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闼阿竭,即阿羅诃,叁耶叁菩,大涅槃,即常,即樂,即我,即淨。”佛菩薩因中知道如來藏性,雖非諸法,卻性具諸法,四科七大,四聖六凡諸法,無不包括其中,依之而修假觀。一假一切假,無空、無中、無不假,因而修成妙叁摩缽提假觀,圓證俗谛理,得道種智。
據如來藏性,隨緣不變言,故非一切法;據不變隨緣言,故即一切法。如楞嚴經說:“即如來藏,妙明心元,離即離非,是即是非”。如是雙遮雙照,遮照同時。諸佛菩薩因中依之修空不落空,依之修有不著有,所謂,空有皆不著,二邊皆遠離,雙遮空有,但又不妨雙照空有。空有不二,事理圓融,而成就妙禅那中觀慧,得一切種智。
佛菩薩由于圓修空假中叁觀,得大智慧,圓照真假中叁谛理,能圓斷見思、塵沙、無明叁惑,圓證如來法身、般若、解脫叁德,修慧至此,方算圓滿,位等諸佛。
叁、福慧雙修
修福不修慧,不能明白道理,辨別是非,更不能斷煩惱,了生死,所修之福,屬于癡福。癡福之人,往往目不識丁,笨頭笨腦,不是不懂得享福,便是不懂得惜福,致使福盡還墮。永嘉禅師說:“布施持戒生天福,猶如仰箭射虛空,勢力盡,箭還墮,招得來生不如意。”
修慧不修福,不能廣結人緣,廣種福田,所修之慧,只是窮慧。雖然才高八鬥,學富五車,結果不是懷才不遇,便是窮途潦倒,愁苦終日。往昔有兩人學佛,一人專修慧,一人專修福。修慧者後證阿羅漢果,由于不兼修福,雖證聖道,但出外托缽,竟然無人供養,常受饑餓之苦。其修福者,因不持戒,死墮畜類,身爲大象,但福報所感,雖墮畜類,尤生帝王之家,爲王坐騎,何止飲食豐足,而且身披璎珞,高貴華麗,傲視同類。一日,阿羅漢途中遇見大象,因言:“我不如你,你不如我。”所以古人說:“修慧不修福,羅漢應供薄;修福不修慧,大象挂璎珞。”
大乘菩薩,上求佛道是修慧,下化衆生是修福。大乘法門中,布施、持戒、忍辱是修福,禅定、般若是修慧。無論修福或修慧,皆當勤求精進,切莫懈怠,始可度六蔽,登彼岸,是名六波羅密。
現在,佛教住持僧寶中,研究佛學,精通教典,是自己修慧;建造道場,廣度衆生,是自己修福。法師講經說法,以佛法爲自己之師,亦可以佛法爲他人之師,是教他人修慧;法師們修建道場自己出錢,也教他人獻捐,是教他人修福。可惜世人不解,以爲一進佛門,便要花錢,甚至毀謗僧人,貪心斂財。殊不知佛門正是人間福田,有福之人,才有因緣,進入佛門。因爲進入佛門,不但有機會布施修福,還有機會學佛修慧。由于廣種福慧的種子,將來必然獲得福慧雙足的結果,不久的將來,當得作佛,所以法華經說:“若人散亂心,入于塔廟中,一稱南無佛,皆共成佛道。”
四、修淨土
福慧雙修,定當作佛,決定無疑。不過菩提路遠,不易修證,必需經過叁祇修福慧,百劫種相好,方許成佛。然則,僅憑自己個人的力量,作艱苦的奮鬥,若遇逆緣,難免退墮,不如修福修慧的同時,兼修淨土,憑借佛力提攜,橫出叁界,往生淨土,得不退轉,疾證菩提,來得直捷穩當。然則,何謂淨土?
