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若真空的本覺理,獲得始本合一,真理智慧。這種始本合一的真空的智慧,在有情界言:就是衆生的真心;在無情界言:即是諸法空相。是以五蘊皆空的空性,與衆生的真心,原同一體,不異不離。故觀世音菩薩,對舍利弗所說:“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但這裏所說的色與空,並不是指宇宙間一切有形象的“色”法,及與色法對待空無所有的虛“空”。而是指五蘊色法的空性,與衆生真心的空相。
因爲五蘊諸法現象之色,是衆緣和合而生,緣生如幻,本無自性,當體即空,非滅後空。即此五蘊色法的空性,不異于衆生真心的空相,真心的空相,不異于五蘊色法的空性,故說:“色不異空,空不異色”。又五蘊色法的空性,不離真心的空相;真心的空相,亦不離五蘊色法的空性。故說:“色即是空,空即是色。”
原因是:衆生的真心,原本是不生不滅,不垢不淨,不增不減,無形無相,空無一物的;但卻有“隨緣不變,不變隨緣”的功能。以其不變而能隨緣,故隨十法界衆生或染或淨的因緣,而幻生十法界聖凡苦樂因果諸法差別現象的色法,這就是真空而妙有;以其雖然隨緣而體不變,故十法界一切色法,無一不是相妄性真,這就是妙有而真空。准是可知,妙有與真空,原是衆生真心一體兩面,所以妙有之色,與真心之空,一而二,二而一,同而非異;如波爲水相,水爲波性;故水之與波,其相雖異,其性卻是同而非異,唯一濕性。所以說:“色不異空,空不異色。”
因爲妙有諸法,是依真心而幻現;原無實體,其體即是真心。妙有離開真心,則失其自性;真心離開妙有,則無法顯示其存在。是以妙有之色不離真心之空,真心之空亦不離妙有之色;色空不離,色空相即。如即波即水,非離波而後有水。所以說;“色即是空,空即是色。”
此即是楞嚴經所說:“如來藏中,性色真空,性空真色,清淨本然,周遍法界,隨衆生心,應所知量,循業發現。”如來藏性,就是衆生的真心。在衆生真心的本覺理體中,無法不具,無法不融,故五蘊諸法,皆是藏性中本具之色;藏性本具之色,就是真空,就是即有即空,故言:“性色真空”。在本經則說:“即色是空”。藏性雖然本空,一法不立;但在性空之中,卻本具真善妙色,就是即空即有,故說:“性空真色”,本經則說:“即空是色”。
如來藏之體,原本清淨,原本周遍,原本空無一物;因其有隨緣的功用,故能“隨衆生心,應所知量,循業發現。”因此,隨無上衆生究竟覺悟清淨之心,應其所知廣大無限之量,循其所作非有漏非無漏之業;發現諸佛真善妙色。
隨大道心衆生,即悟淨而迷染之心,應其所知廣大之量,循其所作亦有漏亦無漏之業;發現菩薩妙莊嚴色。
隨二乘自利衆生,即迷染而悟淨之心,應其所知有限廣大之量,循其所作無漏之業;發現清淨無漏色。
若隨叁界苦惱衆生全迷染之心,應其所知有限而狹劣之量,循其所作有漏善惡不動業,發現人天及叁惡道之色。
因爲十法界不同之色,皆循十法界衆生所作不同之業力因緣而發現,故十法界不同之色,無一不是在因緣會合時而生,因緣別離時而滅,生滅無常,本無自性,其性即是空;即使存在時,亦不過是一種幻相而已,原無實體,所以說;緣起性空(色即是空)。雖然,但此空性,卻能在因緣會合時,“循業發現”,幻現宇宙萬有,作爲萬物生起所依據的本體,所以說;性空緣起(空即是色)。這就是宇宙人生“緣起性空,性空緣起”的哲理。
昔日佛在菩提樹下所覺悟的,就是萬物皆從因緣生,緣生諸法,原無自性,其性本空。即此空性,就是宇宙的原理,現象界的本體,衆生本具的真心,原有的佛性。因此,成爲宇宙的大覺聖者。
在佛眼觀之,宇宙間的一切事物,所以構成如此複雜的現象,都是憑籍主要的原因與助緣。沒有任何一種事物,不是在“因緣聚會”時而生;亦沒有任何一種事物,不是在“因緣別離”時而滅;更沒有任何一種事物,能夠離開因緣的範圍,而獨立存在。故經言:“有因有緣世間集,有因有緣集世間;有因有緣世間滅,有因有緣滅世間。”
但甚麼是因?甚麼是緣?因之與緣,究竟是甚麼東西呢?佛說:因,就是衆生內心存在一種慣性的力量,佛學名詞稱之爲業種子。緣,是外在環境的種種助緣。例如:一粒麥的種子,就是內在的主要原因,而水士陽光便是外在的助緣。如果老是把麥的種子收藏在瓶子裹,那不管經過若幹年,仍然是無法開花結果的;爲甚麼?因爲缺乏外界的助緣。當知一粒種子之所以能夠萌芽、抽枝、開花,和結成累累的果實,于其中間,必須憑借人工的耕耘,肥料的灌溉,以及水土陽光等因緣條件的配合。否則,缺乏任何一種因緣條件,都不能生長,結成果實的。植物如此,其他宇宙萬物,無不皆然。
如果科學家用化學來分析宇宙萬有,到最後分子、原子、電子、核子,亦皆是因緣和合而有。即使是衆生的生命,又何獨不然?例如:一個嬰孩的誕生,全憑自己內在的業種子爲因,配合父母的助緣,再加以外界地水火風空等物質條件,然後可以正常生長。
