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講義▪P6

  ..續本文上一頁般若波羅蜜多行,應如是行,如是行時,一切如來,悉皆隨喜。…”

  至于法月叁藏法師的譯本,在序分中詳述本經的緣起是:“如是我聞,一時佛在王舍大城靈鹫山中,與大比丘衆滿百千人,菩薩摩诃薩七萬七千人俱。其名曰:觀世音菩薩,文殊師利菩薩,彌勒菩薩等以爲上首,皆得叁昧總持,住不思議解脫。爾時觀自在菩薩摩诃薩,在彼敷座。于其衆中,即從座起,詣世尊所,而合掌曲躬恭敬,瞻仰尊顔而白佛言:“世尊,我欲于此會中,說諸菩薩普遍智藏般若波羅蜜多心,唯願世尊!聽我所說,爲諸菩薩宣秘法要。爾時世尊,以妙梵音,告觀自在菩薩摩诃薩言:善哉,善哉,具大悲者,聽汝所說,與諸衆生,作大光明。

  于是觀自在菩薩摩诃薩蒙佛聽許,佛所護念,入于慧光叁昧正受,入此定己,以叁昧力,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照見五蘊自性皆空。彼了知五蘊自性皆空,從彼叁昧安祥而起,即告慧命舍利弗言:善男子,菩薩有般若波羅蜜多心,名普遍智藏,汝今谛聽,善思念之,吾當爲汝分別解說。作是語已,慧命舍利弗白觀自在菩薩摩诃薩言:唯大淨者,願爲說之,今正是時。于斯告舍利弗,諸菩薩摩诃薩應如是學:色性是空,空性是色;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識,亦複如是,…”不是很明顯的說,此經是觀自在菩薩說的嗎?

  般若共利言的譯本,亦于序分中,敘述六種成就之後說:“時佛世尊,即入叁昧,名廣大甚深。爾時衆中有菩薩摩诃薩,名觀自在,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照見五蘊皆空,離諸苦厄。即是舍利弗承佛威力,合掌恭敬,白觀自在菩薩摩诃薩言:善男子,若有欲學甚深般若波羅蜜多行者,雲何修行?如是問已,爾時觀自在菩薩摩诃薩,告具壽舍利弗言:舍利子,善男子、善女人,行甚深般若波羅蜜多時,應觀五蘊性空,……。如是舍利弗,諸菩薩摩诃薩于甚深般若波羅蜜多行,應如是行。說是語已,即是世尊,從廣大甚深叁摩地起,贊觀自在菩薩摩诃薩言:善哉,善哉!善男子,如是如是。如汝所說:甚深般若波羅蜜多行,應如是行,如是行時,一切如來,皆悉隨喜。…”

  還有,法成叁藏法師的譯本,在序分中則說;“爾時世尊等,入甚深明了叁摩地法之異門,複于爾時,觀自在菩薩摩诃薩,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觀察照見五蘊體性,悉皆是空。時具壽舍利子承佛威力,白聖者觀自在菩薩摩诃薩曰:若善男子,欲修行甚深般若波羅蜜多者,複當雲何修學?”于是觀音菩薩爲其說此心經。最後佛亦從定起,贊歎善哉,並印證說:“如是如是,如汝所說,彼當如是修學般若波羅蜜多,一切如來,亦當隨喜…。”