(一)淨土的意義與種類
無五濁惡世的垢染,具足無量功德,清淨莊嚴,謂之淨土。淨土可分爲兩類:
一是唯心淨土:唯心淨土,是隨人心淨,則國土淨。內心清淨的人,在人間,便是人間淨土;在天上,便是天上淨土。故維摩經佛國品說:“直心是菩薩淨土,深心是菩薩淨土,菩提心是菩薩淨土,布施是菩薩淨土,持戒,忍辱,精進,禅定,智慧,四無量心,四攝法,甚至叁十七道品,十善法皆是菩薩淨土。因爲菩薩隨其直心,則能發行;隨其發行,則得深心;隨其深心,則意調伏;隨其調伏,則如說行;隨其如說行,則能回向;隨其回向,則有方便;隨其方便,則成就衆生;隨成就衆生,則佛土淨;隨佛土淨,則說法淨;隨說法淨,則智慧淨;隨智慧淨,則其心淨;隨其心淨,則一切功德淨。是故菩薩欲得淨土,當淨其心,隨其心淨,則佛士淨。”
又香積佛品中,維摩居士說:“菩薩成就八法,于此世界行無瘡疣,生于淨土。何等爲八,饒益衆生而不望報,代一切衆生受諸苦惱,所作功德盡以施之,等心衆生,謙下無礙,于諸菩薩視之如佛,所未聞經,聞之不疑,不與聲聞而相違背,不嫉彼供,不高己利,而于其中調伏其心,常省己過,不訟彼短,恒以一心求諸功德,是爲八法。”凡能成就以上八法的菩薩,雖處身于五濁惡世,亦不損害其法身慧命,而能成就清淨佛土。如果我們也能學習以上八法,則我們在香港,香港就是人間淨土,在美國,美國也是人間淨土。否則,內心充滿貪嗔癡,妒忌障礙,明爭暗鬥,互相殘殺,互相陷害的人,雖處天堂,尤如人間地獄。所以佛說,一切唯心,淨土亦是人心所變現。
二是諸佛國土:十方諸佛淨土,無不清淨,皆屬淨土。即此衆苦充滿的娑婆世界,于釋尊在世時,以及將來彌勒菩薩降生成佛時,都是淨土。所以佛的淨土,實在無量無邊,但在佛經中所介紹而爲衆所熟悉的,不外是東方及西方的淨土。
東方淨土,是藥師琉璃光如來的淨琉璃世界。因爲,“彼佛國土,一向清淨,無有女人,亦無惡趣,及惡音聲,琉璃爲地,金繩界道,城阙宮閣,軒窗羅網,皆七寶成。亦如西方極樂世界,功德莊嚴,等無差別。”
東方,還有阿如來的妙喜世界。因爲阿佛國,其地平正,所生樹木,無有高下,亦無山谷,溪澗懸崖削壁,亦無牢獄,禁固等事。國中衆生,皆行善法,無有病苦,亦無醜陋之色,無有邪見異道,其淫怒癡心,甚爲微簿,其國女人,尤勝轉輪王女寶,無嫉妒之心,無惱亂之意,懷孕生産,無諸苦惱,身不疲倦。還有風吹樹木,皆作慈悲音聲。所以彼國,亦名淨土。
西方淨土,是阿彌陀佛極樂世界。因爲極樂世界七寶所成,環境美妙殊勝,無有衆苦,但受諸樂。無叁惡道,亦無惡道之名。阿彌陀佛,欲令法音宣流,變化諸鳥,晝夜六時,演唱叁十七道品;又令微風吹動諸寶行樹,及寶羅網,皆出微妙之音,譬如百千種樂,同時俱作;令聞音者,自然皆生念佛,念法,念僧之心。衆生生者,皆是阿鞞跋致。一生補處的菩薩,其數甚多,再加上佛的四十八願,所成就的種種功德,因名極樂世界。
釋尊及十方諸佛,無不贊揚阿彌陀佛的極樂世界。在阿彌陀經中,釋尊曾多番勸導衆生,應當發願,生彼國土。事實上,十方佛國士中,也唯有阿彌陀佛,親自接引念佛的人往生極樂。所以,當我們未能成就菩薩八法,自淨其心,創造人間淨土之前,若想揖別人間痛苦,橫超叁界生死,誠應深信,切願,勵行,求生西方極樂淨土。因爲一生極樂淨土,便可見佛聞法,同時與諸上善人,俱會一處,助緣殊勝。何況壽與佛同,一生即可成辦佛事,無墮落及退失菩提心之憂。如果我們舍生趣生,則極樂世界,該是我們未來最好的歸宿。