所謂業種子,就是衆生的八識心田中,所含藏具有生長功能的潛勢力。這種潛勢力,是由衆生過去多生多世在生活中,所造作種種或善或惡的行爲,印烙在內心的累積習氣,所凝成的一種能引生未來自果的功能。會直接影響衆生未來一期生命的身心組織與生存,創造未來苦惱或幸福的結果,因此,名之爲業種子。
由業種子所引生的宇宙萬物,都是仗因托緣而幻有,本無自性。故龍樹菩薩說:“因緣所生法,我說即是空;亦名爲假名,亦名中道義。”無論怎樣,在我們的世界上,是沒有永遠存在的東西。有的,只是變化著的存在,彼此互相憑借的存在,而且是短暫的,無常的存在。這些短暫存在的東西,其性本空。故佛說:“一切諸法,畢竟空寂”。這就是:“色不異空”。但“依空緣起”卻能幻有一切,我們不能抹煞現象界的一切事物,故說“空不異色”。
緣起之我,本無自性,今日之我,已非昨日之我,明天之我,又非今天之我。結果修短隨化,終歸于盡,所以無須死而後空,即生存時便知其空,故說:“色即是空”。雖然我們的色身是無常短暫,終歸于空,但我們此性空的精神界,卻永恒不滅,能爲諸法緣起之所依,作爲緣起諸法的本體,故說:“空即是色”。
換句話說:緣起性空,有而非有,是“色不異空”。性空緣起,空而不空,是“空不異色”。緣起性空故,所以即有即空,是“色即是空”;性空緣起故,所以即空即有,是“空即是色”。衆生因貪戀現象界的物質享樂,迷失精神界性空的本體,不知緣起性空的真義,大都認爲色有空無,色之與空,迥然不同,彼此互異。
觀世音菩薩,因徹底照見,內的五蘊身心,外的宇宙萬有,無不皆空。而此空非滅色而後空,而是色法存在時,根本就沒有實體,本身即是空。因此說:“色不異空”,“色即是空”,以破除衆生的我法二執,令人不著于有,而能離一切相;即金剛經所說:“應無所住”。又說:“空不異色”,“空即是色”,令人不落于空,而能修一切善,即金剛經所說:“而生其心”。因爲人總是歡喜當說到有時,便執于有;說到空時,便執于空。所以本經對于執著有的人就說:色之有,是不異于空;色的東西,本身就是空。對于執著空而陷于虛無之境的人說:空之無,是不異于色,空這東西就是色。這是最巧妙的破執方法。
若在修行方面說:“色不異空”,是修空觀;“空不異色”,是修假觀;“色即是空,空即是色”,是修中觀。因爲權教菩薩,雖然不像定性聲聞一樣,貪戀涅槃空寂,而能夠修習假觀,入俗利生,但法執未亡,見有衆生可度,有空理可證,未能空有圓融,故觀音菩薩說:“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令舍二邊,證入中道第一義空。
若在度衆生言:“色不異空”,是破凡夫的我執;“空不異色”,是破聖人的法執;“色即是空”,是菩薩大智,無相布施;“空即是色”,是菩薩大悲,不舍衆生。
再從衆生境界而言:色代表物質,空代表精神。“色不異空”,是物質的色身,不能離開精神而獨存,否別,將變成植物人。“空不異色”,是精神不能離開物質的色身,否別,將變成沒有體質的幽靈。
“色即是空”,是說緣起性空的色身,是精神的附屬品,“空即是色”,是說性空而能緣起的精神,是萬有的本體,在因緣條件具備時能生萬法。故人生不只是精神與物質綜合于一體,還需要二者兼顧,平衡發展。
可惜現代大多數人,都偏于物質的享受,而忽視精神的文明,致使生活出現偏差,苦惱叢生。欲想度一切苦厄,不但要明白“色不異空”而能寡欲知足,不沈迷于物質的享受與占有,而損人利自己,薄人厚我,作諸罪業;還要理解“空不異色”,而能夠把握人生,擴展德性,善與人同,乃至舍自己爲人,造福社會。
若能進而體會“色即是空,空即是色”的中道妙理,修善離相,離相修善,自他共濟,自度度人,何止個人能度一切苦厄,還可以取消戰爭,促進和平,建立幸福美滿的人生,終有一天,進趣佛道,親證此色空不異,色空相即,色空不二,色空圓融的中道妙理。
所以觀世音菩薩說:“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何止是含有至高哲理的無上法寶,是菩薩修學般若的要徑,亦是現實人生離苦得樂的妙方,是拯救世人的慈航。我們無論是學佛修行,或是要自救救人,都應該去研究,去理解,去依教奉行。
“受想行識,亦複如是”。以上不過是但舉五蘊中的色蘊,說明緣生性空的真谛。現再以色蘊爲例,說明五蘊中,受、想、行、識等四蘊,亦如色蘊之緣起性空。即是說:“受不異空,空不異受;受即是空,空即是受。”其他想、行、識亦複如是。不過,色蘊,是物質的現象,受等四蘊,是心理的現…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講義》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