  施護叁藏法師的譯本,雖然經題是“佛說佛毋般若波羅蜜多經”,但于序分中卻說:“爾時世尊,即入甚深光明宣說正法叁摩地,時觀自在菩薩摩诃薩,在佛會中。而此菩薩摩诃薩,己能修行甚深般若波羅蜜多,觀見五蘊自性皆空。爾時尊者舍利子,承佛威神,前白觀自在菩薩摩诃薩言:若善男子,善女人,于此甚深般若波羅蜜多法門,樂欲修學者,當雲何學?時觀自在菩薩摩诃薩,告尊者舍利子言:汝今谛聽,爲汝宣說。若善男子,善女人,樂欲修學此甚深般若波羅蜜多法門者,當觀五蘊自性皆空。何名五蘊自性空耶?所謂:即色是空,即空是色,色無異于空,空無異于色,受想行識,亦複如是。……舍利子,諸菩薩摩诃薩,若能誦是般若波羅蜜多明句,是即修學般若波羅蜜多。爾時世尊,從叁摩地安祥而起,贊觀自在菩薩摩诃薩言:善哉!善哉!善男子,如汝所說,如是如是,般若波羅蜜多,當如是學,是即真實最上究竟,一切如來亦皆隨喜。…”

  以上五種譯本的序分,除了法月法師的譯本,說觀世音菩薩在說此經前,特別請佛允許之後而說之外,其余四種譯本,都是說觀世音菩薩,因舍利子的請示而說此經的。又于流通分中說:釋尊出定後,曾經贊許及加以印證。那麼,玄奘法師與羅什法師的譯本,可能是爲了便于誦念,略去前後的序分與流通分。但有人卻說:本經是從“大般若經學觀品摘錄出來單行流通的”。又說:“至于法月等譯本,完備的具有叁分,這是後人根據一般經典的形式加上的,並不是心經本來的形態。”

  亦有人說:大般若經觀照品有段文字與本經相似。又說:本經最後的咒語,也與大般若經功德品所說:“是大神咒,是無上咒,是無等等咒,是一切咒王,…能降伏一切,不爲一切之所降伏。”一樣。又陀羅尼集經第叁卷,般若大心陀羅尼第十六,有“多侄多,揭帝揭帝,波羅揭帝,波羅僧揭谛,菩提莎诃”這幾句咒語。因此懷疑此經,是密教想把此經當爲自己的經典,所以將般若密教化,附加密咒真言,同時奉請觀自在菩薩爲其說法主。

  還有人說:“考觀世音,是從耳根圓通,入叁摩地,非修般若之人也。此經乃佛說,非觀世音說也。”關于以上叁種猜想的說法,筆者都不敢贊同,理由有以下幾點:

  一、五蘊諸法,緣起性空,既然是不可磨滅的真理,而般若波羅蜜多,具有大神咒,大明咒…等威力,也是鐵一般的事實;那麼,不管是誰說,都應該是一樣。等如佛在一切大乘經典中,說及佛道功德,與菩薩修學位次、修學法門時,內容都相似一樣。即使是曆代弘宗演教的大德,無論其辯才多好,其說法的方式又是何等的巧妙;但當其說及十力、四無所畏等佛道功德,與菩薩修學所經曆的位次,所修學的六度、四攝等法門時,其內容一定要與其他法師所說的類似。否則,他所說的不是佛經,而是說他自己的經了。然則,佛在般若會上,與諸大弟子廣談般若空義,觀音菩薩在此經所說的,也是般若真空妙理,其名詞語句,當然亦應該有相類似的共同點,怎可以因爲大般若經有段文字與本經相似,就說本經是從大般若經摘錄出來的呢!

  二、此經果然真的是從“大般若經學觀品摘錄出來單行流通的”,那究竟是誰摘錄出來的呢?若果說:是羅什與玄奘兩位譯者本人,從大經摘錄出來的,但他們是不同時代的人物,一個是舊譯時代的泰鬥,一個是新譯時代的權威,彼此相距二百多年。舊譯時代,六百卷大般若經,還未譯傳中國;那麼,鸠摩羅什法師,是從梵本那裏特別摘錄出來單行流通的嗎?

  根據曆史記載,玄奘法師譯完六百卷大般若經時,已經到了生命的最後,不久就圓寂了。然則,此心經是他在未完成大般經之前,就摘錄出來單行流通?抑或是在完成大般若經之後,圓寂之前,趕緊在大般若經中摘錄出來?據史料記載:玄奘法師在去印度的途中,觀世音菩薩已經教他誦念此心經了,還需要等待十多年後,從印度回來,譯出大般若經時,再摘錄出來單行流通?

