我聞”等六種成就的序分,敘述本經的緣起,後面也沒有流通分的總結。一開始就是說:“觀自在菩薩,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照見五蘊皆空,度一切苦厄。”觀自在菩薩,究竟是誰?是主講此經的菩薩?抑或是修學般若法門的聖者?又觀自在菩薩,是現于極樂世界,輔助阿彌陀佛接引衆生的觀世音菩薩呢?抑或是另有其人?

  有人說:觀自在菩薩,是指修學般若法門的聖者。凡是修習般若法門,由觀照般若之功,深入法性,能夠照見五蘊皆空之時,而心得自在的修行人,都可以被稱爲觀自在菩薩。筆者認爲在理論上,是可以這樣說的,但在這裏,觀自在菩薩,應該是指主講此經的觀世音菩薩。

  因爲,本經在藏經中,現在還可以見到的,共有七種譯本,其中五種,都有序分,正宗分,與流通分。而于序分與流通分中,都說明此經是觀自在菩薩說的,而觀自在菩薩,亦即是觀世音菩薩。舊譯名觀世音,新譯名觀自在,實則同是一人。

  鸠摩羅什法師的譯本,不是一開始就說:“觀世音菩薩,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照見五蘊皆空”嗎?

  至于智慧輪叁藏法師的譯本,則說觀世音自在。並于序分中,敘述六種成就之後,很明顯的說:“爾時世尊,入叁摩地,名廣大甚深照見,時衆中有一菩薩摩诃薩,名觀世音自在,行深般若波羅蜜多行時,照見五蘊自性皆空。即時具壽舍利子,承佛威神,合掌恭敬,白觀世音自在菩薩摩诃薩言:“聖者,若有欲學甚深般若波羅蜜多行,雲何修行?…。”因此,觀世音菩薩,爲舍利子而說此經。最後,流通分的經文是:“如是舍利子,諸菩薩摩诃薩于甚深般若波羅蜜多行,應如是學。爾時世尊,從叁摩地安祥而起,贊觀世音自在菩薩摩诃薩言:“善哉!善哉!善男子,如是如是,如汝所說,甚深…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講義》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 继续阅读 ▪ 理性感性與覺性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