(二)如何往生極樂淨土
若欲往生極樂淨土,必須具足正助二行。正行是深信,切願,實行念佛。念佛,雖有持名念佛,觀像念佛,觀想念佛和實相念佛等四種,但持名念佛,是四種念佛中,最簡易,最直捷的一門。蓮池大師說:“念佛一門,複有多門,今此持名,是爲徑路之中徑而又徑。”藕益大師亦說:“阿彌陀佛,萬德洪名,以名召德,罄無不盡,故即以執持名號爲正行,不必更涉觀像參究等行,至簡易,至直捷也。”因爲觀想念佛,必須修十六種觀,且要令心堅住觀境,專想不移;觀像念佛,也要供奉西方叁聖像,恭敬禮拜,目觀佛像,口念佛號;至于實相念佛,由事入理,先得事相一心不亂,然後進入理性一心不亂,契證實相,即事即理,即心即佛,更非一般中下根機之人,所能修持。
唯有持名念佛,閑時可念,忙時可念,靜坐可念,趕路亦可念,開車時可念,乘飛機時更要念,生煩惱時要念,生病時更加要念,行住坐臥,隨時隨地皆可念佛,實在方便。不過,持名念佛,方式亦很多,大概可分爲下列幾種:
一具足念:持名念佛,必當具足信、願、行叁資糧,藕益大師說:“信願如目,衆行如足;信願如牛,衆行如車;信願如棋之有眼,衆行如棋之有子;故信願行叁,雖缺一不可,尤以信願爲主、爲導也;蓋信願既專,凡種種諸善,皆淨土資糧,縱萬不幸,誤作諸惡,誠心忏悔,斷相續心,亦足爲往生妙行。苟無信願,則戒感人天,定感色無色界,慧感二乘果而已。”印光大師亦說:“得生與否,全由信願之有無;品信高下,全由持名之淺深。”可知念佛的人,必須具足信願行叁資糧,方可得生極樂國土。
二定時念:在家學佛,每爲事業所牽,家務所累,未能萬緣放下,一心念佛。當于早晚定時念佛,作爲日常必修功課,即使忙極,也應早晚十念。慈雲忏主,爲王臣政要、無暇修持者,立十念法門,即于早晚起床後,或上床前,禮佛叁拜,正身合掌,至誠稱念:“南無阿彌陀佛”,盡一口氣爲一念,念至十口氣即止
叁閉關念:若嫌事繁,未能一心念佛,可以閉關,專修淨業。關期長短,視各人因緣而定。關中可專念佛號,亦可兼做早晚功課,不舍楞嚴十小等咒。二時課誦外,所有時間,從朝至暮,行住坐臥,皆當念佛,心不外馳,念念與佛相應,或起妄念,即時攝心,務必做到心口相應,淨念相繼,關期終止,必有成就。
四攝心念:念佛當收攝身心,心念佛號,字字分明(意),口稱佛號,句句清楚(舌),耳聽佛號,明明白白(耳),眼不東張西望(眼),鼻不攀緣種種香氣(鼻),身不懈怠放逸(身),如是六根專精,不舍晝夜,或七日或于叁七日中,或七七四十九日,或九十日精勤修持,六根都攝,必然證入念佛叁昧,得一心不亂,甚至從事入理,斷無明,證法身,明心見性,覺等于佛。
五隨時念:隨時隨地,皆可念佛,即使是在迎賓送客,開會集衆,吃飯穿衣,作息出入,甚至大小二便,無一不可念佛。總之,修…
《修福修慧修淨土》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