  叁、至于說:其余五種譯本的序分與流通分,“是後人根據一般經典的形式加上的”,這個“後人”,究竟是誰?是指五種不同譯本的譯者?但他們是不同時代,不同國籍的人,怎會不約而同的都在此經,加上除了文字有少許出入外,內容都是相同的序分與流通分?還有,一個譯者應有的道德觀念,就是要忠于原本。他們也是當時傑出的高僧,負有盛譽的翻譯家,怎可能故意在此經加上序分與流通分,強將佛說的經典,變成觀世音菩薩所說?還加上佛贊“善哉”,印證“如是如是”等文字,豈不是犯了大妄語,爲的是甚麼?究竟目的何在?

  四、如果說“後人”,是五位譯者以外的人,那麼又是誰呢?同是一人,或是五個不同的人?若然同是一個人幹的,究竟是誰這麼大膽,敢修改佛經?又這麼能幹,可以在五種不同時代的譯本中,隨便加上自己的意見?有可能嗎?或者說:是五個不同的人幹的,真的這麼巧,秦、唐、宋每一個朝代,都出現改經的人?而且修改的都只是這部經,內容又大同小異,不可能吧?

  五、或說:是梵本被後人修改,加上序分與流通分的。但在羅什法師所譯的心經,已經有“故知般若波羅密多,是大神咒,是大明咒,…”及咒語了,是否有人在姚秦時代,就要將般若密化,加上密教真言,又在數百年後,再加上序分與流通分,特別奉請觀自在菩薩爲說法主?

  六、至于說:觀世音菩薩,是從耳根圓通,入叁摩地,非修般若之人。所以此經乃佛說,非觀世音說。這種說法,更令人無法接受。因爲“從耳根圓通,入叁摩地,”所修的正是首楞嚴王大定。修此定者,必然叁觀圓修,叁觀圓證;豈獨沒有般若空慧?如果不修般若,怎可以證得奢摩它空觀?再說:觀世音菩薩,早已圓成佛道,當然具足佛道無量叁昧,無邊功德;今來此娑婆世界,協助釋尊教化,就不懂得“行深般若波羅蜜多”這個法門?

  七、在臺灣新文豐出版的大藏經,第八冊,八五一頁中,有一部題名爲“唐梵翻對字音般若波羅蜜多心經”並序的經,同時注明是“西京大興善寺石壁上錄出慈恩和尚奉昭述序”。其中大意是說:梵本般若多心經,大唐叁藏之所譯。因爲唐叁藏法師,(指玄奘)志遊天竺,路經益州,投宿空惠寺,遇見一位梵僧,問他要去那裏?奘師告訴他,欲往印度學習佛法。梵僧贊歎奘師不辭辛勞,爲法忘軀,甚爲希有;可惜路遠,艱險重重,他有“叁世諸佛心要法門”,如能受持,可保旅途平安,隨即口受此心經給玄奘法師。奘師次晨起來,此僧竟然失其所蹤。

  後來玄奘法師長途跋涉,每次遇險,即默誦此心經,皆可以化險爲夷。或當迷失方向時,默誦心經四十九遍,即有化人出現,指導方向;或于上無飛鳥,下無水草的困境中,饑渴交逼之際,默誦心經,就會發現可食之物以充饑,一路上凡有所求,皆獲靈驗,終于平安抵達印度。

  及至那爛陀寺時,又見以前傳授心經的僧人出現,並對他說:“逮涉艱險,喜達此方,賴我昔在支那國所傳叁世諸佛心要法門,由斯經曆,保爾行途。取經早遂滿爾心願,我是觀世音菩薩。”說完,立即沖天而去。據此,不僅證明此心經,是觀世音菩薩所說,還可以想像得到,玄奘法師翻譯此經,一定是在大般若經之前,所以,不應…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講義》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 继续阅读 ▪ 理性感性與覺性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